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医正宗之中医诊断•周身疼痛问诊

——中医问诊之五

   前面已经讲过问现在症状中的寒热、汗的问诊,接下来在谈谈问周身的情况。

问周身

     问周身,就是询问患者周身有无疼痛与其它不适。临床可按从头至足的顺序,逐一进行询问。它包括问疼痛和周身其它不适,先就问疼痛开说。

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各科均可见到。问诊时,应问清疼痛产生的原因、性质、部位、时间、喜恶等。

一、疼痛的原因

      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有外感有内伤,其病机有虚有实。

      其中因不通则痛者,属实证,不荣则痛者属虚证。

二、疼痛的性质:由于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其疼痛的性质亦不同,临床可见如下几类。

(一)胀痛:

       1.表现:痛且有胀感,为胀痛。

       2.部位:在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出现,但以胸胁、胃脘、腹部较为多见。

       3.病机:多因气机郁滞所致。

(二)刺痛:

       1.表现: 疼痛如针刺,称为刺痛。其特点是疼痛的范围较小。部位固定不移。

       2.部位:全身各处均可出现刺痛症状,但以胸胁、胃脘、小腹、少腹部最为多见。

       3.病机:多因瘀血所致。

(三)绞痛:

       1.表现:痛势剧烈如绞割者,称为绞痛。其特点是疼痛、有剜、割、绞结之感,疼痛难以忍受。

       2.部位:可见于心血瘀阻的心痛,蛔虫上窜或寒邪内侵胃肠引起的脘腹痛等。

       3.病机:多为有形实邪突然阻塞经络闭阻气机,或寒邪内侵,气机郁闭,导致血流不畅而成。

(四)串痛

      1.表现: 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称为串痛。其特点是痛处不固定,或者感觉不到确切的疼痛部位。

      2.病机:多为风邪留着机体的经络关节,阻滞气机,产生疼痛。气无形而喜通畅,气滞为痛,亦多见串痛。

      3.辨证:见于风湿痹证或气滞证。

(五)掣痛

       1.表现:痛处有抽掣感或同时牵引它处而痛,称为掣痛。其特点是疼痛多呈条状或放射状,或有起止点,有牵扯感。

       2.病机:多由筋脉失养或经阻滞不通所致。

       3.辨证:可见于胸痹、肝阴虚、肝经实热等证。

(六)灼痛

       1.表现:痛处有烧灼感,称灼痛。其特点是感觉痛处发热,如病在浅表,有时痛处亦可触之觉热,多喜冷凉。

       2.病机:多由火热之邪串人经络,或阴虚阳亢,虚热灼于经络所致。

       3.辨证:可见于肝火犯络两胁灼痛,胃阴不足脘部灼痛及外科疮疡等证。

(七)冷痛

       1.表现:痛处有冷感,称冷痛。其特点是感觉痛处发凉,如病在浅表,有时触之亦觉发凉,多喜温热。

       2.病机:多因寒凝筋脉或阳气不足而致。

(八)重痛:

       1.表现:疼痛伴有沉重感,称重痛。

       2.部位:多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

       3.病机:多因湿邪困阻气机而致。

       4.辨证:多见于湿证。

(九)空痛

      1.表现:痛而有空虚之感,称空痛。其特点是疼痛有空旷轻虚之感,喜温喜按。

      2.病机:多为精血不足而致。

      3.辨证:可见于阳虚、阴虚、血虚或阴阳两虚等证。

(十)隐痛

       1.表现:痛而隐隐,绵绵不休,称隐痛。其特点是痛势较轻,可以耐受,隐隐而痛,持续时间较长。

        2.病机:多因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导致经脉气血运行滞涩所致。

三、疼痛部位:询问疼痛的部位,可以判断疾病的位置及相应经络脏腑的变化情况。

(一)头痛

       1.表现:整个头部或头的前后、两侧部位的疼痛,皆称头痛。

       2.病机: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引起头痛。

       3.辨证:

        1)外感多由邪犯脑府,经络郁滞不畅所致,属实。

        凡头痛较剧,痛无休止,并伴有外感表现者,为外感头痛。如头重如裹,肢重者属风湿头痛。

        2)内伤多由脏腑虚弱,清阳不升,脑府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不充所致,属虚。

 凡头痛较轻,病程较长,时痛时止者,多为内伤头痛。

        如头痛隐隐,过劳则甚,属气虚头痛。

        如头痛隐隐,眩晕面白,属血虚头痛。

        头脑空痛,腰膝酸软,属肾虚头痛。

        如头痛晕沉,自汗便溏属脾虚头痛。

       3)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阻滞经络所致的疼痛,则或虚或实,或虚夹杂。

凡头痛如刺,痛有定处,属血瘀头痛。

       凡头痛如裹,泛呕眩晕,属痰浊头痛。

       凡头胀痛,口苦咽干,属肝火上炎头痛。

       凡头痛,恶心呕吐,心下痞闷,食不下,属食积头痛。

      4.部位——头部不同部位的疼痛,一般与经络分布有关

       1)如头项痛属太阳经病

       2)前额痛属阳明经病

       3)头侧部痛属少阳经病

       4)头顶痛属厥阴经病

       5)头痛连齿属少阴经病。

(二)胸痛

      1.表现:是指胸部正中或偏侧疼痛的自觉症状。

      2.病位:胸居上焦,内藏心肺,所以胸病以心肺病变居多。

      3.病机:胸病总由胸部气机不畅所致。

      4.辨病

        1)胸痹:胸痛憋闷,痛引肩臂者。多因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可见于心阳不足,痰浊内阻或气虚血瘀等证。

