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传记]71岁中国老人的一万件“破烂”,看哭了众多游客

文图/艺述史    2022-11-20 08:54 广东  以下内容来自凯迪网>文化散论板块

1

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

一位成都的老人总是爱捡小区里的垃圾、传单、塑料瓶、报纸等等各式各样的废品。

摞起来的杂物都有一米多高。

家里甚至连一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因邻居不堪其扰,在社区的帮助下居然清理出了足足两车的垃圾。

而这样“囤物”的举动,在你我身边多多少少也时有发生。

你家里的老人是否会买了新衣服舍不得穿,只穿一些缝缝补补的旧衣服?

是否会舍不得扔掉一些早就已经不能用的老物件?

相信提起来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应该都无法理解老人是怎么样想的吧。

而在2009年,纽约现代美术馆却举办了这样一个展览:

展览中包含了一位71岁老人大半辈子囤积的一万多件物品。

在观众看来,不仅在视觉上体验感不好,还不能够理解这个展览的意义。

甚至也有观众说:

“不就是一些根本就没有用的旧物品吗,有什么好展出的?”

2

《物尽其用》是一位叫宋冬的艺术家为母亲量身打造的一场展览。

展览中的一万多件物品都是他母亲用了大半辈子所囤积下来的。

当这件展览品展出在纽约美术馆的中央时,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

那些看起来有些年数的、表面早已坚硬的肥皂。

各种颜色、大小不一的餐盘。

缝补了很多次的破旧衣服和鞋子。

早已有裂痕、生长不出植物的花盆。

被人丢弃的玩具、各种药的盒子......

这些东西被层层叠放,散落在偌大展厅中的每个角落。

“这些物品不是标本,是活过的生命。岁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痕迹,但岁月也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我千方百计地留下这些东西,就是为了延续它们的生命。”

而这些物品的主人赵湘源,则就坐在旧物的旁边,娓娓道来着属于“旧物”的故事。

3

可能现在的我们提到肥皂,觉得也不过就是个日常用品罢了。

用到一半,或者还有一点点的时候,就不想再继续用了。

但展览中那些“坚硬如石”的肥皂,在那个年代也是比较缺少的物品。

不知道你家里的老人有没有讲过,那时候买米啊、面啊,都是需要商品票证的。

甚至连肥皂,也都是按照人头来计算的。

所以赵湘源每一次都是把肥皂用到很小,或者贴到大块的肥皂上才觉得“物尽其用”。

“我就怕以后孩子长大会为了肥皂发愁,想留着他们结婚的时候用。没想到其实根本用不着了,现在都是用洗衣机呢。”

家里的很多老人应该也是这样吧,一件衣服“缝缝补补又一年”,总想着多给孩子省下点什么。

也总是想着或许某样东西,孩子未来能够用得到呢。

在他们看来,“物尽其用”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现在已经不当回事的“破烂”,却是他们曾经所珍视的。

那时候赵湘源为了能够能多攒下一些肥皂,就帮厂里的同事洗衣服。

有的男同事不太爱洗衣服,就用肥皂票跟她交换。

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她存下了很多晒干了的肥皂块。

不过即使后来用不到了,她也舍不得扔掉。

“或许是因为之前的苦日子过得太久了。” 赵湘源说。

1938年,赵湘源出生于一个动荡的年代。

时代的不稳定,童年时候父亲被抓,15岁之后赵湘源便再也没有过过安稳的日子。

家里一贫如洗不说,年纪很小便跟着母亲去养家糊口了。

给服装厂缝制口袋、锁扣眼...,她跟着母亲什么都做过。

“当包糖工的时候,1斤糖才给2分钱。”

她的童年,就是跟着母亲靠干着打零工,赚取微薄的收入。

所以她便也习惯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只有节俭,他们一家才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贫寒、节俭”贯彻了她整个童年,乃至长大以后。

就像留存肥皂一样,可能当时用不了这么多,但是“可能会有用”这个想法就足以让她一直将其保存。

那么那些本来就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禀赋效应”?

