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游南国之八:三峡

   八,三峡 2000年5月18日

  1,三峡情结

  第一章说了,十年前旅游,本打算走三峡,看重庆,然后接着游四川和云南,那时正宣传“告别三峡游”,说三峡大坝建成后一蓄水,三峡景观就永远消失了,已经到了武汉,不料心头一懒竟没有去。拖到今天,原来那个三峡真地消失了,非常遗憾。

  十年后的今天“宣传”又说了:三峡并没有消失,两岸山峰很高,蓄水影响不算大,三峡还在,而且一蓄水,又有了新的景观小三峡云云。不管他怎么吹,我现在只能“找补”了。

2, 张飞庙

  5月18日下午,在重庆朝天门附近码头坐大巴,沿高速路一家伙拉到万州。中间的白鹤梁和丰都鬼城就算绕过去了。上车前买了一张《新三峡·万里长江旅游全景图》,立体景观,一路上非常管用。

  

  有“古代水文观测站”称号的白鹤梁确实算一个有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奇观,不过三峡水库建成后,白鹤梁已经彻底永留江底了,要参观只能进水下博物馆。

  

  

  鬼城丰都没什么看头,完全人工编造的阎罗殿鬼话。无非是一些粗劣泥塑:阎王小鬼,牛头马面,青面獠牙,面目狰狞,上刀山下火海之类,就那么回事儿。

  

  

  

  在万州码头上旅游船,四人一间舱,上下铺。晚上十点多行驶到张飞庙,下船参观。


  相传张飞急于为关羽报仇,被部将张达、范疆所害,头颅抛于江中。有渔人夜得张飞托梦,到江中打捞张飞头颅,意外捞到一罐金子,于是用此金造了张飞庙。据史载,张飞庙始建于蜀汉末年,已1700多年。此庙属重庆云阳县。

  张飞庙依山而建,我们在夜色中踏上层层石阶,可见石壁上书“江上风清”大字。庙门楣书写“张桓侯庙”,因张死后被追谥为“张桓侯”。

  据传,张飞头颅葬于此,而身体葬于四川阆中的张桓侯祠,因此民间有说法张飞“身在阆中,头在云阳”。等于“身首异处”了,很惨哪!

  因受山势所限,庙为窄长形,只依山一长溜儿。进庙即往左拐,高台上是雕塑——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再往前走是张飞个人的坐像和骑马像,这些雕塑都是现代艺术家所雕,都还不错,能展示人物个性。那尊骑马持矛大喝的雕像一看就令人想起那段著名的“西皮原板”——“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比成都武侯祠中那些古代呆板雕塑强多了。可惜晚上光线太差,看不大清楚。

  再往前是一间书法展厅,但并非想象中的张飞书法,而是历代书法大家颜、苏、黄、米和岳飞书写的《出师表》,按理说《出师表》是刘、关、张三人死后,诸葛亮写给阿斗的,跟张飞毫无关系。放在这儿不过烘托个气氛罢了。

  

  实际上按时间计算游船完全可以在日落之前到张飞庙,起码能看到庙宇依山而建的雄伟气势,不知为什么非得在码头耗几个小时,等天黑透才来看张飞庙?难道是越黑才显得越有“张飞味儿”?

  3,夔门天下雄

  第二天,5月19日一大早,船已停在白帝城下。参观白帝城要另交钱,这种人文景观远远看一眼也就够了,进去估计跟张飞庙差不多,左不过刘关张诸葛的一些泥塑。

  白帝城才真正算三峡的起点,李白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江陵比我们这次三峡游的终点宜昌还远,我们边玩边走要两天两夜,而李白的“轻舟”一日就“还”了,可知原来的三峡江流多么湍急。

  刘备白帝城托孤,悲则悲矣,但这也是一代枭雄刚愎自用,心胸狭隘,咎由自取的结果,只好说声“活该”!白帝城足以为后世同类君主戒,一意孤行,好大喜功,不顾百姓死活,最后必然落得“托孤”下场。

  说起“托孤”,我觉得刘备临终留给孔明的托孤遗言十分可疑:“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若孔明真的“自为成都之主”,如之奈何?也许刘备在试探孔明是否忠诚?若不流涕力辞即为不忠,立即砍头,斩草除根!当然,最大可能是刘备早已看穿孔明是个忠君儒道烂熟入骨的奴才,特以此言激励,令孔明感激涕零,死心塌地辅佐阿斗罢了。中国的“厚黑帝王术”实在令人惊心动魄!

