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中医发展这么多年还是没有哪个中医敢说自己比张仲景、叶天士厉害?
为什么中医发展这么多年还是没有哪个中医敢说自己比张仲景、叶天士厉害?现在随便一个受过系统现代医学教育的小年轻都能秒杀西医鼻祖,也没有老西医的说法,反观中医,头发胡子不白,年龄不超过60都不敢说自己是名医,也从来人哪个中医敢说自己比张仲景厉害。
由用户怀疑探索者提供的知识:分析中医,不能简单用科学来分析。中医实际上已经脱离了科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东亚地区的特殊意识形态,即宗教信仰。

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人格神的宗教,比如基督教,一种是宇宙法则的宗教,比如佛教和中医教。中医信仰的宇宙法则就是阴阳玄学,中医医师就是中医教的传教士,轩辕黄帝和神农就是中医教的两大“主神”,孙思邈、张仲景、叶天士这些人就是中医教的“次神”,各式各样的“名中医”就是中医教的“牧首”,中医医馆和现代医院的中医科就是中医教的教堂,各式各样的中医典籍就是中医教的教义经典。

对宗教信仰,单纯依靠科学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我只能说,科学绝不崇古——古代的科学家们虽然如雷贯耳,声名显赫,我们后代学子也非常的尊敬他们,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希望自己的学识可以胜过他们,并不认为他们获得的科学成就是我们永远不能超越的。现代社会一个机械专业的本科生的基本功肯定要超过史蒂芬孙,却没有任何一个“名中医”敢说自己一定比张仲景厉害。孙思邈、张仲景、叶天士这些人在中医教里面已经具有“神性”,“神格”,如果说超越他们,就相当于亵渎神灵。

对于宗教信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宗教信仰首先是一种文化,既然是文化,就有诞生这种文化的土壤。中医之所以诞生在中华这片大地而经久不衰,说明我们的文化体系里面流淌着某种特殊的血液。这种血液的成分的构造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按照科学的分析,必定与地理环境有关系。宗教除了是文化,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必然有某些利益诉求。这种利益诉求是什么?很值得我们研究。

由用户李植波提供的知识:一直以来张仲景的《伤寒论》被认为是中医临床辨证体系确立的标志,四川成都西汉时期著名的“老官山汉墓”出土的众多医简中推翻了这一认识,多是讲名医扁鹊和弟子的实战案例,证明了东汉之前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治疗体系,把中医临床体系建立推前到战国时期。对中药药性归类,上古时代按上、中、下三品划分,中古时代演变提炼而成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医辨证之五行病症,以中药之五行药性来对症下药。自东汉偏重于临床,五味分类法更适合临床应用,以五味分类法取代五行归类法势所必然,中药也就丧失其灵魂的五行属性,致使《汤液经方》遗存的《伤寒杂病论》之组方法则无从破解。以后根据临床实用进而演化补入酸、辛、苦、咸、甘五味,而《黄帝内经》则按《神农本草经》体系以药物之五味法来制方用药的。同样是用中药,以“《神农本草经》、张仲景(《汤液经法》的作者伊尹)所知道的药理学”创出来的方叫作“经方”,而以“归经理论”创出来的方就叫“时方”,其中对每一味药的看法都和经方是很不同的。

《黄帝内经》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东汉时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在公元210年左右撰写出《伤寒卒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来自伊尹著的《汤液经法》。仲景《伤寒论》,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平人六气调和,病则以一气独见。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中气衰则脾胃湿盛而不运。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以汉代为界,后世中医是以药治病治症的,男子的虚劳房事类疾病,大都从肾论治,分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如果是肾阴虚,用生地熟地之类的滋阴药;如果是肾阳虚,那就是苁蓉巴戟天杜仲这类的药。用这类药的效果,多数情况下或有暂时缓解,往往牵延不愈,有时补肾药吃多了还会上火。《伤寒论》里有一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没有一味补肾药,辨证准确的话治这个病效果立竿见影,几剂药就能治好。因为它没有拿药直接去补肾,而是着眼于人体的大循环,人体的循环恢复了,津血运化归肾,它的肾气自然就会增强。后世医家治病动辄给病人吃几个月的药,隔山打牛的补一点,却起不到根本的作用,收效却不明显的道理。再如治肿瘤类疾病,现在的医生动不动一张大方子,几十味活血化瘀攻坚散结的药,如果人体大秩序没有恢复,自己就不散结,仅用这些药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伤寒杂病论》的治病思想是道家的,是“道”思维的,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不妄自作为,不干预天和,不代人体去治病,而是先弄清楚人体在如何排病,为什么排不了?然后致力于平衡人体的能量,恢复人体秩序,助人体一把力,从而让人体能自己去治病。有什么力量大得过人体免疫力,药物若顺水推舟,自然无往而不利,若自行其是,则寸步难行。经方不是治病的,而是用来治理人体的,人体排病途径通畅了,自己就能治病了,何用药物代劳?我们要真正学到的“仲景之法”,而不只临“仲景之方”,像仲景一样用简单几十味药因证组方,以一驭万,效如桴鼓来破解医学问题。仲景之术将道化为具体的临证思路和组方用药方法,而且是大道至简,简而易行的,道以致用,破解张仲景理解人体的方法和组方用药的规律,以求应之于临证治病救人。回归传统,成为实实在在能用“道思维”治病的传统中医。

