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概述中国历史上帝王制度与宗法制度及其相互关系--廿四史读书笔记(五)

概述中国历史上帝王制度与宗法制度及其相互关系--廿四史读书笔记(五)朱永嘉


  
  帝王制度把整个国家变成一姓一族的私产,那么帝王个人的家庭生活也政治化了。帝王需要驾驭的不仅有由士大夫组成的整个官僚机器,还有一个庞大的宫廷机构,即:后妃系统,以及与后妃相关的外戚系统;宗室诸王以及作为皇位继承人东宫太子的一套班子;还有为宫廷生活服务的宦官系统。这样一个庞大内部系统必然有错综复杂的矛盾,而且不亚于帝王与外朝官僚机构的矛盾。
  
  帝王生活圈子处在宫廷范围内,而宫廷后苑也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礼记·昏义》云:“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个数字是理想化的设计,然而在帝王身边确实存在着一大群妻妾,加上侍候这些后妃的女官、宫女、宦官,不下数万人之多。如秦灭六国,把六国后宫的嫔妃都掳至秦都咸阳的后宫中;汉武帝时,后宫号称“掖庭三千”,后妃有十四个等级,规模庞大;唐玄宗时,“宫嫔大率至四万”。可见帝王后宫嫔妃、宫女人数之多。
  
  宦官也是一个人员庞大的系统。他们在后宫替帝王以及后妃服役,有独立的组织系统及严密的机构。这在秦代叫将行,汉景帝时更名曰大长秋,那时是士人与阉人兼用,到了东汉专用阉宦,隋唐叫内侍者,明代有十二监、四司、八局,为首的叫司礼监,它的首领叫司礼太监。史载,明末宦官与宫女加在一起,有十万人。由于宦官生活在皇帝身边,所以经常“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后汉书·宦者列传》),肆无忌惮地干预朝政。汉、唐、明多次出现过宦官专权的局面,有的宦官甚至还掌握着对帝王生杀废立的大权。
  
  帝王并非个个都如秦始皇那样是个工作狂,“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的帝王只是极少数。(《史记·秦始皇本纪》)他们中有不少人成天耽于声色娱乐,成年累月不理朝政。而且在那么多女宠的包围下,帝王荒淫过度,寿命不长。在有的朝代,如东汉多是幼主嗣位,那么王朝的权力必然旁落到女主手上,而女主只能仰仗外戚或宦官来执掌权力。所以女主临朝,经常是宦官与外戚专权。虽然许多王朝规定了不少制度和措施,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但实际收效甚微。汉武帝晚年由于发生“巫蛊之祸”,戾太子及卫皇后都被迫自杀。武帝立六岁的刘弗陵为太子,为防范吕后专权的事件重演,竟逼死了太子之母钩弋夫人。但西汉外戚专权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相反,却是愈演愈烈。西汉王朝最后亡于王莽,王莽出身也是外戚,其姑母是孝元帝的皇后,元帝懦弱无能,大权便落到王氏手上。元、成、哀、平之世,一代不如一代。可是王氏一家却出了五个大司马,长期操纵朝纲,最后,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北魏有成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但北魏最后还是亡在灵太后手上。
  
  对宦官的限制,历朝都有定制。以明代来说,朱元璋在后宫门口立了一块铁牌,明文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还规定:“内臣不许读书识字,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尽管法律条文对宦官的限制是那么严厉,但后来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朱元璋儿子明成祖就不执行。“靖难之役”时,建文帝那儿的宦官便与朱棣相互勾结,私通消息。成祖即位之后,就大批地重用宦官。宣宗时,还设立内书堂,为幼年的宦官讲学。朱元璋不许宦官读书识字的禁令被取消了。明末宦官为祸之烈,不亚于汉、唐,巨阉魏忠贤可以在全国各地立生祠,可见其威风和气焰了。宦官专权的根子还是在帝王制度本身,阉宦之祸是帝王制度自身必然的产物,不能从一姓一氏权利归属上来看这个问题的是非得失。当然,外戚、宦官、后妃这个群体内,不是没有有贡献的人,如卫青、霍去病都是出身于外戚;宦官中也有过蔡伦与郑和。至于女主临朝,也不能完全抹杀她们的政绩,如北魏的冯太后,应该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有贡献的。但是,在这一群体身上所表现出的种种腐败现象,是帝王制度自身的产物,腐败的根源在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且又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不管通过什么样的制度来加以防范和限制,都无法从根本上来加以解决。腐败到极端,就是王朝的崩溃和解体,尔后又建立新的王朝对原有的制度重新进行调整,这大概也可算作帝王制度的一种自我调节功能吧!
  