  船离开白帝城前行,刚走不久,思想还没准备,忽然发现有一面石壁立在眼前,吃了一惊!有点儿面熟,想起来了,这正是十块钱票面上的图案——天下雄的夔门啊!

  夔门真像一座巨大的石门,岩壁在这儿竟齐刷刷地沿直角被切断!为长江打开东去的通道,它是瞿塘峡的大门,也是三峡的大门,更是巴蜀通往中原的大门。

  

  

  

  如果我们把目光伸展到遥远的地质年代,其实七千万年前长江尚未真正形成时,四川盆地与江汉平原并不相通,巫山是东西两地的分水岭,巴蜀属内陆水系,就跟现在的塔里木河似的,只能在盆地里面打圈子。我估计那时成都平原应该是一片烟波浩渺的盐泽。

  到三四千万年前,四川水系才终于跟江汉水系打通,东流入海,这才形成古长江。

  可以想见,从那时开始,水流下蚀切割运动,锲而不舍,水滴石穿,又用了三千多万年,才在山岩上凿出了这一道数百公里长,数百米深的巨壑,而夔门,便是这深壑的第一关。

  从夔门的形状完全可以看出,左右石壁在历史上应该是连成一气的,当时一整面石壁挡住了四川水系的东流。从瞿塘峡坚硬岩石被切割开的巨大口子,我深深震撼于水的惊人伟力和可怕的韧性。

  船已来到如刀削斧砍的石壁跟前,贴着石壁走,发现石壁上还刻着大字:“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孙元良”。孙元良?是那个因北伐和淮海战役逃跑而著称的“孙飞将”吗?对了,正是此人。这两句“诗文”实在不怎么样,“孙飞将”既无战将勇气,又无儒将点墨,倒有脸刻这么大的字留在夔门上,令天下笑。

  

  夔门前本来有一座礁石——滟滪堆。刘白羽曾这样描写夔门的惊险:“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这滟滪堆指的是一堆黑色巨礁。它对准峡口。万水奔腾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撞得个粉碎!”

  解放后滟滪堆已被炸毁清除,三峡蓄水成水库后,水流平稳,“万水奔腾一冲进峡口”的气势已不复见。安全是安全了,但三峡的惊险刺激也同时消失了。

  从夔门外看瞿塘峡,云雾缭绕,如同仙境。进入夔门,很快就穿过了不太长的瞿塘峡,来到开阔水域。

  据有关论文,原来的瞿塘峡两岸相对高度有200多米,江水宽度仅100多米,2比1,可以想象又窄又深的峡谷该是多么雄奇险峻。蓄水后,高度仅剩下区区50米,而宽度却达到200米,整个反过来了还多一倍,1比4,完全没有了那个气势。

  所以论文说:“建坝蓄水后,夔门这一瞿塘胜景将从此消失。”是的,现在夔门虽然还在,但“胜景”基本消失。

  当然,我们看到的夔门还没那么不堪,可能蓄水尚未达到最大高程——175米。看起来那石壁高度100米总有,当年雄姿也还略余几分残存着。

  出了瞿塘峡不久,看到岸上立着一面巨大的木牌——175M,这是三峡水库预定最高蓄水的海拔高度,此线以下一律要淹没。

  我家有本《三峡工程七十年大纪实》,书载:为这个数字争了几十年,五十年代苏联人力主高水位,200米,能发最多的电。七十年代国内几派又争来争去,从185争到175,最终尘埃落定。简单的三位数字,饱含几多风云。