中医几千年发展的道路亦是曲折复杂的,上古时代顶盛,到了张仲景时代还是不分科的,自张仲景六经辨证开始,中医就出现偏颇,出现分科便走下坡路,脏腑分治往往会搞错,以至后来多家争辩几百年,停滞不前,阵地却被西医占领,便是当今乱象这个样子。好在中医理论基础宏厚民间流传日用而不晓,沉没经书现已浮起,在此基础上,中国粤川亭梓李植波潜心能醒悟圣贤哲理,方能通晓发现人体医理,脾湿在作怪,脾湿引起胃逆胆邪肾寒肝燥肺刑心烦,出现水道不利、痰盛、大便燥结、鼻血,宜温中燥土化湿,土燥木达,胃降肺宁心安,脾强健了其它脏腑也跟着好转了。正如《扁鹊心书》所言,无论伤风伤寒都可服姜附汤自愈,不必穿凿他求。仲景分为两涂,麻黄、桂枝法反而不好,桂枝不如干姜,麻黄不如附片,来得贴切治脾湿虚寒!

中医就因感冒分两涂过细以为精而偏离治脾,走下坡路,引以各脏腑分治而走入岐途!用桂枝麻黄不如用姜附,来得干脆贴切治脾!黑附子开腠理治督脉病,胜过麻黄开腠理弱者不宜!原来分开治各有各的道理,却不能到达点子上,往往会搞错,五脏之性,金逆则生上热,木陷则生下热,而得干姜,则金降木升,上下之热俱退,以金逆而木陷者,原于中宫之湿寒。若不知温中,而但清上下,则愈清愈热,非死不止! 这样,从病开头到结束,从小到大,从单一到万变,都可用姜附四逆加持阳气而获全赢!甚至用单味姜也能治好伤风感冒病,都在健脾中的!

古代老子李耳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站在“三”的层面、“万物”的层面,事物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对治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当今西医和主流中医都是把各个脏腑分开来治,就是在这个层面,就连华西医院石应康创立32个临床重点专科走出中国医学界一条华西之路,也逃不出这个层面。走到“二”上来,问题就变得简约了,变成了两个因素阴阳的对待关系。现在的中医能走到“二”的层面已经是很少了,走到“一”上来,那就更简约了。而卢门的心法似乎已经到“一”的层面了。卢氏在钦安思想指导下一个大跨越,就是一个心法,以四逆法作为诸病收功之法。

