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彼得·卒姆托:建筑需要被深刻体验 | 细部故事

要谈彼得·卒姆托,可以先从一套书开始。



《Peter Zumthor: Buildings and Projects 1985-2013》这套装帧工艺精美并且透着一股子低调内敛风格的丛书是对于卒姆托过去诸多作品的首次全面解读。这五卷华丽的书籍是由卒姆托自己亲自监督并把控着他的编辑Thomas Durisch所完成,内容丰富,阅读感受良好,卒姆托撰写的小品式文章附在每一个项目解读之中,清晰地讲述了他的回忆与他的建筑思考过程。如果你读过卒姆托过去的著作,你会非常熟悉这一文风和格调,它们简洁耐读,令人回味。


卒姆托曾经在《Thinking Architecture》中写道:


为了达到美,我必须独处,必须只做我自己的事情而没有别的,因为认出美且能创造美(幸运的话)的独特物质存在于我内心。另一方面,我想创造的东西——桌子、住宅、桥——必须被允许成为它们自己。我相信(认为)每件做得好的事物都有个固有的适当的确定其形式的秩序。这本质就是我想揭示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手头的事件(问题)。我相信(认为),在前景的精确性和在真实的感官体验中的真正内容,超越了抽象的观点或想法。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卒姆托内心世界的敏感之处。



我们都知道,卒姆托的职业生涯是从木匠学徒开始的,这使得他的作品也都很接近是一个巨大的木工艺品:它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完善的细节以及所使用的材料的品质——他总是在项目阶段中花费不菲的时间去寻找合适的材质。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的建筑创作生涯之中,卒姆托已经完成的建筑项目大约有20个,这当然要比他的同行们少很多,而这几乎可以归结为他对于细节可怕的把控与追求。



彼得·卒姆托:作为一个建筑师,同时也是作者,我不希望书籍这一形式会令我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甚至不能去影响它,我当然想要参与制定自己建筑作品集的内容。


卒姆托一贯对于出版自己的图像作品集非常犹豫,被海德格尔现象学理论影响颇深的他相信建筑是需要亲身体验与经历才能感受得到其触感与氛围的,仅凭图像远远不够。然而我们很多时候也只能通过图像来研究这一伟大而孤僻的建筑师。在这套书里,其他的项目分量都相对均衡,只有两个项目所占篇幅和比重大到需要特别注意:瓦尔斯温泉和科伦巴博物馆。


有关瓦尔斯温泉这一神作小编暂不予赘述,首先想分享的是Jakob Harry Hybel所作的一篇有关科伦巴博物馆的解析(小编翻译并整合了内容):


科伦巴博物馆




离城中壮观的大教堂不远的地方,卒姆托的科伦巴博物馆就建在科隆老城区中圣科伦巴哥特教堂废墟之上。它矗立在那里,仿佛是对于这座城市过往荣光与黯淡篇章的一种兼具振奋与忧郁的具象化体现。



彼得·卒姆托是当今建筑大师中十分独特的一位,他对于细节的关注早已获得了普遍的崇敬,他虔诚地相信建筑师应该作为一个工匠,就像老包豪斯里那些建筑大师们曾经教他的那样。就像卒姆托自己一样,他的大部分建筑项目也都隐匿在人烟罕至的地方,而科伦巴博物馆却是个例外。




文脉的复杂性

纵观科隆的历史,从最早的罗马人定居开始,教堂就坐落在科伦巴博物馆如今所在的位置,中世纪的圣科伦巴教区是科隆最大也最是最富于统治力的教区,光华灿烂的科伦巴教堂的建造正是为了彰显教区的力量。直到1943年,这里才同城市的其余部分一起被盟军的攻击摧毁。从那一刻起直到现在,这一废墟在很大程度上的保持了原貌,除了1949年由当地建筑师Gottfried B?hm所做的小八角形教堂。


鉴于这一项目所包含的历史层级如此复杂,调和场地矛盾显得有些无望。但是卒姆托却将它看作一个挑战,他明智地选择延续原有建筑特质并且让新建筑与那些留存的建筑片段融合。



神秘而永恒的空间


入口


从外部看,这一建筑并没有透露很多内部细节。除了一系列刺破立面中部的开孔和一些大型方窗,它就像是一个由浅灰色砖块整齐排列而成的狭长而闭合的盒子。但是,当你由门厅进入博物馆较低层的主空间,一切就像是建筑的陷落。

非常狭窄的走廊空间,甚至连扶手都是卒姆托亲自设计的


除了顶上的穿孔,墙面显得过于缺少窗,光线在被过滤之后,铸就了内部双重高度的空间。一条蜿蜒曲折的路径引导你走过有着纤细混凝土柱的空间,当你站在这一空间之时,那些遥远的历史被外墙轻柔包裹,仿佛隔着外墙的材质就可以触摸得到...你会感觉到一种奇特的宁静。


