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2288

糖尿病探源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急剧攀升,据最新流调数据显示,依据糖尿病的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者有1.144亿,居世界首位。

 糖尿病是一种身体内脏功能代谢紊乱症。糖的味道是甜的,糖是人体的能量来源。从中医理论看,糖的代谢与脾胃有关,因为脾胃属土,土之味甘,胃主纳食,脾司运化,中气斡旋,升清降浊,人体内部方能除旧布新,所以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先天之本在肾)。

 又脾主统血,脾经与心经相接,所以脾在一定程度上也主管血液的运行(推动血液运行的原动力在肾,传导在肝脾,输送在心脏,治节在肺脏,血液运行与五脏都有关联)。脾的动力一部分来自肝肾的上升之力,另一部分来自饮食转化的能量,脾的主要功能就是把来自饮食的糖转化为能量输送到血液中,变成人体的动力,就像把煤烧成火,把水蒸成气,把气转成动力,这一点与蒸气机原理很相似。现在由于脾的转化功能出了问题,所以糖不能正常转化为能量,反而停留在血液中,成为了血液的负担,这时去验血,血糖值就一定是高的,于是西医所谓的糖尿病就发生了。

 脾本来主升清气,也就是把来自肾肝的原动力传导到心脏,而现在由于上升之力不足,不能推动饮食精微上升化为能量,反而使营养物质下陷于肾中,随小便排出体外,这时化验尿液,尿糖也高了,西医所谓的糖尿病就名副其实了。但由于西医理论的局限,不能了解致使糖份不能正常转化为能量(相当于水化成气)的根本原因,所以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治愈此病。但是西医发现了人体胰岛素,胰岛素本来是在脾运化精微的过程中自动产生的,是脾的运化功能的物质形态,西医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方法就是向人体注射人工合成的胰岛素,胰岛素可以在短期之内降低血糖,缓解一些症状,但是仍无法根治此病,因为病人的脾脏功能没有恢复,胰岛素还不能自生,所以西医就不断注射。而长期的注射不但会使脾的正常运化功能完全丧失,还会使肝肾功能遭到破坏,最终导致西医所谓的并发症,手足坏烂,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等坏证,终归不治。所以西医说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是绝症,对西医来说确实是这样的,因为他们不知道病因,根本不会治疗,而且越治疗越坏。

 中医认为,造成此病的直接原因是脾的升清功能遭到破坏,而导致脾气不升的原因是由于肾阳的不升。阳气主升(热而轻故升),阴气主降(寒而重故降),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肾气不升是因为肾阳不足。治疗糖尿病,必须想方设法让脾肾功能得到恢复。

早期的糖尿病,还没有波及到中焦时,只需用金匮肾气丸就能治愈,因为肾气丸正是温补肾阳的妙药(烧旺炉中之火)。

 当病情继续发展,波及到中焦时,可以合用附子理中丸,因为附子理中丸正是温补脾阳的正方。

 至于中晚期的坏证,是经过长期不治,或者被西医积极治疗,不断误药积累起来的,已经损及了根本。但如果治疗得当,用药得法,也并不是没有治愈的可能,需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先消除掉由于前期错误治疗的后遗症,至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如果一年还无法恢复,就很难彻底复原了。

 现在医院的中医,对糖尿病治疗,普遍采用滋阴降火的原则,使本来就受损的脾阳肾阳,再遭克伐,这就好比雪上加霜,病上加病,又怎么能治好病呢?所以对这些时医来说,糖尿病也就成了治不好的绝症。

 糖尿病,目前已经是个很大的产业,给西医集团和各大医院带来无比丰硕的利润。就像烟草公司需要烟民一样,降糖药胰岛素生产厂家也需要糖尿病人。为了维持顾客量,让人相信自己有病,糖尿病人需要以科学的名义进行特别认证,于是,血糖检测仪应运而生,同时,一个被渲染成具有普世意义的血糖标准指标,也开始面世。但每个人的体格大小,身体胖瘦,饭量大小,以及用餐前后的血糖差异,都是不同的,怎么会是一个指标?

 西医降糖,就是要让血液中的含糖量减少,服用降糖药,只是指标控制在了设定范围,其实病一点没去,还在身上。眼瞎、脚烂的糖尿病综合症,大多是坚持不懈使用西医西药治疗的结果,并非疾病自身发展而成。

 血糖不是垃圾,而是身体的食物营养, 当吃喝摄入量远远超过消化能力,就会出现血糖升高。血糖高是体内物质极大丰富的表现,过去经济困难时期,是很少出现的,所以糖尿病又被称为富贵病。只要吃的不那么"富贵", 想血糖高并不那么容易。

 没有明显症状的血糖数值偏高,其实都不算是病,而是身体过于富贵安逸了,这个时候,饮食需要适当进行节制,饮食清淡,不要贪吃少动。没有必要一边摄入过多营养,一边吃降糖药。

 以上,是我对糖尿病的病因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对糖尿病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同时帮助到相信中医的有缘人。

中医解梦

关于梦与疾病的关系,中医有着一整套完整的理论。能预兆人体病变的梦,中医称之为梦证,是由人体的阴阳五行失调造成的。根据梦境,可以推断出身体的某一部位阴阳不和,并加以辨证施治,即为梦诊,这是中医自古相传的一种诊法。

中医学认为,人和天地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体内在脏腑的感应,通过梦象反映出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的主观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如果太过了,往往也会在梦境中有所体现。梦象虽然是心神活动,但神魂的变化与身体脏腑气血密不可分,由此可以了解脏腑阴阳气血的变化,通过按跷、针灸、汤液等来调理,让阴阳气血平衡,脏腑功能正常。

《黄帝内经·灵枢》记载了各种气盛产生的梦境: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

同时,《内经》也把虚邪侵袭人体部位产生的梦也做了解释: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不能前,及居深地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胞殖,则梦溲便。

在这里,我从中医学的角度,根据身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盈亏变化,结合《内经》原文,解读一下梦境,可以帮助察知身体内部病变。气淫于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如果邪气太盛,会出现以下梦境:

