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系列方1679
汗吐下与六经病
学习《伤寒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误治,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误用汗吐下?
伤寒的辩证方法与后世中医所有的辩证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六经理论,仲师通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将人体分为阴阳两种性质,三个层次。阴有阴的表、半在表半在里、里,阳有阳的表、半在表半在里、里。太阳、少阴为人体阴阳之表,邪气在表用汗法。阳明、太阴为人体阴阳之里,邪在胃之上,吐之。邪在胃之下,下之。少阳、厥阴为人体阴阳之半在表半在里,如果位置偏太阳之表,汗之,如果位置偏阳明之里,偏上者吐之,偏下者下之。所谓汗吐下之法,是人体排病的三个渠道,或外解,通过出汗解决头疼、四肢酸痛、发热恶寒等症状。或上解,通过涌吐解决恶心、胸闷、烦躁等症状。或下解,通过攻下解决腹痛、便溏、下利等症状。但是,人体是最复杂的系统,经常会出现特殊的情况,比如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等需要外解的症状,但同时出现了下利或呕吐,这时候就看医生的水平了,所有的误治都是源于对邪气侵入人体位置的误判,误用了排邪手段。
汗吐下是人体自我排病的状态,身体强壮,正气充足之人,会通过发汗、呕吐、下利,排出体内的邪气。身体柔弱、正气不足的人,就需要用药物帮助,才能达到外解、上解、或下解的效果。太阳为大阳,津液充足,经得起发汗。少阳为小阳,无力排汗,所以会战汗。阳明热度高,所以会出现局部缺水的状态,比如便秘。
六零后、七零后可能还记得,小时候治感冒,妈妈都是熬一碗生姜红糖水或葱须汤发汗,没有喝下火药的,但很少看到因为感冒而咳嗽或咽喉痛。现在又打针又输液,反而越治越厉害,人们往往怪罪于药物的质量,很少有人反思,从感冒后喝下火药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错了,病在太阳,误用下法。误治,无处不在,未必都是医生的错。
 
 
 
 
 
导赤散7
【处方】 生地、木通、黄芩、甘草、竹叶、赤茯苓、麦冬。
【功能主治】 热淋出血。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幼科金针》卷上
 
 
 
 
 
 
 
导赤散6
【处方】 生地、栀子、木通、甘草、灯心、淡竹根。
【功能主治】 泻火退热。主三焦相火炎上,或劳神心事太过,或夜观书史,或能饮酒,或好食五辛诸热物,心之实热侵肝,赤脉穿睛,甚则看物如隔纸绢。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服。
【摘录】 《眼科全书》卷四
 
 
 
 
 
 
导赤散5
【处方】 赤芍药半两,羌活半两,防风半两,大黄1钱,甘草1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心热,小便赤,眼目赤肿。
【用法用量】 灯心、黑豆煎,食后服。
【摘录】 《医学纲目》卷三十六引汤氏方
 
 
 
 
 
 
黄白发变黑
(1):柏壳(柏树种子的外壳即叫柏壳)300克,装入袋内,晚上睡时枕,坚持半年到八个月。葚奇。
(2):东行枣根(小酸枣东边扯的根)3两煮水洗,一天一次,连洗一周,发长且黑。
 
 
 
 
 
 
 
 
顽固性牛皮癣
柳树切段放到锅里煮水成黑色,趁热在癣的地方烫5-10次。很快就好。
 
 
 
 
 
 
淋巴结用蓖麻子
用蓖麻子,去皮用肉,惦捻子贴在患处,一夜即可将病毒拔出痊愈。
 
 
 
 
 
 
 
烧伤用绿豆
取生绿豆一百克研末,用七十五%酒精(白酒也行)调成糊状,三十分钟後加冰片十五克,再调匀後敷於烧伤处。用此方法,减少痛苦,结痂快不留疤痕。
 
 
 
 
 
 
导赤散4
【处方】 牛蒡子(炒)、榆子、槐子(炒)、生干地黄、黄芩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心脏积热,上攻眼目,两眦浮肿,血浸白睛,羞明洒泪。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麦门冬汤调服。
【摘录】 《医方大成》卷七引曾师干家传方
 
 
 
 
 
 
导赤散3
【处方】 当归5钱,白芍5钱,生地5钱,川芎5钱,甘草4钱,半夏4钱,陈皮4钱,白茯苓4钱,樗白皮4钱,青黛3钱,滑石3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赤浊。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以灯心汤送下。
【摘录】 《玉案》卷五
 
