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字里藏醫學習--症瘕積聚(作者徐文兵)

癥瘕
   癥(發音同“征”)瘕(發音同“甲”)是中醫特有的病症名稱,是基於中醫的理論,對人體病理變化的診斷。可惜在目前所謂“西醫診斷,中醫治療”的大氣候中,中醫已經交出了獨立思考、判斷的權力,人云亦云,隨聲附和,淪為現代醫學的附庸。沒有西醫影像診斷的支持,中醫便不敢吭聲。即便發現了問題,也很少有人在用癥瘕做診斷。癥字也被簡化成了症,目前用簡體字錄入的話,已經找不到這個字了。

   道家的宇宙觀以無中生有立論,具體劃分為四個階段易、初、始、素。易是空虛寂寥的未有氣的階段,初

是“氣”產生的階段,始是“形”產生的階段,素是“質”產生的階段。

   疾病的發生發展也是從無到有,經歷了無邪、有邪氣、形變、質變的過程。癥瘕描述的就是疾病從無形的邪氣發展到了有形的積聚,並即將質變成癌岩的階段。所以根除癥瘕,其實就是防患於未然。西醫非得看到細胞的質變,病理報告查出癌細胞才去治療。中醫的防微杜漸,控制量變預防質變,控制形變預防質變的理論和手段是不是更先進呢?

   相對于中醫理論中很多形而上的概念,比如精、氣、神等,癥瘕是比較容易理解,因為它們是腹內有形的結塊。在合格的中醫眼裡、手下,癥瘕是能被感知的,能被看得見、摸得著。這種認知甚至比現代影像檢查X 光、CT 還要靈敏、還要早。也就是說很多被中醫診斷為癥瘕的病人,西醫檢查卻沒有問題, 被判定為正常。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經過長桑君的訓練,服食上池水和藥物,最後能:“以此視病,盡見五藏

癥結。”也就是扁鵲能夠看到體內有形的病患,這種望而知之的本事後來在《扁鵲見蔡桓公》中也有證明,所以

扁鵲被稱為神醫。大多數的中醫,能以切而知之,以巧取勝。

   瘕是形聲兼會意字,發音同假,有假借人體髒、腑、血、液的含義。意思是邪氣剛剛開始聚集,所以時聚時

散,遊走不定,形狀可變。邪氣開始影響人的正氣時,能導致其功能、運動停滯或衰退,中醫稱為氣滯或氣結。

邪氣過重或遷延日久,外加攝入有形的物質得不到消化、排泄就會形成有形的癥瘕。

   《諸病源候論·瘕病候》:“瘕、病者,由寒溫不適,飲食不消,與藏氣相搏,積在腹內,結塊瘕痛,隨氣移動是也。言其虛假不牢,故謂之為瘕也。”《聖濟總錄·積聚門》:“浮流腹內,按抑有形,謂之瘕。”《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瘕者假也,假血成形,腹中雖硬,其實聚散無常也,亦往往

見於臍上。其原由寒暖失宜,飲食少節,臟腑之氣先虛,又複多所勞傷,外而感受風寒,停蓄於內,是故正虛邪實,正不能勝邪,邪遂挾其力,反假遊行之血,相聚相結,而成顆塊,推之而動,按之而走。故名曰瘕。”《羅氏會約醫鏡》:“瘕者得之傷血,肋間有塊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來無常,肚硬而脹,食減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鱉之類。治宜調養脾胃,磨積消疳,奏效遲緩。”

   癥也是形聲會意字, 發音同征,含有有征可循的意思,也就是弄假成真,由瘕而癥。比起瘕來,癥更為嚴重,形狀固定,質地堅硬、牢固。《聖濟總錄·積聚門》:“牢固推之不移者癥也。”《諸病源候論·癥瘕病諸候》:“其病不動者,直名為癥。” 王叔和在《脈經》中說:“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所以與癥搭配的字都很可怕,比如癥堅、癥痼、癥噎。比如血癥,《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其有臟腑虛弱,寒熱失節,或風冷內停,飲食不化,周身運行之血氣,適與相值,結而生塊,或因跌僕,或因閃挫,氣凝而血亦隨結,經絡壅瘀,血自不散成塊,心腹胠脅間苦痛,漸至羸瘦,妨於飲食,此之謂血癥。”

