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客手札
 
 

           茶 客 手 札

 

             文:火神纪

 

 

1

  茶文化。其源远流长。而潮汕的工夫茶更是如此。当然,我不是文人,多少倒像茶客。所以我不谈《茶经》,我也不管陆羽,泡茶,只是一种生活习惯。

  水是茶之根源,所以,泡茶之前,须备有水。而水,须是活水。溪河之水带有土腥之气,而湖泊之水带有腐味,所以,同是活水,最好取山泉泉眼处之水,或是取陈年旧井之水。

  山泉泉眼之水带有灵动的气息,可以把茶叶的那种灵韵更好地激发出来;而陈年的井水,带着生活中特有的繁嚣,可以摒弃去那些俗气和杂味。

  所以,常常有人驱车几十里路,只是为了取一瓢泡茶的水罢了。

  深夜,起一堆煮水的炭火,水开了的时候可以听到咕咕水翻滚的声音,还有些白雾水汽蒸腾,不留神地话会以为自己被遗留在哪个清贫时代,没有喧嚣,一片澄清。

  搬出一大堆的泡茶器皿,陈年的宜兴紫砂茶壶和竹制的茶盘,因为我喜欢喝铁观音,所以我得备上潮州烧的青瓷茶杯,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泡茶了。

  这时候还有三两好友,最好是两个人,加上自己凑足三人,这样就足够了。因为两人嫌寂寞,四人却嫌吵闹了。而且最好都带点文人气质的,话不须多,三言两语足兮,然而却不能是轻浮之人,否则就太过扫兴了。

  难得好友来访,于是找出珍藏的今春的早茶,一把上好的铁观音,布下龙门阵,互问近况,然后就静候水开。

  窗外最好种上几堆竹丛,彼此不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听到窗外的风吹动竹枝的那种声响,喧哗而平寂。鼻子中满是煤炭燎燃时特有的香气,加上还没有倒进壶里的铁观音,已经香溢满屋了。

  光线不宜太亮,不然彼此六眼相看,总有些违了非礼勿视的圣贤之道;然而也不宜太暗,最好只有三四道月光,点一柄小烛,彼此看到对方的轮廓就足够了。

  水开的时候,把满是茶垢的紫砂壶的盖子打开,倒进半壶开水,盖上盖子,轻轻在手中晃动,谓之热壶。

  壶中的茶垢会有茶香渗出,倒进的开水会有轻薄的淡绿,于是我知道,这把茶壶已经浸泡了多年的铁观音。

  泡铁观音的茶壶也只能泡铁观音,所以,把热壶的水倒净,再用开水烫杯,加上一把茶米,加水,用壶盖子轻轻抹去最上层的泡沫,可以泡出第一巡茶汤。

  这一巡的茶汤是不能喝的,因为制茶工序中要炒茶,翻晒,所以这巡茶是去除茶叶中有的污秽之气。这些茶汤和进原来烫杯的清水中,谓之养杯,也是第二道烫杯的工序。

  重新给已经泡开的茶叶里泡满开水,洗净杯子,再泡第二巡茶,这巡茶才是工夫茶中的首巡。

  茶未喝,先观茶汤其色。早茶的铁观音泡出来是带点微绿的淡然,如果是乌龙或普洱就会呈深褐的暗淡。老茶客观其色已经茶叶品种,质量,产地三四分。

  一杯八分满的茶汤,拿到嘴边,还是暂时不能喝下。把茶杯放在嘴边,鼻子下面,再嗅其味,已知其七八分。

  再微张嘴,不能露齿,这时候的茶汤由越好的茶手泡出来的会越汤,最强的泡出来接爱沸水的温度,但不能用气呵,否则会把其味散尽,应该用嘴吸气,把茶气并茶汤一口吸进嘴里。很烫,但是这种温度下的茶汤才能保有最好的茶叶里最芬芳的气息。当然,没有经过三五月修炼是不可能可以如此喝下一杯如此烫口的茶汤的。所以,修为差一些的就已经没能称得上是茶客了。

  但不能吞,含在嘴里,你可以感受到那种强烈的热感,茶的香气在口舌唇齿间不停窜动,香气,夹和着热气,热气,又包含了香气,窜动。

  你会一下子忘却了身在何处,生在何年。一种由心底浮荡起来的安详会笼罩住你的全身心,带给你一种平静的寂静。

  你再缓缓地将茶汤从你的咽喉处经过,直达到胃部,你可以感受这一段路程中所有的温暖和平静。餐尽茶汤,依旧唇舌留香。

  第二巡,第三巡,一泡工夫茶的精华所在都在这三巡之间。而再好的茶不过五巡,那时候茶已经香消玉殒。而这时候的人已不在身中,而在茶中,全身散发着茶中特有的飘然之气。

  而这五巡之间,是谈话的时间。但不宜论政治,那要煮酒;亦不宜谈生意,那要煮饭。煮茶,只宜谈茶叶本身,或者生活,甚至是一些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事情。但必须是淡雅,悠闲,而且兴之所致。而泡茶时说政治聊生意,那不是茶客,那是俗之又俗的庸碌之辈。

