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系列方1797
膏方经验——长夏安神健脑膏治疗健忘
【安神健脑膏】
1.水煎药
生黄芪150克、党参120克、葛根150克、蔓荆子100克、白芍120克、熟地120克、菟丝子120克、升麻100克、天麻100克、生杜仲100克、盐黄柏100克、炙甘草60克。
2.成膏药
鹿角胶100克、龟板胶100克。
3.调味药
荆花蜜100克、生姜汁100毫升。
4.制作方法
将水煎药煮2次,每次煎出200毫升药液;将龟板胶和鹿角胶一起加入200毫升水中,放入蒸锅蒸熟烊化;然后,将水煎药液同烊化胶混合搅匀,同时加入生姜汁上火熬煮15分钟,放温后,再加入荆花蜜和匀,装入洁净干燥的器皿之中,存放于冰箱。此为三周左右的膏滋量。
5.用药加减原则
容易紧张、精神疲劳者,加麦冬、炒枣仁、炒麦芽;容易眼睛疲劳、视物不清的非器质性病变者,加枸杞子、谷精草、决明子;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者,加补骨脂、莲子肉蓉。
6.服用方法
温水兑服,一次2匙(约10毫升/匙),因为是在长夏之时服用,故服用时间为2~3周即可。头2周早、晚饭后各1次,第3周隔一日的中饭后服用1次。
7.功效
运脾调中,健脑安神。
8.注意事项
本方无特殊注意事项。
 
 
 
 
 
 
 
膏方经验——秋季化痰利窍益智膏治疗健忘
【化痰利窍益智膏】
1.水煎药
炙百合120克、天门冬120克、五味子100克、甜杏仁90克、川贝母50克、胆南星90克、半夏曲120克、陈皮100克、远志100克、炒枣仁120克、沙苑子120克、益智仁100克。
2.成膏药
鹿角胶100克、龟板胶100克。
3.调味药
生姜汁100毫升、荆花蜜100克、龙眼肉60克、荔枝肉60克。
4.制作方法
将水煎药煮2次,每次煎出300毫升药液;将龟板胶和鹿角胶一起加入200毫升水中,放入蒸锅蒸熟烊化;然后,将水煎药液同烊化胶混合搅匀,同时加入生姜汁、龙眼肉和荔枝肉,上火熬煮15分钟,放温后,加荆花蜜和匀,装入洁净干燥的器皿之中,存放于冰箱。此为一个月左右的膏滋量。
5.用药加减原收
颜面及下肢浮肿者,加生黄芪、防己、猪苓;失眠睡不着,加合欢皮、茯神;心烦郁闷,情志不舒者,加佛手、郁金、玳玳花;心慌胸闷者,加夜交藤、柏子仁。
6.服用方法
温水兑服,一次2匙(约10毫升/匙),头2个星期早、晚饭后各1次,后2个星期隔一日的中饭后服用1次。连续服用1个月。
7.功效
润燥化痰,宣肺利窍。
8.注意事项
阳虚水泛患者需加减用药。
 
 
 
 
 
 
 
膏方经验——冬季养脏健脑膏治疗健忘
【养脏健脑膏】
1.水煎药
熟地100克、山茱萸100克、山药100克、泽泻100克、茯神100克、海马50克、肉苁蓉100克、牡丹皮100克、何首乌100克、黄精100克、枸杞子100克、益智仁100克、仙灵脾100克、仙鹤草100克。
2.成膏药
阿胶100克、鹿角胶100克、龟板胶100克。
3.调味药
胡桃肉60克、龙眼肉60克、生姜汁100毫升、黑糖60克、黄酒300毫升。
4.制作方法
先将阿胶加入黄酒中浸泡一夜,第二日,将水煎药煮2次,每次煎出300毫升药液;将龟板胶和鹿角胶一起加入泡有阿胶的黄酒中,放入蒸锅蒸熟烊化;然后,将水煎药液同烊化胶混合搅匀,加入桃仁、龙眼肉、黑糖和姜汁,上火熬煮15分钟,放温后,和匀,装入洁净干燥的器皿之中,存放于冰箱。此为一个月左右的膏滋量。
5.用药加减原则
四肢容易麻木、抽筋者,加钩藤、当归、珍珠母;大便干结、容易脱发,加黑芝麻、何首乌;烦躁、胸闷、容易起急,加竹茹、黄连、枳壳。
6.服用方法
温水兑服,一次2匙(约10毫升/匙),头2个星期早、晚饭后各1次,后2个星期隔一日的中饭后服用1次,连续服用1个月。
7.功效
补肾益脑,养肝调脾。
8.注意事项
本方不适合阳热亢盛或容易上火之人。另外,有胃食管反流、消化道溃疡病史者,需去掉阿胶。
 
