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系列方1698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合病】
三阳三阴六病 合病
六经病证,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六经病证从病变部位上讲,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于里。
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六经病证从病变的性质与邪正的关系看,三阳病多热,三阴病多寒;三阳病多实、三阴病多虚。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而经络脏腑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所以六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其传变规律有传经、合病、并病、直中等。
三阴三阳六病单一的脉证,在临证中合病者较为多见。
合病从脉证其实也非常简便,如:
太阳、少阳合病的诊断,只需有太阳病的脉证、少阳病的脉证同时并见,即可断定。
如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此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为太阳病证;
微呕,心下支结为少阳病证。
再从证测脉,当寸部脉浮、关部脉弦,尺脉稍弱,脉证合参,诊断明了,方治即出,将太阳病主方桂枝汤,与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两方合而为一,即柴胡桂枝汤。
六经合病的诊断、经方合用方法皆可以此类推。
 
 
 
 
 
 
 
 
 
任脉虚与不孕
黄贵生老师笔课: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
女子不孕的原因,有下面几点。七七四十九岁。
这个年龄的女人,有下面几个特点:
第一,任脉虚。
第二,太冲脉衰少。
第三,天癸竭。
第四,地道不通。
是不是一定是四十九岁才会形坏而无子呢。
不一定。
不论女人是二十多岁,还是三十多岁,还是四十多岁,只要她附和上面四点的任何一点。都会不孕。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判断一个女人不孕的原因的时候,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去探求。
第一,任脉虚。
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任脉是诸血之海。任脉伤着了,比如说女人剖腹产。对女人其实是很大的伤害。剖腹产,是不得已而为之。
古时候女人生孩子是过了一趟鬼门关,是因为怕难产。难产的结果,有可能就是生命有危险了。
所以现在医疗技术的发达,让妇女生孩子躲过了这道鬼门关。
现代女性不是因为难产而剖腹,而是因为怕痛,或是要找到一个好的时辰生产,或者是想要一个特定生肖的孩子去剖腹产,比如说有的人希望得到一个属龙的孩子,而滥用了剖腹产,则是女人的无知。
伤了奇经八脉,要修复起来不容易的。原因是没有什么药可以直接进入奇经八脉。
用药的人都知道,伤到了十二经脉,都有药可用。
伤了奇经八脉,就不容易了。什么情况会伤到任脉呢,手术第一。
不论是子宫肌瘤的手术,还是什么手术。
横下一刀,就有可能伤着任脉。
放射性的治疗等等现代化的医疗手段都会有意无意的伤害的任脉。
西医反正也不信这一套。发现了女人的子宫或者宫颈发生了问题,开刀就是了。
女人,自己要是不懂中医的这一套。任人宰割就是了。
有一个波兰的针师,前几天打电话来。要我教他治不孕。他老婆不孕。很好的一个女人。前几年因为发现宫颈的一些细胞变异。于是医生用了最好,最先进的医疗手段给她治疗了,然后不孕。道理很简单,就是伤着任脉了。
宫颈的细胞变异,刚发现的时候,非常的简单的。我在临床上治疗了不少。并不需要去做化疗。当然晚期的宫颈癌都不好说。修复任脉不容易的。奇经八脉伤着了,都不容易。任脉虚,和任脉受伤而坏,是两个事情。任脉虚了,尚可以补。任脉受伤而坏,就难了。
 
 
 
 
 
 
 
导痰丸7
【处方】 天南星4两,半夏4两,皂角半斤,生姜1斤。
【制法】 不得犯铜铁器,用水浸高3指许,煮3遍,逐旋煮水干再添,候3遍毕,去生姜、皂角不用,只用半夏、天南星为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痰饮。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或50丸,以熟水送下。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二
 
 
 
 
 
 
导痰丸6
【处方】 枯白矾半两,僵蚕1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中风瘫痪,胸膈有痰涎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生姜汤调下。良久吐顽涎为效;未吐再进,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一○四
 
 
 
 
 
 
 
导痰丸5
【处方】 黑牵牛(生,用头末)3钱,白矾(生用)1钱,猪牙皂角(生用)2钱,半夏少许,南星少许。
【制法】 上为细末,冷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化痰行气,免患中风之疾。主
【用法用量】 每服50-60丸,五更用温茶汤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一○四
 
 
 
 
 
 
 
响屁养人、闷屁毁人、没屁死人!想健康,先把屁放好
关于屁这个话题,很多人是又爱又恨,出自魄门、闻之不雅,谁要是当众放个大屁,那可真是尴尬到家,民间也有很多屁的俗语,比如说响屁不臭、臭屁不响,其实仔细分析分析,很有医学价值。
有的女网友说我最近吃了中药,放屁有如放炸弹:砰!砰!砰!老公吸烟很厉害,这样放屁感觉有报仇的快感!
这个炸弹屁,也从侧面说明:吃中药后,肠胃功能棒棒的,才能放的如此爽快,不调理可没这么好的屁,为啥呢?
人活一世离不开吃喝拉撒,中医也要经常问我们的二便来了解身体状态、甚至能诊断出疾病。
如果你仔细想想响屁不臭,臭屁不响这句话,仔细回忆回忆,是不是但自己放了不响的闷屁之后,感觉特臭,周围人都被熏倒了,其实自己的肠胃在那段时间,也不会太舒服,一点都不畅快,似乎有湿热粘稠的重滞感,可能拉屎也黏马桶、甚至拉的不舒畅。
但是如果你放的是响屁,排气相当顺畅,一股清气、肆无忌惮、万马奔腾般全部释放、肌肉振动、发出巨响,啊!整个人舒服极了!这就是肠胃状态良好:通畅、有力、没有阻滞,所以响屁养人!
正是因为脾虚湿气重,肠胃系统有湿浊,或者久坐不运动,肠动力不足,加之湿浊下注肠间,湿浊性子粘腻,此时放屁,必然不会干脆、爽利,而是闷屁,而且湿热的屁非常酸臭,严重的还会里急后重、腹痛腹胀、总想蹲马桶、大便不成形。
如果再严重一些,有的人肠道年久失修、邪气盘踞、脾胃失调已久、动力丧失、蠕动不足,肠道内已经形成结聚、甚至燥屎,导致肠道不通、严重便秘,这样的人,特别容易生重病大病,因为人体的气机已经完全失衡才会出现这样严重的事态,屎都出不来,更别说屁了,所以一直不放屁也不是好事。
响屁养人、闷屁毁人、没屁死人!想健康,先把屁放好,这话虽粗,但句句在理。
 
