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首往事,之三住房的经历

住房的经历 (49

 甘泉    发表于20090824 22:50 阅读(3)  

复员了,住房问题,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部队服役期间,不管条件如何,从不要去操心住房的问题。调到那里,那里都有现成的宿舍。当战士时,一个班十几人,住在一间房子里,或挤在一排通铺上,或各人有个木扳单人铺。当干部时,单人床铺。或二人一间房,或三人住一间房。

复员了,从此告到了单身的集体生活,转变为小家庭的生活方式。摆在面前的,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住房问题。不够级别,部队不可能邦助解决住房问题。一个两手清风的穷当兵,是无能为カ买得起房子,那个时候也没有提倡私人买房。刚到工厂报到上班,工厂的住房非常紧张,根本不可能分给住房。

19717,附合部队家属隋军的规定,由部队干部部门将我家属从县城调进南昌市,安排在冶金设计院工作。

“照顾”的“窝”

当时,家属刚调到单位,正规住房紧张,“照顾”军人(复员前)家属,安排在环湖路71号内的一间工棚。工棚是建筑工人住的竹棚子,工程结朿,工人搬离,工棚里还堆些剩佘的建筑材料。

工棚南对面,有外走廊的一字排开的平房,每间约六七个平方米。原是建筑公司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的办公室。当年分给工令短的年轻夫妻,一户一间,住着十余户。就是个遮风避雨的安身之所,有个“窝”可以睡觉而巳。前面的一排走廊,都成了住户的厨房。有的人家烧饭炒菜时,沿着媒球炉,用纸扳围一个半园圈。每户没有卫生间,大院内有一天公共厕所。家家户户都备有马桶或痰盂,每天清晨都去公共厕所倒马桶和痰盂,有时还要排个队。

我们住的这个“窝”,只是民工的工棚。室内面积约有30多平方米,一边堆满了工地剩余的建筑材料。自已动手,利用室内的三合扳当隔墙,约一米五、六高,隔出三分之一的小块空间,当作安身的宿舍。一张单位借的双人木扳床,紧靠着这堵隔扳墙摆着,床头垒着两人的行李,装衣服的两只凡布箱和装书的两个纸箱,当时两人的全部财产。竹篱笆门朝东开,一米七一的个子,低头弯腰进出门。靠门口摆着单位借用的一张二斗桌。四周围的墙是竹篱笆的,竹篱笆的围墙,四面透风。没有窗户,室内尽是建筑材料的气味,采光又不好,整个空间吊着一只40w灯泡,整天开着,光线仍暗淡。

夏天,室外有多炎热,室内也有多炎热。冬天,刺骨的寒风从四面往里钻,盖二条四斤和六斤重的被子,还不觉得温暖。最头痛的是下雨又刮风的天,应了俗话,屋漏遇风雨,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外面仃了雨,屋里还滴水。盆锅碗杯齐上阵,还有漏网的水往地上滴,墙外地面上的水,透过篱笆墙渗进室内来,干泥巴地变成泥浆地,用屋内现成的建筑材料,拾些砖铺在泥浆地上,上面再用旧木扳铺平,活动不湿鞋。

公用厕所离住处有一点距离,难免在早上要排队。篱笆墙外,露天有个自来水龙头,就是施工用水,现在成了免费公用水源。

平时都在各自单位食堂吃饭,假日改善一下伙食,只能在室外生着炉子,再拿到室内煮饭炒菜

说来也巧合了,我在空军雷达部队服役初期时,5610月从报务训练队调到指挥连队时,班里房间安插不了一张床铺,把我甩到工棚里住,渡过了秋冬好几个月。春天待老兵退伍,留出床位,才搬到班里搭个铺位。不过那个工栅与这个工棚不能类同,经过装修,条件好多了,室内冬天也保暖。也会漏雨, 竹棚空间大,可避开漏雨地方。还同住着十几个学文化的军官,不会感到寂寞凄谅。

十五年半的青春,贡献给部队,回来住这样条件的宿舍,真的有点心寒。还不如电影“白毛女”里杨白老的住屋好。反正苦日子也过惯了,这样难熬的日子也熬过来了,渡过了春夏秋冬。