 
 
 
 
 
 
 
 
 
 
 
 
 
 
 
 
导赤散2
【别名】 导赤汤(《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处方】 生地黄 甘草(生)木通各等分
【制法】 上药同为末。
【功能主治】 清心凉血,利水通淋。主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心移热于小肠,小便短涩不畅,尿时刺痛,舌红脉数。现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肥大型前列腺炎等属湿热内蕴者。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竹叶,同煎至80毫升,食后温服。
【备注】 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兼能养阴;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生甘草和胃清热,通淋止痛。诸药相合,既能清热凉血,而又利水通淋。由于利水与益阴并重,所以利水而不伤阴。
【摘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参之比较
人参:滋补强壮,补气生血,健脾益胃,强心提神,生津止渴,安神增智。
参须:人参的须根,较人参根苦寒,补气功力不及人参。
党参:补虚益气,健脾养胃,润肺生津。
西洋参:补气阴,清虚热,生津止渴。
太子参:补肺健脾,益气生津。
 
 
 
 
 
 
羊肉药膳
羊肉粥:羊肉150克,粳米100克,生姜5片。共煮粥,加油、食盐调味。主治体虚怕冷,腰腿酸软,肾虚阳痿,遗精早泄,月经不调,血虚经痛。
羊肉焖猪蹄:羊肉250克,猪蹄1只,调料适量。羊肉翻炒,蒸米醋去尽膻味,与猪蹄焖熟。适用于产后乳汁不足,腰酸及小腹冷痛、产后虚寒贫血等症。
当归焖羊肉:羊肉1000克,甘草、当归各10克,食盐、生姜、桂皮、八角及水适量,小火焖熟。主治老人感冒,风寒咳嗽,体虚怕冷,腰酸腿软,小便频繁。
羊肉虾 羊肉150—200克,大蒜40—50克,虾米30克。先煮虾米、大葱后下羊肉,至肉熟。饮汤食虾与肉。适用于肾虚阳弱,阳痿,腰冷痛,畏寒,夜尿多等症状。
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250克,当归30克,生姜15克,加水煎至羊肉烂熟,吃肉喝汤。用于脾胃虚寒,里急腹痛,产后腹中冷痛及腹中寒疝之症。
参芪羊肉汤:羊肉500克,党芪、党参各30克,生姜25克,当归20克同煮。食肉喝汤,治气血虚弱,营养不良,贫血,低热多汗,手足冷等病症。
羊肉山药粥:羊肉250克,煮烂,再加鲜山药500克,糯米250克,煮成粥。早晚各食1次,治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腰酸尿频,体弱畏寒等病症。
 
 
 
 
 
 
 
食疗歌
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
胡椒去寒又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
大蒜抑制肠胃炎,绿豆解暑最为妙。
梨子润肺化痰好,健胃补肾食红枣。
蕃茄补血美容颜,禽蛋益智营养高。
花生能降胆固醇,瓜豆消肿又利尿。
鱼虾能把乳汁补,动物肝脏明目好。
生津安神数乌梅,润肺乌发食核桃。
蜂蜜润肺化痰好,葡萄悦色人年少。
香蕉通便解胃火,苹果止泻营养高。
海带含钙又含磺,蘑菇抑制癌细胞。
白菜利尿排毒素,菜花常吃癌症少。
 
 
 
 
 
 
导赤散1
【处方】 生干地黄、木通、甘草(生),各等分。
【炮制】 上俰咀。
【功能主治】 治大人、小儿心经内虚,邪热相乘,烦躁闷乱,传流下经,小便赤涩淋涩,脐下满痛。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竹叶少许,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导赤清心汤
【处方】 鲜生地18克 辰茯神6克 细木通1.5克 原麦冬3克(辰砂染)粉丹皮6克 益元散9克(包煎)淡竹叶4.5克 莲子心30支(冲)辰砂染灯心20支 莹白童便150毫升(冲)
【功能主治】 益阴清热,养心安神。主热陷心经,内蒸包络,舌赤神昏,小便短涩赤热。
【用法用量】 服后二三时许神识仍昏者,调入西黄0.3克,以清神气。
【摘录】 《重订通俗伤寒论》
 
 
 
 
 