  4,小三峡

  船过巫山县,老县城已全部被淹没,现在我们在江边看到的是拔地而起的新县城,建在山坡上,几乎全部为齐刷刷新崭崭的白楼,成为江边一个新的景观。

  挨着县城,远远就能看到小三峡的入口——龙门峡大桥,如红色长虹,横跨大宁河,越行越近,也越显壮观。

  

  

  

  

  小三峡即长江支流大宁河,三峡蓄水后,小三峡旅游火了起来。

  这座桥是新建的,原来老桥蓄水后桥下净空不够了,只好炸毁重建,现在两岸岩壁上还能看见老桥桥墩遗迹。

  既然叫做“小三峡”,自然也得凑够三个峡,它们分别是: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

  小三峡果然比“大三峡”要狭窄高耸得多,更像想象中的“真三峡”。千峰壁立,夹江而来。小三峡中的滴翠峡有所谓“赤壁摩天”,直上直下数百米,蔚为壮观,揣想不次于过去的大三峡。

  


  

  

  只是小三峡中江水大概不似当年三峡那么湍急,绿油油的,显得悠闲自得。

  龙门峡山顶有一条细长的石柱,后面还跟着一个矮小一点儿的石墩。按惯例一定会附会出一个什么民间故事,比如伤心的“望夫石”,后面跟着的那个自然就是可怜的“遗腹子”了,这两块素材能编出多少曲折动人,催人泪下的情节!大概小三峡刚出现没几天,故事大王或旅游局秀才们还没来得及编造。或许已编好,只是宣传不够,我们没听到。

  “巴雾峡”有一座钟形山峰,又像座山雕展翅,甚至还像“奶头山”,恰好凑成一篇《林海雪原》。“赤壁摩天”有一个瘦长发黑的巨大观音形印痕,诩诩如生,这些都是编民间故事的好题材,不知那些“故事编造者”们注意到没有?编了没有?编得动人不动人?能不能吸引游人的眼球骗来荷包里的票子?真替旅游部门着急。

  小三峡岩壁上也有古代的悬棺,导游指给我们看,可惜船速太快,相机镜头未来得及拉近,拍出来太小,不很清楚。

  

  

  

  悬棺中安葬的多为西南少数民族头领,汉族实行土葬厚葬,其结果是历代帝王陵寝几乎被盗掘一空,连高贵的骨架都踩得七零八落,再坚固的金刚墙,再高明的机关也挡不住盗墓贼。而悬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盗贼看得见摸不着。而且放悬棺的洞穴很小,不可能有什么随葬品,令盗贼无利可图,这个想法比汉族高明多了。当然,另有一些少数民族干脆“天葬”,回归自然,更符合和谐理念。

  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一直是千古未解之谜,古人甚至认为系仙人神力所为。近年有人用现代机械试验成功,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央视十频道征集了好几种方案进行试验,不知结果如何?

  在滴翠峡工人正在绝壁上修栈道,离江面有几十米高。据说古代已有栈道,遗迹尚存,现在的意思是恢复古栈道,到时候游人又多了一个好玩惊险的高收费项目。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中的那个最出名的栈道在陕西斜谷关附近,当然不是大宁河这个栈道。不过古代栈道很多,到处都有,搞两段玩玩也不错。

  5,小小三峡

  小小三峡是小三峡大宁河的支流马渡河,从滴翠峡那儿拐进去,当然,再小也得凑够三个峡——三撑峡、秦王峡、长滩峡。

  马渡河比大宁河窄得多,小得多,大船进不去,大家纷纷换乘小木船。每船配一名船夫。

  这老头儿头戴蓑笠,而不是斗笠,一圈棕榈毛弄得像个红太阳发光似的。老头儿一口介于湖北四川之间的话,说明我们已经快到湖北了。老头儿讲,他们以前都住在附近山上,每天几十里山路走下来到河边干活,日子很苦。托三峡的福,这儿成了旅游区,靠旅游生活得不错。

  

  他讲这条河看着很窄,十几二十米,但很深,有六十米!大家注意安全!