1、阴气盛:会梦见趟渡大水而害怕

2、阳气盛:会梦见大火而感到灼热

3、阴阳二气俱盛:会梦见相互格斗残杀

4、上体邪气盛:会梦见自己向上飞腾

5、下体邪气盛:会梦见自己向下坠堕

6、肝气盛:会梦见自己发怒

7、肺气盛:会梦见自己恐惧、哭泣、飞扬

8、心气盛:会梦见自己发笑、恐畏

9、脾气盛:会梦见自己唱歌、欢乐、身体沉重不能举动

10、肾气盛:会梦见自己腰和脊背分离不连

11、过饱:会梦见给别人送吃的

12、过饥:会梦见自己想要吃的

以上12种,是邪气太盛造成的,治疗需要泻法。

年轻脱发患者的分型论治

很多年轻女性甚至一些中学生来诊主诉脱发,也有一些IT从业者主诉脱发严重,早晨起来梳发时大把脱落,枕头上地上全是自己脱落的头发,看上去触目惊心,头皮裸露出来,只剩下稀疏的细发,患者烦恼的说如此脱下去,离秃顶也就不远了。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血气旺盛,气血调和,寒热均衡,则毛发旺盛,气虚血弱,或寒热不均,毛发得不到滋润濡养,则毛发容易枯萎,稀少或脱落。

临床常见引起脱发的原因,有阴血不足,血虚不能荣养毛发,毛发得不到滋养导致脱落,还有血分蕴热,外受风邪,热伤阴血,导致毛发失养而脱落,现在最常见的脱发原因是失眠焦虑,急躁易怒,情志抑郁导致的脱发,还有的患者体质湿热,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湿热上蒸颠顶,侵蚀发根,导致脱发,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辨证论治。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脱发的原因,阴血不足,我们说发为血之余,血虚不能荣养毛发,而致头发大量脱落,毛发枯黄没有光泽,这类患者常见一些产后女性,身体虚弱,产后血虚,并伴有面色萎黄,身体瘦弱或虚胖,容易头晕,心悸,失眠,乏力,汗多等症状,脉诊脉象虚大,舌质淡。

治疗这类由于血虚引起的脱发,我常以当归补血汤和四物汤为基础,加二至丸,或加入菟丝子、补骨脂等药物,补血养血的同时,补肝肾,养阴血,养血生发,给毛发以充足的营养,促进头发生长。

第二种,阴虚内热导致的脱发,血分蕴热,外受风邪,或情志不畅,热盛生风,上犯颠顶,热伤阴血,毛发失养而脱落,这种情况导致的毛发脱落,有时不仅见于头发脱落,甚至眉毛或者男性胡须也会脱落,也多见于年轻人,他们头发干枯,头屑多,还伴有头皮瘙痒,皮肤干燥,口渴口干,手脚心热,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脉象多细数,舌质红苔薄,治疗时可以用清热凉血的清营汤,或杞菊地黄汤,常用的药物比如生地、赤芍、黄芩、地骨皮、侧柏叶等。

这类血热风燥,耗伤阴血导致的脱发,经过清热凉血祛风,脱发停止后,也要注意用养血益阴的药物,以改善身体营养情况,促进毛发生长。

第三种,湿热内蕴导致的脱发,这类患者多为湿热体质,多见于中年人,体形偏胖,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味,体内蕴湿生热,湿热熏蒸头面,侵蚀发根,发质油腻导致脱发,这类脱发患者,多见于一些男性青壮年,汗腺发达,脱发多,一些男性甚至会出现秃顶的现象,这类患者也是我们常说的湿热体质,皮肤毛发油腻多汗并且身体燥热,头顶脑门发热,并伴有面部痤疮,口唇发红,肠胃容易积滞,腹满胀气,口气重等症状。

这类脱发患者,我们常用荆防连翘汤,和血泻火解毒,清利湿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身体湿热熏蒸的问题,脱发症状改善后,可以加用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等药物,滋补肝肾,育发生发。

第四种,情绪郁结导致的脱发,也是现在年轻人最常见的脱发原因,尤其是一些学生,或年轻在职工作者,压力大,节奏快,人的情志活动、精神状态处于高压状态,非常容易脱发,很多脱发患者主诉脱发,还伴有焦虑,紧张,恐惧,情绪郁结不畅等问题,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影响肝的疏泻调达,导致人体气机紊乱,气血运行不畅,头发突然成片脱落,发根松动,伴有失眠烦躁,口苦口干,头晕头胀,胸胁涨满,善太息等症状,这类患者脉象多弦细,舌红苔薄白。

这种情况引起的脱发,属于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治疗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安神解郁,疏泻肝胆郁结,若肝气郁结伴有气血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可加当归、红花等药物,活血养血,促进头皮毛发滋养,治疗脱发效果很好。

反复胁肋胀痛的治疗

一位77岁的男性患者,主诉右肋部不适,胀痛来诊。查看患者几年前的病例存档,发现这位患者几年前就频繁出现右肋部胀痛不适,一年前还查出胆囊炎,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后,还是反复右肋下胀痛,当时用中药治疗两个疗程后,不适症状消失。

望诊患者体形干瘦,面色暗黄,舌红苔白,脉弦细,患者除了胸胁苦满,还伴有口苦口干,心烦,食欲不佳,头晕,自我感觉身体不适的症状很多,情绪不畅快,典型的小柴胡体质,这类体质最容易出现的症状就是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于是给患者处方一贯煎加枳壳、石斛等药味,患者用药七天后,反馈胸胁胀痛症状明显减轻,几乎感觉不到肋下疼痛了,食欲改善,感觉身体轻松很多。

这位患者反复出现右肋下疼痛,肝主疏泄,喜调达,阴虚血燥,血燥气郁,肝失所养,出现胸脘胁痛,肝肾阴虚,津液不足,所以咽干口苦,舌红,脉弦细,用一贯煎,方中生地为君,量大,滋阴养血补肝肾阴,更用了沙参、麦冬、枸杞子,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涵养肝阴,川楝子疏泻肝气,柔肝疏肝,这个方剂用于肝肾阴虚导致的胸胁苦满,肋胁胀痛,吞酸吐苦,口干,舌红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用五积散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转氨酶高