 
 
 
 
 
肝亡舌缩、脾亡唇平、肺亡皮脱、肾亡牙长,赶紧来看看
今天给大家聊聊《黄帝内经》里的有意思的几句话,古人真是智慧,早早的就发现了:咱们人体五脏六腑盛衰,对人体有巨大影响,当你看到下面一些征兆的时,就能明白自己哪里有点虚弱了,要重点保养、防止脱绝早亡,这才是养生之道。
先看肝的这一段: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
这段话啥意思呢,简单点说,就是肝主筋,肝如果要不行了,肝气要亡之前,就会筋急僵硬,而舌头是一个很大的筋在主导的,所以肝亡之前,往往舌头伸不出来,会缩卷回去,有点筋缩的意思,看那些死亡之前的老人,就会明白这话的道理,所以如果发现哪位老人家吐字不清了、舌头开始伸不出来了,一定要当心肝的问题。
再来看脾: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
意思是脾主肌肉,脾气如果不行了,脾胃要是败之前,也会有舌头萎缩的现象,因为舌头也有肌肉的,但是还一个重要信号,就是人中这个位置,会显得很平很浅,没有那个唇沟了,显得满满当当的,人中的沟一旦看不出,就是脾气将绝。
下面看肺: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
这说的是肺主皮毛,肺病会让皮毛焦枯,很多皮毛上的问题,往往要从肺上调制,比如之前有人得牛皮癣,百医无效,后来一位道医从肺和膀胱的角度,开鬼门洁净腑,最终治愈了皮肤病。
最后看看肾: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则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
肾主骨,所以骨质疏松、骨枯,就是肾气将亡,骨头不行了,上面盘附的肉也很难长久,骨肉就要分离!所以肾虚的人,你看牙齿像长长了一样冒出来,其实牙齿本身没长长,是附着在上面的牙龈已经不行了、萎缩了,牙齿算是骨之余,骨头不行了、牙龈也盘附不住了,自然显得牙齿长了,这也是肾衰的强烈信号,注意调理!
 
 
 
 
 
 
 
瘈脉穴
瘈脉穴解析:
 1)瘈脉。瘈,指犬的发狂之状,此指穴内气血为急速运行之状。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瘈脉名意指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本穴物质为颅息穴下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和翳风穴上传的阳热风气,二者相会后,水湿之气吸热并急速胀散冲出穴外,气之外冲如犬发狂时的狂奔之状,故名瘈脉。
 2)资脉。资,供给、资助也。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资脉名意指三焦经有名无实的经气在此得到资助。本穴物质本应由翳风穴提供,而翳风穴传来的为阳热风气,气性干燥,有名而无实,但因有颅息穴下行的水气本穴的气血才得到充实,如同被资助一般,故名资脉。资生名意与资脉同。
 3)体脉。体身体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体脉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得到充实,身体的经脉气血才得以连贯畅通。理同资脉名解。
 穴位含义: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热胀的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胀散于经穴之外的天部,小部分则循经传输于颅息穴。
 功能作用: 燥湿化气。
 主治疾病:头痛,耳聋,耳鸣,小儿惊痫,呕吐,泄痢等。
 穴位配伍:
 瘈脉配完谷、率谷、外关,治偏头痛。
 瘈脉配完骨,治头风、耳后痛。
 瘈脉配听会、耳门,有清热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瘈脉配头维、印堂,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瘈脉配长强、大椎、太冲,有熄风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瘈脉配翳风、耳门、听宫、听会、百会,治耳硬化症,提高听力。
 临床运用: 现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神经性耳聋等。
 相关论述:
 1.《针灸大成》:耳本后鸡足青络脉。
 2.《中国针灸学》:乳突中央,当翳风与角孙沿耳翼连线的中、下1/3交界处。
 3.《针灸大成》: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瘈疭,呕吐,泄利无时,惊恐,眵瞢目睛不明。
 4.《针灸甲乙经》:小儿惊痫,瘈脉、长强。
 5.《针灸资生经》:头风耳后痛,瘈脉、完骨。
 6.《类经图翼》:主治头风耳鸣。
 针灸治法:
 瘈脉穴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
 《针灸大成》《铜人》: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针一分,灸三壮。
 艾灸疗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疗法:
 瘈脉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
 何为瘈脉穴?
 瘈脉。瘈,指犬的发狂之状,此指穴内气血为急速运行之状。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瘈脉名意指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本穴物质为颅息穴下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和翳风穴上传的阳热风气,二者相会后,水湿之气吸热并急速胀散冲出穴外,气之外冲如犬发狂时的狂奔之状,故名瘈脉。
 瘛脉这个穴位很好找,大家用手指沿着后耳轮从上往下一捋,会发现有一块突出的小骨头(颞骨乳突),按住这个小骨头再往下滑动一点,就会有一个凹陷,用手指点按它会有酸胀感,这个地方就是瘛脉穴。
 瘛脉穴这个“瘛”字,指的是狗发狂时的状态;而“脉”当然指的是血脉了。之所以把它称为“耳后气血加油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你用大拇指按压此穴时,会有一股热胀的感觉涌向头顶的百会穴,它会立刻使你感觉头脑清醒,眼睛明亮,而这“立刻”的感觉,就是“瘛”要表达的意思。
 常按瘈脉穴,一生很难得脑血管病
 凡“脉”穴,均为气血加油站,那么对位于头部的瘛脉穴来说,它自然就是头脑的加油站了。瘛脉穴的气血,来自于两个方向,一个是来自于瘛脉上边的颅息,另一个是来自于下面的翳风。
 大脑供血不足,一定要打通“瘈脉穴”。因为“瘈脉穴”是专给脑袋供血的一个穴位,相当于大脑血液循环的一个闸门,一旦被堵住了,就会影响大脑的供血,因此,一个人如果经常按按“瘈脉穴”,一生中很难发生脑血管的病。
 按摩手法:用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至感到微微发热或发酸即可,每次3~5分钟。
 