  我吓了一跳,眼前这水碧绿透明,漂亮得真想跳下去游一圈,谁知竟有六十米深!看看两岸山峰几乎九十度垂直地插进水中,确实不是危言耸听。

  这条河既然叫做马渡河,也就是说,没蓄水前,马能随便渡过去,河水很浅。而三峡蓄水,坝前水位陡然上涨一百多米,此处上涨六十米也不算稀奇。现在别说渡马,连长颈鹿也渡不过去了。

  小木船是柴油机推进,速度很快,好像在水面上滑行,后面留下一道道发散的水线。


  小小三峡看起来比小三峡还要险峻,两岸悬崖对峙,壁立千仞,河道狭窄,天开一线。岩壁上到处都是倒挂着的钟乳石,奇形怪状,有的犬牙交错,看去怪吓人的。

  船行至折返处,老船夫给大家献歌一首,本地山歌,别看老家伙,唱词还哥哥妹妹酸不溜唧,可惜莫合烟嗓子沙拉沙拉的。

  献完歌掏出一个塑料袋,开始兜售“纪念品”,一个小牌儿,十块钱,印着小小三峡图案。说是生活艰难,每天开船工资不高,顺便卖点儿纪念品贴补家用。

  老头儿再三强调这是自愿购买,不强迫,实际却挨排儿一一追问:“你交钱了没有?”“你买了没有?”一个都不放过,走过去问一遍,走回来再重复一遍。弄得游客不好意思,反正钱又不多,老头儿长得黑黑瘦瘦,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大家只好全部“被自愿”购买了纪念章。

  我算了算,就算每天只拉一船客,就能挣二三百元,一个月下来七八千,顶两个教授,这老邦子真是好买卖。

  6,巫山云雨

  等出了小三峡,天已擦黑。一拐弯便进了三峡的第二峡——巫峡,这是三峡中最神秘,山峰也最高最奇的峡谷。

  巫峡有所谓“巫山十二峰”的说法。江南江北各六峰,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江北的“神女峰”。

  天越来越黑,山峰全成了黑影,一个个全都是高耸瘦长,分不清哪座是神女峰。渐渐地,一座双峰并峙的山越来越近,等转过去时,导游忽然指:看那个双峰并峙的旁边,立着一条小小的黑影儿,那就是神女!

  终于看到了!我原来以为神女峰是一整座山峰长得像仙女,现在才明白,原来那神女细细小小,站在半山腰,正在往下看呢。如果不说,真以为是个活人!

  巫山神女的传说最早源自宋玉的《高唐赋》,宋玉与楚襄王游玩,发现高唐观之上有云气在不断变幻,宋玉告诉襄王:先王曾在高唐游玩,梦中与巫山一女相会,之后那女子告诉先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大王您现在看到的那云气就是巫山神女。

  从此,男女情爱就被雅称为“巫山云雨”。古人有大量诗词咏叹,甚至词牌中都有“巫山一段云”之称。当然,最有名的要数李白为杨贵妃做的《清平调》: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据说李白倒霉就倒在这首诗上了,小人向贵妃进谗言:李翰林居然把您比做淫荡的赵飞燕!居心何在?是可忍孰不可忍?坚决打倒!批倒批臭再踏上一万只脚!当然,这只是“据说”。

  一般人最熟悉的并非李白这首名诗,而是毛诗的《水调歌头·游泳》: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我们现在在神女峰下,很遗憾,天空晴朗,无缘见到所谓“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的“巫山云雨”。开句玩笑,是不是“更立西江石壁”之后,真把巫山云雨给“截断”了?

  去冬至今春的西南大旱,好些网民纷纷指责,这是因为修了三峡大坝,改变了生态环境所致。现在众说纷纭,没个结论,不知道这块“西江石壁”对千年之后的中国究竟会造成多大影响?是利多还是弊多?只好等待历史的检验吧。

  7,屈原故里九畹溪

  5月2日早上,船停至九畹溪,查看《三峡旅游图》,一夜之间,船已走过了巫峡、屈原祠,和西陵峡最好看的那一段——“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停泊在九畹溪。