新发现大完满接续古中医,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土湿即是脾湿,李植波发现脾湿引起胃逆胆邪肾寒肝燥肺刑心烦而显百病,那么消除脾湿即可百病消。外风内亏使脾湿,脾湿引起胃逆胆邪肝燥肺刑心烦而发热,不能用寒凉药消除胃逆胆邪肝燥肺刑心烦等热症,只能用辛温药消除脾湿才能恢复人体的秩序。人体的免疫基因链足够对付已知的一切疾病。化学药物无法治愈的疾病自身免疫系统却将其治愈。对于人体免疫力而言没有大病小病,如眼部癌症的黄斑病有一块积液在眼球的后部,只是用了一个祛湿的方子,湿气去除自然也就好了。外风内亏寒凉药物使脾湿,脾湿引起胃逆胆邪肾寒肝燥肺刑心烦显百病,真正脏腑整体辨证破解登顶姜附四逆加持阳气百病消,理论终于完满,创造一个五脏六腑统一完美的方法体系辨证法,实践一方愈百病,大道至简,就是这么简单新中医!李植波用辛温祛湿药加持阳气消除脾湿四逆法,已经走到道上来了,至道不繁。脏腑整体辨证就是新中医。新中医医药开锁汤也就是脏腑整体辨证医药开锁汤,正是抑制免疫力这把锁的钥匙,最高境界只开锁,消除脾湿锁就开,就象电脑杀毒一样灵验,尔后自动恢复运行如常。外风内亏寒凉药物使脾湿,脾湿引起胃逆胆邪肾寒肝燥肺刑心烦显百病,都能名正言顺用辛温祛湿药加持阳气消除脾湿百病消,再不用以毒攻毒托辞躲躲闪闪用药,更不用牵强附会五行生克解释,更不会脏腑分治出现错误枉死,而是非常明白贴切简单地脏腑整体辩证,都能万无一失地健康活着,这是多么美好的人间极乐世界!

由用户丰舞缺提供的知识: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大约两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漫长艰难而曲折的,在不同的时期,在华夏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都相继的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良医,他们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补充完善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今天怎么没有出现比张仲景,叶天士更历害的医家呢,笔者以为:

1.从古代思想上来看。古代人的思想是很明确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子者,不可不知医'。体现出了古人的'忠','孝'思想从儿时便已确立,并根于人心。

2.从文化背景来看。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并逐步发展起来,古代人的书写都文言文,言简意赅,行文简练。而随着文字文化的不断演变,字词义也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国学日渐衰落,致使古典文学越来越淡化,而历代医家学著之书,大都是文言之词,难以理解,还需释义,这便给中医的学习和传承,无疑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阻力。

3.从自然,社会环境来看。古时代,社会动荡,连年战乱,灾荒不断,都要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甚至换子而食,尸横遍野。大量的尸体腐烂导致疫病的蔓延,正是'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而大疫之后必有大医。

警如张仲景生活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可谓疫疠大作,其族人也大大量死亡,这就逼迫着医学界必须想出新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的医学经验,在自己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愤著成了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临床著作,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临床基础。

警如金元时期,又出现几十年,上百年的战乱,人民生活困苦,疾病四起,此时使用古方治疗甚微,再一次逼迫一些革新思想的医学家去探索新的出路,造就'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的寒凉派,李东垣的补土派,张子和的攻邪派,朱丹溪的养阴派),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警如明,清时期,据历史资料统计,平均每四年发生一次疫病流行,当时大多用伤寒论法治温病,结果'轻者必重,重者必死'。人民再次面临着生死存亡,再次逼迫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医学家在临床实践中寻找新的出路,出现了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四位温病大家,而叶天士所著《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标志着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它又一次丰富了内经体系,填补了中医理论的空白。

警如近现代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历经几十年,再加上西学东渐,中医面临着生存危机,受到西医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张锡纯,唐宗海等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为中医的创新开通了历史之先河。

总上所述,中医学经过大约两千多年岁月的洗涤,在历代医家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已日臻完善,而处于和平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历史的车轮已经无情的走过了那个烽火连天,灾荒四起的残酷年代,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良医,'正如同唐诗宋词一样,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顶峰,是那个时代的标志!作为今天的我们,还能超越他们吗?同样中医亦是如此,然而中医发展的脚步更没有停下来,究竟他的命运如何,又需要经历怎样的苦难和新的大的突破,就让我们交给历史吧!

由用户老醒杂评提供的知识:这是中国传统的“经验至上主义”在作怪,认为越老的知识越正确,越有效。中医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才能到处忽悠得手。

对于中医脑残粉来说,中国医术最牛的是神农氏,因为他肚皮是透明的,能看穿自己吃下去的东西有没有毒,其次是扁鹊、再次是张仲景,再再次是华佗,然后是叶天士,反正历史离我们越近的中医,越不行。

按照这种逻辑,现在市面上的中医,不管你吹自己多牛,你都是最次的最差的,因为你最年轻嘛,随便历史找一个把裤裆当药材喂你吃的祖宗,医术都是你的几百倍。

另外还有一个佐证,就是《黄帝内经》的原话:“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说的清清楚楚,真正的中医高手专治还没得的病,现代的中医尽治已经得了的病,所以肯定是最差的。