 
 
 
 
 
 
慢性结肠炎中医常用处方
【概要】慢性结肠炎以反复腹泻、黏液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引起慢性结肠炎的病因十分复杂,多由于胃肠道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功能障碍所致,最常见病因是非特异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小肠吸收不良等。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加、大便稀薄、消瘦,及伴菌群失调等,病程长久不愈、反复发作。本病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临床证型复杂,可分为食滞肠胃型、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肾阳方虚型等,治疗时要选用健脾祛湿、补肾涩肠的中药。处方1健脾理肠片【方药与用法】米炒黄芪、土炒白芍各15g,米炒党参、醋延胡索、水飞赤石脂、升麻各10g,土炒当归、炮姜、土炒白术各6g;乌梅、茅莓各9g,儿茶、肉桂、蜜炙甘草各3g;上药先将延胡索、赤石脂、儿茶、肉桂、白术、党参共研细末,其余药加水煎煮3次,把药液浓缩制膏,再加入上述细末,制成口服药片,每片重0.4g。治疗时,每次8片口服,每日3次;轻症每次4片,饭后以温开水送服;临床症状缓解后,再减至2〜4片,连用20天为1疗程,以用药1〜3个疗程为宜。【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温中涩肠;主治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简释】实验研究证实,本方能明显改善大黄所致的脾虚症状,减轻大黄、蓖麻油所致小鼠的腹泻程度,并有强壮、抗炎、镇痛及止血作用,另外,还有抗溃疡及显著吸附蛋白酶、抑制胃液消化蛋白质的作用。处方2固本益肠片【方药与用法】黄芪18g,党参15g,白术、山药、白芍、延胡索各12g,赤石脂、地榆、炮姜、补骨脂、当归各9g,木香、儿茶、炙甘草各6g;上药制成药片,每片重约0.5g。治疗时每次取10片口服,每日3次,连服20天为1疗程;服药2〜3疗程后,可行结肠纤维镜检查评估。【功能与主治】健脾温肾,和中涩肠;主治慢性结肠炎,尚见脾气虚、脾阳虚、脾肾阳虚等证。【简释】现代实验研究证明,此方能健脾止泻,尤对脾虚型慢性结肠炎的疗效显著;另外,还具有缓急止痛、消肿、补益强壮、增加抗病能力的功效。处方3连姜汤【方药与用法】川黄连3g,炮姜炭5g,薏苡仁30g;苍术、白术、川厚朴、煨木香、延胡索、炒鸡内金、车前子各10g。上药加水煎2次取汁,混合后分为2次口服,连服30天为1疗程。【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温中理脾;主治慢性结肠炎,尤适于治疗寒热夹杂型慢性泄泻。处方4加减参苓术汤【方药与用法】党参15〜20g,茯苓、桔梗、炒白术各10〜15g,炒白扁豆20〜30g,莲子肉8〜10g,炒山药、薏苡仁各15〜30g,砂仁6〜10g,炙甘草3〜6g,大枣3〜5枚。上药加水煎2次,每日分早、晚2次口服,每日1剂。【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和中渗湿;主治过敏性结肠炎。处方5温中实脾汤【方药与用法】熟附块(先煎)、白术炭、煨木香各10g,茯苓、山楂炭各15g,肉桂(后下)、黄连、炒枳壳、炮姜各5g。上药加水煎2次取汁,混合后分上、下午2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7天为1疗程。在泻水样便者,宜加用煨肉豆蔻10g;泻黏冻样便者,可加入马齿苋30g同煎。【功能与主治】温中散寒,清热燥湿;主治寒热夹杂型慢性结肠炎。【简释】此证为寒热夹杂,治宜寒温并用。方内苦寒之药黄连,能清热燥湿,加之炮姜能温中散寒、止痢,配合白术等可健脾化湿。处方6苍芷合剂【方药与用法】苍术30g,白芷10g,生黄芪、白及、木香各15g,三七6g,黄连、干姜各3g。上药加水500ml,两次煎为200ml,混匀后,每日早、晚分别保留灌肠1次,每日1剂。偏于寒湿时,可加用黄连3g、干姜6g;偏于湿热时,宜加用黄连3g、干姜3g、苦参15g;偏于湿热、带脓血便时,可加白头翁30g、地榆30g、槐花10g。【功能与主治】燥湿行气,益气调中,化瘀生肌;主治慢性结肠炎。【简释】此方用治慢性结肠炎局部黏膜炎症,如以脾虚湿阻、寒热错杂证为主,方6中苍术、生黄芪、木香等药,均能燥湿健脾、理气;黄连、干姜均可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白芷、白及、三七等均具有化瘀、祛腐生肌的功效。处方7加味补中益气汤【方药与用法】黄芪30g,党参20g,当归、白术、陈皮、白头翁、蒲黄、五灵脂、地榆、甘草各15g,升麻、柴胡、枳壳、黄连各10g。上药加水煎2次,每日早、晚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后,再改服补中益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功能与主治】益气升阳,清热利湿;主治慢性结肠炎。【简释】方中地榆、黄连、白头翁等能够清热利湿,可明显增强本方止泻止痢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已表明,黄连具有抗炎、抗腹泻、抗溃疡、保护胃肠黏膜的作用,白头翁具有抗菌、抗病毒、消炎、止痢的作用,地榆有抗菌、抗炎、止泻和预防肠道溃疡的作用。处方8补脾益肾汤【方药与用法】炒山药30g,茯苓、菟丝子、补骨脂各15g,焦陈皮、白术、焦山楂各10g,肉桂6g。上药加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12剂为1疗程。【功能与主治】健脾温肾,消食止泻;主治慢性结肠炎、过敏性肠炎。处方9青黛II号【方药与用法】青黛2g,黄柏1.5g,儿茶1g,枯矾0.5g;上药共研细粉,加水50ml混匀,进行保留灌肠,每晚1次。也可结合内服汤剂,实施内外合治,连用2周为1疗程。【功能与主治】清肠护膜,涩肠止泻;主治慢性结肠炎。处方10真人养脏汤加减【方药与用法】党参12〜30g,赤石脂(包)15〜30g,黄芪、土炒白术各12〜15g,当归、煨肉豆蔻各9〜12g,白芍、延胡索、乌梅各9〜15g,木香6〜12g,肉桂(研末服)3g,炙甘草6〜9g。上药加水煎2次,每日早、晚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30剂为1疗程。服药期间须忌食油腻、厚味。【功能与主治】益气补脾,温中涩肠;主治慢性结肠炎。处方11秦艽苍术汤【方药与用法】秦艽、防风、陈皮、苍术各9g,泽泻、黄柏、当归、升麻、槟榔各12g。上药加水煎2次取汁,混合后每日早、晚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10剂为1疗程。患者每日腹泻超过4次、兼有脓血便时,宜加用马齿苋30g、白头翁15g;若大便秘结、难排、肛门下坠时,宜加用党参12g、麦冬9g、当归21g。与此同时,还可加入白菊花45g、蒲黄45g,水煎浓缩至200ml,实施保留灌肠,每晚睡前1次。【功能与主治】祛风燥湿,和中调气;主治慢性结肠炎。
 