  也就是说,三峡我们只看了两峡,西陵峡实际上没看到。

  所谓“兵书宝剑”“牛肝马肺”,无非是岩壁奇形的象征故事,中国人玩这个那是驾轻就熟,郭老沫若君在《过西陵峡二首》中曾咏叹:“兵书宝剑存形似,马肺牛肝说寇狂。”

  

  大概因为九畹溪地处屈原故里,湖北秭归,所以在九畹溪还有一个项目要玩——赛龙舟。每二十多人坐一只龙舟,当然用不着我们游客划桨,还是机器动力,只是船形狭长,船头为龙首,也就取龙舟那意思。

  显然,这要比昨天小小三峡的木船快多了,再加上各船竞渡,击鼓助威,纤细的龙舟像一把利剑,劈波斩浪,挟风卷雨,飞驰在水面上,耳畔呼呼生风,两岸青山排闼而来,转瞬即逝,峰回水转,柳暗花明,真有李太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种感觉。

  行至接近终点时,船速终于慢下来。这时发现空中的跨江悬索上正在表演节目,钢索上一人骑自行车,下面吊一人做各种造型,一会儿又来一辆摩托,下面也吊一人表演,伸臂舒腿,彩绸飘飘。

  车下吊人看起来极其惊险,实际上反而增加了安全系数,通过铁杆连接,使两人合成为一个系统,整体重心降至钢索以下,不稳定平衡就变成了稳定平衡,只要轮子别滑出去,可以说万无一失,比阿迪力那支横杆作用还大。

  终点处有一座巨石,非常像一位古代美女,款款而坐,转头侧望着我们。虽然导游没讲,但我知道肯定得附会出一个什么“说头”,否则就不是中国人了。上网一查,果然叫做“美女晒羞”,大概意思是美女从河中出浴,晒晒羞体。不过这构思有点儿像西方“沙滩美女”的翻版,也许野岭村姑要更淳朴开放些?

  

  九畹溪的漂流也很发达,我们没看到,应该在更远的上游吧,只有那儿才能有跌宕起伏的溪流,提供惊险和刺激。

  终点处是一座码头,附近有一处“天问地缝”景观挺有意思,顺着一条水上浮桥,能通向幽深狭窄的岩缝,狭长的缝隙形成一个巨大的朝天问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表达出了屈原《天问》的探索精神。

  

  大概出于对科普的爱好,我非常钦佩屈原的《天问》,两千多年前的蒙昧时代,屈原竟然能发出那么多探究大自然的拷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何所冬暖?何所夏寒?”对宇宙、地球、水文、气象等都有深度思索,中国人从来不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统统在屈原的追问之中。依我看,屈原《天问》中的科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极为难能可贵,价值远高于屈原其它那些忠君爱国的所有诗篇的总和。

  这里还有一座相当大的水上剧场,以真山真水为背景,为游人上演屈原歌舞剧,不愧屈子故里,处处都要让游人笼罩在屈原文化的氛围中。

  因临近端午节,九畹溪风景区编排了大型山水实景历史剧《礼魂》。

  《礼魂》是《九歌》中的一章。舞台上的歌舞服装道具确实有古风古韵,表演得也是大义凛然,泗泪横流,激动得不得了,可惜没有字幕(这绝对是个失策),隔得又远,再加上湖北口音,听不清他们唱些什么说些什么。反正一会儿是女子群舞,一会儿是男子戴面具的军阵傩舞。不过只看表演,也能猜个大概,无非是屈原跟奸臣斗争,屈原与女弟子交流,屈原被迫害放逐,等等。

  

  

  

  

  表演结束,仍坐龙舟返回大船。

  8,三峡大坝

  船往前行,江面越来越开阔,这是快要临近大坝了。三峡水库总的说是一座狭长的河道型水库,虽然工程规模为世界之最,但水库面积并不很大。

  前些天网上有一则消息:“西方发现三峡水库引起地球自转轴偏移,从而让世界知道了中国的重量。”颇令中国人自豪了一阵子。其实三峡库容在世界水库中排名仅22位,只有贝加尔湖的千分之一,没那么悬乎。西方这种夸张说法实际是对中国的指责,认为三峡大坝切断了自然水流,引起生态变化。中国人没听懂,还傻高兴,以为人夸咱呢。

