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山夜月”下的延庆千年旧县村 | 历史

正值盛夏季节,因其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而素有“夏都”之称的延庆,成为不少市民避暑的不二选择。除了避暑,延庆的风景也为人们津津乐道。


事实上,因为延庆独特的地势以及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就有“妫川八景”的说法。在这八景中,其中有一个极具意境的景色:“独山夜月”。数百年来,不少文人雅士用诗词记载了山与月色的孤寂清冷。如今,这处胜景依然能在延庆旧县镇政府所在地旧县村体会到。


旧县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村落,其历史能追溯至唐朝,至今已有千余年。数百年前,它是缙山县的治所。说起缙山县,大有来头,它正是延庆古时的称谓。如此辉煌的历史,造就了这里丰富的旅游景点。除了独山夜月,这里还有很多寺庙,甚至村里的很多街道都是沿袭以前的名字,它们无一不在诉说过往的千年岁月。


旧县村独山,明朝永乐皇帝驻跸于此。


保留辽代城堡遗址


自延庆城区向东北走15公里,那里是旧县镇政府,也是旧县村所在地。北京周边的行政隶属非常复杂,变来变去。旧县村在西汉时属夷舆县,东汉并入居庸县。唐初设妫川县属妫州。唐末改称缙山县,取县北的缙山为名,属燕云十六州之一的儒州,缙山县治所就在旧县村。后晋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此地遂归辽。辽时,设儒州缙山县,属南京道。金皇统元年(1141年),废儒州,缙山县改隶德兴府。元朝初年,再次改为缙山县,隶大都路奉圣州。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诞生于香水园,延祐三年(1316年),升缙山县为龙庆州,治所即为现今延庆县城。缙山县遂废,从此成为过去。清光绪《延庆州志》有过此地的记载:“儒州,唐末置,领县一,缙山。”


延庆在古时为何取名为缙山县?站在旧县村附近的团山北望,群山相连,有峰相峙,便为佛爷顶,古时称缙山,又称缙阳山,史传为古缙云氏所居。缙云,云姓始祖,《左传》中的缙云氏是与帝鸿氏、少昊氏、颛顼氏并列叙述,可见缙云氏也是一个古老氏族。而此地为缙云氏封地,又名缙云山。因为这座山,延庆就曾名为“缙山县”。


缙山县城旧址即在如今的旧县村。村子有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这在京城并不多见。漫长的历史里,积淀出非常厚重的内涵,然而并没有太多的文字记载古县城的面貌。从延庆乡镇文物登记中得知,缙山县在辽代建有城堡,至今存有遗址。有文字说,缙山城原有内外二城,内城砌砖,建东、西二门,西门刻有“拱极”二字;外城为土筑。上世纪50年代末,西门及内城墙部分被拆除,现存南城残迹,高五六米,延庆八景之一“独山夜月”即指此地。


初进旧县村,只见这个千年古村街道纵横,于平房瓦舍之中,想找遗迹并不容易,全然一片新农村景象。顺着南城街向中心走,脚下明显比北面城中心地势低,可能是古县城外的旧河道了。行至街中,见到了城墙,五六米高,由黄土夯实,走上前用手掰,纹丝不动,可见是混合黄土。这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夯得如此结实?厚厚的土层中仿佛浸渍着无数的血汗。残断城垣之间,已被新盖的民房从中间截为两段,每段仅十几米。这就是仅有的南城墙残迹了。


据当地人说,还是有关部门做了许多工作,才得以把两段城墙保存下来。


时隔几个月,我再次进村,遗迹又发生了变化,依旧是南城街,被截为两段的残墙,只剩下一段,另一段墙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崭新房舍。遗迹消失的速度太快,心中便仔细起来,越发想看得真切。夯土分层明显,一层约六七厘米,夯得细密平实。一位五六十岁的村民从这里路过,看出我的来意,便说:“那时做活儿细致结实,原来这一溜都是城墙,小时候还看到过,现在都盖成了民房。而这段残墙,就是见证古城的遗物了。”


街道沿袭老城命名


在旧县村的地图上,看不出内外城的迹象。街道的名称还是按照老城叫的,如西关北街、东关后街、城南街等,通过这些名字能勾勒出古城的格局。前街为横贯东西城门的主要大街。城内还有苏家胡同、柏树胡同等,应为老街道了。新房之间偶有老旧房舍,从门脸儿发黑的老木和房屋脊头的造型,便能感觉出老房的悠久历史。村落中随处可见石磨石碾,还有巨大基石,不知是否为当年城墙所用。


街道路边,在一堆杂物之后,曾发现躺着一块石碑,名为万年同归碑,由于遮掩,不能看到碑文。后经文物部门断定,此碑为明代之物。在一门脸儿旁,竟然还有门墩儿,石刻精细,这在附近的村里很难见到。猜测此院主人,当年定然是有文化或身份之人。另一门口,还放着一只石狮,岁月侵蚀,已风化得面目不清,不过依旧能看到独特之处:石狮没有发卷,大眼圆睁,风格简约质朴。听村里人说,石狮原本是一对儿,就在前几天,有人用车把另一只保持相对较好的拉走了,现在剩下这只石狮形单影只了。


