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关于对目前钧窑瓷鉴定的思考
     “有一个钧汝不分的时期,时在宋中早期”专家和收藏界为数不少的朋友是这么看的。其实不然,通过河南郑州专业研究钧瓷窑口出土器长达10来年的张先生,他对禹州、汝州、登封等数处古窑址的考察,认为此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根本不存在什么“钧汝不分时期”。钧汝不分,是指在同一器物上,既有钧的特征,也有汝的特征,但在更大程度上,应是指在同一窑口,既烧制钧瓷,也烧制汝瓷。这在窑址采集的宋金元时期的瓷片标本中完全得到证实。另需点到,在禹州、汝州、登封接壤处的窑址,大都烧造钧瓷和汝瓷,而且在工艺、釉色、釉质、品质等方面几乎相同。钧汝不分,应是自唐延续至元其间烧造。
      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鸡血红、火焰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由于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收釉细线,本来是缺点,但却被称为“蚯蚓走泥纹”而成了优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钧瓷无双”就是由其特殊自身特点的。钧窑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调来说,仍然属于青瓷系统,它的天青、天蓝、灰蓝、月白、粉青诸色只是浓淡不一、色度差异而已。钧窑瓷器上所出现的红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铜,铜红对窑温和烧成气氛比较敏感,它必须在还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现美丽的红色效果。

      近年来,出土和打捞唐代沉船上的瓷器表明,唐代长沙窑在唐中期就熟练掌握了铜红釉技术,并非是宋代钧窑的首创和发明。新加坡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的3.6万件中国唐代瓷器中,带红斑的长沙窑,还有全是铜红釉的水吁,相当于宋代鸡血红釉钧窑瓷器。这次考古表明,不但有长沙窑铜红釉瓷器,还有河南巩县窑生产的唐青花盘。铜红釉瓷器在唐代不是试烧而是已经在向国外出口创汇了。北方河南巩县窑生产的唐青花盘和南方长沙窑的瓷器同装一船,更能说明当时南北方贸易交流是很频繁的,钧窑在鲁山花瓷基础上,借鉴长沙窑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是大大有可能的。
      种种迹象和事实证明,均窑瓷器在铜红釉烧造上要早于宋代。因为符合北宋文化艺术审美标准的玫瑰紫色,是在普通铜红釉基础上提炼而来的,它的高雅和清高之器,不象大红色那样雍容华贵,缺乏文人高雅之气。由此推断,宋代之前的钧瓷不但熟练掌握玫瑰色,其它各色如:海棠红、鸡血红、火焰红等更不在话下。否则怎么选择颜色呢?如果是钧窑在宋代期间试验烧造,地方官员有十个脑袋也不敢推荐给皇室内府,更不用说黄帝了。就是现代社会也是如此,何况古代帝王专权社会。这说明钧窑在宋代初期就已经很成熟了,有很好的社会口碑和社会知名度,选定为宋内府烧造官瓷就在情理之中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闭着眼睛足不出户周公解梦般的强词夺理,那纯粹是瞎说,我们的很多所谓“专家”和“学者”就是喜欢标新立异的“瞎说”和“乱说”,以国家和人民给予他们的权力和资源,不去好好利用做研究做调查,反而为一己私利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危害国家和人民,导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或大量珍贵文物贬值如街头弃儿,甚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说什么:“宋代五大官窑,除国家馆藏而外,民间几乎全是假的”等等极不负责任的恶毒阙词。
烧造了500年的钧窑瓷器,难道就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其它博物馆藏的那几十件?除了故宫原来传下来的均瓷,其余的都是80年代之前民间捐献或收购于民间。难道80年代之前出土的钧瓷是真的钧瓷,80年代之后出土的钧瓷是假的钧瓷不成?这样低素质、低文化、不思进取、丧失道德标准的“混专家”怎么能担当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大任呢?简直是在对中华民族犯罪和亵渎!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立即清除这些“挂羊头,买狗肉”不做为的“专家”和“学者”,还历史于本来面目。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中国广大乡村“村村通公路、农田基本建设、广播信息工程、安居工程”;国家主持的“南水北调工程、东西南北大动脉高速公路工程、各省会城市高速公路工程、省会与管辖城市高速公路、二三级普通公路工程、城市大规模基建工程”等众多项目的建设的接近尾声。大量的文物出土没有相应的政策保护,散落民间的文物不计其数,在加上盗墓活动的猖獗和大量文物制假贩卖全部充斥市场,有些鉴定“专家”致这一历史大背景于不顾,不去认真研究,仔细区分,干脆一概说假了事,省心省时。反而充当起利益熏心的歼商、拍卖忽悠公司的“黑哨”。可悲可叹!