 
 
 
 
 
 
膏方经验——夏季礞石夏苓膏治疗神经衰弱
【礞石夏苓膏】
1.水煎药
金礞石100克、化橘红100克、半夏曲100克、茯苓150克、紫菀100克、白豆蔻100克、滁菊花10克、南藁本100克、炒枣仁150克、胆南星100克、淡竹茹100克、生石膏(先煎)300克。
2.成膏药
龟板胶100克、鹿角胶100克。
3.调味药
荆花蜜100克、藕粉(无糖)100克、杏仁粉60克、莲子(蒸熟,捣碎)100克。
4.制作方法
将水煎药煮2次,每次煎出300毫升药液;同时,将龟板胶和鹿角胶一起加入200毫升水中,放入蒸锅蒸熟烊化;然后,将水煎药液同烊化胶混合搅匀,上火熬煮15分钟,放温后,再加入荆花蜜、藕粉、杏仁粉和莲子,和匀,装入洁净干燥的器皿之中,存放于冰箱。此为一个月左右的膏滋量。
5.用药加减原则
手足容易抽搐、麻木者,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喜怒无常者,加木香、天竺黄;胸胁刺痛者,加郁金、丹参、降香;脘腹胀闷、嗳气、舌苔厚腻者,加佛手花、苍术、白术;口舌干燥、腰膝酸软者,加石斛、麦冬。
6.服用方法
温水兑服,一次2匙(约10毫升/匙),头2周早、晚饭后各1次,第3~4周内,于中饭后服用1次,之后隔一日的中饭后服用1次,连续服用4~6周。
7.功效
清热化痰,养心安神,适合心神失养兼有湿热扰神的患者。
8.注意事项
本方不适合阳虚之人使用,阴虚体质者需添加养阴之品。
神经衰弱的表现可以出现在精神方面、饮食方面、睡眠问题、身体素质等方面。康先生睡眠问题突出,兼有痰和食欲问题、身体消瘦等情况,他以为自己是胃肠不好,但事实上却是神经衰弱。
 
 
 
 
 
 
 
 
 
 
 
地榆散9
【处方】 地榆2两(炒),御米壳4两(蜜炒),陈皮1两(浸洗,去白),藿香1两(洗去土),黄连1两,甘草1两(炙),苍术1两(米浴浸3日,炒)。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五色痢,里急后重,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大盏,煎至8分,去滓,通口服,并2服滓再煎作1服,共3服。
【摘录】 《传信适用方》卷二
 

 
 
 
 
 
 
 
 
地榆散8
【处方】 何首乌 肉桂 地榆 香白芷各等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主妇人腹中瘀血,小腹隐痛,经水淋漓,色黯或紫黑有块。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米泔水200毫升,加砂糖一小块,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二五引《家藏经验方》
 
 
 
 
 
 
 
地榆散7
【处方】 地榆 黄耆 枳壳 槟榔 川芎 黄芩 槐花 赤芍药 羌活各3克 白蔹 蜂房(炒焦)甘草(炙)各1.5克
【功能主治】 主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 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 《仁斋直指》卷二十三
 
 
 
 
 
 
 
 
地榆绢煎
【处方】 地愉8两(洗净,捣罗为末),绢1匹(小薄者)。
【制法】 上件绢,用清水洗净绢糊,用炭灰淋清汁2斗煮绢,以灰汁尽为度。绢已烂熟,擘得成片,段3寸至5寸,即取出压尽灰汁,入于清水内,洗3-5次,令去灰力尽,重入锅内,以水2斗,入地榆末煎,煮熟烂,以手指捻看,不作绢片,取入砂盆研之,如面糊得所。
【功能主治】 补定伤痕。主刀刃所伤,内损大肠及两胁肋;并腹肚伤破,大便从疮口中出;及产后伤损,小肠并尿囊破,小便出无节止。
【用法用量】 分减2服,用白粳米粥饮调,空心服之。服后仰卧,不得惊动转侧、言语。其余1服,至来日空心,亦用粥饮调服。其将养1月内,切须慎护。如是产后所伤,服此药绢1匹,分作4服,每服用粥饮1中盏调服之,日2次。
【注意】 忌一切毒食。只食熟烂黄雌鸡及白米软饭,余物不可食之。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七
 
 
 
 
 
 
 
