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文历史]南明名臣范鑛墓地今何在
2023-01-17 10:30:00 来源:文史天地   作者:胡启涌

范鑛[kuàng],字我蘧[],四川叙州府富顺人,万历二十年(1592)贡士范岷汇之子。生年不详,于永历十一年(1657)“九月卒”(《南明史·卷二十三·宰辅年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人,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进士,先后在浙江山阴、上虞、河阳任知县。因忤当权宦官魏忠贤,一直无法升迁。崇祯时转为户部新饷员外郎,因治理边疆有功,以任口北佥事。崇祯十七年(1644),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贵州。

1644年,崇祯帝自缢后,明王朝就此覆亡。朱明宗室与文武旧臣为了复明,先后建立了弘光、隆武、永历政权。桂王朱由榔在广西称帝建立永历政权后,势控西南诸省,后置宫贵州安龙。晚明不少旧臣义士,皆赴西南效力永历帝,以期复明,范鑛就是其中的大号人物之一。钱海岳《南明史》载:永历时,范鑛擢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川湖云贵晋阶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大师,制师东阁大学士。永历七年(1653),范鑛因遭人弹劾而退出朝廷后,与曾效力南明的大臣平溪(今贵州省玉屏县)郑逢元、广安郑之珖、江津胡钦华、巴人李之华、西川陶五柳等,一起退隐于今遵义湄潭县。

永历皇宫位于贵州安龙县境内。明王朝崇祯皇帝死后,朱氏皇族广东世袭桂王朱由榔自立为南明永历皇帝,1652年,在安龙设立行宫,作为指挥抗击清军的行都——“永历皇宫”。该宫毁于清朝同治年间。经政府拨款重新修建,2006年正式对游客开放

但是,这位传奇的历史人物,死后到底归葬何处?至今有三种说法。一是死于今遵义湄潭县,葬于范家林,今该地范氏皆为其后,有“范进士”墓。二是死于今遵义凤冈县土溪镇官坝村境内,有“范总督落气碑”尚存。三是葬于今遵义务川自治县丰乐镇山江村马道子,碑坟尚在。如此三说,让南明遗臣范鑛的归葬之地,变得扑朔迷离,疑点重重。为正视听,近年来笔者与同好汤权、刘明友、周羽诸君,先后到湄潭琴洲、凤冈官坝、务川山江,实地考察,寻访旧迹,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使得范鑛的归葬之地得以确定。

效力永历帝

1644年4月明朝灭亡后,靖江王朱亨嘉伪造假诏以骗范鑛,被他识破后并带兵进行防御。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后,范鑛升任为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总督滇黔,驻节贵阳。是时,平溪僧人查继仁冒称弘光帝,蛊惑民众。范鑛洞悉此为奸计,领兵将冒牌皇帝绑捆并进行审讯,使之伏诛。随后范鑛效力永历帝,被委以重任,得到连续升迁。永历元年(1647),大西军张献忠部将孙可望率兵攻入乌江,范鑛监督部将皮熊与副总兵杨吉率3000名士兵守江拒敌。不料在南山战败,只好率部折回贵阳。同年四月,“苗蓝叛军”又攻占了湄潭黄平关,范鑛即派平越总兵张才率兵平定,五月被永历帝擢任为兵部尚书。永历二年(1648)七月,王祥率兵包围贵阳,范鑛急召武邦贤率兵赶来解围,使贵阳免于失守。

永历三年(1649),孙可望派部将李定国、白文选率兵到贵阳。李定国,字宁宇,大西军中的二号人物。白文选也是大西军中的重要将领之一,是李定国的支持者。范鑛自知难敌,便与部将皮熊、蒋克达、陈勰宗、莫宗文等,潜入贵阳城外的苗寨躲避。其实这次李定国并非来攻占贵阳,而是受主子孙可望之托,来贵阳与范鑛商议结盟事宜。李定国告诉范鑛,孙可望愿与永历帝结盟,愿受命南明朝廷指挥共同拒清。范鑛见势亦对李定国说明复明大义,会盟商洽中,范鑛问李定国和白文选:“万一可望渝盟奈何?”李定国则答:“可望扶明,我则奉之;若其渝盟,我则杀之。”