 
 
 
 
 
导痰丸1
【处方】 黑丑3两,枳实1两5钱,橘红1两5钱,朴消3钱,生矾2钱5分,枯矾2钱5分,牙皂1钱5分。
【制法】 浓萝卜汁为丸,如芥子大。
【功能主治】 导利。主停痰积饮,隐僻难除,形神壮健、正气未衰者。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早空心以姜汤送下。
【摘录】 《活人方》卷二
 
 
 
 
 
 
导痰汤16
【处方】 制半夏1钱半,陈皮1钱,木香4分,当归2钱,独活1钱,五加皮1钱半,生白术1钱半,淮牛膝1钱半,川芎8分,竹茹8分,生姜1片。
【功能主治】 湿痰攻注背俞,脊驼作痛.脉小滑者。
【摘录】 《马培之医案》
导痰汤15
【处方】 半夏、南星、橘红、枳壳、甘草、赤茯苓、海石、生姜。
【功能主治】 痰积泄泻,脉滑实者。
【用法用量】
应下者,加大黄或玄明粉。
【摘录】 《症因脉治》卷四
 
 
 
 
 
让女人远离乳腺增生的方法
黄贵生老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用气治病,用神治病。
《灵枢》刺节真邪上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至病所,病为所化。”
所以《灵枢》要我们用神、气去给病人治病,不要在皮肉筋骨上面做调理。
用针:
第一要明白阴阳;
第二要明白用神;
第三要明白用气。
所以上医治神,次者治气。开始不要想得那么高远,先明白阴阳,从最基本的中医基础上做功夫,明白了阴阳,以后的路就好走了。
怎么治神呢?进入的角度有许多,我给你们看看。
学员案例:
河北贾学员:某女,40岁,乳腺增生,从结婚后就和婆婆不和,互不交话,乳房疼痛难忍不能碰,我处理一次后背,处理一次前面,第三天告诉我不想治疗了,说疼痛没有减轻。我说几十年没有打扫的房子,都是先扫墙壁,地面,再清扫柜子……在我的说服下又治疗一次,厥阴少阳大循环+脏腑按摩。
今天来了告诉我,不动乳房,不疼了,又继续治疗,都想一次二次就好了,告诉一个疗程才能好,都觉得十天太长。唉!这个是我见过最重的,还是在医院检验科上班的。
这位贾老大姐,也很了不起,六十多岁开始跟着我学针灸,跟自己的催乳行业结合在一起,治好了不少人。
 家庭的各种烦恼,对产妇的影响最大。肝主疏泄,这个疏泄的功能,包括了乳汁的疏通。产妇的情绪不佳,影响了肝的疏泄功能,乳汁不能排出来,于是产生瘀堵。
你说这个神是不是对身体有直接的影响呢?产妇的乳房瘀堵了,催乳师给她疏通了,下回生气,她的乳房还得瘀堵。她的神伤了,气化的肝也跟着伤,最后是身体跟着伤。
所以中医讲的是精、气、神。精、气、神是三体,肉身体(精),气化体(气),神体(神)。中医研究的是身体之外的无形的气化体和神体。
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这是要你研究神,气,不要在皮肉筋骨上做调理。阴阳、五行等等,都是研究这无形之体的工具和手段。
 