  这时候是深夜,最好再下几点细雨,再吹点风,听着雨打在檐上嘀嗒的嗒响声和竹梢间的风吹草动,加一点凄清却不甚明朗的月色,那就意味深长了。

  然而风雨不宜过大,兴之所致切忌败兴而归。

  

  2

  母亲是几十年的老茶客。母亲从不吃早饭,只喝工夫茶。或者说母亲吃早饭,早饭就是工夫茶。我跟着母亲的那些年间也学了母亲的一张不怕烫的铁嘴和空腹喝茶的铁胃。

  早上起来,厅里已经坐着待茶的朋友或亲戚,于是,在洗漱之前,煮茶水的火炉已经点上了。

  稍作妆扮,睡眼朦胧的时候,已经可以喝上第一巡茶汤了。

  潮汕地区的人们喜欢喝早茶,不过不像三角洲一带那些子五花八门,只是喝茶。像母亲这样已经炉火纯青的喝到中午吃饭之前也不用吃东西都没事,但是母亲会在喝了一两泡之后吃点潮汕的小点,用花生和着糖做成的“豆枝”。

  母亲总说:“茶配豆枝,甜食甜添。”这是潮汕俚语,意思是一边喝茶一边吃点“豆枝”,茶和“豆枝”的香气相互相承,总也吃不够的意思。

  陪在母亲身边,继承了母亲的铁嘴和铁胃,然而,我没有办法继承母亲的这种习惯。就算很多的潮汕人喝茶的时候总是喜欢吃点小点或者甜的腌制品,然而,我喝茶的时候只是喝茶,从不吃别的任何东西。

  喝茶,只是喝茶,不掺杂任何别的东西。

  我总觉得,茶的味道,是没有办法和别的任何味道相和的。

  因为茶味纯粹,清香而飘然于俗世之外,加了任何的五谷杂粮都会把这种超凡脱俗的味道破损而殆尽。

  茶味纯粹,那么喝茶的人也得纯粹。才能喝得出这一味中纯粹的平静。

  喝茶总是让我平静而安逸。

  

  3

  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这是红楼妙玉的品茶之道。也许我勉强可以赞同她关于泡茶用的水一说,然而,如此品茶我却无法苟同。

  妙玉品茶,品得如此超然于尘世之外。然而,她似乎却忘却了一点,茶之所以为茶,因为茶非俗物,亦是因为茶本俗物。

  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些本身就是构成整个生活的全部了。而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的非俗之物,其本身也就是一种俗之又俗的俗物了。

  妙玉对茶的要求苛刻得近乎残酷。梅花上的初雪,深埋地下陈五年之后方可作为泡茶之水。这样的茶,一年中又可以喝上几遭呢。

  茶本生活。脱离了生活本身,也许,茶也就不再值得一提了。

  以此论推,潮汕的茶客们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本庸俗人,我乃牛饮骡饮之辈。

  然而又有何不可。

  潮汕的工夫茶和妙玉的茶本身就不同。在潮汕茶客看来,妙玉在泡茶本身,已经属牛饮之辈了。工夫茶最注重的是泡茶的工夫,还有就是喝茶的工夫,而扔几粒茶米于杯中,泡入开水,不管泡的是什么样的茶,用的是什么样的水,潮汕工夫茶里,这本身已经是不入流的了。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要议论茶应该如何泡的,茶作为一种大众饮料,其实,只要喝的人本身自己舒服,也就无所谓方法了。而且各有各的喝法,这是不可论的。

  我记得最奇特的一种饮法,是朋友的爷爷,一老中医,住在樟林最古老有琉璃屋顶的那种古屋里面,我见着他的时候,他差不多八十多岁了,身体很是健朗,极瘦削的身形。他喝茶必是空腹,以茶送酒,和以香蕉下咽。我一直惊叹,这样的饮食习惯也能延年益寿。只是这样的饮食习惯必是多年培养而成,而且各人体质各不相同,所以我是不敢胡乱尝试的。

  

  4

  当泡茶成了一种生活习惯,那么,潮汕地区的最大特点就是,每家每户都会有一套甚至几套在潮汕从之外看起来都觉得颇精致的工夫茶具。

  外行人看起来眼花缭乱,而在内行人看起来,这些茶具已经可以表现出这家人的品位,格调,甚至是身家财产的丰硕与否了。好的一套茶具上千上万元而甚至几十万的天价,更有甚者更是置一清雅之室专司品茶,权当会客,甚至起个典雅的室号,请名家题字为匾高悬,在这样的地方喝茶就有点徨徨不安了。

  茶为淡雅之物,所以不宜张扬,类似这样的作法,跟妙玉一样,是钻了牛角尖的。

  茶之味,在于千家万户之中,在于那些最常见的潮州制的白瓷茶具中。招呼客人的时候,泡一泡浓郁芬芳的工夫茶,喊一声“食茶”,已经是潮汕人最基本的待客礼数了。喝茶,跟吃饭一样重要而平实。