  临近大坝,船也到了终点。游人上岸,换乘大巴进入大坝管理区。门卫非常严格,进门前,游客的所有“危险品”包括水果刀、打火机、饮料瓶统统交给司机保管。

  先参观三峡工程展览,馆内有一座模型,清楚地显示出三峡工程的全貌,包括水电站和五级船闸,我最喜欢看这类模型,有点像将军们斗智的沙盘游戏。

  

  

 

  然后上“坛子岭”,俯瞰大坝,能清楚看到大坝两侧,一览“高峡出平湖”的全貌,气势真的很宏伟。不过未看之前,我想象中的两侧水位高差应该很大,如此才能有“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的气势,否则水能储量怎么能称得上世界第一呢?实际一看没有那么悬殊,也许蓄水尚未达到最高点?或者因为大坝太长,水面太大,所以高差显得不那么浪漫?

  中国人的三峡梦从孙中山时代就开始做了,一直到民国,抗战,打个不停,顾不上三峡。工程,但直到今天反对的声音始终未断。我想三峡的功过是非恐怕得再过五百年才能看得清。

  然后我们看到了著名的“五级船闸”,想起上小学时,报上宣传苏联的列宁运河多级船闸,多么多么伟大壮观,技术世界第一,连接伏尔加河与顿河,形成五海通航。后来才知道,这技术各国都有。

  现在三峡也有了五级船闸,也能吹一阵了。不过据说当初设计时太保守,只按八十年代初的通航需求,留出一倍的发展余量,没想到现在发展速度那么快,十倍的通航规模也不止,这个船闸根本不够用,大多数航运都得绕道通过汽车转运。三峡是千年工程,真不知道这些专家的脑子是怎么长的。

  

  

  接下来参观“截流纪念园”,园内还留有当年大江截流时用剩下的几块巨大的“正四面体”,这种造型在水流中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不易翻滚,截流时一大堆正四面体倾倒下去,相互咬住,就能在短时间截断湍急的江流。园内湖心还有一座玻璃四面体,玲珑剔透,再加上倒影非常漂亮,令人一下便联想到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


  

  

  

  

  

  

  

  

  

  我们还看到当年工程中用过的大型铲车,光轮胎直径就有两米五高,铲斗里面起码能站二十个人。可能当年就用这种铲车来倾倒四面体,否则那么大的块头没法弄。

  截流园中有一座现代铁雕很有创意,方头方脑的人牵着方头方脑的牛在犁地,全由工程剩下的废铁料组合而成,大概想表达一种“开拓进取”的创意吧?

  最后转到大坝前方,导游说,可惜现在没有碰上泄洪,要不然那是非常壮观的,几公里之外都是雷声轰鸣,水雾飞溅。

  是的,最近长江流域大洪水,从电视上看大坝天天在泄洪,那气势确实震撼,正如李白形容黄河一般:“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我们未能亲睹真是遗憾。不过洪水期间三峡旅游也许暂停了吧?真泄洪也不一定能看不上。

  

  这次洪水中三峡工程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重庆这头儿骂三峡泄的不够快,把重庆给淹了,而武汉那边又骂三峡泄得太快,把武汉给淹了,左不是右不是。其实细想一下,如果没有三峡工程的蓄洪调整,恐怕两头淹得还要厉害,有这么个工程挡一下总是要好一些。

  以前说只要三峡水库一修,下游防洪好像就能一劳永逸了,其实三峡水库过于狭长,库容有限,所以蓄洪能力也有限,不能指望太多。

  参观完“三峡截流园”,坐大巴径直到宜昌,散团,结束三峡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评弹说唱---333
长江三峡游记——从宜昌到重庆
三峡三日(五月二十七日)
三峡游轮 寻诗之旅 人生值得
三峡有个神女溪,赛过小三峡。遇到一个能说会唱的美女导游。
【回顾 | 巫山】云海、峡谷和长江的浪漫三重奏,夏天太适合来这里!(第二期报名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