导赤片
【处方】 大黄270两,滑石粉72两,茯苓(去皮)72两,生地黄144两,栀子216两,木通72两。
【制法】 上取大黄为细末,与滑石粉混合;茯苓为粗末,用7倍量25%乙醇按渗漉法提取,并浓缩为稠液约80两;取生地黄、栀子,用煮取法提取2次,滤取药液;取木通加水14倍量煮沸3小时,滤取药液,与生地黄、栀子药液合并,浓缩为稠液约300两;另取淀粉100两、糊精50两,与大黄等细末混合,分次加入茯苓、生地黄等浓缩液,搅拌均匀,分成小块,干燥后为细末,依法压片,每片重0.3g,密封。
【功能主治】 由于内热火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暴发火眼,两腮肿痛,大便不通,小便赤黄等症。
【用法用量】 每服4片,每日2次,以温开水送服。
【摘录】 《中药制剂手册》
 
 
 
 
 
人纪针灸系列之最详灸法
隔姜灸我们有几种灸法,最普遍的就是“隔姜灸”。 我们隔姜灸就是切一片大概五十元大小的生姜,先戳几个洞,我示范给诸位看。拿一些 艾绒捏成金字塔状,再将它放在生姜上面,这样一个单位叫“一壮”。在灸的时候,这个生 姜片不用换。不要灸五壮,就换五片生姜,烧到温热,不用烧到很烫。感觉温热,不用很烫 时就换一壮,在旁边放一个水盆,未烧完的艾就丢到水里熄灭掉。若不放水在里面,碗就会 烧破。 灸的时候,灸单数不灸双数,艾为纯阳,取阳数。若灸后起了水泡,就从皮肤旁边用消 毒过的针刺一个小洞,把水慢按排出来。不要把皮肤撕掉免得造成疤痕,洒上一些硫磺粉及 大黄粉就可以了。 因为艾本性向下,它的本性是属阳的。 譬如说,不论是什么病,灸膏肓穴灸百壮,无所不疗。灸到口干舌燥都没有关系,小便 都会有艾草味。
隔盐灸第二个灸法是“隔盐灸”,我们在灸的时候,用盐巴填满神阙穴(就是肚脐),再放艾绒 上去灸。先将盐炒熟。精盐不能用,要用青盐,要等盐变温一点了,凉了,再倒在神阙穴上, 否则会把肚皮烧坏了。古病人下利时不管是寒利或热利(只要是食物没有消化就是寒,热利 的话味道会很臭),灸神阙就可以了。
隔蒜灸第三个灸法叫“隔蒜灸”,灸一个就是一壮。 当久咳的时候,因蒜是白色的,辛辣色白,才能入肺,放在舌上。因为舌为心表,把舌 头往外伸,灸后心脏力量加强。心和肺最接近,这时候我们去灸,咳嗽就会好。那你不要拿 生姜,要用蒜,肺的问题,我们要用隔蒜灸。 灸的用途非常广,比如说被毒蛇咬伤、蝎子、蜘蛛咬伤,任何的毒物咬伤、破伤风都可 以用灸。什么是破伤风,比如说今天你手上有伤口,又去整理生锈的铁钉,在临床上面怎么 做呢?有个病人来找我,手指头红肿,从手指头一路红到手上。我们在介绍中医的时候,我 会慢慢把中医的原则跟诸位讲,我们有两种方式,可以知道病人的病情到底是越来越严重, 还是越来越好。当病进时,是由四肢末梢往身上走,就像我刚才讲的,如手有伤口被感染或 被毒蛇咬到,这时会感到毒往身上走。而病退时,就会由身上往四肢走。譬如,原来是病在 肩,第二天醒来,病虽还没好,但我的肩不痛了。但是痛到手臂上了,这就是病在退了。当 病在退的时,处方不能改,所针的穴道也不能改,要等它病好了为止。若病仍在进时,就表 示你的处方、穴道错了!这时你就应该想想怎么去解决它。 当这个病在进时,像病人手指头破伤风红肿,我一看,针都不用下,用隔蒜灸。它(病) 走到这边的时候,我们在这边的头上面灸,病人手粉红色,很痛,痛到不能动,我就在头尾 灸两壮,灸完两壮后才几分钟而已,就在退了,退到手掌心,退到劳宫时,就知道病离开心 脏。到后来我就没有帮他灸了,因为艾草在烧起来的时候,很像大麻的味道。