暂住办公室,

隋着冶金院扩建职工宿舍楼,工栅这块地盘,要翻造四层楼房。我们被安置到冶金院办公大楼一楼的东头的一间大办公室,有24多平方米。我用箱子和被单中间隔开,一半做卧室,一半既是客厅又是厨房。

我住的西边隔壁,是院的医务所,南面通道走廊用砖隔开,互不相通,互不影响。 这虽然是空空落落的一大间,算是上了一个挡次。正式的房屋,既宽松又温暖了,也不用提心吊胆的怕刮风下雨了。

但是,还很不方便。卫生间在大楼每层有男女分开公用间,白天绕过隔墙可以去用,晚上办公楼锁住进不了。室外面也有公厕,既比较远又偏僻,黑灯瞎火,公共卫生很差,臭气冲天,夏天晚上去蹲厕,蚊子苍蝇可以把你抬起来。

随着住房少些改善,将寄放在上海岳母家的儿子接回南昌,同时,将我母亲也从常熟乡下接来南昌,邦着带儿子,了理日常家务。

有次,我们下班回家,儿子不见了。顾不上吃饭,全部出动,到处去寻找。先在院内寻找不到,再去院外找。在八一大道的民德路口,江西宾馆外墙西侧寻到。当时,小男孩才三岁。一个小孩,从单位办公大院的宿舍走出来,经过大院大门口,传达室有值班人员。门口是花园角一条南北街道,往南蛮长一段路,再是民德路的汽车马路。这条路比较宽,斜串过这条民德路,是江西宾馆西侧门,是汽车出入宾馆的大门,门口有二个井卫站岗。那个时候汽车少见,路上行人也不多。一个小孩晃晃蕩荡的行走,出大门过街道穿马路,既然没有人收管和坷护。

这次的教训,对全家掠吓不小。从此以后,将孩子关在家里,一步不离人的视线。

正式分配宿舍。

哪年,记不请年份了,她单位正式分给一个房间,环湖路71号八号楼的正式宿舍,这栋楼当时在单位最高标准,是院领导的八号楼宿舍。

我们住的3门一楼左边套房,三室一厨一厕。合适一户的住房,分给ニ个一般干部家住。布局是进门右边一间卧室朝南,左边是厕所和厨房,最北面小外阳台,往里面南北分成ニ间卧室。里面二间是付姓的一户,住着祖孙三代人。

外面一间朝阳屋分我们住。房间朝南开有四扇门大的窗户,冬暖夏凉。这间面积约10平方米吧,放了一张大双人床,将占去一半面积,新买一个小园桌,配四张小靠背凳,显得有点挤了。

厨房小、厕所窄,两家合用。厨房非常小,用了非常两字,一边自来水龙头和水池子,边上并排有个洗拖巴池子;一边两家各放一个煤球炉,再放上一个月的煤球。中间的空间已经很窄小了,两家同时在厨房做饭,要侧着身子移步。早晚都要赶着烧饭秒菜,同时挤在厨房里,不小心会互相碰幢。

紧靠边上走廊,有两家共用的厕所,那就更小了,冬天穿厚点衣服进入,蹲下去时衣服会擦两边的墙壁。

厨房外侧是北面,有个小阳台,虽用一米多高的水泥栏杆围着,因为是一楼,派不上大用场。我用些旧木扳钉了个鸡窝,放在阳台上,业余的兴趣,养起了鸡来。最兴旺时,养了六七只大小母鸡。养鸡不麻烦,不怎么管“它们”,平时只喂一些剩饭剩菜,和楝出来的蔬菜之类的食料。白天一早上班前就放出去,一开鸡窝的门,这群鸡都会急奔到对面托儿所去寻食吃。晚上“它们”自动进木制鸡窝。睡前关上鸡窝门就行了。