一位三十五岁的女性患者,主诉高血压,高血脂,转氨酶高来诊,患者望诊体形偏胖,尤其上半身较胖,面红,舌胖大苔薄,舌尖缺损,脉象沉缓。

患者年纪不大,已经高血压多年,并且体检查出血脂,转氨酶均高出正常值很多,日常容易头晕头闷,身体乏力,干什么都没精神,没气力,饭后容易腹满腹胀,大便不成型且次数多,经常感觉后背肌肉酸疼不适,好像有东西压着后背似的,长期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但身体不适症状越来越严重。

于是寻求中医治疗,当时结合患者体质和病症,李老师处方五积散加减,患者服用一个疗程后复诊,反馈身体乏力,后背酸疼都有所好转,饭后腹胀好转,血压也降下来了,到医院复查发现,转氨酶也降至正常水平,患者对治疗效果很满意。

现在的很多这样的年轻人,本来正是处在身体强壮的青壮年,看着身体挺壮实,但是整个人身体状态很差,精神萎靡,经常懒洋洋的觉得身体哪都不舒服,到医院检查也查不出什么大问题。他们大多体形偏胖,肚子大,大便稀溏,身体乏力,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我们总结这类体质属于五积散体质,是一种寒热交错,燥湿相混,虚实夹杂的状态,我们说五积散针对身体风寒湿气血痰,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痰积,五积散体质的人一看就是身体痰浊重,痰湿阻滞脾胃,水液运行失常,过多的痰浊废物在体内囤积,身体发胖,肠胃不适,腹胀不消化,容易恶心,口苦口臭,头晕乏力,身体笨重,皮肤多汗湿浊油腻,失眠烦躁,尤其是下焦的痰湿水液集聚容易引起腰疼腿沉,男性会出现性功能障碍,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月经量少,闭经,带下量多,关于痰湿的概念,寒化容易形成湿,热化容易形成痰,我们前面说有湿睡不醒,有痰睡不着,痰热痰火上扰,人最容易烦躁失眠,五积散中用了燥湿化痰第一方二陈汤合燥湿运脾第一方平胃散,陈皮、半夏,是治痰第一要用到的药对,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苍术苦温性燥,最能除湿运脾,后面加了少量的甘草,甘缓和中,所以二陈汤合平胃散,使痰湿得化,气机调畅,五积中最严重的痰积才可以消除,症状才能改善。风寒湿气血痰积之外,还有食积,五积散体质的人食欲好,吃得多不消化,容易口臭,腹胀腹泻,大便不通畅等症状,五积散中的厚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促进肠胃蠕动,消食除湿,理气除胀,下气除满。

现在这类五积散体质的人也越来越多,李宏奇老师在治疗时常用到五积散加味,疗效显著,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患者风寒湿气血痰瘀的情况进行加减,争取每一味药和它的用量,都要和患者的风寒湿热气血痰瘀的病证丝丝相扣,改善患者体质瘀滞的状态。

华神方,可治11种病症,只要3天见效就可根治

本方以疏通经络为主,凡属经络不通症均可治疗,见效既可根治。

药材:全虫20克;蜈蚣20大条;红花、当归、制附子各25克;地龙60克、天麻25克、石昌浦20克、郁金25克、乳香25克、川穹25克;55度白酒800毫升;

制作:上药粉碎浸入白酒中三天,然后用不锈锅锅煮沸5分钟冷却一天。过滤既可使用。(最好用榨汁机过滤)药渣晒干打破碎成面,作为巩固治疗。

服用:成人每次40~60毫升,首次20毫升,一日2~3次。

主治:

1、本方用于各种顽固性头痛服用立刻止痛,3~7天根治。

2、用于咽炎鼻炎,耳聋立刻见效,7天左右根治,用于各种皮肤病当天内见效;

3、用于各种感冒引起的发热,喉咙肿痛,咳喘服用立刻见效,30分钟恢复正常,重者4小时再服一次。一次根治。

4、用于癫痫服用当天见效,15~20天根治。

5、用于各种支气管炎,咳嗽,哮喘服用十分钟止喘,20~30天根治。

6、用于各种关节炎、颈腰椎增生、各种腰腿疼、无名痛,服用当天见效,20--40天根治。

7、用于脑血栓、高血压、中风7天见效,20天左右恢复自理能力。

8、用于结肠炎7~15天根治。

9、用于脚气10分钟,连涂3遍,立刻止痒,十小时再抹一次既可根治。

10、用于各种肿瘤、脉管炎中早期,3天内见效就可根治,否则无效。

11、用于清血脂,用药渣每次服用6克,一日2次,15天既可,而且不反弹。

以上病症,只要3天见效就可根治。只要7不见效果,说明不对症,请勿再用!切记。

心跳加快、心慌不安,101010方,心悸证治全啦

心跳突然加快,心慌有不安感,你有没有遇见过这种情况?这是心悸的表现,如果出现这种症状,可不要忽视哦,因为心悸常是各种心脏病及其他疾病累及心脏的首发症状之一。心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证型多端,治法方药为何?这是一篇曾学文教授的讲课实录,相信能让你轻松了解心悸。

(一)病名概述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者自感心中急剧跳动,时有惶恐不安,不能自主,可伴有心前区不适,颤抖不宁,或脉见参伍不齐的一种心脏病。

心悸的病因与治疗首见于张仲景的论述中,如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治疗方剂,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对心悸的症状亦作了详尽描述: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怔忡多为心悸的严重表现。虞抟在《医学正传》中对惊悸与怔忡两者的区别做了说明,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心悸之临床表现,主要见于西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或过缓、早搏、心房颤动、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二)诊断依据1.患者自觉心中跳动不安,不能自主。脉过速或过缓,或有间歇,参伍不齐。休作有时者轻,无时者重。