   癥瘕合用,泛指體內一切積聚結塊。葛洪《抱樸子》:“夫癥瘕不除,而不修越人之術者,難圖老彭之壽也。”《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雲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

   預防和治療癥瘕,升降、出入是關鍵,《內經》雲“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六腑以通為用,傳化物而不藏,更虛更實,大多數癥瘕都源於六腑。從入而言,飲食生冷,很容易導致胃的蠕動減緩,消化功能衰退。腹診的時候,中脘上下發涼、觸探有結、質地堅硬。患者有的有腹脹、泛酸、疼痛、噯氣的症狀,有的則根本沒有症狀,食納正常。西醫做胃鏡檢查大多數正常,個別被診斷為淺表性胃炎,因為沒有質的改變,所以不以為然。而中醫則診斷為癥瘕,當作隱患必欲除之而後快。

   從出而言,現代人大多心浮氣燥,氣聚於上焦,下焦多陰寒。大腸蠕動遲緩,便秘、便難、大便不爽的人比比皆是。這些人腹診時,一般在天樞、大橫穴附近有冷結、癥瘕,西醫檢查有的說是有宿便、糞塊,有的也查不出什麼。中醫則以開痞散結、溫化痰濕、通腑活血的方法,以消除癥瘕。

   婦人月經,受寒或鬱怒,以至於血當出而未出,容易在小腹肝經潛行處形成癥瘕。西醫有時能發現是卵巢囊腫。患者有自覺疼痛的,也有渾然不覺漸漸腹大的。中醫以癥瘕論治,活血逐瘀,痛下黑色瘀血塊,就能完

全根治,且不復發。比做反復手術好得多。

   無形的邪氣如同流寇,有形的癥瘕如同根據地。一旦流寇有了基地,就容易做大形成氣候。常言道:用藥如用兵。消除癥瘕,如同搗毀敵人的根據地,這樣邪氣就是容易治療,也許就是放個屁,打個嗝,打個噴嚏就完了的事。

 

積聚

   積聚與癥瘕經常並稱, 含義相近,也是指邪氣聚而成形,久而成積的病理變化。其中聚與瘕,積與癥含義

類似。

   普通老百姓經常說的食積、疳積,就是指飲食過于生冷、肥膩,或者消化功能衰弱,即便飲食正常,也會出現胃腸內出現有形的積滯。患者會出現噯腐吞酸、心下痞硬、五心煩熱、磨牙噬齒、消瘦乾枯等等症狀和體征。西醫檢查也許無異常,中醫腹診觸摸到在腹內有形的結塊,其實也不是長了什麼癌瘤,就是包裹着食物殘渣的不蠕動的胃腸。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柿結石。柿子性寒味澀,空腹吃或服食過多,就會在胃內形成結石。患者會出現急劇的腹痛、嘔吐,X 光或胃鏡檢查也會發現問題。中醫以辛散溫通的方法治療,可以消食化積,消滅有形於無形。

   嚴格說來,中醫所說的積並不是並不是老百姓說的積。因為中醫說的“積”專指深入臟的腫瘤結塊。

   從程度上劃分,聚最輕,近乎無形。很多心氣不舒的病人,感覺胸悶氣短,點按膻中穴以後,出現噯氣、噴嚏,症狀得以緩解,方才聚的邪氣也就消散了。肝氣郁滯的病人,表現為肋脅脹滿,身體受熱或被按壓以後,就會出現打嗝,症狀也得以緩解。有的消化不良的病人表現為或腹脹,點按期門、日月以後,就會出現腸鳴、矢氣。這些滿、悶、憋、脹的感覺,都是邪氣聚集的表現,因為是初起,所以不至於疼痛。臨床檢查的時候,往往有寒溫、流動的變化,沒有形狀的感覺。  