 
 
 
 
师说颈椎病
黄贵生老师笔课
黄贵生老师:发个病例,女性,50岁,失眠多年,颈椎病引起左上肢麻木,胃不好,转氨酶高,高血压,有卵巢囊肿,大家说说治疗思路,50岁的女人,通常有什么问题呢?
月经快结束了或者已经结束了。肝肾走了下坡路,上肢麻木不见的就是颈椎的毛病。少阳厥阴所覆盖的范围,大概就是她的临床症状表现了。医生所说的颈椎病,我们也的要看,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你看什么经脉过颈椎呢?阳经脉。
浙江王:颈椎压迫神经手才麻木。
黄贵生老师:阴经是不过脖子的。肝经上顶颠的是肝经的络脉,不是肝经的经脉。如果我们检查脖子病,我们首先考虑三条阳脉,加上督脉,如果是走向手指的,那是什么经脉呢?
大肠为阳明经。你这个时候就要同时考虑到足阳明和手阳明,肠胃的问题不去,她也不能睡好,手也接着要麻。是不是三焦也要检查?如果是由于肾虚引起的骨头问题,你要考虑补肾,是肾阳,肾阴,还是肾精的问题,要仔细排查了,肝肾同源。
卵巢的问题,你还要考虑厥阴经上的淤堵,一个人的衰老的过程就是经脉的淤堵的过程,就像一条水管,新的水管里头光滑透亮,用了几十年之后水管里头都是沉淀的垢污,严重的沉淀物就是子宫肌瘤,乳房垃圾或者是卵巢的垃圾。
高血压是胆气不降,也可以是胃气不降,说不好是胆胃不和,50岁的女人大概都有差不多的通病。所以我们看病案的时候。首先要看她是什么年龄,再看她的工作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啊,然后再看她具体的出生年月,知道她出生的五运六气对她的影响,这样大概心里就有数了,不能够简单的找几个对应的穴位,而不去考察她气血的盈虚,就去下针了。思路有了,具体怎么用经取穴,就看你平时对针法的理解了。
 
 
 
 
 
 
 
针法与灸法及穴位配对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病侯的表现并不全在腧穴,反应于腧穴的异常现象,只能看作是全身症侯的一个部分。。。。。。李世珍从压痛点或者天应穴选为针刺点,只能作为选择针刺点一种方法,而并不能作为针灸取穴的全部方式。定穴,有其固定的特殊穴性。不去研究穴位的特殊穴性。而只是寻找天应穴作为针刺点的针刺方法,并不可取。这样的刺法,没有办法继承数千年针灸历史的精华。阴陵泉可以用来去湿,这个是阴陵泉的特殊穴性。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刺阴陵泉,可以治因于湿的头痛,不论这个头痛是风湿还是湿热。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灵枢经脉第十。
脾的寒气聚于左心房下。心悸,心痛,心率不齐,现在人说的冠心病。刺公孙+内关。
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标幽赋。
公孙,治腹胀心疼,可灸七壮。。。。。神农经。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 阴维下总同。。。。。明。刘纯。医经小学卷之三。
公孙+内关用来治疗心脏病,非常的灵验。
先用公孙泻法,再用内关截法。
泻公孙是泻脾之寒气。这个是公孙内关配合治脾寒心痛的秘密。
从标幽赋来。研究穴位的穴性,是古派针法的动人心魄之处。
公孙刺的拔针法,是标幽赋里头讲的泻公孙治脾冷胃疼的手法。
黄帝姓公孙,黄帝位中央。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故轩辕德优,以黄为号。。。。论衡·验符篇。
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三辅黄图》
中央秉土德。脾居中土,故以公孙黄帝为名。这个是穴名公孙的来源。
有位临四方之意,公孙位脾太阴的络穴,通冲脉。所以调理冲脉用公孙穴。
平时我们调理妇科的冲任不调时候,讲到通调冲任,就要用到公孙。因脾不运化,胃气不降之痰饮内阻,不思饮食,胸闷纳呆,呕吐清水,头旋心悸,舌苔白腻者,泻公孙、内关。
这些都是穴性的研究。学人不可以不留心。
灸中脘,泻公孙,温胃散寒。是巨灵针灸的固定配对。包含有巨灵灸法与巨灵针法。
 
 
 
 
 
