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近青海柳湾遗址 欣赏上古彩陶杰作

走近青海柳湾遗址 欣赏上古彩陶杰作

2014年1月2日   08:08-文化·经济     作者:诸葛漪

均为青海彩陶。(资料)


  本报记者 诸葛漪

    52件青海柳湾遗址彩陶器皿近日首次亮相上海。由上海鲁迅纪念馆、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青海民俗博物馆主办的 《江河源人类史前文明——青海彩陶展》引领观众进入近5000年前的高原。

    柳湾遗址位于青海湖东南方向40公里,是迄今黄河上游最大规模遗址群落。从1974年至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近20万平方米面积内发掘1730座墓葬,出土文物4万余件,其中彩陶将近2万件,从距今4600年前至3600年前,延续1000余年,柳湾获得 “彩陶王国”美誉。2014年是柳湾遗址开掘40周年。馆长王进先表示,来沪展出青海彩陶汇集各个时段代表作。

    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彩陶,当时他命名为“甘肃的仰韶文化”。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夏鼐将其称为独立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又分为早期马家窑、中期半山、晚期马厂三大类型。早期马家窑类型彩陶以黑彩为主,器皿上连续的旋涡翻腾不息,一道道水波顺势而下,表达上古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半山彩陶在旋涡纹基础上,又在平行线绘上黑色锯齿,由四个以上的旋涡勾连,左右两方连作。半山彩陶开始采用黑、红两色彩,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马厂类型彩陶则是柳湾遗址主角,在柳湾遗址1730座墓葬中,马厂类型占1041座。锅、碗、盆、钵、罐、壶等各种器皿在这一时期彩陶制作中一应俱全。大圆圈彩陶壶是马厂类型独具特色的纹饰,外圆寓天,内方代表土地,流露朴素“天圆地方”思想。别具一格的双联罐,在部落议和时使用,首领举杯共饮,为避猜忌,就使用双连罐。王进先介绍,马厂类型晚期彩陶下腹部和底部出现大量的书画符号,虽然还不能确定是最早的文字,但它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起到一种记事的作用。它为甲骨文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马厂类型彩陶达到巅峰,随着青铜器崛起,彩陶走向衰落。之后的齐家文化时期,彩陶变成素陶,器型却有了突破,面罐别具一格。王进先介绍,是猫头鹰的别称,面罐蕴含原始先民对神灵的敬畏,有可能用于煮制草药或饮品。为展览收官的辛店文化彩陶,显露浓郁游牧民族风格,羊角纹比比皆是。辛店文化也是柳湾遗址的终点,王进先表示,很可能是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等迫使当地居民撤离。

    作家张承志在北大历史系读书时曾参加柳湾考古发掘,他在《北方的河》写道:“河湟地区彩陶流成了河。”千变万化的花纹犹如密码,记载远古先民故事,借助彩陶一代代流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之马家窑文化
祖国风光(2080)柳湾彩陶
山宗水源路之冲| 源远流长(一)
西海文史 | 白陶:5000年前高岭土的蝶变
马家窑人的广场舞
河湟文明的曙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