不过请放心,现在的中医虽然差,但是还可以等下一代中医嘛,等下一代中医长成熟了,这一代中医就自然升级成功,成为倒数第二差的,把最差的让给年轻人,所谓长江前浪推后浪,一代更比一代瓤嘛。

由用户史料不辑提供的知识:中医和猫狗是网上两大深坑,弄不好会被口水淹死。

首先声明我非专业人士,只谈一下最近半年在北京看中医的感受。

我认为中医是经验,西医是科学,西医的所有都要诊断都要有数据做支撑,这样的好处是误诊率低,但要做好多检查。

如果检查出问题,一般人会认为大夫医术高超;但要是检查没问题,很多人会骂一句:都是骗钱的。貌似西医现在对这个现象无解。

因为是经验,所以看中医需要每周都去医院调方子,这样的好处是经验丰富的名医很快能试出最适合病人的方子,对于很多疑难杂症往往有奇效。

但最致命的是名医都是千里挑一的,大部分大夫是没这个水平的,所以很多病人都是因为看中医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不过千百年来中国人早已接受了中医所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还把他当作自我安慰,所以大家并不认为中医这样反复试方子有问题。我认为这是大家为什么迷恋老中医,西医为什么鄙视中医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医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本身就是现代科学体系的一部分,西医的所有研究成果都要求能够“复现”,也就是说你研究出的东西,别人按照你的办法能够同样实现。

因为能够复现,所以西医可以像工厂批量生产商品一样,大规模生产大夫,而且每当一个新的成果研究出来后,西医可以通过标准化的作业规范,迅速推广到全球。

如果说西医大夫是工业制成品,那中医大夫应该算是“艺术品”,艺术品的特点是成材率低、需要时间打磨,没有既定的规律可循,所以名医出现需的条件要有机遇,还要有超人的天赋。

中医肯定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了,我在北京看病的这家三甲医院,大夫们从来不给我讲一些“这虚,那亏”的玄学,每周去调方子也都以检查结果为准。

在这方面日本人其实走在我们前面,他们用高科技改良中药,制成“汉方医药”,然后卖给来日本旅游的中国人。中医在日本发扬光大确实挺尴尬的,但至少证明了中医不是没有用,而是中国的中医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为中医缺少严谨的理论做支撑,所以整个行业都盼望出现名医,出现牛人,但天才可不是代代都有。中国几千年才出了秦皇汉武唐宗汉祖几个牛人,中医没人敢说比张仲景厉害太正常了。

由用户煌普中医提供的知识:

今人的片面认知

许多自称具备“科学素养”的人认为,中医自认为“今不如古”,或者中医只会说“中医认为”而不会说“中医试验得出”,是中医人崇古的表现。其实是一种认识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庄子》

从科学角度批判中医的这些所谓具备“科学素养”的人,不过是智慧上的聋盲罢了。

中西医的学科差异

那么,为什么西医总是认为“古不如今”,而中医则相反认为“今不如古”呢?这里要提到学科差异。

西医的发展仰仗于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狭义科学的特点是证伪性,即是在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前行。它先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在这个修正的过程中完善理论与技术。所以,老西医总是被新的实验、临床结论赶超和淘汰。它是经验主义的实践论指导的经验医学。

中医的哲学背景是中国文化最重要元素——道。道是中国先贤观察天地总结的宇宙运动的总规律(太极)。然后,依照全息论的方法,将这种对总规律的认识象数化,产生了各种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医就是其中之一,是宇宙运动规律之于人体的映射。也就是说,中医的根本理论不来自人类的生产实践,而来自古人观天对宇宙终极规律的把握。中医的理论在前,实践在后,是一个本体论的学科。中国先贤对道的认识是超验主义的。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

这段话即是老子对超验的描述。中医的学科发展脉络是终极理论在前,在此理论指导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临床技术。它是超验主义的本体论指导的系统医学。

中医的逆向发展

中医原本是本体论,终极理论在前的自洽的学科,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因为意识形态的影响,变得不再自洽,如今阴阳五行的理论基础甚至也要被某些科学人所抛弃。这是一个逆向发展的过程。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灵枢经》

灵枢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一本严谨的医学书,却写着这么一句话,要知道古代记述文字的困难。所以这句诅咒显然很重要。但是后人们显然在不断篡改中医的理论,抛弃它的终极理论。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伤寒杂病论》