 
腰痛、腿疼、肩颈痛,孙思邈一个方子,帮你改善
秋冬时期,天气渐渐转凉,很多人身上的“老毛病”又犯了。腰痛、腿疼、肩颈痛、坐骨神经痛等等,总之浑身不得劲!
中医上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像这种胳膊腿疼的问题,一般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随着年龄增长,大都肝肾不足,就很容易造成风、寒、湿三种邪气乘虚而入,把气血经络流通的道路给堵住了,就会淤滞产生疼痛,统称为“痹症”。
“药王”孙思邈有一个方子,可帮助改善风、寒、湿导致的肩周炎、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问题,效果不错,大家不妨一试!
【方子】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用药原则】
独活可驱赶人体下部的风湿邪气。秦艽跟独活相配,增强祛风湿的效果。
防风祛风而不伤正气,桑寄生驱湿邪气,亦能补肝肾。
肉桂散寒,杜仲粘合。再配上牛膝,就可以用来治疗腰膝酸软了。
【总结】
要解决腰痛、腿疼、肩颈痛等方面问题,一定要把自身的气血补起来。自身的气血足了,才有能力把邪气赶出去。“药王”孙思邈精心制作的方子,如果你也有风寒湿,腰腿疼痛问题,就可以参考来用一用。
 
 
 
 
 
 
导痰汤14
【处方】 雄黄3分,贝母3分,陈皮3分,茯苓3分,桔梗3分,北细辛3分,菖蒲3分,瓜蒌3分,薄荷3分,蝉退3分,天麻3分,郁金3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 五痫初起轻者。
【用法用量】 竹沥、姜汁为引,水煎服。
【摘录】 《一盘珠》卷八
 
 
 
 
 
导痰汤13
【处方】 半夏4两(汤洗7次),天南星1两(细切,姜汁浸),枳实(去瓤)1两,橘红,赤茯苓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痰凝气滞,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痰嗽喘急,不思饮食,以及头晕,不寐,短气,谵语,中风,痰厥,痰呃。
【用法用量】 每服3大钱,水2盏,生姜10片,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传信适用方》卷一引皇甫坦方
 
 
 
 
 
 
 
 
 
导痰汤12
【处方】 白茯苓、桂心、半夏(汤洗10次)、干生姜、橘红、枳壳(炒香)、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痰饮。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煎至7分,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 《百一》卷五引费达可方
 
 
 
 
 
导痰汤11
【处方】 台芎2两,香附8两,陈皮1两,苏叶1两,干姜1两。
【功能主治】 痰注胁痛。
【摘录】 《脉因症治》卷二
 
 
 
 
 
导痰汤10
【处方】 神曲2钱,枳实2钱,大黄2钱。
【功能主治】 消宿食,下郁积。主过食伤脾,健运无力,致食不得消化,郁于肠胃之间,而为泄泻。
【用法用量】 上先以水煎,临熟下大黄滚1-2沸,空心服。如利之后,以人参、白术等剂补之。
【各家论述】 用神曲快脾消宿食,枳实消郁滞,大黄下肠胃中之宿滞,此乃通因通用之义也。
【摘录】 《杏苑》卷四
 
 
 
 
 
导痰汤9
【处方】 黄连2钱,白术1钱半,陈皮1钱,滑石1钱,黄芩半钱,木通3分,桃仁12个,甘草(炙)少许。
【功能主治】 月水不利,脐腹作痛;或小腹引腰,气攻胸膈,躯体肥满而有痰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性病》
 
 
 
 
 
黄芪泡水多喝点,气虚、水肿、出汗的人都试试,便宜但胜过补品百倍
黄芪大家都认识,经常有人来问我,都说平时用黄芪泡水喝着好,到底好在哪?什么人适合喝? 黄芪泡水,是最便宜但成效显著的养生方法。马上到11月,秋冬是喝黄芪水的好季节,咱们普通老百姓学会用黄芪,小毛病都扫空,还能养出健康体魄,效果不输昂贵补品。 黄芪泡水,哪些人喝了好处多?
1
气虚疲乏的人
有没有总感觉自己浑身无力、中气不足的?乏力,打不起精神,能坐着就不想站着,总感觉很懒很累,尤其在大量流汗后,越来越没力气,上个楼梯气喘吁吁。
 这种症状首先考虑气虚,黄芪最厉害的就是补气,它补气力道绵柔而稳健,非常的温柔,一点一点把气给补到你的身体里去,所以适合绝大多数气虚的人,而且可以长期喝。但凡是身体虚、精气神弱的朋友,想用最便宜的方法补气,你就喝黄芪水,坚持下来乏力、气短都能改善,让你元气满满。
2
经常浮肿的人
有的人早上起床容易水肿,或者久坐之后下肢浮肿,严重的甚至一按一个坑,这时候推荐用黄芪泡水喝。有的利水之物,是通过利尿把体内多余的水液排出去,但是这个没有解决根源问题,今天消肿了明天还会再肿起来。 张仲景擅用黄芪调理多汗水肿,黄芪跟其他利水之物不同的是,它是通过补肺、补脾和补肾之气,加强肺的宣化、脾的运化、肾的温化能力,强化脏腑的功能,从而加强水液代谢,让多余的水液排出,如此缓解水肿,形成良性的循环。
3
汗多,不动也一身汗的人
有的人不止夏天出汗,秋冬季节也经常冒汗,哪怕没干什么重活、坐着不动,也经常冒虚汗。 其实出汗的原因有很多,黄芪专门管的是表虚自汗。你想,汗也是身体里宝贵的津液、精华,正常来说,只有当运动、天气热、吃辣之后,才会流汗。如果没有做这些事,水液在身体里待得好好的,怎么就溢出来了?因为体表皮毛不凑,卫气不足,就像人表皮的大门打开着,水液就会往外漏。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的作用,相当于给体表的大门加了一层罩子,把汗水收住。
4
大便时没力气,便秘
排大便很费劲,每次只能排出一点点粪便,排完大便后全身冒汗,明明有便意,但就是没力气排出来,这种情况常见于老年人身上。
图片来源:网络 而这一类便秘属于气虚便秘,是因为体内的气不足,没有力量推动垃圾大便排出体外。这时候喝点黄芪,把气补足了,相当于给肠道加了一股推力,大便就能顺畅下来了。 黄芪,是老百姓都用得起的养生好物,11月起每天喝点黄芪水,好处不请自来。
来自内蒙,品质道地:内蒙呼伦贝尔日照充足、砂质土壤、透水力强,地理环境独特,为黄芪奠定了独一无二的生长环境。看这黄芪,质硬而韧,不易折断,道地好黄芪就该这样。
 只取主根,优中择优:不仅精选道地黄芪,为了保障品质,所选的黄芪要去头截根,只截取中间0.8cm以上主根,原材好才能打出细腻、无杂的粉质。 粉质细腻,入水即溶:在不破坏营养的基础上,打磨出更便于服用的超微细粉。这粉质有多细腻?直接涂在手背上,甚至可被毛孔吸附,细若无物;将粉轻轻抖入水中,遇水即化,精华充分释放出来。
 