2.心脏听诊、心电图等项检查,提示有心律失常。

(三)证治分类

1.心气不足证【主症】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睡眠不安,眩晕自汗,舌淡红,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失所养,故心悸气短。气虚不足以温煦四末,故乏力。汗为心之液,气虚不摄故易自汗。气血不足,髓海失养,故头晕,睡眠不安,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方剂】生脉散合五味子汤加味。

【药物组成】党参10g,黄芪20g,麦冬10g,五味子5g,白术10g,炒酸枣仁10g,柏子仁10g,炙甘草5g

2.心阴亏虚证【主症】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口咽干燥,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或有间歇。

【证候分析】心阴不足,不能敛阳,阳无所附,则心悸易惊。阴虚内热,阴液外泄故见烦热盗汗,阴液亏损,津不上承故见口干咽燥。脉细数乃心阴亏损之象。

【治法】滋养心阴,镇静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0g,天冬10g,麦冬10g,生地黄15g,玄参10g,丹参20g,当归10g,炒酸枣仁12g,柏子仁10g,炙远志5g,茯神10g,紫石英15g

3.心肺气虚证【主症】心悸胸闷,喘咳气短,久咳不已,面色苍白,自汗多汗,舌质淡胖,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心肺气虚,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故心悸。心肺气虚不足以息,故气短少气。肺气久虚,失于肃降,气逆于上,故久咳喘息,胸闷。气虚不足,外表不固,故乏力自汗。气虚故面色苍白,舌质淡胖。气不足则脉虚无力。

【治法】养心补肺,敛汗固表。

【方剂】生脉散合玉屏风散加味。

【药物组成】党参10g,黄芪25g,天冬10g,麦冬10g,川贝母10g,五味子5g,白术10g,茯苓10g,防风10g

4.心脾血虚证【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倦怠无力,睡眠多梦,舌淡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主血,脾统血,阴血不足,血不养心,故心悸气短。血虚则倦怠无力,多梦。血不荣于脑,故头晕目眩。血不外荣则面色不华,舌淡白。血脉不充则脉细弱。

【治法】补心健脾,养血安神。

【方剂】归脾汤合四物汤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5g,黄芪20g,当归12g,白芍10g,熟地黄15g,川芎10g,白术10g,炒酸枣仁10g,茯神10g,炙远志5g,陈皮10g

5.心肝阴虚证【主症】心悸眩晕,急躁易怒,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数或有间歇。

【证候分析】心主血,肝藏血,心阴虚易兼心血虚,心脉失养,故见心悸,失眠多梦。肝阴不足则肝阳偏亢,故见眩晕,急躁易怒。阴虚生内热,则感五心烦热。津不上承,故见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或间歇乃阴血不足之象。

【治法】补益心阴,养血柔肝。

【方剂】一贯煎加味。

【药物组成】北沙参12g,麦冬10g,枸杞子10g,生地黄15g,制何首乌5g,石斛10g,当归10g,白芍12g,炒酸枣仁12g,柏子仁10g,川楝子5g

6.心肾阳虚证【主症】心悸少气,倦怠懒言,畏寒肢冷,腰酸浮肿,舌淡胖有齿印,脉细迟或有间歇。

【证候分析】心居上焦主阳气,虚则不能温煦下焦肾阳,肾阳不足,水液内停,上凌于心,发为心悸,故见少气,倦怠懒言。肾阳虚弱不能达于四末,充于肌表,故见畏寒肢冷。肾阳不足,水湿内蕴,故见腰酸浮肿。舌淡胖、脉细迟乃阳虚水停之象。

【治法】补益气,温肾助阳。

【方剂】保元汤合右归丸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5g,黄芪30g,杜仲10g,制附子(先煎)10g,肉桂5g,山茱萸10g,茯苓20g,当归10g,熟地黄10g,菟丝子10g,鹿角胶(烊冲)10g,甘草5g

7.心虚胆怯证【主症】心悸易惊,惶恐不宁,恶闻响声,坐卧不安,多梦易醒,舌淡红,脉细弦数。

【证候分析】《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气不足,惊则气乱,神不守舍,发为心悸。胆虚则易慌恐不宁,多梦易醒。舌淡红、脉细弦数乃心胆虚怯、阴血不足之象。

【治法】养心壮胆,镇惊安神。

【方剂】平补镇心丹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20g,黄芪20g,麦冬10g,生地黄15g,五味子3g,山药15g,茯神12g,炙远志5g,龙齿(先煎)20g,炒酸枣仁10g,柏子仁10g,炙甘草5g

8.心气郁结证【主症】心悸烦闷,精神抑郁,胸胁胀痛,失眠多梦,舌边尖红,脉弦紧。

【证候分析】心情抑郁,木失条达,气机不畅,则心悸胸闷,失眠多梦。胁为肝之分野,心肝气滞郁结,血运不畅,故见胸胁胀痛。气机郁结,化火伤津,故见舌边尖红,脉弦紧。

【治法】理气解郁,活血安神。

【方剂】加味逍遥散。

【药物组成】柴胡10g,苏木10g,当归10g,白芍10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10g,白术10g,茯苓10g,炙远志5g

9.心胸痰浊证【主症】心悸胸闷,咳嗽痰多,作呕欲吐,心跳不安,舌淡苔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升降失司,痰浊内生,蕴于胸中,阻遏心阳,故心悸,跳动不安。胸阳不振则胸闷。痰浊阻肺,肺失肃降,故咳嗽痰多。痰浊中阻,胃气上逆则作呕欲吐。苔腻、脉滑乃痰湿内蕴之象。

【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方剂】导痰汤加减。

【药物组成】法半夏10g,茯苓12g,陈皮10g,枳实10g,制南星5g,鱼腥草30g,葶苈子(布包)20g,浙贝母10g,炙远志10g,炒酸枣仁10g,竹茹10g

10.心血瘀阻证【主症】心悸怔忡,胸闷憋气,时有心痛,喘息少气,恶梦易醒,舌紫暗,脉涩结代。

【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怔忡。气滞血瘀,心阳被遏,则胸闷憋气。心络挛急,则心痛时作,血行不畅,髓海失养,故恶梦易醒。脉络瘀阻,故舌紫暗,脉涩结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味。

【药物组成】柴胡5g,桔梗5g,枳壳5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生地黄10g,牛膝10g,郁金10g,琥珀(冲服)3g,甘草3g

腰腿痛

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制麻黄10克、甘草10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木瓜15克、五加皮15克、黄芪15克、细辛3克。

加减:舌红热像者加生地15克、黄柏10克;便秘、苔黄腻者加大黄6克、枳实10克、云苓12克;麻木者加鸡血藤30克;肾虚者加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

疗效:治疗32例,治愈30例,疗效不明显2例。

附子温阳天下第一药,表里三焦一切陈寒固冷非他莫属!

