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测血糖就是随便扎一下?方式不对影响结果,监测3大要点剖析,太实用了!

  • 血糖监测“点”、 “线”、“面”结合应用,有助于达成血糖的良好控制。

  • 合理的血糖监测频度,有助于提升血糖管理效率和患者依从性。

  • 正确处理血糖监测中的数据,规避影响血糖监测准确性的干扰因素至关重要。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2.8%,或许已经不再是“新闻”了,对于1.4亿患糖尿病者来说,每天都是新的挑战——从吃饭到运动,从服药到注射,从监测到监测……

对于糖尿病管理而言,从早筛早治、自我管理到患者照护,血糖监测都是最直接的呈现形式,也是血糖管理者与患者最为直接的沟通方式,更是患者治疗效果、血糖控制水平最为直观的反馈。从这个维度来讲,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 “最”重要的内容。



01 选对血糖监测方法


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用于制定更为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效果,指导调整治疗方案,更是管理者和患者共同达成血糖良好控制的“牵手”方式。

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既包括反映“点”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也包括反映“线”的持续血糖监测,还包括反映“面”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A)等。

HbA1c



HbA1c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公认标准,也是调整降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建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监测一次HbA1c,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

GA


GA常用来评价近2~3周的血糖控制情况,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的近期疗效评价,较HbA1c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HbA1c和GA需要采静脉血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因此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即我们常说的“指尖血糖监测”仍是各级医院和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最基础和最有效的监测手段。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可反映实时血糖水平、提供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结合生活日志,评估生活事件,反馈患者个体化的饮食、运动、情绪及应激等变化情况的有效工具;提高治疗有效性、安全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最为直观的方式。



02 选对血糖监测频度


选择合理的血糖监测频度,可以高效、直观地反馈血糖监测情况,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及低血糖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血糖较高,接受每日3次及以上的强化治疗和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来说,需要短期内每日多次的血糖监测。

7次血糖监测是较为常用的方式,包括空腹血糖、午餐和晚餐前血糖、三餐后2 h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加测凌晨3:00血糖,用以快速调整治疗方案和防止低血糖发生。

对于进入控制稳定期的患者来讲,多次连续血糖监测会带来局部针刺的疼痛和不适感,带来情绪上的应激和对监测的抵制,对长期血糖控制并无增益,也会增加患者的控糖成本。
长期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 h血糖。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更为积极地监测不同时段的血糖。注射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更关注空腹血糖;注射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应更关注空腹或晚餐前血糖。

当怀疑有低血糖时应随时加测血糖。


03 规避影响血糖仪检测结果的因素


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血糖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避免被“错误”的数据干扰。

  •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血糖监测系统,容易受到氧气的影响。

  • 采用葡萄糖脱氢酶的血糖监测系统,因为使用的辅酶不同,易受到其他糖类物质的干扰,如木糖、麦芽糖、半乳糖等。

  • 血糖仪采用的血样大多为全血,因此血细胞比容对检测值的影响较大,具有血细胞比容校正功能的血糖仪,可使这一差异值降至最低程度。

  • 常见的干扰物还有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等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

  • 让血糖仪和试纸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这一点容易被忽略,血糖仪和试纸对环境的温度、湿度都有要求。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就有类似的经历:血糖仪和质控液放在低温的车内,没有恢复正常温度就进行检测,造成血糖检测报错或出现异常数据。

  • 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如采血量不足、局部挤压或者局部清洁用酒精干扰等都是影响检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 实际应用中,一些血糖仪需要更换试纸批号后未调整校正码,或是试纸保存不当等因素都会影响血糖检测。
总结
综上,血糖监测应通过更为合理的方式、个体化的监测频度、对结果的有效分析,成为患者与血糖管理者的高效工具,成为管理血糖、防治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1. 监测和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的方法包括 ( )

A 糖化血红蛋白

B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C 糖化白蛋白

D 动态血糖监测




2.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血糖测试的准确性( )

A 水杨酸

B 温度

C 血细胞比容

D 校正码未调整

E 采血量不足





专家简介





董陆玲 教授

张家口市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张家口市糖尿病技术创新中心 主任

张家口市甲状腺诊疗技术创新中心 执行主任

河北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常委

河北省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常委

张家口市医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 主任委员

张家口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 主任委员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常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进展】《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 - 内分泌与代谢病讨论版 -丁香园论坛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14版)发布(PDF)
中国慢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糖尿病分册图表集(一)
【规范与指南】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指南解读:五大监测,把好血糖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