我在美国的诊 所,一烧起来的时候,常有人说:有人在抽大麻,所以我没有再帮他灸,而把窗户打开,透 透空气,然后隔两天病人回来,那天从诊所走到停车场,他手都不痛了,也可以开车了。来 的时候是一只手开车的,回去时可以两手开车了。 如果说,你觉得打破伤风针很好,打疫苗很好,那就去打吧,实际上没什么大帮助,破 伤风时,连药也不用吃针也不用下,用灸就可以好,所以我们用灸的机会很多。 还有疱疹、腰蛇、锦蛇。长这样一圈,看起来红红的一小粒,长疱疹的时候,我们有两 种烧它的方式,如病人疱疹是长这样子的,在疱疹的头尾隔姜去灸他,它就不会再蔓延了, 过两天,疱疹就变短了。我们还是一样在疱疹的头尾灸,慢慢去灸,反正就是把疱疹包围起 来。就是一种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过去古代看到疱疹,就去拿蜘蛛网,把这蜘蛛网平摊在疱疹上面,因为 蜘蛛网很粘,用薄薄的粘一层,瞬间一烧就烧掉,烧完后,五天到一个星期,疱疹就治好了。 疱疹比米粒还小,像五味子,粉红色,很痛。现在不要去拿蜘蛛网了,可以用干棉花,不要 用有酒精的棉花。但棉花粘不住啊,它不像蜘蛛网,没有那个胶质,所以我们放点凡士林在 上面,因为目的是烧嘛。如果是你的爸爸妈妈就轻轻一烧,烧完就会整个干掉,如果是你的 仇人,用多一点棉花烧。我们平常用全蝎,把它烤干,你不要拿蝎子给他吃,全蝎粉去药房 买也可以买到。但过去是把蝎子烧烤成金黄色,但现在药房已有全蝎粉,味道很强,你可以 放到胶囊里面去,可以吃八到十颗。所以疱疹很好治。
一般热症不用灸法。当感冒发烧,病人已经很热了,不要灸。流汗多的地方不灸,手掌 汗比较多,也不灸。津液很多的地方不要灸,眼睛不要灸,阴部不灸。病人有痔疮时,已经 是热了,也不能灸。 针灸有些禁忌。有一个歌诀:“针而勿灸灸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施, 徒施患者炮烙刑。” 过去呢,针就是针,灸就是灸,历代就一直就是这样子。但从文化大革命以后,变成哪 里痛针哪里。要真是如此简单,就不用读针灸啦!而且效果又不好,手法又变得开始花哨了。 《针灸大成》① 是我们的教科书,书上所说的地方都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意思就 是叫我们对称治疗。但像刚才带状疱疹当然是在天应穴② 上灸。临床下针是左病右治、右病 左治。但大陆的中医没有看过这种书,而且在文革烧掉了好多好书,好的中医也都给斗争掉 了。所以他们治不好病,只好变些花哨的手法来吸引病人,变成针上头放个艾绒,让病人更 痛苦。古有名训,针就是针,炙就是灸,我们要分开使用。
米粒灸另外,补充一点。我们还有一个灸法是“米粒灸”。我们把一点点的艾绒,捏成像米粒 一样大。用凡士林先涂在欲灸的穴道上,将它放在上面灸。用在什么地方呢,如鼻窦炎 、 鸡眼 ,我们用香来点,灸三个、五个,就看病有多深。这是灸的大原则。痛灸到不痛止, 不痛灸到痛止,这是原则,所谓“不痛灸到痛止”的意思是,一直灸直到当你碰到患部病根 的时候,那儿开始产生了痛,对不对?就表示到了。那怎么知道“痛灸到不痛”,像“肿瘤” 就是。在肿瘤痛 的地方一直灸,直到不痛的地方就停住。 最高明的医生,就是把病治好了,又不伤病人的元气。而西医的手术,即使宣称手术很 成功,但这个刀开下去后的结果如何,你需要慢慢去体会它!若去开刀,还是会长回来的。 当然,如果是你的情敌,叫他给西医开刀好了!
 