村里有多处寺庙,比如观音庙、关帝庙、土地庙、河神庙、文昌庙、城隍庙、龙王庙等。近年来,文物部门整修过几座清代的旧寺,城隍庙和龙王庙均不大,仅三楹。城隍庙内的梁柁还是旧物,绘着古旧彩绘。龙王庙内,有株巨大古柏,几个人才能抱过来,树身围着红布。问看管寺庙的老人得知,这是村民为了寻求护佑,或为寄托,图个吉利。有的人家给孩子起名时,还和此树关联起来,带有柏字的不少。清朝寺庙,怎会有如此粗大的古柏?村民答曰:原来不叫龙王庙,称老爷庙。查阅清末《延庆州乡土志》,果有记载:真武庙在旧县西关,中有古柏,大数围,黛色参天,相传为辽代植。所在位置与描述,正指此柏,柏树胡同正在此旁。近观老树,也应为千年古柏,而长势依然良好。


因前几年那场百年一遇的大雪,顶上树杈压折了几枝,黛色树冠间露着碴口。至于为何把真武庙改为龙王庙,便不得而知了。庙上建庙,足以令人赞叹城之古老。


旧县村老房子上独特的脊头。


团山有寺庙遗迹


距旧县村南1里,有一小山,海拔200多米,并不算高,独立于平原之上,极为醒目。这里地形很奇特,平地凸起一座圆圆孤立的山,因形曾被称为独山,当地人都称为团山。明嘉靖《隆庆志》记:“独山,一名团山,在永宁城西北十五里,其形独立,故名。”当地的老人至今记得,村子附近还有一小山包,如同土堆,那个才叫团山,不知哪里用土或是他因,也不知何时,那座团山消失了,后来便把这座大山叫团山了。


山不在高,有寺则名。山顶上有寺庙,称圣母庙,当地人俗称奶奶庙或奶奶顶。此庙有着一段传说:此山位置好,有仙气,被佛爷相中,把帽子埋在山上,做下标记,走了。圣母也看上了这块宝地,便想了个办法,把一只鞋子埋在帽子下面。后来二人见面,争执不下,都说是先来的。佛爷说,有帽子为证。圣母说,有鞋子为证。鞋子在帽子下面,埋土在先。佛爷无奈,只好搬到对面山上的佛爷顶了。当然这是传说,却足以说明此山此庙在这一带的影响。


当地许多人未曾爬过此山,可能太熟悉了,反倒不以为然。我知道其中的些许历史,便有了攀爬的欲望。山为土石结合,上山并不费力,顺着当地人常年走出的印迹前行即可。山上无人踩踏,地上略有松软。山石间,多处道路分辨不清,只能试探摸索。山上灌木丛生,多为充满尖刺的鼠李,俗称麻梨疙瘩,不时剐蹭衣服。在山峰顶部,相距不远,能看到两处寺庙的遗迹,都留有一些青砖,其中一处明显能看到地基,还能看到露出地面的一截矮墙,磨砖对缝,甚是规整。


巧合的是,两座遗址前,分别看到了两座龟趺。忽想起,在山下曾看到过一块残碑和两座碑首。一为“敕建团山圣母庙碑”,另为“永觉禅林”,背面有“重修碑记”字样。至于何时立碑,为何重修,却没有碑文。《延庆州志》上记:“永觉寺在旧县,明万历间建,以砖石甃成,内无本植,又名无樑殿,洞豁宏丽,足壮瞻礼。”此寺形制特殊,并无梁柱,完全是砖石结构,且高大敞亮。几百年前,这一带山中树木繁多,盛产木材。为何这样建寺,来做何用,也如皇史宬(明清两代皇家档案馆)一般,是为了防火吗?


明代建寺,碑为龙首,又有志书记载,定然是有影响的大寺。《延庆州乡土志》上还有寺庙的详细记载,位置在旧县村“东关外”,即现在的村东。元代升州后,缙山县被废,人们称其为“旧县”,沿袭至今。


残碑损毁严重,碑面多处磨平,可能曾移做他用。碑文仅能认清几行,之中明显看出“……本山夜月寺修造……”,及另一行“……永觉寺三官庙守僧……”字样。永觉寺、三官庙在县志中均有记载,独缺夜月寺。这就引出了疑问。再查《延庆州乡土志》:夜月寺,又名泰山顶,在旧县南一里许。孤峰挺秀,有老松十余株,大皆数围,辽时建寺于其巅。今殿宇澌灭已尽,旧迹犹存焉。此位置正在团山。