就是当一个人拥有这件物品的时候,她就会给予这件物品价值,那么她对于这件物品的评价就会高很多。

所以应该是有一些特殊的回忆在里面吧,是她的回忆,也是时代的回忆。

4

那一盆盆有裂痕的花盆,不再有营养的泥土,赵湘源大大小小也保存了有个几百盆。

她的公公很喜欢养花,丈夫也很喜欢。

有的花盆是公公自己用废品做的,也有的是丈夫世平研究出来的。

那时候院子里都是公公养的花和树,不管春夏秋冬,她们家的院子里都是彩色的。

也因为这样经常有很多邻居来串门,家里永远都是热热闹闹的。

那也是赵湘源记忆里最鲜艳的地方。

不过公公去世之后,很多花草也都相继败了。

丈夫还是用这些花盆种着花,可能也是靠这个来寄托对父亲的思念吧。

但是后来丈夫也走了。

“但我总还是照顾不周,感觉真的很对不起世平。我就算为此哭过,也实在是养不活他它们了。”

只剩下赵湘源自己照顾这些花,但是花慢慢也不在了,人也不在了。

这些花盆她舍不得扔掉,有丈夫的影子,也有公公的影子。

还有那些丈夫吃完或者没吃完的药,她也都留存了下来。

她总是在想,是不是自己照顾得不够好,所以丈夫才会这么快离开她。

想着当初把这些药拿回家的时候,两人是多么满怀期待。

期待能够尽快治好,期待能够继续幸福生活在一起。

但离开的不仅仅是公公和丈夫,还有自己的妈妈。

赵湘源能够清楚地记得每一样旧物背后发生的故事:

有一条鸭绒被,一直都被压箱底。

那是母亲去世之前专门买的鸭绒做的被子。

因为母亲在病重时无法承受普通被子所带来的重量,只有鸭绒的才稍微轻便一些,母亲可以接受。

但母亲却总是把被子拉下去。

“我盖过以后,你们就不能盖了。”

只是母亲过世以后,赵湘源也没有再继续盖。

那是母亲最后的物品,也包含着母亲最后的爱。

还有那些零零碎碎的布头,都是小时候为了方便缝缝补补留下来的。

日积月累积攒了一柜子的零碎布头。

那是赵湘源一直跟母亲待在一起的日子,是虽然清苦但很充实的童年。

随着亲人的相继离世,孩子们也发现赵湘源好像整日都在盯着旧物发呆。

不管是能够带来幸福、或是痛苦的回忆,她整日都将自己沉浸在里面。

所以在2005年的时候,宋冬为母亲办了这个展览。

《物尽其用》才能被大家所看到。

5

宋冬发现母亲在旧物中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庭”。

她沉浸在旧物背后的回忆之中。

沉浸在母亲的爱、幸福的婚姻、美满的家庭之中。

她好像在旧物之中找到了自己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而宋冬便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母亲能够放弃对于过去的执着,能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流。

所以我们便能看到在一万多件旧物的旁边,有一位坐在旧沙发上的老人。

讲述每件旧物的故事,讲述她的故事,讲述她的家庭,讲述那个时代。

讲述对于她而言最重要的过往。

或许是给情绪找到了一个释放的出口,赵湘源变得越来越开朗、爱笑。

在展览的窗户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爸,别担心,我跟妈都挺好的。”

这段话24小时都被点亮着。

对于宋冬而言,这个展览最重要的观众就是父亲和母亲了。

只要能给父亲带来安慰,给母亲带去希望就足够了。

可以看到在展览的物品里面,有一堆一次性餐盒。

那是赵湘源为了流浪猫准备的。

在丈夫离世之后,她再也没有养过猫,可却承担起了小区里22只流浪猫的喂养职责。

一开始是用碗的,但总是会被人打破。

“我知道它们一定很饿,有时候会惦记着它们,怕他们饿一宿,半夜还给它们送饭下去,看它们吃到了,我才能安心。 

于是她就存了很多一次性餐盒,在里装上水和粮食,放在小区的各个角落。

有时候下去倒垃圾的时候,还会有小猫跑过来, 大概小猫也知道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吧。

2009年的时候,赵湘源看到有一只喜鹊被树枝卡住了。

她拿到梯子想去解救的时候,却不小心摔了下来。

喜鹊虽然救活了,但赵湘源却永远离开了。

在之后的展览上,再也没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讲述过去的故事......

6

展览的请柬和图录都是宋冬亲自设计的。

请柬设计成了一把钥匙的形状,图录则设计成了一本户口本。

他希望能用这把钥匙打开母亲的心扉。

也希望这个展览能够让观众和一个完整的家庭进行对话。

而我们所能读懂的,不仅是一个家庭,还有千万个“赵湘源”......

那些对于旁人来讲没有用的东西,或许承载着的是一个人生命里最难忘的时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0岁老太,花50年囤了一屋子垃圾!网友:这不就是我奶奶?
70岁奶奶囤了50年的垃圾,被儿子搬进纽约美术馆!
纽约美术馆展出71岁中国老太的一堆“垃圾”,看哭了多少人?
母亲的一万件垃圾,竟令全世界流泪?
纽约美术馆展出71岁中国老太的一万件“破烂儿”​,看哭无数人 | 设计癖
有一些垃圾,可以不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