  茶本生活。生活就是一泡浓浓的茶汤。活着的岁数越长,人会像茶叶一样愈泡愈淡。开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会让我们有强烈的感官感受,像开始的五巡茶;而年岁渐长,茶味也就渐淡,一切都将归返到平寂安然的世界中去了。

  所以,潮汕的老茶客总是看透世情,无欲无求了。《将进酒》中的“唯有饮者留其名”,说的是李白的酒;而我们茶客是不需留其名的。手中常有一杯香茗,轻啜慢饮,已经胜似繁华百世了。

  走进潮汕的任何一条江南的古巷,三月的烟雨朦朦,你总会偶遇一位手脚满是皱纹的老人,轻轻颤颤地喝着茶,喊一声“食茶”,满脸是憨厚的真诚和许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跟淡茶一样的清淡。

  当你有一天突然感觉人心不古的时候,来我们潮汕,随便走进一座旧屋,你会发现,这里千百年来的茶香依旧,历久而弥新。

  

  5

  我喝茶已经十多年了,然而,比起那些老茶客来,我只能算是一个不成材的小茶客。而潮汕,处处都有老茶客的身影晃动。

  最平静的小巷,最热闹的街市,一不小心,就会走出一位隐世的哲士,告诉你一些不为人知的为人之道处世之理。

  我所认识的潮汕人中,没有一个是不喝工夫茶的。

  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我住在外婆家,而外婆隔壁,就有一家小小的家庭作坊式的制茶厂。每当他们炒茶的时候,走进外婆家门前的那条小巷,你就可以闻到那种浓郁的茶香了。

  很多年,我总在潮汕的小巷里寻觅这种味道,然而已经遍寻不着了。后来才知道那家人已经搬了地方,不在小巷,而是在最繁华的街段买了几间店面,依旧进行他们祖上传下来的茶叶生意。

  茶在这里,是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小时候母亲总喂我喝茶,那时候并不懂得喝,总是觉得一味苦涩,而且入口极烫,母亲又要求我一口喝下,那样,茶在我小小的心里比喝中药汤还要难受。

  长大一些,尤其是离家求学的那些日子,我才开始真真正正地喝起茶来。因为母亲总是告诉我说,作为一个潮汕人,不喝极烫的工夫茶,那是不合格的。喝茶,在这时候,成了最强烈的乡愁。苦涩之后其实还有芬芳和甘醇。

  再长大后再出远一点的门,我发现不管到了哪个城市,无一例外,有潮汕人的地方总会有工夫茶具和茶客。这时候,茶,成了维持同乡的最亲切的问候了。所以的喝着工夫茶的潮汕人都会突然变得亲切起来。因为我们一样是喝着韩江的水长大的,我们一样是喝着工夫茶汤长大的。

  茶味富有哲理。因为我们明白,苦涩之后,一定是芬芳。没有永远的苦涩,所以潮汕平原大地上都是一些能吃得了苦的民众。

  因为我们都记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喝着工夫茶长大的,我们都知道,最苦涩之后,一定是最甘甜的时候了。

  

  6

  其实我一直很想认认真真地写一篇关于茶的东西。因为我喝了很多年的茶,而关于这种现在已经风行的饮料,我曾经思考过很多。

  然而我一直没写,因为在我看来,茶本身就是一首极其优雅的哲理诗,所以不管用任何的语言去描绘都会把茶这首诗变得庸俗不堪了。与其说我写不了,或者说我一直没有写的勇气。

  可是,当我明白了更深一层的东西的时候,我才突然明白,不管我怎样去描绘的茶,其实都是茶。茶本身,已经是一种生活了。

  而生活中,千娇百媚处,何处不是人生。

  而当茶,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之后。写字,成了率性的随手拈来了。

  的确,兴之所致,败兴而归。茶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责备我了。

  

  7

  我不是文人,多少倒像茶客。所以我不谈《茶经》,我也不管陆羽,泡茶,只是一种生活习惯。

  最安逸的时候,莫过于泡一泡最烦琐的工夫茶,说说邻居家最漂亮的女孩和隔壁村走丢了的那头牛。最安静的时候,莫过于走进某条江南小巷,三月的烟雨朦朦,偶遇一位手脚满是皱纹的老人,轻轻颤颤地喝着茶,喊一声“食茶”,满脸是憨厚的真诚和许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跟淡茶一样的清淡。

  啜一口茶,吟一句诗。对茶当歌,人生几何。

  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当所有的一切都泯灭不知去向,我们一起泡一泡茶,不关政治财富,不关风花雪月。一泡茶,道不尽的悠远。

  

  8

  深夜。茶盏散尽。友人归去。

  有几缕风吹。感怀。于是偶得。

  睡觉,或者接着独自泡茶去。这是个问题,值得深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么泡乌龙茶 | 乌龙茶的泡法
潮汕功夫茶文化介绍
开汤哲学:潮汕工夫茶盖碗泡法开汤过程浅析
传说中的潮汕功夫茶的泡法是什么呢
美女教你功夫茶【图解】
工夫茶,沉淀在血脉深处的潮汕工夫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