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紫砂女匠人,一把传奇茗壶足以让她留名史册

杨凤年,紫砂古代史上唯一留下姓名的制壶女艺人。

提起杨凤年,肯定绕不开他大名鼎鼎的哥哥杨彭年,他们两个人同为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

杨凤年 东坡笠帽

但与哥哥杨彭年不同的是,杨凤年传器极少,紫砂爱好者往往只闻其名而不见其器。

现存公认的凤年传器大多藏于各大博物馆,民间收藏极少。

段泥竹节形笔筒

《千里江山图》让赵孟頫留名千古,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如果说一把壶足以让杨凤年留名紫砂史,那一定是风卷葵。

风卷葵诞生在清代嘉庆年间,近二百年的岁月风霜虽在它的身上留下了“老味”,依然还是典雅奇特,风姿不减当年。

杨凤年制 风卷葵 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整壶以锦葵叶为式,大风虽无形,但风吹葵叶的动感却让一条条婀娜的线条在翻滚、流动。

纵观全壶,仿佛能听到阵阵呼啸的风声,锦葵枝叶在大风中卷曲,包住壶嘴,花枝自然弯曲成壶把,浑然天成!

杨凤年制 风卷葵 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丁山白宕一蒋姓人士,在帮大户人家挖老屋墙基时,发现地下埋着一只瓮头,瓮中用细沙填满,里面装的竟然是风卷葵。

他虽不懂紫砂壶,但也看出这件紫砂壶的与众不同,便悄悄带回家中,后被著名紫砂收藏家华荫棠先生重金买下。

杨凤年制 风卷葵 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国.

宜兴沦陷后,日本人盯上了风卷葵,多次到华先生家中,意欲夺壶。先是重力利诱,利诱不成则直接派兵搜查。

幸而,华先生早有防范,在日军来之前就把风卷葵送到乡下的阿舅家中,砌在浴锅间(宜兴老式洗澡浴室,中间砌锅下面添柴烧水)的隔墙中,躲过一劫。

清 陈伯芳改制杨彭年风卷葵

可是不仅日本人打风卷葵的主意,国民党江苏省主席也早就垂涎风卷葵。

他命宜兴县党部的一个官员找到华先生,想套出风卷葵的下落。

在高压之下,华先生无奈拿出一件清代另一制壶高手邵大享的掇只“送”给这位“省主席”,才又一次保住了风卷葵。

邵大亨 掇只

本以为就此太平无事,万没想到“文革”浩劫又袭来,此时华老先生已年届花甲,最担心的就是怕风卷葵被毁。

他想尽一切办法,最后,以“赌一把”的心态,巧妙地把这件稀世珍宝和其他杂物一起,放在靠近路边的外窗台。

清中期 风卷葵 无款

苍天有眼,风卷葵在风雨中总算逃过了这场“浩劫”,又一次得以保存。

在乱世中宝物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样的多舛,风卷葵的传奇不仅是精湛的工艺本身,它波折的命运也不由得让人心生感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个人,一把紫砂壶,一段传奇!
三个人,一把壶,一段传奇!
论杨氏《风卷葵》的传说与史实的关系
宜興陶瓷紫砂博物館典藏【69P】
名家名壶赏析(二)
历代紫砂壶精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