这是汉人对中医饱受意识形态修改的认识。

医学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渐变古制,以矜新创。……海内沿染,竞相传习。蔑视古经,倾议前哲,攻击同异,辩说是非。……门户既分,歧途错出,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四圣心源》

这是清人对中医饱受意识形态修改的认识。

而如今呢?如今就不多说了,只举一个重要的例子。

“辨证论治”是60年代任应秋教授才提出来的,70年代写进教材,如今是中医玉律,依旧是现代中医的产物。新中国建国后的中医更是已唯物辩证法替代天道易经为哲学基础,而产生的新“中医”,几乎和经典中医没有什么关系了。

中医的鼎盛在汉唐时代,四大经典全部问世,汉医和儒医在中华大地上广泛进行医疗实践。从这以后,就是中医的逆向发展期了。

总结

中医人认为“今不如古”是因为中医本就是一个本体论的学科。它终极理论在前,且不可修改,可发展的部分只是在阴阳五行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实践,中医的理论已发展到顶峰。

回归经典,溯本清源,才是能够真正发展中医,解决中医困境的唯一手段。

回归经典,提高疗效,才是经典中医夺回话语权,才是让公众清醒认识对抗医学、商业医学、披着科学外衣的迷信的唯一手段。

(更多经典中医知识及观点,请关注本头条号“煌普中医”)

由用户王照奇提供的知识:现代人对医疗的误解已经深入骨髓,对中医的以讹传讹更是驴唇不对马嘴。我不是中医专业,但可以给大家科普一下。

最古老的中医有很多说法,杏林:古时有一名医,且有很高的医德,相传给别人看病不要钱,只需要在后院种上两棵杏树,后来简称杏林。悬壶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费长房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当然这些传说已不能辩其真伪,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医生都有很高超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且这都是百姓对于医疗行业的期待。

中国最古老的名医无疑是神农氏,现代专业叫药学,后来比较牛掰的是扁鹊啦,扁鹊年轻时做人家客馆的主管。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到客馆来,只有扁鹊认为他是一个奇人,时常恭敬地对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普通人,他来来去去有十多年了,一天叫扁鹊和自己坐在一起,悄悄和扁鹊说:“我有秘藏的医方,我年老了,想传留给你,你不要泄漏出去。” 扁鹊说:“好吧,遵命。”这些都是春秋的记载,但他好像也没有传人,因为师傅说不让外传,而且他死于非命。张仲景是汉朝的名医了,他的著作现在认为最有价值的就是青蒿素了,然而我们这只是他的九牛一毛。

中医的发展不同于其他专业,最主要就是传承,而因为历代战乱,比如近些年那场批林批孔让国家损失大量人才和书籍,且西医盛行,所以中医发展缓慢。医疗行业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不可避免的会有意外发生,现在国家大部分人对这种意外归咎于医生护士,更加阻碍了医疗发展。奉劝各位看官理性对待生老病死,并做些真正的帮助医疗行业发展的事,比如捐献遗体啊这些。我就已经准备死了以后捐献遗体,最起码可以帮助那些需要的人。

由用户探秘历史原创视频提供的知识:不仅仅是中医,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都有一个淡化甚至流失的趋势,这与当今世界的大环境有关,人们在不断接收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同时,往往会忽视或丢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前的圣贤们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成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需要,古代没有西医,只能靠中医来救人,因此会有那么一些人为此钻研一生。

现在呢,西医传进了中国,治病救人的方式更加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开刀,效果也很不错,所以受到国人的推崇。人们对新事物总有一个狂热喜爱的过程,崇尚西方文化甚至成为一种主流观念。中医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发展的很不容易,好在近些年人们开始逐渐重视起中医来了,但总的来说风气还是远远不如古代,学术界有些人认为认为要发扬中医,必须用西医的模式及理论去帮助中医药学,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中医药学无论医、教、研,都借鉴西医的模式,表现出来一个很强的倾向,就是把中医导向西医的评价体系和轨道当中。但由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西医的模式给中医药学术带来的束缚多于帮助。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的发展将越来越好,也会出现一些这方面的泰斗,但有一点必须说的是,但凡能成为泰斗级别的人物,都不会自夸自卖,更不会拿自己与古代的先贤相比。