提起附子有的人畏如蛇蝎,有的人莫名兴奋,有的人说我起手三十克,五十克,一百克,其实都是错误做法。附子有大毒,治病不可缺。内经曾经给出用毒药标准或者指导云: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素问·五常政大论》

其意思就是大毒治病,好了六七分就不要用了,而非经常服用之品。更有人因为善用附子而鄙视滋阴都是不对的,今天总结一下附子仲景是怎么用的。

附子可以治表证:

表证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感冒初期,比如少阴表证,反发热脉沉者;仲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者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阳散寒解表。

太阳发汗漏汗不止,仲景用桂枝加附子汤,调和阴阳基础扶阳摄阳而汗出自止。

阳虚风湿骨痛,仲景用桂枝附子汤,温阳通经止痛;大便坚硬去桂枝加白术汤,温阳健脾祛湿止痛。

治疗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本方乌头搭配黄芪白芍麻黄炙甘草等攻补兼施温阳散寒止痛。

治疗寒疝,腹痛不可忍,一身汗出,大乌头煎。

治疗寒疝手足逆冷,伴有身疼痛,桂枝汤加乌头,即是乌头桂枝汤。

偏虚证风湿骨痛,甘草附子汤,加强补益力量。

治疗心阳虚,脉促胸满,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

胸痹缓急者,薏苡仁附子散。

治疗脾胃阳虚,可以选用理中汤加附子,即是附子理中汤。

治疗少阴四逆,阳气不振,可以用四逆汤。

治疗少阴下利,白通汤。干呕不止加猪胆汁。

寒实内结,肋痛发热,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配附子,攻下寒实,疼痛自止。本方对应承气汤一寒一热!

治疗水饮泛滥,仲景用真武汤,温阳利水。

治疗阳气不振,用附子汤,附子搭配人参益气温阳。其余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白芍柔肝滋阴止痛。

治疗阳气大虚岌岌可危,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大热者,选用附子干姜汤,顿服单刀直入扶阳退阴!

对于阴阳两虚肾气不足,仲景推荐肾气丸,附子桂枝搭配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取其小火生气。

对于肠痈日久不愈,变成慢性者,可以采用薏苡仁附子败酱散,温阳散寒,清热排脓,效果绝佳!

附子虽然是好药,因为刚猛无比,副作用也不少,大家要注意。岳美中曾经总结云:阴虚内热、血少、吐衄、肠红,均为所戒。老人精绝,以及暑月湿热,亦不可服。因附子毒性大,不应滥用,服附子以补火,必防干涸。若阴虚之人久服补阳之药,则虚阳益炽,其阴愈耗,精血日枯,而气无所附丽,可成不救。

有人把附子当补药是不对的,实际附子是温阳生阳药,李时珍曰:“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历览诸家所著,虽云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或厥冷腹痛,唇青囊缩者,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然以附子培元阳,温经散寒,非谓附子即补药也。可资参考。

麻黄升压,高血压患者禁用?!

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自从汉代《伤寒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本品的作用以发散与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配石膏则宣肺泄热,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在阳和汤中配肉桂则温散寒邪、宣通气血。综上所述,麻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散两个方面的功效。

然而随者西医进入中国,由于西医参与研究,麻黄一些机理被解释,比如麻黄平喘作用,主要是麻黄碱作用。据此制造了不少西药比如:

盐酸麻黄碱滴鼻液是鼻用减充血剂,主要作用是收缩鼻黏膜血管、解除鼻塞、改善鼻腔通气引流,用于鼻塞严重患者。

比如感冒药当中含有伪麻黄碱,有很好减轻鼻黏膜充血作用,减轻鼻塞流体等。

还有研究显示麻黄碱的升压作用缓慢持久,可维持数小时,收缩压的升高较舒张压为显着,舒张压一般不降低。——(中药大辞典)

所以基于这些研究,很多中医就参考西医研究结果也说高血压患者禁用麻黄,实际真的如此?我曾经怀疑。而刘渡舟老表示,有风寒症状既可以应用。后来我遇到一例高血压患者,就用了麻黄,最后结果是没有升高血压,反而降到正常了。

某男,36岁,颈椎病,初诊202346

主诉:颈项强硬,无汗,纳可两胀,血压140——105。舌淡红苔薄。

从颈项强硬,无汗肋胀,看属于少阳太阳合病,给与小柴胡葛根汤合方加青陈皮,因为血压偏高我麻黄少用3克,试探看看是否真的升高血压。

柴胡15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6克,麻黄3克,葛根2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青陈皮各6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3枚,五剂日一剂,

二诊:2023424

颈项强硬减,两肋胀减,二便可,血压130——100

由于奏效,麻黄加量到6克继续服用。

三诊:血压未降,症状差不多,自述不如第一次好,舌偏红苔薄腻。

按:麻黄加量,血压未升高,也未降,舌苔有些变化,考虑湿邪,守方再加薏米仁30克,祛湿。

四诊:202353

血压降到120——70.明显下降到正常。颈项强硬减,汗不多,肋胀续减。舌淡红苔较前干净,守方加苏叶10克,继续再进观察看看!

本案麻黄从3克少量,到6克中量(我常用剂量3-10克)连续服用十五天;未见血压升高,反而在辨证基础上,症状改善,血压缓慢下降到正常。足以证明中医角度有是证用是药就是中医最高的医疗境界,不能先入为主认为麻黄升压遇到麻黄证而不敢用麻黄!