   
  
  十
  
   
  
  帝王不可能长生不死,皇位只有通过世袭才能保持在一家一姓的范围内,这样,皇位的继承就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皇位世袭,由帝王在其诸子中指定一个作为接班人。怎么指定呢?立嫡?立长?立贤?都有矛盾。战国以后,就有预立太子的制度。秦国是不预立太子的,正因为如此,吕不韦才可以把子楚作为奇货可居,搞了一次政治投机,爬上了秦国丞相的位子。汉代是有预立太子制度的。自西汉开始,预立太子实际上已成为历朝历代带有普遍性的制度。
  
  预立太子后,要为太子建立官属,太子的官属机构,成为古代的影子内阁。》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詹事,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汉代还为太子设太子太傅、少傅,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以叔孙通为太子太傅,张良为少傅,以后各朝东宫都有官属,只是名称略有变化而已。明代规定:东宫大臣,无定员,无专授。所以这样做,朱元璋是有一番考虑的。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率军亲征,让太子留守监国,他认为“别设宫僚或生嫌隙,乃以朝臣兼宫职”。朱元璋害怕搞两套班子,容易引起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洪武三年,又有臣僚建议,请专任东宫官,罢兼领。结果,“帝谕以江充之事可为明鉴,立法兼领,非无谓也”。(《明史·职官志》)江充之事系指汉武帝与戾太子之间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父子之间刀兵相见,戾太子最后被冤死,事端便是由江充治巫蛊所引起的。朱元璋采取朝臣兼领的办法,就是为了避免朝廷与东宫之间的矛盾,也就是父子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预立太子以后,时间一长,父子之间的矛盾,诸皇子之间争夺储位的斗争就很难避免了。皇帝不满意已立的太子,或者另有宠爱,那么究竟是废黜原来的太子,还是不废,常常犹豫不决。无论出现哪种情况,结果都很不好。对其中一部分人,总是意味着一场灾难。中国历史上,由于这个矛盾而酿成的悲剧,真是一幕连着一幕,几乎从未间断过。皇位继承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成了一架专门吞食皇族骨肉的吃人机器,无论什么人,如果卷入了这个漩涡,都难以摆脱悲惨的结局,最后只能哀唱“愿身不复生帝王家”的挽歌了。
  
  实际上,太子一旦地位确立之后,要废掉他也并不简单,因为不仅仅是太子一个人,而往往涉及一大批人,要伤筋动骨,大动干戈才行。而且,每一次太子的废立,也都意味着上层统治集团内部要爆发一场你死我活的自相残杀。这里试举一例:五胡十六国时期,石勒在北方建立政权,国号赵。石勒死,他的养子石季龙夺取了政权,石季龙在诸子中选立石宣为太子,并以石韬为太尉。不久,石宣与石韬兄弟俩的矛盾尖锐起来,石宣派人杀了石韬。石季龙查实此事,大怒,将太子石宣杀死,并把其尸骨烧成灰,又杀石宣妻、子九人。石宣的幼子,只有几岁,石季龙甚喜爱此孙,抱之而泣。幼子痛哭说:“非儿罪。”石季龙想赦免他,大臣们不听,遂从石季龙怀中抢过来,幼子扯住石季龙的衣襟大叫,时人莫不为之流涕。接着,石季龙又下令将石宣的卫士三百人、宦者五十人,施以车裂之刑,将碎尸扔进漳水。不久,又将石宣东宫卫士十余万人皆发配到凉州戍边。石宣死后,大臣们再次议立太子,石季龙痛心疾首地说:“吾欲以纯灰三斛洗吾腹,腹秽恶,故生凶子,儿年二十便欲杀父。”(《晋书·石季龙载记下》)其实这与遗传基因无关,根子仍在皇位继承制度上,不过表现在暴君石季龙父子身上,更为残忍凶狠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到底什么是帝王术
皇帝继承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否有道理?
从“培养太子能力”到“刺激太子野心”,浅析唐朝东宫制度
颠覆传统认知:中国帝国制度这个“操作系统”为何定期“蓝屏”?
从“八王之乱”到“九子夺嫡”,漫谈清朝秘密立储制度
帝王学的智慧(30-3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