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和之道

转:做人谷的博客

中和,是道教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道蕴涵着阴阳,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的互相运化、互相作用,而形成中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正如林希逸所说:"一,太极也。二,天地也。三,三才也。言皆自无而生。道者,万物之始,自然之理,三极既立,而后万物生焉。万物之生,皆负抱阴阳之气,以冲虚之理行乎其间,所以为和也。"在这里指出,天地、万物、人类皆与大道和合,毫无间隔,这种天人和谐的状态,就是天地间最完美的境地。

所谓"和",即指阴阳的平衡、和谐、和生的中和的状态。《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合而万物生。"作为衍生万物的本体--道,本身就包含着和谐、和合的性质。《道德经》说:"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即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道所包含的调整性、互补性、和谐性。所谓"和之至也",更把和谐视为事物存在的最佳也是最高状态。

中和亦为重要的养生要则。《太平经》说,人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故欲修长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为一,久则彬彬自见,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修于内,反应于外。内以致寿,外以致理。"这就明白地指出,人的生理活动,精气神的变化运炼,都是阴阳二气和合交流的结果。

经中还用生动的比喻,说明精气神三者的紧密关系:"阴气阳气更相摩砺,乃能相生。人气亦轮身上下,神、精乘之出入。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故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数怒喜也。"进而,还指出了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共保生命的辩证关系:"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爱气、尊神、重精,这是道教养生的三大要点,《太平经》首次将三宝并列,强调三宝同炼,阴阳和合,并将其说视为"道之根柄"、"神灵之至意"。

在养生的实践中,道教主张形神统一,性命双修。形神的关系就是身心的关系。《黄帝内经》认为,上古之人能终其天年,寿百岁乃去,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形与神俱"。《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些论述中的精、气,是指一些精微的物质,是形成人体--形的基本原素;神则代表人体精神方面的因素,如感知、意识、思维、情绪等。神依形所生,而形靠神而立;或说神是形的主宰,形是神的载体,形神和合,即呈现生命的健康状态。道教通过各种方法的运用,追求形神和合的健康状态。庄子认为,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质,道德的特性。圣人生恬在恬淡空虚之中,忧患不能侵,邪气不能入,于是他的德性完整,而精神毫不亏损。任自然而运动,一动一静,随同阴阳,委之天地,故可体大道而长生。相反,俗人形体劳烦而无休,精神耗费而枯竭,反以重身而夭折。由此可见,"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所谓养神,主要是要求精神内守,凝志不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是道教养生的基本原则。广成子对黄帝说:"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这可谓是依乎天理、养神中和再好不过的注脚。

身心的健康,须用内外并重的养生法。《太平经》论述说:"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这是从元气论出发,说明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一体。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离,"阴气阳气更相摩砺,乃能相生。人气亦轮身上下,神精乘之出入。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故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数怒喜也。"可见,形神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

形神相存,身心互依。因此,人们要想获得健康长寿,就必须注意将养形与养神并重同修。唐代高道吴筠指出,人是依靠自己体内的精、气、神而生存的,这个身体,也就是"道之器",应该注意保养。要想获得长生,就必须修道,抟养体内的精气神。他说:"身者,道之器也。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奈何人得神而不能守之,人得气而不能采之,人得精而不能反之。己自投逝,何得怨天地而不佑。按《黄书》云:人因积气以生身,留胎止精可长存。天年之寿,昭昭著矣。"(《宗玄先生玄纲论》)反之,如果沉沦于色、声、香、味以快其情,以惑其志,以乱其心,败身逆道,亡形沉骨,必至早夭短命。

在此,首先是清心寡欲以养形。他说:"故天得一自然清静,地得一自然宁长而久也,人得一气,何不与天地齐寿,而致丧亡,何也?为嗜欲之机所连也。故《玄和经》云:人绝十二多少,抱宗元一,可得长生。"(《宗玄先生文集》)正是由于人们沉浮于后天的嗜欲之中,丧失了本真,情反于道,故寿夭生死皆不能自主。若能黜嗜欲,隳聪明,无为无虑。至静虚极,超乎动静,神气形全,则与道为一,与造物者为俦,超脱生死之累。故仙道"皆以至静为宗,精思为用,斋戒为务,慈惠为先。故非至静则神不凝,非精思则感不彻,非斋戒则真不应,非慈惠则功不成。神凝感彻真应功成者,是谓陟初仙之阶矣。然后吐纳以练藏,导引以和体,怡神以宝章,润骨以琼醴",以阳炼阴,餐吸元和,自可得道成仙。

在吴筠看来,形神是相依并存的。因此,他主张修性与炼形并重,不可偏废。他说:"故生者,天地之大德也。所以见六合之广,三光之明者,为吾有形也。若一从沦化,而天地万物尽非吾有即死者,人伦之荼毒也。是以炼凡至于仙,炼仙至于真,炼真合乎妙,合妙同乎神,神与道合,即道为我身也。所以升玉京,游金阙,能有能无,不终不殁,何为理难长久乎!若独以得性为妙,不知练形为要者,所谓清灵善爽之鬼,何可与高仙为比哉!"并由此导之,他得出了"形神可固"的结论。他说:"夫人未有其兆,则天地清宁。剖道之一气,承父母余孕,因虚而生,立有身也。有一附之,有神居之,有气存之。此三者递相成,可齐天地之寿,共日月而齐明。何者?为修身慎行,助育元气,胎息藏府,存神想思,含虚守无,宗皇之一。《西升经》曰:知一万事毕,则神形也。《抱扑子》曰:人不知养生,焉能有为生。人不曾夜行,焉知有夜行。故知养神修身者寿老,弃神爱欲者中夭也。莫逆理而为事,败长久之佳珍。阴阳之道,以有此身,身含形神全,心动形神荡。欲不可纵,纵之必亡。神不可辱,辱之必伤。伤者无返期,朽者无生理。但能止嗜欲,戒荒淫,则百骸理,则万化安。"(《宗玄先生玄纲论》)

道教主张形神依存、身心一体。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从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出发,道教又提出了性命双修的思想。实际上,性命和形神是两对可以相通的概念。性与神是相通的,命与形是相通的。前二者均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识等,后二者皆谓人的形体、躯体、存在等。钟离权指出,大道无形无名而化生万物,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为人。"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其坚固,而同得长久。"(《钟吕传道集》)在陈抟《无极图》中,系统地讲述了内丹修炼的全部过程,其核心亦是由修性与修命组成,最后炼神还虚,复归无极。刘一明《悟真直指》说:"性命必须双修,工夫还要二段。盖金丹之道,一修命,一修性之道。养命之道,有作之道。修性之道,无为之道。有作之道,以术延命也。无为之道,以道全角也。……故金丹之道,必先有为,于后天中返先天,还我原来命宝。命宝到手,主宰由我,不为造化所移,于是抱元守一,行无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最上一乘之妙道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和合阴阳的养生之道
道家丹道及其理论精微谈
太極拳心经2
衣养万物——《道德经》与生态文化(第五章)
顺应自然的道家养神
道教气功理论的精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