1650年,在“盗宝矫诏”事件中,另一“军阀”胡执恭为了拉拢孙可望,传假诏封孙可望为秦王。孙可望率部到安龙后,以秦王自居,依仗兵多无视永历帝。朝堂之上白文选看见范鑛时,想起“可望扶明,我则奉之;若其渝盟,我则杀之”的承诺,不禁心生惭愧。随后,范鑛与白文选密谋,欲与驻兵遵义的南明大将王祥联手驱逐孙可望。岂料,孙可望却提前下手,致使王祥兵败乌江。

孙可望除掉王祥后,为笼络人心,普封百官,这就是南明史上著名的“胁改秦封”。范鑛被封为行营吏部尚书职务,迫于孙的淫威,范鑛只得选择沉默。范鑛知道胡执恭封孙可望为秦王是矫诏,便秘密上疏永历帝列举胡执恭的罪行。1651年,胡执恭受惊吓而死(一说是诈死),孙可望势力不再,南明朝廷在清除余党时,有大臣以范鑛当年与孙贵阳结盟、受孙之封为据公开弹劾。范鑛和方于宣、任僎、朱运久、吴中蕃、张夔龙等人,被送往三法司审问。1653年,范鑛退隐湄潭县柏杨坝,与先后来此隐居的钱邦芑、李之华等人,一起吟风唱月,寄情山水。“大错和尚(钱邦芑)隐居西来庵,莳花竹自成幽趣,与李之华、范鑛、吴扶林(一作灵)最和善。”(光绪《湄潭县志》)。

隐居湄潭琴洲四年

1653年,范鑛从安龙辗转来湄潭,居住在湄水河畔的柏杨坝。此处湄水如练,河道中有一个状如古琴的坝子,“琴洲,在城东五里柏杨坝,四面皆水,横卧如琴”(光绪《湄潭县志·卷二·山川》)。范鑛居此后将其命名为琴洲。与范鑛过从甚密的吴扶林在《柏杨坝琴洲记》中写道:“此洲,范公品题。”惜乎范鑛所题写的“琴洲”二字,今已不见,令人惋叹。

范鑛来到柏杨坝琴洲后,没了案牍之累,便设馆教学,吸纳弟子,开创湄潭办学先河。为了方便人们过河,他还出资修建了一座石桥,桥下七孔连拱,人们亦称“范七桥”。“范七桥,县东柏杨坝一小石桥,系前明范大人提营所造。至今霜雪不盖,野兽不践”(光绪《湄潭县志》)。此桥今已不见,旧迹难寻。闲暇之时,范鑛闲游湄中风景,作诗吟诵。游湄潭八景之一的“寒潭映月”后,写下了《映月咏》诗一首:“一轮寒影浪中生,到得春潮水欲平;垂钓渔人临午夜,轻挠碎影寂无声。”“寒潭映月”位于今湄潭塔坪对面,有记“水漩成涡,可卜阴晴;潭清而亮,水静而深,上下天光,万顷一色”。特别是月圆之夜,银辉洒落,月印寒潭,静谧清幽。

1657年,范鑛病故,好友吴扶林伤戚难掩,撰写《柏杨坝琴洲记》:“湄水发源于西蜀,由板角关逶迤曲折,环绕于县城之右,至西南汇为大泽。弯眉名曰眉水,合诸溪之水,流注乌江……”记与范鑛天涯相逢,遣怀琴洲的难忘时光。

吴扶林,名开元,生卒年不详。明末湄潭岁贡,由于当时天下大乱,便逸居家中,未出仕。他家距琴洲不远,“望衡对宇,欢情相接”,所以常与范鑛相来往。

《柏杨坝琴洲记》描写了琴洲风光,记述了范鑛生活点滴,为后人提供了范鑛的两条可贵信息:一是范鑛逸居琴洲时,建有范公桥,题写“琴洲”二字。二是范鑛曾打算在琴洲建一亭阁,因病逝未实现。令人叹息的是此记中,吴扶林未述范鑛逝于何时何地,葬于何处,享年几何,给后世留下谜团重重。

湄潭“范进士墓”

1657年,范鑛“九月卒”后,到底葬在哪里?光绪《湄潭县志·卷二·古墓》载:“隐士范鑛墓,在城北十五里,系今范家林范氏祖墓。”此记说了范鑛死后,不但葬于湄潭范家林,还是该地范姓的始祖。