 
 
 
 
 
 
脸上长这种斑点,伤心损脾又毁肾!小心体内“水气上冲”危及全身!
头晕、头疼、四肢无力是秋后常出现的症状,看起来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却能反应出身体的一些问题。其实这都离不开身体中产生的一种邪气,这种邪气会使体内的五脏六腑运作失调。好比说体内心、脾、肾的阳气约束着体内的水气,一旦心、脾、肾的阳气不足时,就会出现水邪。
水邪的出现常表现为胃胀、心悸、咳嗽、喉咙不适、耳鸣等,这些症状是水邪沿着一定的轨迹由下至上而来,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为水气上冲。水气上冲的证机和心、脾、肾的阳气虚衰有关,而心阳虚衰又为发病中的关键。心属火,一旦心阳不足,就会使寒水泛滥,发为水气上冲。
除此之外,当水停留在胃部时还会伴有手脚发冷、心悸等情况;停留在下焦时就会有口渴、小腹胀痛、小便不通等表现。 所以说水气上冲严重地影响着体内的健康环境,除了这些症状外,在人体表象也有明显的两个特征:水斑、水舌。
水气上冲最明显的症状为脸上长青色的水斑,出现的位置在于鼻头、颧骨、眼角。因为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于面。因此会出现色素沉着长出斑。
另外有些人还会伴有水舌,水舌的特征为舌质淡、舌苔水滑。心阳先虚,舌质必见淡嫩。水从下而上,苔就会出现水滑。对于水斑和水舌最重要的调理方法就是要并用温阳+利水。 对此中医有方法,治疗水气上冲有一个对症的调理方:苓桂术甘汤
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曾有过记载,也是温补利水的代表方。张仲景提出以茯苓、桂枝为主方的相应治法进行调理。另外,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进行增减,还能调理多种情况的心阳虚水邪症。
方剂中茯苓用于宁心安神,可以通利三焦、补脾养胃、甘淡利水;桂枝能下气降冲、通阳消阴、补心制水;白术入脾经和胃经,能补脾益胃、燥湿和中;甘草用于调和诸药。
方子适用于多种心脏疾病,像冠心病、心跳加速、早搏、心力衰竭等。对于术后恢复也有很大的帮助,能帮助提升免疫,恢复元气。
对于心脏等病症气虚血瘀是表面,心阳虚才是本质,方剂可以从根源进行温阳利水。如果是陈年已久甚至是较为严重的心脏疾病可以适当增加些补气活血的中药。 另外,轻症的心阳虚水邪症,可以用代茶饮来辅助调理。
做法:用温度适宜的热水 冲泡作为代茶饮即可。也可以打成粉末进行饮用。代茶饮适用于浑身无力、有浮肿、心脏疾病轻症的人来服用。
 
 
 
 
 
 
岳美中大师有一绝招,1味药拯救脱发秃头,吸走湿气、刮掉痰浊!
中医讲脂溢性脱发 为什么说这种脱发如今十分常见呢?因为现在的人不像以前的人干体力活,体力消耗大,但是饮食越来越好,摄入过多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这些食物化为膏脂、湿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痰瘀湿阻。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了:平时浇花水多了,花盆下面的孔塞住了,水湿下不来,瘀在里面,就会把根泡腐烂,导致之物叶子花朵枯萎掉落。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的,湿气代谢不出去,在体内形成痰浊,这些黏糊糊的东西会乱窜,上泛巅顶,发囊受水湿浸渍,头发就容易脱落了,而且还容易出油、起头皮。 茯苓,把体内乱窜的湿都吸走
 
这种脂溢性脱发怎么治?有位名医自创一个验方攻克了这个难题,他就是国内经方大家、著名内科临床家岳美中。 岳美中治疗脂溢性脱发的方法极其简单——就是用茯苓研磨成粉末,每天服两次,每次服6g左右,坚持1-2个月。这可是岳美中老师的绝招,他曾给一个脱发严重的小伙使用此方,两个月后,小伙子的脱发明显改善,还长出了新发(医案摘编自《中国中医药报》总第2784期)。后来还有中医用茯苓治疗斑秃,也是颇有成效。
吸湿—健脾—排水 其实用茯苓来治疗脱发是一个迂回的路线。茯苓咱们知道是药食同源的食材,性质平和安全,但是它却是利水渗湿的头号选手,你可以把它当做能吃的“吸水剂”,食茯苓,能把人体乱窜的水湿都吸走,改变体内水液循环,使得阳气升发,气血运行通畅。 把体内的湿气吸走,这是“治标”。为什么人会有湿气啊?是因为肥甘油腻、冷饮、啤酒白酒喝多了,伤了脾胃,脾是主管水液代谢的,它受伤后水液循环就乱套了,这是产生湿气的根源。 茯苓正有健运脾胃的作用,加强脾胃运化功能,把生湿的源头给解决掉了,这是“治本”。湿得以化,痰无所生,体内痰湿消失了,头皮也清爽多了,不再油腻贴头皮,头发也不容易掉了。 最后呢,茯苓还能导饮下行,使湿邪从大小便排出,标本兼治,排出水湿。仅仅一味药材,直中病机,令脱发的问题迎刃而解,妙不可言。
 但是这个方法针对的是水湿内盛、上泛所致的脱发,这类人往往舌头胖大,舌边有明显齿痕,舌苔厚腻,头发、脸经常出油,或者属于肥胖人群,对症用此方,不仅可以改善脱发,还能去水肿、去油脂。
而其余类型的脱发,还需要别的方法进行对症治疗。
 