大便稀溏可以用熟地?!

前几天治疗一例心衰,老慢支,是一老年男子87岁;前边用过宣肺祛湿化痰止咳法,咳嗽减轻,但是痰多不易咯出;心慌胸闷气短较前减轻,怕冷大好,有汗便溏,日一行。尿少黄。舌淡红苔薄腻,根部剥脱。

辨证考虑肺肾两亏,气阴不足,给与生脉饮,金水六君子煎加减:

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当归10克,熟地3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芥子6克,陈皮10克,桔梗15克,炙甘草6克,五剂日一剂,

二诊2023517

整体减轻,痰减还是难咯出;乏力气短心慌续减,大便正常,已经不稀溏,眠差,尿黄。舌根已经生薄苔。

处方根据效则守之原则,守方加紫苑,加强止咳化痰。

按:一般理解熟地碍脾,便溏常常禁用,然而本案便溏,舌根剥脱,显然是下焦阴亏,所以大胆使用熟地,补肾填精。肾司二便功能恢复大便稀溏也改善。

然而历史上,明·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云:夫补血剂,无逾地黄、当归,若服过多,其性缠滞,每于胃气亦有亏尔。此处提出熟地黄性缠滞,用之亏损胃气,不宜过多服用,但并未否定其补血之功。明·李时珍借助砂仁之香窜而解地黄之性泥,在《本草纲目》云:盖地黄性泥,得砂之香而窜,合和五脏冲和之气归缩丹田故也。·杜文燮在《药鉴》中提出但此剂泥膈,不宜独用……便泄则禁,认为加入辛凉之剂可除熟地黄滋腻之弊端。明·李中梓在《本草通玄》中指出熟地性滞,痰多者,恐其泥膈,宜姜汁炒之,以制其滞。更需佐以砂仁、沉香二味,皆纳气归肾,又能疏地黄之滞,认为其性滞,痰多而脾虚者用之必然需进行配伍,姜汁炒后再佐以行气之砂仁、沉香既可纳气归肾,又可疏熟地黄之滞。

张景岳更是认为熟地黄是入脾、胃经的要药,在《景岳全书》中言:熟地黄,味甘微苦……得土之气,而曰非太阴、阳明之药,吾弗信也……至若熟则性平,禀至阴之德,气味纯静,故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得非脾胃经药耶?

从本案看,用了张景岳金水六君子煎效果很好,尤其舌根剥脱又长出薄苔来看,凡是下焦阴亏虽然便溏也不禁忌用熟地。本案用熟地黄30克,量也很足,未见妨碍脾胃消化。当然里边也有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痰,也许抵消了熟地的滋腻也未可知!

景岳独具慧眼,在临床中深刻体会到湿痰内盛者兼气虚、阳虚证侯,而一般性地应用六君子汤、桂附二陈汤类者固多,但兼见老年阴虚血气不足之肺肾亏损者亦乎不少,故加当归、熟地滋阴补血,以助肺肾主气、纳气功能恢复,更兼二陈汤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如此则脾气健运,湿痰不生,肺无浊痰,则清宁肃降,肺肾阴复,则气能归根,而咳喘呕恶诸症自可渐痊。景岳创立本方,为阴血亏损而湿痰咳喘者设,其匠心独运,拓宽思路,可见一斑。

孩子尿路感染一年不愈,先治肺,后补肾!

一孩子十一岁,初诊22127日,主诉:尿急一年,导致小便不利,憋不住,尚有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舌淡红苔腻,

考虑湿热内蕴,先开肺气,肺为水之上源;肺主通调水道,因此肺气不宣,肺功能失调也能导致小便不利,大便不畅。

淡豆豉10克,栀子6克,杏仁10克,郁金10克,全瓜蒌30克 紫苑15克,半夏10克,枳壳10克,通草6克,滑石20克,五剂日一剂,

二诊:2314

因为疫情停药,药后小便不利遗尿现象消失,近期治愈,但是没有巩固,如今又有小便不利尿急现象;便干,尿黄,舌苔已退基本正常。

生地15克,山萸肉10克,山药15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菟丝子15克,肉苁蓉15克,知母黄柏各6克,五剂日一剂,

按:从肺论治奏效,由于服药不及时没有得到巩固,如今尿黄小便不利,大便干燥,再从阴亏火旺入手,知柏地黄加减,滋肾清火。

生地15克,山萸肉10克,山药15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菟丝子15克,肉苁蓉15克,知母黄柏各6克,五剂日一剂,

三诊:23310日复诊,发热3天,乏力咳嗽,少痰,口渴不多饮,怕冷热无汗,大便不畅,尿黄。舌苔薄黄腻。另外询问上次药后小便不利尿急愈!

荆芥10克,苏叶子各10克,连翘15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前胡10克,牛蒡子10克,浙贝母10克 全瓜蒌20克,茅芦根各20克,三剂日一剂,

按:一诊从肺治愈;二诊从滋肾清火治愈,前后一人,症状相仿,然而处方天壤之别,这就中医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典范。不懂中医以为不科学,实际中医是实践医学,抓住疾病根本随手而愈!

