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望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2014-06-08 02:09现代金报
立即打开看世界杯赢百万大奖尽在搜狐新闻客户端
不论是以人为纲的历史,还是以物为纲的考古,回望过去,都是为了解读今天。
在《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一书中,考古学者许宏用夹叙夹议的笔法,审慎又不失活泼地讲述了一段大约4000年前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烽烟跌宕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那里没有明确的主人公,没有明确的历史纪年,却深藏着中华文明的文化源流。
书中,作者从神秘的陶寺文明的衰落起笔,由物及人,通过追溯古中原大地上文明迁演的路径,分析以嵩山为中心的古聚落群兴衰演进的规律,再到讲述如流星闪过的新砦文明,以及中华大地最早出现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展现了中华文明最初的源头。全书仅仅七万余字,铺展开的却是一幅浩荡、奔腾的历史长卷,小书之内深藏着的是关于“何以中国”的文化、历史大书。
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古老的临汾盆地上,出现了一座足以傲世群雄、使众多古城相形见绌的陶寺都邑,高大的夯土城墙与筑于高台上的宫室建筑两相呼应,昭示着当时已经复杂化的社会形态。考古发掘出的历史遗物中,神秘的蟠龙纹陶盘、鼍鼓、特磬、铜铃,更见证了陶寺曾经的文明程度,同时也见证了中华礼乐制度、等级制度的雏形。关于陶寺文明的衰落,书中做了一些有理有据的推测:似乎是一场来自社会底层的起义,扣死了都邑贵族的命门,也敲响了整个城池消亡的追魂曲。与陶寺文明同时代的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也相继盛极而衰,似乎孤立封闭、各自为政的文化特质,注定了他们相似的命运。
在陶寺文明消亡一二百年后,坐落于中原腹地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都邑强势崛起。与陶寺文明不同的是,这不再是一个内敛的城池,而是成为了吞吐当时政治、经济、物质、信息众多文化要素的中转腹地,在其周边尚有无数的聚落群此起彼伏,形成了众星拱月般流动的文化地图。数千年以后,我们已经无法厘清曾经的陶寺文明遗族,是否参与推动了中原文明从对峙到统一的历史变迁,是否在当年的苍茫出逃中,同时也种下了文化传播的种子。在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转化的过程中,接受了外来文化冲击影响的“新砦现象”别具特色,似乎是中原文明从封闭向开放、从独立发展向融合发展承上启下的过渡时代,但此时防御的壕坑已经越挖越深、越挖越宽。
正如书中所言,“任何历史,都是在地理这部大书中写就的”,中原腹地河泽交错相通,土地肥沃,人们逐水而居,因聚集而产生碰撞,因碰撞而生交融,同时催生、演化文明。野蛮与文明的相互转化,始终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项悖论,让人不忍直视又无法回避。在二里头这个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出现之前的一段时间,中原大地上战事不断,群雄逐鹿中原的盛况持续近百年,最终催生出了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
二里头文化已经具备了很多绵延至今的中华文化基因。二里头的宫殿,以一体化的多进院落布局为主体,正应了中国建筑文化里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宫室林立,井字延伸的道路,带门楼的南大门,其庄严性、方正性正与几千年后的紫禁城有诸多相通之处。除此,流淌在中华大地上的陶器文化、青铜器文化、礼乐文化,以及一脉延伸的等级文化,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学以物见人,以人见史,并与文字记载两相印证,立求与历史学者、社会学者一起推导出可证的信史。对于考古学者而言,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与民间口口相传的“传说”有很多交融之处,同时也由于技术条件、物证条件的限制,以及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存有更多的不确定之处。究竟华夏之“夏”是否是真实存在过的朝代,大禹治水是否真有其人其事,至今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定论。
笔者以为,正因为当时生产力的低下,作为个体的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必须依赖于族群,而小的族群若想生存繁衍又必须依赖于大的族群,于是就在这种自觉与不自觉的征服与臣服过程之中,一种等级森严的“礼制”日渐形成。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复原公元2000年前的故事,只能透过“物”去遥想它们当年的种种经历,而“形而下”的考古研究中,总是隐藏着太多“形而上”的深层问题,因此,透过书中的文字,风雨苍茫中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版图,便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获知当时的真相,但仍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著”。文/胡艳丽
书名:《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作者:许宏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查看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属于“中国”吗?
农耕文明与中国式同盟 作者:舒升
华夏文明选择了这样的形成之路
既然良渚文化已经确认为王权国家状态,而且比断代中的夏朝还早,为何不以此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呢?
付琳: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中,多元文化如何交融互动
探寻中华文明之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和贡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