 
 
 
 
 
失眠治疗心得
从医近三十年,在临证中提出以经方作为龙头,经验时方作为龙尾,专病专药画龙点睛的观点。
推荐语
失眠是门诊上经常能碰见的病,但是治疗却不容易,特别是重症失眠,寒热错杂、痰浊瘀血互结,用单一的治疗方法常常难以取效。本文中徐书老师从临证总结失眠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入睡困难、醒得过早、睡眠表浅三大类,分别概述方证特征,并分享治疗失眠的常见药对,颇具实用,呈送同道参考。
讲稿实录
各位老师、各位同道,今天晚上我讲的是失眠的治疗体会。
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表现主要是白天头痛,嗜睡,倦怠,夜里兴奋烦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焦虑症、忧郁症等精神范畴的疾病。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渐加强,失眠疾病越来越多,特别是春季更容易发生。
一、失眠的病因病机
《内经》里说:“卫气留于阳则阳气满,不能入阴,则阴气虚,故暮不寐。”又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关于治疗,《伤寒论》里有提到,心烦不得眠者,用黄连阿胶汤清补之;昼日烦躁不得眠者,用干姜附子汤以温热之。根据脉证,随证治之,并无统一方剂来治疗失眠症。观现代中医治疗失眠,大都以调肝为先,偏实者,肝郁气滞常选四逆散、逍遥散等;偏虚者,胆虚郁热常用柴芩温胆汤;胃不和者,常选保和丸、半夏泻心汤、半夏秫米汤,半夏常用剂量是30g,有的用到60g,秫米也常用30g;纯虚者,以甘麦大枣汤加远志、百合;肝血虚者,常选酸枣仁汤。临床上用这些方剂,有的有效,有的效果不佳,特别是重症失眠兼寒热错杂,痰浊瘀血互结,单用上述治疗方法难以取效。
首先要明白失眠的病因病机,才能在临床中处理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游刃有余。人应该与日月同步,此乃阴阳自然之道也。夜行于阴,阴气胜则寐。卫气昼行于阳,阳气盛,盛则兴,此为常也。就是说白天阳气比较盛,精神比较旺盛,这才是正常的状态。睡眠就像鸡蛋黄与鸡蛋白的关系,晚上蛋黄一定要到蛋白的里面,这才叫平衡与和谐。白天蛋黄一定要出壳,所以早上起来,我们阳气充足,精神旺盛。就是说,阳一定要白天出于阴,晚上进于阴中。假如邪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而阴阳出入之路堵塞,蛋黄晚上不能回到鸡蛋白里面去了,阳气独盛于外,阴气亏损于内,兴奋之余,至静不静,故不得眠。另外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也可阻滞阴阳相交之路,使阴不能抱阳。
从病变的部位来看,失眠主要与心肾肝脾关系比较密切。心火者,阳也,阳气本固于动;肾水者,阴也,阴亦本固于沉静。心阳欲升则阴下袭之,心与肾的关系,心阳容易向上升,但是肾水容易向下降。阳气潜藏而不露,阴欲下沉而阳上引之,阴精不下而上济,水升火降而成为佳卦。然心火下济,肾水上升,中土之滋润,肝脉之条畅,达到气机调畅之效,阴中抱阳之效,脏腑之间必须达到这样的关系,才能阴阳平衡,睡眠如常。
二、失眠的治疗方法
临证以来,治疗失眠者非常多,从临证来总结失眠的治疗方法。我把失眠分为入睡困难,醒得过早,睡眠表浅三大类。
1 入睡困难
可分为四种证型,我主要从方证这块来论治。
第一个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可以这样理解,它是立足于少阳,开太阳,降阳明,少阳主要以柴胡、黄芩、半夏为主,开太阳主要以桂枝来宣通,降阳明主要是大黄。这类患者表达的症状比较多,一般的表现是兴奋与抑制交替,有时话非常多,有时不说话,还容易生气,常见头痛、头晕、失眠烦躁等精神症状。而且常伴有心血管的症状,胸闷心悸;同时常伴有胃部的症状,胃痛或胃胀,按胁下压痛比较明显,消化系统症状比较明显。从舌质来看,舌尖多红舌,苔比较厚腻。脉象多表现弦,或左关涩,右关弦滑,或左关弦滑,右关弱。临床上单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入睡困难效果不太好,一般合用半夏秫米汤,疗效比较快。另外伴有阳虚的腰痛怕冷的,可以加附子,肉桂;伴有血虚水盛的,表现下肢酸痛,或小腹疼痛,可服用当归芍药散。
第二个是龙胆泻肝汤证。龙胆泻肝汤大家都比较熟悉,特别是在皮肤科方面,急性湿疹,或者阴囊湿疹,用起来非常顺手。我也经常用于失眠,抓住几个特点:第一个,口干口苦;第二个,阴囊潮湿,表现身上或者下肢经常出汗;舌苔比较黄腻,脉弦滑。
第三个是桃核承气汤,抵挡汤,血府逐瘀汤合用。《伤寒论》中,张仲景多次描述桃核承气汤和抵挡汤都是如狂、发狂等症候临证中,凡是遇到实证伴有惊悸者,皆可以三方合用。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也提到夜不沉睡,用安神养血之剂无效的,此方若神。大脑和肠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大便偏干,舌质比较暗的,我们就基本考虑瘀血,先泻一泻,大便拉了一些,头脑马上就清爽了,很快就能入睡。脉比较实的,我们完全可以先泻一泻,吃几付看看情况,以后再根据脉证来调。所以血瘀证,我常用血府逐瘀汤、抵挡汤、桃核承气汤三方合用,根据大便的情况,适量可以用大黄芒硝,增加其剂量,以患者泻下几次为度。