2022年6月19日,我们一行四人驱车前往湄潭县官堰村范家林,找到了“范鑛墓”。该墓锥体封土,青石护墓,前面有香龛式墓碑一通。碑帽完整,正中有顶子(官帽)造型,两边鳌肩相拱。有阴刻行体墓联一副:“姓字频蒙熙世选,操修堪继公文(缺一字)。”墓碑通高0.8米,宽0.48米,正中阴刻楷体:“岁进士范公墓”,上端刻“艮山坤向”,左右两端刻有孝男范玮等四世孝名8人。墓碑上没有“范公”之名,无生卒年,立碑时间为:嘉庆三年(1798)孟冬月吉日谷旦。该墓主人“范公”是一名岁进士,后世孝名与范鑛子孙的名字完全不符,显然该墓不是范鑛之墓。

为了更一步论证此墓真假,72岁的范廷辉提供了家藏的《贵州省湄潭县官堰范家林范氏宗族简谱》《湄潭范氏族谱》,谱书中明确记载范家林范氏明末时,由江西省临江府十字街大桥头迁来。定居湄潭后分为三支:一支居湄潭永兴镇八角山,一支居遵义虾子镇梭米孔,一支居范家林。范家林范氏是范天儒之后,与南明遗臣范鑛毫无关联。所以范鑛死后葬于范家林,范进士墓是范鑛墓之说乃属讹传。光绪年间,欧阳曙编写《湄潭县志》时,可能未到实地考证,使传闻变成了文献资料。

凤冈官坝“落气碑”

“鑛忧悸卒,昭宗(即永历帝)追悼之”(《南明史·卷五十七》)。此记说明南明遗臣范鑛死于忧悸,那么范鑛是悸于孙可望势力,还是担心永历帝再算旧账,今天也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1657年9月范鑛因心生忧悸,思乡心切,不顾时秩冬季,取道凤冈回四川富顺老家。经土溪镇官坝村土地坳时,不幸染疾而终。

说来凑巧,崇祯十五年(1642),惠州府(今广东省境内)同知商朝仕,回老家遵义道真棕坪乡路过官坝村时,不幸病故。据凤冈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汤权考证:商朝仕,字嚣然,号柱石,贵州道真县水麻溪商家村人。明朝天启四年(1624)考取贵州甲子科举人,先后任广东惠州同知和德庆州知州。明崇祯十五年(1642)告老还乡途中病逝于凤冈官坝。1643年,商氏后人在商朝仕气绝之地的官坝土地坳,竖立一通“神道碑”,兹以存念。“神道碑”民间称“落气碑”,该碑整料青石打制而成,圆首,通高2.8米,面宽0.85米,厚0.28米。石碑正中双钩阴线竖刻楷体“明勅授奉政大夫原任广东惠州府同知前知德庆州柱石商公大人神道”。碑面右侧无字,左侧楷书阴刻“钦授都司生员男商民灿,廩膳生员民师、民重,婿生员冉乔桢,举人陈元良仝立”,“时,崇祯癸未(1643)阳月吉”等字样,全碑共68字。

后来,由于土地坳水土流失严重,立碑之处变成了水田,长年累月,石碑下半部分没入泥田,石碑内容不为人知。加之商朝仕与范鑛皆病故于此,仅隔15年,在当地人的代代口传中,历史从走样到离谱,把“商柱石落气碑”说成了“范总督落气碑”,导致以讹传讹,越传越甚。2009年冬,汤权、安斯旭、冯圣高等前往官坝进行田野考查,掏开田泥才露出碑体,用清水洗净碑面后,上纸拓片,碑上内容才得以全显,历史原貌终得澄清,“范总督落气碑”之说不攻自破。

当地还有一个传说,范鑛病逝土地坳后,随从决定将其安葬在坳口处。当地人却阻挠不允,当得知死者是一位朝廷大官后,不敢得罪,便灵机一动,将一段画符的红布挂在坳口,说此地已请先生做了法事,欲建一寺庙。人神无争,一行人只好抬着范鑛的尸体,往务川县山江村方向而去。事后,当地人在坳口建起了一座茶神庙,今尚存。