     广大收藏爱好者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不至于都流向海外,不得已苦苦研究、调查论证,承担专家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繁重的本职工作而外,几乎占用了所有业余休息时间,大多花光家里所有积蓄,有的债台高筑,有的妻离子散……虽然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挫折,但成果让世人欣慰,“开封收藏文化论坛”以许明博士为代表的民间正义有识藏家们,为把 “中国只有300件元青花”的缪论彻底打破而四处奔走,这一人为制造的冤案不久就会得到彻底粉粹和瓦解。有些人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高古陶瓷器比元青花要悲惨的多,如果论历史文化价值远在元青花之上,有的跨越年代之久、文化信息量之大,件件都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载体。水坑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当废品烂铜卖,在文物贩子和农民那里不是新鲜事,专家不认啊,有什么办法。大量出土高古陶瓷器命运也一样。近年来市场上不断出现的原始青瓷、钧窑海棠红、鸡血红、火焰红、梅子青、天青等色釉出土痕迹很明显的开片和半开片钧瓷,不但有些“专家”不认,有些藏家也在怀疑。难道市场上出现的不符合所谓“器型和色釉”标准的就是新方的?主观片面的“眼学”让有些专家吹的神呼其神,“什么胎不对啊,釉的窑变是人为的啊,开片不自然不是大就是小啊之类的”没能两可的鉴定语。用一位资长期深泡在窑址藏家的感言心得,就让人始明其理:“在走访了一些古窑址之后,在看了一批完整实物之后,在看了台北故宫的钧瓷展品之后,与许多的鉴别钧瓷的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撞。尤其是看到一批窑址实物之后,擦一擦我们自己的眼睛。从人云亦云的浮躁中坚强我们自己,树起我们自己的信心。初学瓷时,朋友指导我:先研究些定瓷和耀州瓷,这些窑口东西有存世的,钧瓷基本没有,尤其是宋钧,几乎没有,研究也没用。日渐长久,我产生了疑问,因为明明看到的象是真的,朋友也不再坚持自己的观念,也开始找钧。后来,看书,从各个“家”们研究出的标准中按图找钧,却并不得要领。于是,找,看,一直看到一个又一个窑口,一直看到神垕镇的仿钧,从窑址的瓷片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觉。我感觉,钧瓷,只有到代开门器,并不存在标准器的。”
       “ ‘钧瓷无双’世人皆知,作为火的艺术,无双的艺术,硬要设立一个标准器,岂不把许多的东西都看死了?烧造钧瓷的古窑口有多少?“家”们看到有多少?有限的认识中抽象出的鉴别标准全面吗?于是,我相信,窑址的瓷片标本不会欺骗我的眼睛的。为什么我们手中的真品不被人认可?为什么我们常常作回想时,有曾走宝的感觉?为什么我们常会感到自己被书骗了、被“家”骗了?谁都别怨吧!怨我们自己还没有成长起来,怨我们自己的眼睛还没有真的亮起来,怨我们自己尚不具备对别人说‘不’的能力”。
      其实面对今天的出土瓷器,有些专家的枪法完全失灵,目前藏家对瓷器微观结构老化特征的研究和探索远远超前于专家们。很多与时惧进的有责任的专家已经拿起100倍放大镜看微观老化特征了,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是可喜的、也是让我们尊敬和爱戴的。对古陶瓷微观老化的研究,再结合眼学和机检才是科学鉴定的唯一出路。
千百多年的岁月对任何物质的结构都会产生必然的影响,滴水也能石穿,何况瓷器.气泡的大小、形状、多少、分布的特征能反映瓷器的釉土化学特性和所经历的加工方式,比如釉土中的碳酸钙的含量多,烧制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就越多,那么它形成的气泡就越多,而且大,为什么大?因为古代基本采用土窑(砖窑很少)燃料用柴,宋以后有的也用煤烧。要达到一定的瓷化程度,就要用很长时间(传统一般要3天2夜)聚温,胎釉中小器泡有充分时间活动向大器泡靠拢聚集,在未封窑之前,小气泡几乎都被大气泡吸引在一起,有的越集越多,憋的很大就蹦出釉层外,封窑降温的那一刹那间,刚蹦出的就形成粽眼,晚的就来不及出釉面留在釉内,它们与釉面形成不同层次的距离。用放大镜或肉眼看就是所说的寥如晨星的现象。古钧窑瓷器的气泡结构形成也是如此。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刘凯民的《钧窑釉的进一步研究》里只论述了气泡表象,并未对气泡产生和形成做论述:“釉层中气泡的数量和大小不同,单色乳光釉中气泡多,但尺寸小,直径一般在0.05—0.1毫米之间。对釉层横断面的显微镜观察表明,绝大多数气泡似乎是在坯釉界面上产生的。气泡形成的初期数量多而尺寸小,直径一般在0.02—0.06毫米之间,这些小气泡随后逐渐合并成较大的气泡向表面移动,其中一部分从表面溢出,在釉面上留下约0.5—0.8毫米的‘针孔’”。他们所说的‘针孔’”其实就是封窑降温的那一刹那间,刚蹦出的就形成“粽眼”。
      还有老钧瓷釉下汽泡大大而伴少许小气泡,不匀而密布,星星点点散落。只要有开片的整残器一定有老化气泡或破泡、炸泡、土沁泡不等。不可能完好无损。开片也不可能细碎均匀,湿坑或生黄土坑出土的钧瓷开片宽如壕沟状不是冰裂细丝纹。传世或干坑窑址出来钧瓷的开片间隙相对要小.但和新均瓷开片是有本质区别的。这是千百年各种压力,各种环境中物体分子运动的结果,与外界物质间接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现在仿品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也是他们的死穴所在。
      新烧钧瓷因用液化气或电炉,升温快数小时就达到瓷化程度,小气泡来不及组合成大气泡,甚至连活动的时间都没有就给降温了。所以你看见的是密密麻麻的萌芽型小气泡。新烧钧瓷也有采用古法烧造,但只是还原烟时烧数小时,否则成本上升比例很大,难以出手。关于新旧钧瓷气泡的特征对比,在做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上述谈这么多人对钧窑瓷的看法和理解,归根结底还是要用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和历史唯物论来判断古陶瓷的新与旧、多与少、大与小、多色还是单色。千万不能人云亦云,一点带面的乱下定义。尤其是某些“专家”不负责任的言行可能要损害到一个窑址的毁灭和中华民族陶瓷文化艺术的缺失。这是极不负责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国家级高层文博专家的:“高端访谈”
北宋官窑与汝官窑瓷的不同点
汝窑瓷器的真赝鉴定
宋代官窑瓷器浅探(补充版)
汝窑与汝瓷艺术
一文读懂汝瓷(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