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中)重读江淹的《别赋》与《恨赋》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中)重读江淹的《别赋》与《恨赋》朱永嘉

江淹的《恨赋》则是说古往今来所有的历史人物,临到离开这个世界时,莫不有“饮恨而吞声”的悲哀。这一篇赋比《别赋》更触动毛泽东在死这个问题上的感情波澜。 
  《恨赋》的第一段: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意谓作者远望平原上的墓地,蔓草缠绕着枯骨,合抱的大树收敛着人们的魂魄。人们到了这一步田地,还有什么天道可以议论呢?如我这样本是含恨之人,看到这片墓地,难免心惊不已,想到自古以来的逝者,哪一个不是含恨而死的啊! 
  《恨赋》罗列了六类不同人物,如何在临终时饮恨吞声。江淹首先讲了以秦始皇为代表的帝王们如何饮恨吞声而去世的。其云: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鼋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江淹这一段所描述秦始皇之遗恨,受到毛泽东特别青睐。我们这篇注文上送不久,毛泽东对我们的注文提出他的意见来了。先说一下我们的注文。全文第一句是讲秦始皇用武力削平天下,使关东之诸侯都到长安去朝见,他促使全国使用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第二句是讲统一以后的情状。他能以华山为城,紫渊为池,有远大的宏图,但是用武还没有完全结束,因为北方匈奴的威胁还在。对“雄图既溢”,这个“溢”,我们的注文:“满溢,指秦始皇的雄图宏大。”毛泽东在批注上说:“‘雄图既溢’这句话是对的。‘溢’是‘过了’”(《西厢记》:“泪添九曲黄河溢。”)这对我们的注释作了补充。对原文中“武力未毕”这句,我们在注文中说:“指秦始皇尚未完成驱逐匈奴等事业。”毛泽东认为原文有误。他在批示中说:“‘武力未毕’这句不对。疑存有误字。未毕疑是已毕之误。不然,雄图完了,怎么又说‘武力未毕’呢?”我们注释时,一般不会去想到原文有误。他这样怀疑原文有笔误而改一字,还是对的,否则“雄图即溢,武力未毕”的自相矛盾之处,难以自圆其说。我们把匈奴的事联系上去,有一点牵强。另一句,“巡海右以送日”,我们的注文是“海右,海西。秦始皇曾巡游海西,途中病死。送日,送太阳至日入处。”他在批示上说:“‘送日’宜解作‘遣日’。(是无聊啊)不是‘夸父追日’。”毛泽东以“遣日”解“送日”也有道理。《史记?秦始皇本纪》系此事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二一O年)“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並海西。”那时秦始皇是在东边靠海的地方,也是观日出的地方。那时秦始皇在海边派人去射鱼,当然是无聊排遣日子的活动。毛泽东的这些批注,曾印成文件《毛主席对几条注文的意见》,正式下达给我们。这个文件也正式印证了我们标点注释的这八十六篇古文,是为毛主席阅读需要而做的。一九九三年花城出版社出版印行《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录》时,便已正式公开了。我这里只引用了他对《恨赋》注文的意见。他对《枯树赋》注文的意见,我将会在他文中论述。当时我们接到这下达的文件时,思想负担还是很重的。而且对古文的注释便更加诚惶诚恐了,唯恐再有所闪失。其实这一段的末句“一旦断魂,宫车晚出”是指秦始皇去世以后的事。“宫车晚出”,还是另有历史故事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这是一场宫廷政变,其结果导致二世而亡,这才是江淹说秦始皇“伏恨而死”的本意。在当时这个情况下,我们怎么能把秦始皇“一旦断魂,宫车晚出”这个典故说穿,如果说穿了不知将会引起人们什么样的联想呢?我们那时的注文,只是说:“宫车晚出,借以指皇帝死亡,《史记?范睢传》注引韦昭说:‘凡初崩为“晏驾”者,臣子之心,尤谓宫车当驾而晚出。’”是引古人的说法作注。 
  秦始皇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晚出宫车”之恨以后,接着讲的是则亡国的君主之“伏恨而死”,其云: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赵王名迁,是赵国最后一个国王。秦始皇灭赵,将赵王迁安置于房陵,即今湖北的房县,对比亡国前后的生活,他早晚心神都难以安宁。举杯消愁,仍是悲情填满胸腔。千秋万岁以后,他的怨恨也不会消尽。作为君主,胜者若比秦始皇,败者若比赵王迁,都是伏恨而死,但怨恨也各自不同。 