手工缝制的丝绸窗帘


内部展览空间

外部楼梯

浅灰色砖外表皮

空间与氛围


科伦巴博物馆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博物馆,充满象征意味的当代艺术装置和宗教雕像比肩接踵。即使它的内在展品与空间有着自身的逻辑,但仍然会给人带来理解上的困惑。而卒姆托对于这一项目也有着自己的诠释:


“这里,你会感觉建筑是从内部、从艺术本身和这一空间开始的。访客与建筑师之间感受而分享着那种想创造出一些独特东西的渴望,一些超越了博物馆本身的东西。这是一个充分回应所有感受的空间,一个令人回味的,充满智力碰撞与刺激的地方。”


圣本笃教堂


在卒姆托众多的作品之中,追本溯源,圣本笃教堂却是他第一个令人惊艳的项目。这座建造于1985年到1988年之间的小教堂位于瑞士库尔小镇里的山村,尽管它不为世人所熟知,却始终安静地坐落在阿尔卑斯山系之中。笔者曾经与朋友一起去亲身感受大师的作品(并且成功地在小火车到站之后失去了手机信号),我们艰难地爬上这座教堂所在的山坡之上(因未能成功找到上山路),沿途是疯长的草与为数不多且无人看管的牛,以及掺进鞋子里的石头,直至最终与它相遇。


库尔车站:下车后的场景

翻越过这些山间路径,沿途并没有碰到任何人


库尔小镇的老教堂


除了定时过来做礼拜的少数村民们,来到这座小教堂的大多是对建筑或者摄影极为执着的人。这座建筑的细节之美并不能单单从照片或者图纸里感受,如果有机会亲自来看看,它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这座矗立在山顶一端陡峭斜坡上的教堂,就像一个巨大的木构“水滴”,从饱满的圆弧过度到尖点,山谷而来的风被圆弧的一端温柔化解,而尖点则朝向森林。而它的红铜屋顶如同树叶一般向两侧倾斜,由简单的木柱与横梁支撑(这一结构也与叶脉纹路类似),脊棱上有一个十字架。




屋顶与墙面的过渡部分是围绕建筑一圈的玻璃窗,当阳光进入,光线会均匀而温和的透过窗户上那些木条之间,形成一段回路。


建筑的表皮被不同光照之下呈现不同颜色的木瓦所覆盖。向阳面为红棕色,被暴晒的部分则变成了黑色(一张瓦片上也有不同的颜色区域)。


当你绕过建筑一圈走到另一面,你会发现它的背阳面竟是灰色的(由于水分蒸发)。这也意味着随着时间与气候的变化,这座教堂也会有着不同的面部表情。


构建教堂的木瓦外墙来自当地,但是卒姆托使用了更小的尺度,将木瓦用火烤干,然后一片叠着一片(一部分露出,露出的部分盖住下面一张的一部分)挂到里面的木板墙上,每一块可以单独更换,鱼鳞状或者羽毛状的木瓦如同皮肤一样保护着山地强烈气候下的教堂。这座小教堂最难得的是亲人性,当你伸手去触及这些墙壁的材质,就像是触摸来自欧洲大陆的阳光行走过的痕迹一般。



教堂的入口是从一侧延伸出的门,这一层设计并没有破坏建筑整体性的美,反而给来到这里的人们增添了良好的空间感受。你会注意到设计师对于细节的把控与精准的判断,比如说,门口的台阶部分与建筑本身是分离的。


当推开门走进教堂之时,你在瞬间就会被这个内部从建筑结构到桌椅都是全木质的空间所呈现的干净淳朴的气质所俘获。那些光线从顶层的玻璃之间倾泻下来,与银灰色的内壁辉映;如叶脉一样的顶棚在此刻呈现出了更为清晰直白的形象;林立的柱子顺着叶脉状的节点支撑顶棚,同时又被嵌钉在内壁之上,显示出不凡的工艺水准。在圆弧最为饱满的部分则是摆放神坛的位置,让人的视线在惊叹建筑工艺之美的最终,能够落在这里。



这里人烟罕至,此刻只有我们独坐其中,面对着光与十字架这一神性的景象,这或许是距离自己最近的时刻。


有关卒姆托的研究还在继续......


作者:王子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西班牙,建筑师将这座教堂折叠成一个盒子
卒姆托:以灰砖“缝合”破碎的历史,让建筑“拥抱”废墟
彼得.卒姆托的设计,科伦巴博物馆(科隆)
卒姆托:对浪费生命的设计,我就是说不
【赞叹】文化与建筑的奇妙反应~
筑视网 : 建筑设计师交流平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