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竹何须问主人——祝竹的书画印艺术
WWW.YZRB.COM
返回扬州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晚报博客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朗读(男声 女声)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竹何须问主人
——祝竹的书画印艺术
《清竹》 祝竹 作
释文:寿如金石佳且好
释文?聊染翰以寄怀
释文?是以谓之文也
以治印盛名的祝竹,早在20多年前我就已久仰其名了。那时,我刚考进扬州师院,同班有位痴于书印的同学,为了学印,曾专门去南艺求教黄惇教授,黄教授则向他推荐了祝竹先生。而我真正有机会接触祝竹先生并随他学印已是在我工作后,这也让我有更多机会走近、了解先生。
先生为人宽厚、温和,十分幽默,说话睿智而谦逊,极具长者风范。每次我想去他那时,他总是说,“来玩,有空。”其实他一直都很忙!或沉醉于他的方寸世界,或埋头于篆刻理论的著述,或点校金石、诂训文字,可谓一刻不得闲。每每我带去我的习作时,他总是热情地向我讲解篆刻艺术的布局、章法之道,认真点评,告诫我一定要在秦汉印上下功夫,不可投机取巧,急功近利。
先生的印作,但凡看过的,没有不从心里喜欢并对他表示由衷敬佩的。先生的印谱,或诗或词,或庄或老,或儒或释,或书道或画语,字句经典、饱含哲思、耐人回味;先生的印,印面光洁、线条含蓄、古意盎然,气息静穆高古,用刀爽利明净,风格清刚典雅。早在50年前,还在南京上中专的先生就已显示出了他不凡的印学天分。其时,先生利用课余临摹了近千方的秦汉印,几达以假乱真程度。黄惇教授后来对此评述道:“先生所临或三代或秦汉或铸或凿或铜或玉,各得意趣,形神兼备,深得古人三昧……超越时俗,实得益于此坚基也。”
上世纪90年代初,先生印谱陆续出版,南京大学常国武教授,在看了先生印稿后留下了:“今观祝竹先生印,骎骎乎已入大家之堂奥矣。”的观感。去年,先生书画印作品展在北京隆重展出时,展出的250余方印作精品成为最引观者注目的作品。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坐着轮椅亲为展览开幕剪彩。他在贺词中说,“今天看了祝竹先生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当代篆刻大家韩天衡先生则认为先生的印“散淡有至味”。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创作,先生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印风。他的篆刻作品,打破了大篆和小篆的界限,形成了一种非秦非汉,但又不悖于秦汉精神的篆书体势。不唯如此,饱读诗书的先生还著述颇丰,不仅出版有《中国篆刻史》、《汉印技法解析》,还点校了“一代儒宗”钱大昕的《潜研堂金石文字目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
成名后的先生仍然是极少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交应酬,十分淡定。他曾指着桌子上的一方印稿对我说,“我目前就是这样的心境: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生性喜竹,爱竹的先生,不光以竹为名,书室亦雅号竹斋。在先生的书画作品中,也常喜钤“老竹无恙”、“老竹清无恙”等印。而在先生众多的印作中,我则更喜欢先生的“看竹何须问主人”印,静气充盈、高古典雅。我想,这里包含了先生的一种自信,一份执著以及一种操守,那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墨客内心所崇尚的一种散淡情怀和精神境界。
任兆云/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泠公益行 | 名家系列·岐岖
印继八家传一脉 书工二篆卓千秋——先生归来王福庵
【与古为徒】朱复戡篆印摹改《秦汉印选》
知道书画|张文基 篆刻作品选(4)
【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江继甚先生谈金石学与篆刻艺术
李红东篆刻的师承与弘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