 
地榆解热汤
【处方】 当归5钱,生地3钱,地榆2钱,天花粉2钱,黄芩1钱,甘草1钱,苏叶1钱,大黄1钱。
【功能主治】 肺金干燥,伤风潮热,大便微硬。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辨证录》卷五
 
 
 
 
 
 
 
 
 
 
 
地榆降血饮子
【处方】 苏子降气汤1帖加地榆1钱半(洗净),麦门冬10粒(去心)。
【功能主治】 妊娠足月临产之时,血出三日而子未下,手足不收,昏瞀如醉,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 只作1服。用水1盏半,加生姜2片,煎7分,去滓,入乳香少许(透明者),溶开温服。不能自饮者,扶起灌之。
【摘录】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四
 
 
 
 
 
 
 
 
膏方经验——夏季化瘀开郁膏治疗焦虑
【化瘀开郁膏】
水煎药
桃仁120克、红花120克、川芎90克、赤芍120克、柴胡100克、桔梗100克、薄荷60克、藿香100克、石菖蒲100克、丹皮100克、生地100克、田三七60克。
成膏药
鹿角胶60克、龟板胶60克。
调味药
生姜汁100毫升、荆花蜜60克、莲子(蒸熟,捣碎)100克。
制作方法
将水煎药煮2次,每次煎出300毫升药液;将龟板胶和鹿角胶一起加入200毫升水中,放入蒸锅蒸熟烊化。然后将水煎药液同烊化胶混合搅匀,同时加入莲子和生姜汁,上火熬煮15分钟,放温后,再加入荆花蜜60克,和匀,装入洁净干燥的器皿之中,存放于冰箱。此为一个月左右的膏滋量。
用药加减原则
容易汗出者,加生黄芪;小便黄赤者,加车前子、泽泻、滑石;身体酸痛者,加羌活、秦艽、葛根。
服用方法
温水兑服,一次2匙(约10毫升/匙),头2周早、晚饭后各1次,第3~4周内,于中饭后服用1次,之后隔一日的中饭后服用1次,连续服用4~6周。
功效
活血化瘀,行气开郁。
注意事项
气血亏虚之人不适用。
 
 
 
 
 
 
 
 
膏方经验——秋季滋阴宁神解郁膏治疗焦虑
【滋阴宁神解郁膏】
水煎药
生地黄150克、五味子100克、天门冬100克、麦门冬100克、百合120克、远志120克、炒枣仁150克、桔梗60克、首乌藤150克、合欢花100克、元参100克、生龙齿200克。
成膏药
阿胶100克、鹿角胶60克、鳖甲胶60克。
调味药
大枣(擘开)30克、荆花蜜100克、黄酒250毫升。
制作方法
先将阿胶加入黄酒中浸泡一日。隔日,将水煎药煮2次,每次煎出300毫升药液;将鳖甲胶和鹿角胶一起加入泡有阿胶的黄酒中,放入蒸锅蒸熟烊化;然后,将水煎药液同烊化胶混合搅匀,上火熬煮15分钟,放温后,再加入大枣和荆花蜜和匀,装入洁净干燥的器皿之中,存放于冰箱。此为一个月左右的膏滋量。
用药加减原则
容易惊慌失措、受到惊吓者,加远志、石菖蒲;心烦、急躁者,加知母;大便秘结,加火麻仁、当归。
服用方法
温水兑服,一次2匙(约10毫升/匙),头2周早、晚饭后各1次,第3~4周内,于中饭后服用1次,之后隔一日的中饭后服用1次,连续服用4~6周。
功效
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注意事项
阳虚水泛之人不适用本方。另外,有胃食管反流、消化道溃疡病史者,需去掉阿胶。
 
 
 
 
 
 
 
 
膏方经验——冬季养心定志除郁膏方治疗焦虑
【养心定志除郁膏】
水煎药
玳玳花150克、腊梅花150克、八月札120克、九香虫60克、熟地黄100克、远志100克、茯神100克、枸杞子90克、太子参120克、生黄芪120克、生龙骨200克、桂枝100克、炙甘草90克。
成膏药
阿胶100克、鹿角胶60克、鳖甲胶60克。
调味药
龙眼肉60克、核桃仁60克、饴糖(麦芽糖)100克、黄酒250毫升。
制作方法
先将阿胶加入黄酒中浸泡一夜,第二日,将水煎药煮2次,每次煎出300毫升药液;将鳖甲胶和鹿角胶一起加入泡有阿胶的黄酒中,放入蒸锅蒸熟烊化;然后,将水煎药液同烊化胶混合搅匀,再加入龙眼肉、核桃仁和饴糖(麦芽糖),和匀,装入洁净干燥的器皿之中,存放于冰箱。此为一个月左右的膏滋量。
用药加减原则
腰膝酸软者,加补骨脂、川牛膝;面色苍白或萎黄者,加白芍、何首乌;大便溏泻者,加赤石脂、炒白术。
服用方法
温水兑服,一次1匙,头2个星期早、晚饭后各1次,后2个星期隔日中饭后服用1次。连续服用46周。
功效
补益肝肾,养心定志。
注意事项
阴虚有热或容易上火之人不适用;另外,有胃食管反流、消化道溃疡病史者,需去掉阿胶。
 