第四个是防己地黄汤,这是我今天晚上要重点讲述的方剂。防己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第五》:“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由防己、桂枝、防风、甘草、生地五味药组成。从组方的成分来看,都是平淡之药,并未用安神重镇之品,但我在临床体会却对安神有奇效。从症状来看,病人如狂非狂证,妄行、独语皆为精神症状;无寒热、脉浮皆非外感,属于内风,我的理解是下元亏虚,虚风浮动。所以重用生地填补下元,补三阴枯竭之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与桂枝配伍,通其血脉,防己肃降,防风调达,上下交通,表里脉浮。对于此方,我主要用于昼夜烦躁不得眠,就是一夜都不能入睡的患者,常与半夏秫米汤或温胆汤合用。另外此方治疗忧郁症有特效,如果辨证好了,效果特别好。我在临床上还用于激素依赖性皮炎,主要表现皮肤灼热,狂躁易怒,失眠,特别是夜里睡不着觉的,我基本以此方为主,重用生地60g到90g,取效非常快。
2 醒得过早
患者一般入睡比较正常,能睡得着,但每到凌晨一两点就醒了,醒了后有的就睡不着了。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厥阴寒热错杂证,就是乌梅丸证,抓住舌尖比较红、舌苔比较厚腻、脉象以左关弱为主这三个要点就可以大胆使用乌梅丸,疗效非常快。另一种是厥阴虚寒证,表现就是睡眠比较表浅,易早醒,伴有四肢怕冷,舌淡苔白,脉细弦。我一般常用温潜法,祝味菊的经验方法,以附子配灵磁石、龙骨、牡蛎、酸枣仁等,治疗心肾失交亏虚之失眠有特别好的疗效。根据舌苔情况,如果有痰湿可合用半夏秫米汤,舌胖大有齿印可合用苓桂术甘汤,皆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3 睡眠表浅
患者告诉医生,他感觉和没睡一样,迷迷糊糊的,稍微有一些动静就醒了,而且容易惊恐,伴有腰酸,下肢冷,便秘,舌头胖大,有齿印,脉沉弱为主。定为三阴结,虚阳在外,常用引火汤合用封髓丹。黄柏的用量,根据胃的情况,胃不好一般用3~5g;如果胃好或者口干比较明显,也可重用黄柏再加生石膏来治疗。
三、治疗失眠的常见药对
首先是酸枣仁,很多医家提出来60g不管用的话就用到120g,确实能达到一定的安神效果,但病因不除还是解决不了问题。酸枣仁一般配元胡,比例是酸枣仁20g,元胡10g,这个是常用剂量。我以前听过段老师在酸枣仁配伍元胡的基础上加夜交藤和鸡血藤,夜交藤一般用30~60g,鸡血藤一般用20g,这四味药合用用于虚证,虚烦不得眠。实证用酸枣仁的不是特别多。酸枣仁的用量,不要大,我一般从10克开始,一诊10克,如果不管用,第二诊可以加到24克,这是我的最大用量,不超过24克,疗效都非常好。
第二个是半夏配夏枯草,半夏15~20g,夏枯草15g。这个对药,是属于治疗痰湿的,舌苔厚腻,有痰湿的可以用,如果没有痰湿就不要用了。
第三组药是百合配紫苏叶。百合花朝开夜合,紫苏叶朝挺暮垂,两者都是感天气之气来行开合,可以引阳气入阴。在临床中对于舌苔比较干净的,我一般常用,百合20~30g,紫苏叶10g。
第四对药是合欢花配蝉衣,一般用于更年期的失眠,合欢花10~15g,蝉衣可以用20~30g,安神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四、案例举隅
案一:
2016年03月29日,沈XX,女,49岁。睡眠差2年余,梦多,夜里2~3点醒,乏力,口干,舌胖大有齿印,脉左关弱右寸弱。
处方:乌梅10g 细辛3g 肉桂3g 黄连6g 黄柏6g 当归10g红参10g 干姜3g 附子5g 甘草10g 酸枣仁20g 元胡10g 龙骨30g 牡蛎30 g 姜枣(15副)
我以乌梅丸加减,加酸枣仁、元胡、龙骨、牡蛎,患者治疗一个多月就好了。
案二:
2016年03月29日,蒋XX,女,48岁。入睡困难1年余,每天晚上吃安眠药3片,只能睡3小时,伴有头晕,口干口苦,舌淡苔白,脉左寸浮弦关弱,右关弱。
处方:防己5g 桂枝10g 防风10g 生地50g 红参10g 酸枣仁24g 元胡10g 鸡血藤20g 夜交藤30g 甘草6g 黄连6g 肉桂3g 龙胆草10g 龙骨30g 牡蛎30 g 姜枣(15副)
以防己地黄汤加减,加鸡血藤、元胡、夜交藤、黄连、肉桂、龙胆草、龙骨、牡蛎,疗效也非常快。
案三:
2015年01月25日,周XX,男,35岁。睡眠差,浅睡眠,脱发,口干,大便干结,舌淡胖苔白,脉两尺弱。
处方:熟地90g 肉桂3g 天冬10g 麦冬10g 枸杞子10g 菟丝子10g 茯苓10g 砂仁10g 龟板10g 黄柏5g 五味子10g 巴戟天10g 附子3g 炮姜10g 甘草10g 姜枣(7副)
以引火汤合封髓丹加附子、炮姜来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失眠好了,基本也不脱发了。
 
