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西方经济“新常态”的比较与互动丨中信大讲堂




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日益深度地参与“全球化”,不仅中国经济运行本身,而且关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话语也“国际化”了。作为热词的代表,“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术语本身是由外来词汇翻译而来,前者是表示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并在否定之否定中上升的哲学概念,而后者则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这些概念早已有之,但在中国政策实践的过程中,不同的国情和经济模式使之不断进化演变,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


1938年12月,大萧条发生后的第九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尔文·汉森提出了“长期停滞论”的预言。他认为大萧条使得美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遭受到永久性伤害: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放缓,以及过度储蓄导致需求不足,进而导致失业与低增长时代的来临。他预言美国未来唯有靠政府加大支出才能维持经济增长。然而二战的爆发却使美国经济一飞冲天,战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和“婴儿潮”的出现最终使得汉森“长期停滞”的预言落空。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萨默斯在IMF年会演讲中重提了这一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虽然萨默斯的观点并未得到经济学家们的一致认同,在世界经济是否进入长期停滞、可能原因、对经济的可能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方面仍然众说纷纭,但对于“长期停滞”这一话题,经济学家们已经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




无独有偶,西方经济学界也陷入了困境与反思。新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罗默在其著作《宏观经济学的困境》(The Trouble with Macroeconomics)中表达了对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不满。他认为,自197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旧有的确定性失灵时起,新一代经济学家们就埋首于用数学方程式构建理想中的经济系统,并为维护数学模型的合理性而发挥想象。30年来宏观经济学对于识别问题的能力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丝毫没有进步,人们无视显而易见的现实状况,却将经济的变动归因于假想中的因果力量。对数学和抽象模型的过度依赖使经济学界与解决真正的核心问题渐行渐远。


在一片迷局中,中国经济在近十年间的奇迹式增长使得经济学家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得益于庞大的体量和强有力的经济政策,中国在全球低迷的大环境下却稳步前进。经济学家纷纷转向研究中国,为世界经济的未来寻求解答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中西方经济“新常态”之间,也正酝酿着新的合作与互动。


本讲座将讨论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关于西方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长期停滞”理论和新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罗默对当前“宏观经济学”的批评,并解读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指导思想从“供给侧改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到“需求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的转变。讲座将探讨的一个主要理论观点是:所谓“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卢卡斯学派,实际上陷于“组合谬误”,我们当前需要“寻求微观经济学的宏观基础”。




活动详情


时间:11月3日(周四)14:30-16:3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728


规模:120人


本期福利

进场观众均可获赠《经济导刊》2015-2016年精华版!

《经济导刊》是由中国中信集团,面向全国及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大型中文经济类核心期刊。从1992年创刊以来,《经济导刊》一直致力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道路、理论、制度中重大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前瞻性的理论结合实际的研发与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济学深陷危机
掌握它,你就是半个宏观经济专家
宏观经济学发展成果-4.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
库尔茨、萨尔瓦多里 | 寻找更好的宏观经济学:回归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
理论与误差
理性预期革命:你不能在长期中欺骗所有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