 
 
 
 
 
 
 
地榆黄连散
【处方】 地榆半两(微炙,锉),黄连半两(去须,微炒),木香半两,当归3分(锉,微炒)。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赤白痢,不欲饮食,四肢瘦弱。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方出《圣惠》卷九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三九七
 
 
 
 
 
 
 
地榆槐角丸
【处方】 当归(酒洗)2两,川芎1两,白芍(酒炒)1两,生地黄2两,黄连(酒炒)1两,条芩(酒洗)1两,黄柏(酒炒)1两,栀子(炒)1两,连翘1两,地榆2两,槐角1两半,防风1两,荆芥5钱,枳壳(去瓤)2两,茜根5钱,侧柏叶5钱,茯神5钱,陈皮5钱。
【制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便血。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心白滚水送下,或加细茶亦可。
【摘录】 《回春》卷四
 
 
 
 
 
 
 
 
 
地榆合剂
【处方】 地榆33g,黄连33g,黄柏33g。
【功能主治】 烫伤。
【用法用量】 上为末,再加冰片1g,调菜油100毫升,搽患处。
【摘录】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乌梅丸治愈小儿手抖一例
小儿之病,疳积(营养不良症)、虫证甚多。从 50 年代以来,余用乌梅汤加减,治疗小儿食欲不振,体质瘦弱,夜间伏卧不宁,大便检验有蛔虫卵而屡用驱虫药效不显者,大多数均能取得满意之疗效。
我曾治疗一例王姓女孩,7 岁,其母述其女两手发抖已有数月。前医选用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生地、桑叶等平肝熄风之品治之不愈。
察其面色苍黄,体质瘦弱,食欲不佳,夜间喜伏卧,有时腹痛;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下唇里面有粟粒疹,白眼球有蓝斑。
此乃蛔虫扰动厥阴之蛔脉证,非湿热伤津、肝风内动之掉摇。
遂予乌梅丸改为汤剂服之:
乌梅10克,黄连6克,黄柏3克,桂枝3克,党参3克,附子3克,细辛3克,当归3克,干姜4克,川椒15粒。
服 2 剂,手抖减轻。继服 2 剂,手抖已止,但食欲仍欠佳,时有腹痛,改服吾邑已故名老中医刘子和先生治小儿脾疳方:
使君肉 6 克,榧子 6克,川楝子5 克,山楂8 克,槟榔片 6 克,神曲6 克,麦芽8 克,乌梅 8 克,川椒 15 粒,胡黄连 3 克,山药 8 克,扁豆 8 克,茯苓 6 克,陈皮 3 克。
4剂后,食欲增进,腹痛消失。将上方改为散剂服之。其病遂愈。
张光按:
临床常见小儿手抖、摇头、面部抽动等症,多数表现为痰湿淤堵经络所致,虫症少见,原因可能在于现代人讲究卫生,小儿很少患蛔虫症;但并非绝对。
再加上饮食方面膏粱厚味,导致营养过剩,进而形成痰湿郁积于体内,这类患儿大都体健肥硕,舌苔厚腻,表现为实证,临床以温胆汤合止痉散加减化痰止痉,疗效确切;
本案患儿下唇里面有粟粒疹,白眼球有蓝斑,这是诊断蛔虫症的两个重要指征;
另患儿食欲不振,体质瘦弱,且脉沉细无力,呈现一派虚证,加上有蛔虫,最终表现为虚实夹杂之症,医者以乌梅丸4剂,解决了患者几个月的难题,给我们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另一思路。
 
 
 
 
 
 
 
