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诺奖评审机构专家谈防癌

听诺奖评审机构专家谈防癌

2014年2月14日   14:14-周末·健康·旅游     作者:陈俊珺

  本报记者  陈俊珺

    最新的癌情监测数据显示,平均每100个上海人中就有1.79人是癌症患者。

    在癌情汹涌的当下,怎样才能科学防癌、正确认识癌症?在诺贝尔医学奖评审机构——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肿瘤细胞生物学教授斯文·斯柯格(Sven Skog)来华之际,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20%到30%的癌症都和肥胖有关

    解放周末: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调查发现,全球癌症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世卫组织甚至发出了全球面临癌症大爆发的警告。作为肿瘤细胞生物学专家,您怎么看待癌症在全球的激增?

    斯柯格:大家知道,肿瘤的发生并不是某一种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助推的结果。这些导致癌症的“推手”包括遗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

    我认为在中国这样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解放周末:生活方式的改变具体是指哪些方面?

    斯柯格:最重要的是饮食习惯的改变。我知道在中国,大多数人吃饭都吃得很快。可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人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品尝一顿晚餐,还有许多人依赖快餐。快餐式的饮食方式和饮食结构再加上热量摄入过多,很容易导致肥胖,要知道20%到30%的癌症都和肥胖有关。

    解放周末:吃得多、动得少的生活方式对健康是一种慢性破坏。

    斯柯格:除了饮食之外,抽烟和酗酒也是很不好的致癌习惯,建议大家饮酒一定要适量,远离烟草。

    在中国,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癌症增长率明显要高于农村,这和我刚才说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并不是让大家都去当农民,而是建议大家能尽量放慢生活节奏,不要总是生活在高度紧张之中。

    解放周末:您刚才提到的都是生活方式对癌症的影响,那其他因素呢?

    斯柯格:有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一生中有25%到30%的几率会得癌症,但最终会不会得癌,70%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剩下的30%取决于环境和遗传基因。

    解放周末:可人们似乎总是倾向于把得癌症的原因归结为环境不好或者遗传基因问题。

    斯柯格:遗传基因我们没法选择,环境污染短时间内也难以改变,对个人来说,能改变的就是生活方式。当然如果你有癌症家族史,你就必须比常人更注意定期体检,发现得越早,治愈的几率就越高,生存期也越长。

    多走路,少开车,少吃糖

    解放周末:研究肿瘤几十年,您个人有哪些防癌心得?

    斯柯格:我觉得第一条就是要戒烟。吸烟不但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同时还与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胰腺癌、肾癌和子宫颈癌的发生都有关系。

    解放周末:戒烟在烟民们看来是件挺痛苦的事。

    斯柯格:现在有不少辅助戒烟的工具,也可以到专业医生那里去,医生会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你戒烟。总之只要有戒烟的决心,我相信这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困难。

    第二点我觉得对所有人都很重要,就是多走路,少开车。

    解放周末:您一般每天走多长时间路?

    斯柯格:我虽然有车,但我每天坚持散步30到60分钟。

    解放周末:在中国,不少年轻人喜欢去健身房锻炼。

    斯柯格:瑞典也有不少健身中心,但大都离市中心比较远,许多人还是更倾向于户外运动。我觉得散步很好,很适合像我这样年纪的人,而且还是免费的。(笑)

    解放周末:除了戒烟和坚持运动,您还有哪些建议?

    斯柯格:保持体重,不要让自己肥胖。刚才我提到了,不少癌症都和肥胖有关。人类在多年的进化过程中决定了自身的基因特点——能量长期过盛,人体就无法承受,就会生病。

    在欧洲曾经做过一项长达25年的实验,实验的对象是猴子,大家都知道猴子的基因和人类比较接近。科学家把猴子分成两组,第一组给他们提供大量的食物,猴子可以想吃就吃,第二组则模拟野外的生存环境,所提供的食物并不充裕。25年后,科学家发现,第一组猴子大多肥胖,脸上都长了皱纹,其中有不少还患有心脏病等慢性病。第二组的猴子则几乎没有长皱纹的,身体状况明显比第一组好得多。

    解放周末:那么怎样才能控制好自己的饮食,做到不过量呢?