务川县山江村马道子范鑛墓

1657年9月,范鑛病故凤冈官坝土地坳后,一行人将尸体运到务川县丰乐镇山江村,顺着山脉走势寻找葬地。当地至今流传着一个传说:一行人来到山江村小地名马道子处时,只见对面林立的群山如“仙人拱手”,山下的一坝水田如“万盏明灯”,山江河从沟底潺然穿过如“玉带束腰”,皆认为此为吉地,便将范鑛安葬在马道子半山的一个山弯里。传说归传说,文献中也有范鑛葬于务川山江的记载。“明川湖云贵总督范我蘧墓,在务城西五十里,地名三(山)江。”(申绍伯所编的《南园纪事》)“(范鑛)因病衰思家,归途中死于凤冈官坝,葬于山江。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思南营参将王应龙饬建墓碑于坟地。”(《务川县志》)

位于务川县山江村马道子范鑛墓

为了实地查勘范鑛墓,2022年3月5日,我们一行从凤冈出发径往务川县山江村,找到范鑛墓。在墓地下面的公路边,立有一块文物保护碑,上面有范鑛墓的简介,并记范鑛墓已于2003年12月5日,被列为遵义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文物。我们顺山而上,路过一口水井,再穿过密林,在一平台处,气势轩昂的范鑛墓豁然出现。墓地的三面有砖墙围着,封土墓茔,墓已被盗。墓地共有石碑三通,墓前立有主副石碑两通,已倾斜。左侧立有石碑一通,曾断成两截,2003年,当地文管部门用水泥将其拼接。墓前有拜台,被厚积的枯叶覆盖。我们将三通墓碑清洗干净后,通过拓片,进行辨识。

墓前主碑呈圆首,石基底座,碑高2.15米,碑宽0.95米,碑厚0.20米。正中阴刻馆阁体:明巡抚贵州兼督湖北川东等处地方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川湖云贵上柱国太子太量晋階光□大夫制师东阁大学士我蘧范公墓。墓碑左额分两行题刻:诰封荣—大夫左都督管贵州思南营参将事带拖沙喇叭淮阴王应龙节建。诰封文林郎贵州思南府务川县三韩董廷荣手题。碑右刻有子孙四代孝名28人,分别是:壬子科举人考选知县孝男范琚,陕西知县孝男范璐;孙:范士依、士雋、士暄、士伟、而敦、而敏、而遂、而致。曾孙:范一桐、一楷、一航、一鼎、一持、一抱、一枢、一元、一轩、一辅、一毂、一輶、一淹、一淳、一澄、一涵。元孙:范奕从、元泽。仝立石。落款时间为:大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岁次丙戌仲冬吉旦。

副碑与主碑并列,相距尺余,圆首,石基底座。碑高2.08米,碑宽0.90米,碑厚0.12米。墓碑上端加框阳刻篆体:大司马巡抚中丞范公墓室,碑由樊泽选书写。边框左右方及上方均有饰纹,这是一块记载范鑛生平的纪事碑,甚为珍贵,可惜碑文大多脱落,只有石碑右侧尚有部分范氏孝名可识。

立在范鑛墓左侧的石碑,圆首,石基底座。碑高1.65米,宽0.85米,厚0.12米。石碑风化严重,多数文字已无法辨认。但有一句清楚可识:范氏后裔查验墓地并筑庐看护事。落款时间为:大清乾隆五年(1740)岁次庚申仲秋月吉日。由此记可知,1740年,范鑛后人来山江查验祖坟后,在墓侧修筑房子,守坟尽孝,离开山江时在此立碑,兹以记事。范氏后人立此纪事碑时,距范鑛病逝已有83年,距思南营参将王应龙饬建墓碑时已有34年。

经过到湄潭、凤冈、务川三地实地考察,南明遗臣范鑛的生平和葬地已明了。即是:1653年,范鑛受弹劾不事永历帝后,到湄潭县柏杨坝琴洲隐居4年。1657年9月,心怀忧悸的范鑛取道凤冈县回四川富顺老家,病逝于凤冈官坝土地坳。随后,葬在务川县丰乐镇山江村马道子。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1期」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内容来自上游号文化板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舟山 同归域
在贵州省的刘广传后裔及湄潭附近刘氏 刘国章撰
请证明你是湄潭人
到湄潭观赏垂枝梅去
祖国风光(3091)黑龙潭公园
同样收复台湾,为何郑成功是民族英雄,施琅却被背骂名数百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