论食疗·姜、葱、蒜、辣椒多多益善吗?
饮食与医药的关系非常密切,就像一对孪生姊妹,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早在二三百万年以前,地球上有了原始人类。我们的远古祖先为了生存,采集野果、挖掘植物根茎、猎杀动物,寻找食物充饥。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有的东西香甜可口,吃了以后不饥不渴,浑身有劲,有的东西苦涩难咽,但吃了以后身体上原有的病痛消失了。前一类就成了人们口耳相传的食物,后一类就成了药物。而介于两者之间,既香甜味美,又能增强体力,消除某些病痛的食物,就成了食疗的主要原料。古人所谓“医食同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姜、葱、蒜、辣椒等蔬菜及调味品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富含有益于身体的物质,又有显著的食疗作用,所以,有人说:“多吃葱和蒜,身体如铁棒。”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姜、葱、蒜、辣椒尤其如此。 姜:这里主要说药食两用的生姜。生姜味辛性温,能发表散寒,开胃止呕,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作为佐料入餐,能去腥辟秽。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咳喘、胀满、泄泻等。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食疗药物。但是,多服久食会产生许多副反应。 《本草纲目》载:“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患有某些病症或素体阴虚内热者,不宜食姜 。《本草经疏》指出:“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随息居饮食谱》认为:“内热阴虚,目赤喉患,血证疮痛,呕泻有火,暑热时症,热哮大喘,胎产痧胀及时病后,痧痘后均忌之。” 葱:葱是日常菜蔬,含有蒜素及维生素 B1 、B2、A 等,对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葱叶、葱白、葱汁、葱花、葱实、葱须均有一定的食疗作用。但究属辛辣刺激之品,多食或有某些疾患之人食用可产生副反应,如表虚多汗之人不宜食葱;有狐臭之人不可食葱;久食葱令人记忆力下降、容易引发痼疾;生葱不能与蜜同食,否则易产生腹泻等。 蒜:大蒜辛温,有较强的刺激性,既有较广的治疗作用,又有明显的副反应。所以,大蒜可食,但绝非多多益善。大凡阴虚火旺之人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流行病、传染病后均忌食大蒜。这是因为《本草经疏)认为:"脾胃之气最喜芳香,熏臭损神耗气,故久食则伤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辛温太过,则血耗而目损矣”。 辣椒:辣椒作为最常用的蔬菜及调味品,在四川、湖南、陕西等地广为食用,几乎到了无辣不成菜的地步。食用辣椒能增加食欲、驱风散寒、活血暖胃,但食之过多,则易引起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痔疮、疖疮痈肿等,故尽量少食为上策。
 
 
 
 
 
 
 
3剂瓜蒌薤白白酒汤治愈8年心绞痛
导读:三味药、三剂方,治愈患者8年的心绞痛,作者终身难忘,读者叹为观止。虽不能人人亲历,欣赏一下也够激动的了。
有一个60岁、患有心脏病的男人,让我终生难忘。
他得了8年的心绞痛,每天发作大约 2~4 次,只要稍微累一些就心区疼痛,心痛时什么都不敢做,只能休息。幸运的是他这么多年还未出现过昏厥。
这样的病人,在国内被任何医生看到都会被要求住院治疗,甚至在治疗中都不敢用中医药。可是这里不同,病人没钱看病、没钱买药,于是就只好留在家中,默默忍受着病痛,这一忍就是8年。
根据这个病人的发作特点,经仔细诊断后,我们选用了记载于《金匮要略》中的“瓜蒌薤白白酒汤”,也是按照原书的用法,嘱咐病人用酒来煎药。共两剂药,每剂药一天分两次喝。
两天后,病人吃完药来复诊。他自己描述:服第一杯药后,自觉胸中针刺疼痛已经消除,但还有轻微胸痛感。吃完第二杯药后,早上起来所有的胸痛已经解除。吃完第三杯药,觉得胸中舒畅,是前所未有的感觉;而且一直以为是劳损引起的左背痛,也一起消失了!
8年来,他第一次一整天都没有出现心痛!
病人经复诊后,我又原方开了两剂药给他,再来复诊时,胸痛未再发作,从脉象上看也缓解了。就这样,多年的顽疾竟然被治好了。
在此病例中,我最难忘的体会,就是中医真的“简、便、验、廉”。一个药方,只是三味药:瓜蒌、薤白和酒。我们计算过,即使加上病人自行买酒的价钱,两服药才不过约20 元人民币。
我梦想着,若将中医药带到世界上所有的贫困地区,不就能解决世界上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滋补膏方治健忘
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养筋强骨膏,最好的高血压药物
自己动手制膏方 滋补又省钱
.第一章生命在于慢补
升高白细胞的药:鹿角胶、龟板胶和阿胶
老中医坐堂 儿科病诊治绝招67 脑积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