        2)真心痛: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者。是因心脉急骤闭塞不通所致。

       5.辨证:

        1)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煽者,为热邪壅肺,肺失宣降所致。

        2)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者,属肺阴虚证,因虚火灼伤肺络所致。

        3)胸闷咳喘,痰白量多者,属痰湿犯肺,因脾虚聚湿生痰,痰浊上犯所致。

        4)胸胀痛,走窜,太息,易怒者,属肝气郁滞。因情志郁结不舒,胸中气机不利所致。

        5)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者,属血瘀。

(三)胁痛

      1.表现:是指胁一侧或两侧疼痛。

      2.病位:因胁为肝胆所居,又是肝胆经脉循行分布之处。故胁痛多属肝胆及其经脉的病变。

      3.辨证:

       1)胁胀痛、太息易怒者,多为肝气郁结所致。

       2)胁肋灼痛,多为肝火郁滞。

       3)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多为肝胆湿热蕴结,可见于黄疸病。

       4)胁部刺痛、固定不移。为瘀血阻滞,经络不畅所致。

       5)胁痛,患侧肋间饱满,咳唾引痛是饮邪停留于胸胁所致,可见于悬饮病。

(四)胃脘痛——胃脘,包括整个胃体。胃上口贲门称上脘,胃下口幽门称下脘,界于上下口之间的胃体称中脘。

      1.表现:胃脘痛即指胃痛而言。

      2.病因病位:凡寒、热、食积、气滞等病因及机体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胃,皆可影响胃的气机通畅,而出现疼痛症状。

      3.胃脘痛的性质不同,其致病原因也不同。

       1)如胃脘冷痛,疼势较剧,得热痛减,属寒邪犯胃。

       2)胃脘灼痛,多食善饥,口臭便秘者,属胃火炽盛。

       3)胃脘胀痛,嗳气不舒,属胃腑气滞,多是肝气犯胃所致;

       4)胃脘刺痛,固定不移,属瘀血胃痛;

       5)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为食滞胃脘。

       6)胃脘隐痛,呕吐清水,属胃阳虚

       7)胃脘灼痛嘈杂,饥不欲食,属胃阴虚。

(五)腹痛

      1.腹部范围较广,可分为大腹、小腹、少腹三部分。脐周围称为脐腹,属脾与小肠。

       1)脐以上统称大腹,包括脘部、左上腹、右上腹,属脾胃及肝胆。

       2)脐以下为小腹,属膀胱、胞宫、大小肠。

       3)小腹两则为少腹,是肝经经脉所过之处。

      2.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可以测知疾病所在脏腑。根据疼痛的不同性质可以确定病因病性的不同。

       1)如大腹隐痛、便溏、喜温喜按,属脾胃虚寒。

       2)小腹胀痛,小便不利多为癃闭,病在膀胱。

       3)小腹刺痛,小便不利,为膀胱蓄血。

       4)少腹冷痛,牵引阴部,为寒凝肝脉。

       5)绕脐痛,起包块,按之可移者,为虫积腹痛。

       6)凡腹痛暴急剧烈、胀痛、拒按,得食痛甚者,多属实证。

       7)凡腹痛徐缓、隐痛、喜按、得食痛减者,多属虚证。

       8)凡腹痛得热痛减者,多属寒证。

       9)凡腹痛,痛而喜冷者,多属热证。

(六)腰痛

      1.根据疼痛的性质可以判断致病的原因。

       1)如腰部冷痛,以脊骨痛为主,活动受限,多为寒湿痹证。

       2)腰部冷痛,小便清长,属肾虚。

       3)腰部刺痛,固定不移,属闪挫跌扑瘀血。

      2.根据疼痛的部位,可判断邪留之处。

       1)如腰脊骨痛,多病在骨;

       2)如腰痛以两侧为主,多病在肾;

       3)如腰脊痛连及下肢者,多病在下肢经脉。

       4)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多病在带脉。

(七)背痛——根据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可以判断疼痛的病位和病因。

      1.如背痛连及头项,伴有外感表证,是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

      2.背冷痛伴畏寒肢冷,属阳虚;

      3.脊骨空痛,不可俯仰,多为精气亏虚,督脉受损。

(八)四肢痛

       1.病机:四肢痛多由风寒湿邪侵犯经络、肌肉、关节,阻碍其气血运行所致;亦有因脾虚、肾虚者。

       2.根据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可以判断病变的原因、部位。

        1)如四肢关节痛、串痛,多为风痹;

        2)四肢关节痛,周身困重多为湿痹;

        3)四肢关节疼痛剧烈,得热痛减为寒痹。

        4)四肢关节灼痛,喜冷,或有红肿,多为热痹;

        5)如足跟或胫膝隐隐而痛,多为肾气不足。

(九)周身痛

      1.表现:周身痛是指四肢、腰背等处皆有疼痛感觉。

      2.根据疼痛的性质及久暂,可判断病属外感或内伤。

       1)如新病周身酸重疼痛,多伴有外感表证,属外邪束表;

       2)若久病卧床周身疼痛,属气血亏虚,经脉不畅。

本文是国医正宗(ID gyzz99)精心整理之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问歌—问周身
根据疼痛的部位说疾病
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从疼痛的部位判断疼痛的原因
中医·怎样从疼痛的部位判断疼痛的原因!
中医问疼痛的学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