临近春节,都长的肥肥的,有二三斤重,有的已下蛋。可惜,一个晚上,木鸡窝带鸡全部被盗走,白辛劳一场。

搬家也方便,从环湖路草棚搬出,现在从花园角办公室搬回来。借部三轮车往返拉两次,床铺行李厨具全搞定。

母亲不习惯南昌的生活,也看着房子太小,返回常熟乡下了。

好在,单位办的托儿所,专为上班族分忧解难。拄儿所就在我住房的对面,儿子白天放在托儿所,中午在托儿所用膳,晚上接回来。托儿所上下班时间,早上班晚下班,与院里职工上下班相连接。平时接送小孩都有家属负责。她在单位出差多,时间又长,出差期间,就比较麻烦。我在长江机械厂上班,单趟骑自行车要30分钟以上。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幸亏邻居邦助。早上弄小孩吃了,托对门老甘阿姨邦送托儿所。晚上,我下班回到家,巳很晩了,老甘阿姨邦我将小孩接回来,还给小孩吃了晚饭。双职工带小孩就是这样子,体会到家有老人是个宝。后来,实在不好太麻烦邻居,又将儿子送到上海外婆家。

工厂分配套房

我所在的工厂,几年陆续建了多栋四层楼宿舍,每套3o40平方米。工厂人多,房屋供不应求。工厂按工令长短进行分配住房,我的军令和工令一并计算。于1978年实现了盼望很久的原望,分到一室一厅一厨的套房。面积约30平方米,

我住的一栋是四层楼房,坐西朝东,朝东南头北头两个门,门前后都通。进门左右各有三套房,即每层六套房,两头的房使用面积多个走廊,住六户人家。厕所是每层楼梯口有四个公共厕所,供这一层六户人家使用。

我分配在二层北头笫二套,正屋卧室朝东,约14平方米使用面积,外面有一米三米长的外阳台。外间算是个厅,实际是个过道小间,采光不好,留出过道,正好可以搭一个单人床位()。隔条走廊的对面,有个近四平方米的独家使用厨房,窗户朝西开,彩光亮又舒适。用水泥坳个峰媒炉,使用方便。

在当时的情况下,心满意足了。住房条件宽松了,又将儿子从上海接回来,上班将孩子关在家里,小孩乘我们上班时候,从阳台上爬到邻居家阳台,与邻居小孩玩,非常危险,怕出事故,加上家属经常出差,只好又把孩子送回上海。长航小学读了一年书。直到81年下半年再接回来,9月在南昌东湖小学读四年级了。

19833月,再将女儿从上海接回来。女儿从出生一直寄养在外婆家,因为上海寄读生不能在上海参加高考。为适应南昌高考,不得以的情况下,从上海接到南昌,插班在南昌市实验中学续读。

四个人卧室不够。弄了三根碗口大点的木头,在过道小间搭了个搁楼,算是上铺。儿子在搁楼上睡,女儿在下铺睡。全家这个时候才团聚。

1981年底我调动了,在市里省府大院内公司上班,两个孩子在市实验中学上学。仍住在属郊区的长江机械厂的宿舍,早上,两小孩乘公车赶去上课,我骑自行车去上班。中午,或带饭在我办公室一块吃,或到省府南大门的建没厅食堂买饭吃。晚上,各自赶回长江机械航厂宿舍。

全家四人,每天都要从郊区到市区,往返赶车赶路。那个时候公共汽车少,上下班时间特别挤,很多时间都浪费在路上。大人回家忙于家务,小孩的学习,没有时间督促,属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这里住了半年多,辛苦赶路终于解放了。

最后落脚90多平米的房子,房改又归私房。

19838月吧,在建材公司分到了一套住房,这套房子有90多平方米,使用面积也个70平米以上,三室一厅一厨一厕。

地处市区闹市地段,就近是公园,东南北三方向都是主要公交车路线,步行到车站五六分钟路程,乘公交车很方便。

一拿到锁匙,首先搬进了新房。全家四个人,不用起早贪黑挤公交汽车了。真是苦尽甘来,终于有了各人的独立小天地。

住进房后,简单进行装修粉刷,做涂料地面。添制双人床、单人床,组合家具,单人双人沙发,布置一新。又添日立牌冰箱,14寸的彩色电视机,看上去像个家了。

这套房子,一直住到房改,将它买下来。

现在又按朝流发展,重新进行装修。配备了新的热水器,日夜有热水用。每间装了冷热设备,确保冬有热气,夏有冷气。电视机换了第三次,家具也改旧换新,舒舒服服过着美满幸福的小家庭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说连载】李永坚:买房轶事​(四)
抹不去的石坪村
下套房,我的厨房也要这样装!
回眸平湖第一幢职工宿舍
那时鸡与现代鸡
小孩白天不拉半夜拉奇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