问起永觉寺与夜月寺,当地人皆不知,文物部门也如是。永觉寺可以认为年久失修,早已损坏,而夜月寺年代则更为久远,澌灭已尽,是否都淡出记忆?村民说,石碑于上世纪60年代推倒,之后从半山腰运下来的。另外还有一块碑,修井时用作井壁。


残存的千年古城墙


因皇帝驻跸成妫川八景之一


团山上还能捡到琉璃瓦残片,这在当年可是沾有皇气的标志。别看此山不高,辽代萧太后登过,明成祖北巡至此,也曾驻跸团山。《延庆州志》记:团山“巍然独立,明永乐时,帝驻跸于此”。朱棣皇帝登上团山,看到延庆大地自然条件优越,“顾瞻沃野”,思绪万千,却又人烟稀少。明初,蒙古族退居漠北,明洪武三年(1370年),曾废除了元代升格的龙庆州。之后的几十年间,此地日益荒芜,荆棘丛生,环境极为恶劣,有诗形容为“野敛芜源榛棘荻,荒凉壤塞虎狼窝”。朱棣因而叹曰:“二州民内徙,至今尚皆荆棘耶!”于是下定决心,作出了重要决定,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因復州治”,下令重置隆庆州,辖永宁、怀来二县,直隶京师宣府。后迁来内陆民众,一场大开发拉开序幕,又一次改变了此地命运。至于为避明穆宗隆庆年号,改为延庆州,那是后话。


看来,当年皇帝定是在山上过的夜,要不圣母庙碑怎会敕建,又有龙首?我在山顶盘转了许久,并没看见大树,亦无老松。站在山顶向山下望,一片平原,近处能看到成片房舍,那就是山下周围的三个村庄和旧县镇了。设想,阳春三月,当年皇帝站在此处,看到了满目青色,一片沃野,是否也会发出赞叹。若是明月当头,月光倾泻下来,在平原大地上,一片银色,呈现出别致的美景。朱棣长年镇守北方,多次亲征漠北,眼前一片大好河山,而人烟稀少,于北部不宁之时,比常人多出了忧虑,遂重置隆庆州,移民屯垦,巩固边防,为自家基业长治久安,自有深谋远虑。


或许,因为皇帝的驻跸,才有了妫川八景之一的“独山夜月”。景致命名,不仅是因为自然的美景,还会有人文因素。景色固然美,而皇帝登上的那一刻决定更为重要。


景致中的“夜月”二字,是否与夜月寺有关?夜月寺又称泰山顶,从名字上看,多有可能为道教,但山上两处遗址,当地人认为是圣母庙的上下殿,此庙在百姓中影响广泛。而志中所记,清末时夜月寺犹存旧迹,似应庙与寺共存。


金牛山的美丽传说


明代,在旧县村谪官并率众开发延庆的赵羾曾写有《独山夜月》诗:“孤峰顶上月团团,仙掌高擎白玉盘。咫尺冰轮移万里,分明弱水浸三山。”同朝诗人罗存礼也有:“团山顶上月婵娟,风景无边胜昔年。不夜关河连朔野,广寒宫阙近中天。”两诗均取上半阙,直写实景,都有山、水、夜、月,若非亲临山顶,不会发出感同身受的真切。


此地真是良田沃土,水草丰美,自然条件极好。《延庆州志》载:“溪河本名沧河,发源州东北三十里团山”,“独山……一名团山,溪河出此。按《水经注》、《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八十里,有牧牛山,在居庸县东北三十里。耆旧云:山下旧有百泉竞发,有一神牛驳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名,疑即此山。”


古人考证严谨,这些水都是现今妫河的源头。我特意询问,“牧牛山”是否为团山?村民说,村南面还有小山,俗称金牛山。远望山形,很像低头弯腰的牛,可能因形而名。


金牛山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山洞中有个金牛,有位南方来的术士说,用带杈儿的黄瓜支住山门,可以打开山洞,把金牛拉出来。盗宝者果真照此法去做。山洞开了,金牛正在拉磨。此人兴奋,用力拉金牛。金牛疼了,不顺从而误时。黄瓜折断,金牛没能出来,头卡在山门前,掉了一滴眼泪,形成了一眼泉。传说流传很广,且有不同版本,从传说中可知这一带地下水资源的丰沛。

在金牛山下,果有泉眼,至今还在淌着泉水。 有水便有了灵动的色彩。当年朱棣攀登团山,在登高望远中激发其开发延庆的豪情。此后人们追随而上,是为了寻找同样的豪迈之情,还是为了体会“独山夜月”的美景,均无答案。但在此追思千古,也不虚此行。


来源:北京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小动画告诉你北京城区名字的由来 - 上
居庸县、夷舆县、妫川县、缙山县、延庆县。龙庆州、隆庆州、延庆州
延庆古县城有这么多历史变迁?海坨山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用小动画告诉你北京城区名字的由来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七
缙山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