由用户医中草药提供的知识:我就比那些人厉害,我首创,中医环保绿色安全,祝由经典疗法,是什么呢?实际上祝由术比中医发源更早,是中医的鼻祖,有上万年的文化,所有疾病,完全不需要吃药,是药三分毒,不管吃什么药是对身体有害的。只有祝由术是全天然绿色无毒环保,任何疾病,只需要我口念咒语,烧一张桃符,跳一段舞蹈,就能治愈。祝由术经过了几万年数以亿计古代祖先的的验证,在中医诞生之前,每一个中国人的祖先都是祝由术治疗过疾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谁敢反对祝由术,谁就是数典忘祖的汉奸卖国贼慕洋犬。

由用户juedikuangke提供的知识:这是对前人的尊敬,中医一直在发展,只不过好多人看不到!现代人不如古人是因为没有一定量的医学实践,无法突破古人的医学理论和框架!医学发展必须立足临床,脱离临床在实验室做实验完全违背医学发展规律!好多人觉得西医发展快其实只是假象!发展的只是各种医疗器械即各种学科在医学上的应用而不是医学本身,西医这些年发现了很多病制造了很多病名但是你发现越来越多无法治愈的疾病,大部分慢性病只能控制让你终身服药!这就好像你用望远镜发现一颗不知名的星球但没有能力抵达那里一样!

中医经过两千年的进步的确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了,的确发展很慢,那是因为现在的疾病已经逃不了中医这一套理论体系了,如果还要进步这就西医制造更多的病了!除非这些病能逃脱中医的八纲!中央的政策是对的,中西医并重,奈何现在西医一家独大中医日渐式微,中医并不适应现在的医院市场化!国家还要建立大量的标准比如中医收费标准或者国家发工资保证中医人的生存发挥中医简便效廉的特色,具体怎么走也不是我们能说了算的!

由用户闲人1975提供的知识:张仲景的医学基础和源头至今还是个迷,甚至张仲景的身世都是个迷,按现在能见到的中医所有图书资料,包括《神农本草》、《黄帝内经》都不能完美的解释《伤寒论》和《金贵要略》,有说是基于《汤液经》,但《汤液经》也没人见过,后人至今只是猜测和照方开药而已,《伤寒论》薄薄的百十页小书,后人的研究的书籍却有上千,所谓“千家伤寒”之说,比如中医第一方桂枝汤,用这个方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神经科、内分泌科的数百种疾病,只要辨证准确,常常有如神助,一剂而愈,后人却摸不着头脑,有说是神方的,也有说下咽既毙的,西方医学研究人员用现代医学手段研究这个方子,发现了许多神奇的东西,而且是张仲景的原方最好,加减即减效,但这个方子非常简单,常用量: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新疆和田特大)大枣4个,都是食药兼用的平平常常的东西,说是一付药不如说是一个调料包,但必须按张仲景的煎法服法。一顽固的荨麻疹病人全身起疹,千抓百挠,痛苦不堪,四处寻医,中西看遍无效,我开桂枝汤一剂,病人见如些简单的方子很不屑,服后也果然无效,但还是给我回了个电话说明情况,我细问煎法服法才知未按张仲景的方法,又开一剂要求病人严格按要求煎服,一剂而愈,再未复发,病人大喜过望。

近日我夫人感冒,极像流感,头涨痛、全身疼,咳嗽,发热,恶寒,四诊认为就是桂枝汤证,予桂枝汤一剂,没去医院,当天既愈,总共才3元钱,神了!

为什么中医发展这么多年还是没有哪个中医敢说自己比张仲景厉害?因为不知张仲景的医理药理,只是简单模仿。为什么不如叶天士厉害?因为叶天士似乎悟出了张仲景的什么东西,但叶天士留下的东西太少,叶的著作大部是他的学生门人整理的,没写出叶天士的真传,也可能好多东西难以言传。

在参不透张仲景的真谛的情况下,有人说中医是史前文明,有人说是外星文明,总之一切都扑朔迷离,后人基本就是模仿着用。

请注意:本内容来自悟空问答,版权归悟空问答所有,本网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赞同以上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发展简史
用古老的中医理论攻克现代医学难题
五行的解码(五行论)(二)
本立道生·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医学古籍《伤寒杂病论》,世人沿用至今,这是为何?
千古医圣张仲景的传奇人生(四):一代医圣,流芳千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