 
 
 
 
 
 
 
医生经验:乌贼骨、瓦楞子止得了胃酸吗?
胃酸多是胃病最常见的一个症状,胃酸多,这个小症状很难治,尤其是常年吃各种拉唑的朋友,那么中医怎么来治疗胃酸多呢?
好多中医见了胃酸多,就要用乌贼骨瓦楞子来止胃酸,这些碳酸钙的成分真能治得了胃酸吗?你要用某某中药去止胃酸,那个力度肯定比不了XX拉唑,还有什么雷尼替丁,还有小苏打片,见酸止酸并不高明,正是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戒。
用经方治疗胃酸多,不是见酸止酸要来来中和胃酸,而是调寒热,经方调理疾病很大程度调理的寒和热,尤其是胃肠病,胃酸多这个症状也不例外,也要分寒和热,热则温之寒则热之,经常用药黄连黄芩清热,用干姜或生姜来温寒,我常用的两味中药来调理寒热平衡,热证的胃酸多用栀子,清胃热还能治心烦,寒证的胃酸多用吴茱萸,温表里之寒,能治腹痛下利,还能温表寒,妙哉!
 
 
 
 
 
 
导赤各半汤2
【处方】 生地、木通、甘草、黄连、麦冬、山栀、赤茯苓、车前子、灯心。
【功能主治】 心经咳嗽,脉左寸洪数。
【摘录】 《症因脉治》卷二
 
 
 
 
 
 
导赤各半汤1
【处方】 生地、木通、甘草、川黄连、麦门冬、犀角。
【功能主治】 心火妄动,上刑肺金而致嗽血。
【摘录】 《症因脉治》卷二
 
 
 
 
 
 
导赤甘露
【处方】 犀角、木通、知母、石斛、银柴、甘草、黄芩、麦冬。
【功能主治】 舌菌。
【摘录】 《顾氏医径》卷六
 
 
 
 
 
 
脱发特效方
组方:附片60克,炙首乌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15克,肉桂12克,炒枣仁15克,木蝴蝶(千张纸)9克,益智仁9克(炒),鹿角胶9克(烊化,分次兑入),甘草6克。
使用方法:先8剂,每日一剂煎服3次,服完8剂开始长头发时,上方加补骨脂12g,菟丝子10g,再连服15剂,服1月后,头发寸长时,木蝴蝶换成肉苁蓉12g,再服15剂,头发全长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疗失眠的神奇中药妙方
主治:胃酸(烧心) 处方
桂枝汤类方治疗抑郁症
温胆汤
治疗失眠常用的单方有哪些?
【内科名医方系列(165)张怀亮内科方4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