   《難經·五十五難》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意思是說,積是陰寒的能量凝結而成,聚是陽熱的能量凝聚而成。一般積比較深沉、寧靜,有固定的起始位置,痛有定處,上下左右邊界分明。而聚較為表淺、浮動,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會流動到哪兒去,痛點也不固定。

   瘕是聚的延伸,已經有形,但是不固定、狀態可變。癥比瘕更嚴重,質地堅硬,形狀、位置相對固定。

   積是最為嚴重的,病位很深,一般都在五臟,病性接近質變,也就是近乎癌岩,成為不治之症。《金匱要略

五臟風寒積聚篇》詳細論述了積聚的病因病機和脈象。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

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穀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穀氣。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應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 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詳細提到了五臟之積的名稱、形狀和脈象。《難經·五十六難》對此做了詳細闡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積,名曰伏梁,起齊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脾之積, 名曰痞氣,在胃皖,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

   總體來看,五臟之積大致分佈在心下、兩脅、臍上、臍下五個部位,與後世中醫腹診的募穴定位大致相當。

診斷定位定性明確了,在治療上針刺艾灸取穴、用藥歸經也就清晰了。

   如果拋棄中醫的觀點和立場,僅僅依靠西醫的診斷依據,很可能就會對已經出現的積聚視而不見,面對患者的痛苦而不知所從。另外中醫認為肝氣生於左、肺氣降於右。所以五積之中,肝之積表現為左脅下的結塊,也就是西醫的脾大。而西醫的肝大,在五積之中,屬於肺病的範疇。

   我個人的臨床經驗是,神志病多有心氣鬱結、積滯,出現類似伏梁症候,所以必刺心下。長期脾胃消化不良

多在臍上有積,類似痞氣,必刺中脘、水分。肺氣鬱閉,慢性咳喘,右脅下多有拘急、痰結,必刺梁門、腹哀、

掌門。而肝病日久,多在左脅出現腫塊,沿其邊緣淺刺,在期門、日月點按多有良效。腎藏精血,下焦也納污垢,最易聚積陰寒,針刺關元是化腎積的絕妙方法。

   有趣的是,積是邪氣聚成,而化積決不是吐下有形的物質,而是積塊漸消,回歸正氣,病人開始打嗝放屁,並且逐日增多。有的病人服藥以後,矢氣連連,甚至自己困窘,不好意思坐在辦公室,只好頻頻去洗手間。還有的病人在針刺得氣以後,感覺順著針柄有涼氣外冒。有的病人在艾灸後,腹中雷鳴,自覺如陽春回暖,冰消雪溶。

   邪氣假借臟腑形成積聚,如同罪犯脅持人質。攻伐失當則傷害正氣,總不能為了消滅敵人,把自己的臟腑器官都切了。補養不當則滋養邪氣,會使積聚越來越大。我曾經治療兩位胃癌患者,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兩人幾乎同時發病,都不願意手術治療。弟弟相對富裕,不聽我勸告,在治療期間,偷偷買了人參補養,複診的時候我發現全腹堅硬如石,後來早早去世。哥哥控制飲食,堅持服用中藥,存活五年。

   分別清濁,去邪留正。這是個精細活兒,也是個慢活兒,不是粗魯、急躁的醫生幹得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39講
中醫基礎理論 第50講 病因:內傷病因—勞逸失度
112歲老中醫的臨終宝贵饋贈太重要了!
經方故事《选自郝萬山講傷寒论讲议》 - 佳雄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醫切脈初探
任脈,倪海廈人紀之針灸3文字檔 @ 彩光活力部落格 彩光活力 :: 痞客邦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