最后因为发热,咳嗽,改用赵绍琴加减杏苏散加减,后访问发热咳嗽三剂治愈。

自制药酒 妙治冻疮

冻疮是冬季常见皮肤病,其发生主要与气温低有关。此外,还与潮湿、风速大、局部保温不好致血液循环障碍等有关。统计资料表明,85%的冻伤是由于冬季鞋袜过紧、鞋垫潮湿造成的。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寒冷侵袭,气滞血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气血运行不畅,组织缺氧所为。当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为治则。冻疮初起轻者,用软布垫在伤处,时常揉搓,使气血流通;或用温水反复擦洗,使受冻处觉热或僵木消失即可。也可用中成药云南白药酊、正骨水等外搽,使气血畅通。对一般较小的水泡可不予处理,稍加压包扎即可;大水泡要用无菌针头刺破抽干泡内液体,然后用消毒敷料包扎。若已溃烂,可用云南白药粉剂、生肌玉红膏外敷或行换药治疗,一般不需内服药物治疗。临床观察发现,红灵酒外用对冻疮也有明显效果。其制作与使用方法如下。

取当归、肉桂各6克,红花、川椒、细辛、干姜各3克,上等白酒或75%酒精 100毫升。将上药择净,研为粗末,共密封浸泡1周后即成,浸泡时每日摇动数次。对冻疮初起,局部红肿硬痛者,取温水浸泡患处510分钟后,拭干,再用本品适量外搽患处,每日3次,并揉搓至局部发热,连续1周即可。若冬至后,每日取本品少许外搽患处,尚可预防冻疮。

两次得荨麻疹我都是怎么搞定的?你也可以

只要是得过荨麻疹的人都知道,得了荨麻疹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一抓起一片疙瘩,很多时候根本没抓,只是手碰了一下,或者衣服牵拉了一下,就起一大片疙瘩,不仅看着难受,而且越抓越痒,越痒越想抓。我得过两次,两次间隔时间应该有四五年。

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间就得了荨麻疹,的确是这样的。

当然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病因无非就是各种物理因素,比如热、日光、摩擦等;以及一些食物因素,比如吃了一些容易过敏的龙虾、贝壳或蟹之类的。

还有部分则是药物性的或感染了一些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等。但是,这些对于一个得了荨麻疹的人来说,很没有意义。

因为查原因不仅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还不一定查得出来,即使查出来了,也很难避免。那咋办呢?不能一直靠吃抗过敏的药物(比如氯雷他定片)吧。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怎么治的,其实我就是用了一个方,叫做消风散,这个是明代医家陈实功记载在《外科正宗》里的经典方剂。

药物组成是荆芥、防风、蝉蜕、胡麻、苦参、苍术、当归、生地、知母、牛蒡子、石膏、甘草、通草,共13味药。

两次得荨麻疹都是用的这个方,而且每次没用完一包就好了,因为我将一包药打成粉,每次冲服一小勺。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方没有剂量,我们怎么用呢?

如果说要剂量的话,网上也有,不过中医是讲究辩证的,所以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地调整,一般通用的剂量是:

荆芥、防风、苍术、胡麻、牛蒡子、通草这些祛风除湿的,一般用8-12克左右;

苦参、生地、知母、石膏这些清热滋阴的,一般用量10-15克不等;

蝉蜕呢,一般是3-5克,因为蝉蜕非常轻,虽然3-5克看起来不多,但实际上量不少。这个蝉蜕就是我们夏天经常看到的知了脱下的壳。

甘草一般作为辅助性的药物,调和其他的药性,所以一般也是3-5克不等。

可能有人会问,你又说中医是讲究辩证,为何大家都用这个方,用量都差不多呢?

其实,如果是荨麻疹的话,可以将消风散作为一个基础方,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每个人自身情况进行加减。

比如像我当时的情况,一抓一片红疙瘩,下午和晚上明显,尤其是晚上痒得睡不着,平时也有口渴,自己的舌苔也偏红,所以我判断自己是属于血热型的荨麻疹,因此清热凉血的药我用量比较多,基本上是15克,生地我用了30克。

虽然血热型的荨麻疹比较多见,但还是有其他类型的,比如有的人不仅有荨麻疹,还舌苔厚腻,平时身体沉重,胸脘痞闷等,那么这种就是属于湿气重型的荨麻疹,用药的话,可以加点车前子、蒲公英、栀子之类的。

如果仅仅是皮肤容易痒,一会跑这痒,一会跑那样,一遇风更容易痒,那么这种多为风型荨麻疹,加强祛风为主,比如荆芥、防风、牛蒡子、木贼、浮萍等祛风药物多用一些;

如果是气虚型的荨麻疹,容易怕风、感冒、出汗,那可以加点黄芪、党参、白术等,加强益气固表。

总之是寒是热,是风还是火,都可以通过我们的症状和舌苔来判断,进行适当地调整。选择适合自己的处方。

另外,这个消风散的服用方法我个人是这样的,并不是每次一小勺,一天三次这么来吃。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很难止住,一天三次根本不够用。

我是只要快要痒的时候,我会用水冲服一小勺;然后忍一忍,不要去挠,等待药物发挥效果。尽可能忍到下次服药前。大概治疗了三四天,一包药还没吃完,荨麻疹就好了。

服药过程其实自己比较明显地感受到,每次服用一小勺,能够顶住的时间也是越来越长,说明药物发挥了效果。

如果一边吃一边挠,按几乎不可能止得住,只会让荨麻疹更加严重。

当然如有荨麻疹,饮食也是需要注意的,一般各种辛香辣麻(如鱼、虾、牛肉、鸡、香菇、墨鱼等)等食物尽量不吃,吃一些比较清淡的食物,都有助于延长上一次和下一次荨麻疹的发作时间。

最后,在这个将要入冬的季节,荨麻疹发病的人越来越多,希望每个人能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适当地治疗和干预自己的荨麻疹,这样才有可能结束荨麻疹,切忌不可不忌口。

温胆汤为何这般好用?

温胆汤是十分简单的处方,组方:

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二两),炙甘草一两半。

说破不值钱,无非就是二陈汤加上枳实、竹茹,但是无数名医缺据以安身立命,以我看温胆汤,一言概之:温胆汤很简单,温胆汤治疗的病机很不简单!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其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云: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了一首温胆汤,但与前方相比减少生姜的用量,增加了茯苓和大枣两味药,主治为:

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肿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其主治内容已从胆寒变为心胆虚怯,并明确提出其病变机制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

温胆汤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类病症,其中以治疗精神神经症状为主的病症疗效显著。很多人都认为温胆汤是一首化痰方,而对其调畅气机作用认识不甚清晰。下面就上述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胆腑调畅气机的作用

胆腑对于全身气机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其与肝一起主司全身气机。肝与胆相表里,属木,均有疏泄功能。一般多论及肝主疏泄,而不谈及胆,其主要是受胆附于肝观点的影响,人们习惯于详肝略胆。