 
 
 
 
 
脾胃问题是健康的“根”!李时珍仅用一味食材化解脾胃问题,脾胃虚弱者的福音!
霜降已过,多数人更加注重通过食物的热量来补充身体能量,开始喜油、喜辣、喜重口味。不时还小酌一杯,常用“饮酒暖胃”的说法来增设饮酒的借口。就连偶尔出现的腹胀、反酸、胃不适等情况都不曾察觉事情的严重性,直到后期发展为慢性胃病、胃炎等疾病,才追悔莫及。
肠胃是很敏感脆弱的脏腑。俗话说“十人九胃病”,现如今多数人都会有脾胃虚弱的情况,由于不加以重视,后续就会加重病症,甚至会演变为癌。 中医认为“养胃就是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的健康影响着全身器官,也是决定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1、脾胃虚影响肺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健康,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来帮助治理全身。而肺气虚免疫力就会受到影响,容易感冒、患呼吸疾病。 2、脾胃虚影响肾
脾虚弱还会导致肾虚,伴有烦热、盗汗、手凉等表现。肾脏是否健康与脾胃摄入的营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3、脾胃虚影响心脾胃统筹着气血,供养心脏。脾虚虚弱会影响正常的供血功能,如果不能很好的益气生血,就会导致心血失调,容易引发心脏疾病。 4、脾胃虚影响肝肝郁则脾虚,脾虚就会影响肝气,脾胃与肝脏互相制约影响。肝脏的正常运作需要得到脾胃的血液滋养,因此说,脾胃虚弱肝气就会不足。 出现脾胃虚弱主要有两大诱因:内因、外因内因:胃在消化食物的时候会分泌出大量的胃酸,融化食物。但如果摄入过多口味偏重的食物就不易消化。长期以往,胃消化环境就会变差,使功能减弱。 外因:包含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依附药物等因素。
饮食上不注意健康的管理,长期饮酒、饮食不卫生、不规律等习惯都会伤及脾胃。
生活上长期熬夜、易怒、压力过大等,都会影响脾胃的健康环境。
受药物的侵蚀,多数人长期依赖药物使脾胃功能减弱,“是药三分毒”,在不必要时不要依附药物。
养胃要趁早,时珍有法宝 脾胃健康影响全身,因此要稳固脾胃的强健功能。但养脾胃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见好的事宜,要长期坚持才能拥有健康的脾胃。 中医认为,养胃首选食疗为宜,即温和又无副作用,想要强健脾胃中医首推“山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过记载:山药能帮助健脾养胃、滋精固肾,治诸百病。
山药主要作用于补充营养、促进代谢、维护脾胃健康。山药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既能补充营养又能促进消化吸收,相得益彰两不误,能促进身体自我修复能力的加强。 另外,山药中还含有能预防心血管脂肪堆积的成分消化酶素等。还含有滋阴补阳、增强免疫的薯蓣皂,对于女性来说是必需的营养元素。 山药性平,是平补脾胃的食材。作为药食同源的山药对于不论哪种脾胃功能虚弱的人,都可以食用。中医认为用食补的方式更容易做好养护脾胃的基础。
 
 
 
 
 
 
导痰汤8
【处方】 南星1钱,半夏1钱,陈皮1钱,茯苓1钱,瓜蒌仁1钱,枳实1钱,桔梗1钱,山栀1钱,黄芩1钱,黄连1钱,甘草2分,木香(另研)2分,辰砂2分。
【功能主治】 痫,痰壅。
【用法用量】 方中甘草、木香用量原缺。
【摘录】 《仙拈集》卷二
 
 
 
 
 
 
导痰汤7
【处方】 半夏2钱,南星1钱,枳实1钱,赤苓1钱,橘红1钱,炙草5分,白芥1钱。
【功能主治】 痰饮胁痛,走注有声。
【摘录】 《嵩崖尊生》卷七
 
 
 
 
 
 
导痰汤6
【处方】 半夏4钱,南星1钱,枳实1钱,赤苓1钱,橘红1钱,炙草5分,竹沥1盏,姜汁3茶匙。
【功能主治】 痰厥暴不知人,类于卒中,但未卒仆,喉中痰潮如曳锯声。
【用法用量】 先用瓜蒂(炒)、赤小豆(煮)等分,温浆送下,探吐其痰,随用本方。
【摘录】 《嵩崖尊生》卷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经典摘录(1201---1400)
脾有病,一味特效中药,让你从此不再有脾病!
分层次治疗水饮病
黄芪的功能
『中风集』中药方--治中风后腹胀方
《脑出血百分百根治特效秘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