  江淹在《恨赋》中还举了李陵与王昭君这两位不同类型死在匈奴的汉人是如何饮恨吞声而死的。关于李陵其云: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这里讲的是李陵投降匈奴的悲剧。李陵是汉武帝时的名将,李广的孙子,世代为将。他带兵讨伐匈奴,战败被俘而投降匈奴,说他“名辱身冤”。名辱是指并不是李陵作战不努力,而是由于孤军深入,被围逼而降。汉武帝获悉李陵降于匈奴,“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汉书?李陵传》)。身冤是指后来“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所以李陵感到冤屈。到了汉昭帝时,霍光再次派人去匈奴,劝李陵回来,“陵曰:‘丈夫不能再辱。’”,故李陵只能“拔剑击柱,吊影惭魂”了。与李陵对比的是苏武,他是汉武帝派遣的使节护送匈奴使者回匈奴,而被单于扣留在匈奴的。他坚贞不屈,拒绝了匈奴单于种种迫降的手段。《汉书?苏武传》称:“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故“情往上郡,心留雁门”。上郡、雁门都是汉的边地。故这两句都是表示苏武对汉地的怀念。“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指苏武被扣以后,让南归的飞雁系书信至朝廷,表示自己在匈奴誓死报答朝廷的厚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指苏武被拘留时,李陵到贝加尔湖边去劝他投降。《汉书?苏武传》有这么一段李陵劝降的话:“子卿(苏武的字)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所谓“朝露溘至”的典故便是由此而来,指人的一生,不过如朝露那样短暂而已。“握手何言”指苏武归汉时,据托名李陵《与苏武》诗,言李陵曾“握手”相送,那时李陵还有什么话好说呢?(诗见《昭明文选》云:“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握手当是指“执手”,诗极尽凄怆怨恨之意。)江淹《恨赋》这一段的确非常精彩。它告诉后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如何做一个有气节的人。坚持民族大义还是为人的第一要义,苏武在匈奴含辛茹苦十多年,保持了做一个汉人应有的节操,李陵虽有冤屈,但毕竟屈节于人。所以他只能“吊影惭魂”了,这一段文字对今天那许多逃亡在海外的朋友仍有警示作用。李陵还是有一点良心的,可不能学“李绪”,后来李陵“使人刺杀绪”以泄愤。 
  接着这一节江淹便讲起明妃,也就是王昭君出塞,终于他乡的怨恨。其云: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王昭君本为汉元帝的宫女。后汉元帝把她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西晋时改成明妃。她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居湖北)人,字昭君。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元帝以她嫁单于。《汉书?元帝纪》系此事于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其云“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从当时看,王昭君出嫁单于还是汉庭与匈奴和亲的一件大事。《汉书?匈奴传》亦有类似的记载,传说元帝命其远嫁匈奴时,始见其美。她的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流行的题材。江淹在这里的创作便是以有关王昭君和亲的传说为题材的。意谓当明妃离汉庭远去时,她仰天太息。在她离去的途中,汉宫慢慢远去,一路上关陵与高山没有尽头,暴风忽然而起,太阳也被黄沙尘暴所遮蔽,陇西的大雁也难以在空中飞翔,北面的云也黯然失色,遥望汉庭的君王,再也没有相会的日期。自己最终只能终老于异城。在这一点上她的含恨而死,又与李陵不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汉朝最著名的两个俘虏!一个荣耀千古,另一个却满门抄斩!
《苏武传》原文及翻译
匈奴为什么要扣押苏武?因为他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事情
苏武牧羊到最后怎么样了?看完有点心酸
汉听日历丨11月30日 音问两绝:无尽的孤独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山月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