    斯柯格:在瑞典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不少人加入了这样一项运动:“吃4停2”。也就是每正常饮食4天,就休息两天,这两天可以喝水和吃简单的食物,但不吃正餐。

    除了控制总量之外,还有一点正被许多人忽视,就是我们现在普遍吃糖吃得太多。一定要少吃糖,少吃含糖食物。

    患癌风险可以预测

    解放周末:除了改变生活方式之外,定期体检是否也是预防癌症的重要环节?

    斯柯格:当然。生活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以改变,但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则很困难。所以定期做身体检查就非常必要。

    解放周末:可令不少人困惑的是,体检我年年都做,为什么还是会得癌,甚至等到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

    斯柯格:肿瘤的提早发现可以说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从影像学、病理学到血清检查,人们目前可以选择的检测方法正越来越多。

    解放周末:对于普通人来说,应该怎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尽早地发现患肿瘤的风险?

    斯柯格:正如大家所了解的,肿瘤不是短时间内生长出来的,从癌细胞产生到癌症形成,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十年时间里,癌细胞大致会经历正常细胞、过度增殖细胞、异常增殖细胞,再到原位癌这样一个过程。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在发展到原位癌之后才发现患了癌。

    从数量上来说,当癌细胞达到10亿,重量达到1克左右,才有可能被影像学检查出来,也就是通过CT等方式发现,而血清标志物检查则能更早地发现人体内的异常细胞。

    解放周末:您说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不少人在体检中都做过,比如大家熟悉的癌胚抗原(CEA)、糖原125(CA125)、糖原19-9(CA19-9)等等,可这些血清标志物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并不能准确地判断身体里是否真有肿瘤。

    斯柯格:确实如此,你提到的这些标志物因为和人体异常细胞的增殖并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对肿瘤的检测不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检测手段。

    50年前,在瑞典,我们找到了一种名为胸苷激酶1(TK1)的细胞增殖标志物,这一物质能准确反映人体内细胞的异常增殖,还能对癌症的恶性程度进行评估。普通人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胸苷激酶1,就能准确地测出身体里是否有异常细胞在增殖,在真正的癌症形成之前,在影像检查发现肿瘤之前,就预测出得癌的风险。

    解放周末:哪些人有必要做这样的检查?

    斯柯格:我建议有肿瘤家族史的人、中老年人、长期在高危环境下工作的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定期掌握自己体内是否存在异常细胞,从而有助于更早地发现癌症,治疗癌症。而且血清检查非常便捷,据我所知,全世界已经有许多人接受过这种癌症筛查。

    面对癌症,不必恐惧

    解放周末:在癌症高发的当下,您认为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看待癌症?

    斯柯格:癌症患者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面对癌症我们不必恐惧。

    胸苷激酶1的发现已经能够帮助我们在肿瘤早期以及癌前病变阶段就预警癌症。目前在瑞典,我们还有一项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这种技术能够在癌前病变之前,也就是在基因突变阶段就更早地发现癌症的“幼苗”,并且通过治疗,帮助人们改变基因突变的进程。

    解放周末:面对癌症,未雨绸缪的方法也越来越多。

    斯柯格:是的,所以大家不必太过担忧,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癌症的发现将越来越提前,通过更早地跟踪干预,延缓或阻止癌症的进程不会只是梦想。

    

    链接

    

    据悉,胸苷激酶1(TK1)抗体检测已经在我国开展数年,目前已经有300余家医院通过这一方法为患者进行了早期肿瘤的风险评估。在上海,中山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可以进行TK1抗体检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抑癌基因检测,让癌症不再可怕
从一个癌细胞开始,壮大成瘤、变成癌症,大概需要多久的时间?
MYC基因研究进展
揭秘:人为什么会得癌症〔转〕
癌症是怎么形成的?
坚持锻炼可防癌,这是真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