一阳初生,胆启运全身阳气

胆主疏泄是指胆气生发、条达,具有运转枢机,通畅三焦,升降水火,特别是流通气血之功。胆居于少阳,可以启运全身阳气。少阳为一阳初生,在天有如冬去春来,旭日东升,意蕴阳气生发、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势,在人体则寓少火之象,游行上下,以成温煦长养之功。依照李东桓对此的理解为:

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胆主少阳枢机

胆执掌少阳枢机,《素问·阴阳离合》云: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故胆可通达表里、阴阳、上下,使五脏六腑气机畅达,升降出入正常,生命活动才得以进行。

胆为相火寄藏之府

其次,胆寄藏相火,如蒲辅周所言:

相火乃肾中真阳,寄藏于肝胆之中,前任用春天温暖之气加以比喻,实谓其为人体生发之气

胆涵敛肝阳,有助于肝气疏泄

另外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胆的正常功能也有助于肝气的疏泄。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云: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亦如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所云 :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应该说胆对其他脏腑的调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其气机的调畅作用而发挥功能的。

二、温胆汤调畅气机的作用机理

通过化痰利胆以助运全身气机

化痰以利胆,胆清则气转。《三因方》中所言:气郁生涎,涎与气搏道出了温胆汤所主的病因病机。

诸因失调,气滞先生

无论是七情失调,还是外感邪气,或是瘀血、痰涎等病理产物都容易引起局部或全身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气机紊乱。气机紊乱可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机横犯等多种形式,其中除部分气陷由气虚所致外,气逆、气机横犯则大多是在气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气滞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初级的病理产物。

气滞脾胃,易生痰涎

又因为土得木则达,木郁则土不达,土不达则脾胃失其运化而易生痰涎。所以,气滞最初的病理产物正是痰涎。许多人情绪紧张时会出现胸闷、善太息等症状,可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梅核气的症状,其道理正在于此。

气滞和痰涎,郁胆扰胆

另外,肝与胆互为表里,虚证责之于脏,实证责之于腑。气滞属实证,痰气互结亦为实证,气滞和痰涎作为病理产物藏于中空的胆腑,导致郁胆扰胆,影响其正常功能。气机紊乱导致的痰气互结证的病理特点可以概括为:病在肝而表现于胆,即病起于肝气失疏,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则蕴藏于胆。

《黄帝内经》云:胆为中精之腑,其以清净为顺,喜和而恶郁。纵观温胆汤方,

半夏+陈皮

半夏为化痰圣药,陈皮理气化痰,两药合用可燥湿化痰;

茯苓+甘草

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甘草健脾益气和中,二药共奏健脾利湿、益气和中之效;

竹茹+枳实

竹茹甘凉,清热化痰,为少阳腑热、痰热要药,枳实微寒,理气行痰、消积除痞,两药合用有清热化痰之功。

全方寒温均衡,均以治痰见长。温胆汤如此化痰之力正可为胆腑排除干扰,使胆腑安和清净,从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论:

温胆汤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

《血证论》对此亦有论述,曰:

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竹茹清膈上之火,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总求痰气顺利,而胆自宁

另外,百病皆由痰作祟,气滞易生痰涎,同样,痰涎作为有形实邪也易壅塞经络,加重气滞不通,从而变生多种症状。温胆汤化痰力强,可以祛除痰涎实邪,疏通经络,有利于气机升降出入恢复正常。

通过调理脾胃气机以调畅全身气机

痰气互结证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气机上逆,因为病属于实证,气机当上逆和横逆。土得木则达,肝胆疏泄功能正常可以促进脾胃的升降和运化,同样,肝胆气滞也易困阻脾胃,使得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正所谓邪在胆,逆在胃(《灵枢·四时气》)。

另外,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也会有助于肝胆气机的升降,肝气会协同脾气的宣布而条达全身,胆汁亦会借胃气的通降之力下行以助消化。胃失和降势必会影响胆汁下行,严重者会挟胆汁上逆,而表现出口苦、恶心、烦躁、惊悸、失眠等一系列症状。

再看温胆汤一方,

君-半夏

半夏辛温善散,辛能理气开郁,温能攻表和中,所以风、寒、暑、湿四气相搏,郁滞不清,非半夏不能和,七情、六郁、九气所为,结塞于中,非半夏不能散(《本草汇言》);

臣-陈皮、茯苓、枳实、竹茹

陈皮辛苦,健脾理气和胃;茯苓淡渗;枳实苦降,下气消痞;竹茹更为下气止呃之药也(《本草汇言》);

佐使-姜枣

再以健脾和胃的姜枣为辅,全方以化痰为主,以降气为纲。

所以温胆汤可以通降胃气,以利胆气,从而疏解肝胆之郁,达到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

另外,根据李东垣的观点,脾胃气机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对全身气机的通畅有着重要意义。正如吴达《医学求是》论:

诸脏腑之气机,五行之升降,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胃降,四象得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运行矣

而温胆汤可以理气化痰,平逆胃气,补养脾气,促使脾胃中焦气机恢复正常,从而达到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

三、与小柴胡汤、逍遥散的比较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最初用于治疗风寒之邪侵犯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的外感疾病,其功主要在于宣发少阳气机,虽后人将其引用治疗诸多内伤杂病,但其发挥功效之处依然在于宣畅少阳枢机。

观其方,

柴胡――轻清宣散,善开郁结,黄芩清肃沉降,两药相伍,一升一降,调畅少阳枢机。

半夏――辛开苦降,辛能助柴胡升发,苦可协黄芩肃降,而且有交通上下阴阳之功。

半夏合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草――甘平扶正,使正气足而邪气自退。

所以,小柴胡汤通过开肝胆之郁,宣畅少阳枢机,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引导人体恢复正常的气血流通,从而使阴阳自和。全方着眼于气,重在宣发肝胆气机。而温胆汤则以化痰利胆兼条理脾胃气机为主,其对气机的调摄作用主要在于通降胃气以利胆气,从而达到疏肝解郁之效。虽然二方均可以条畅气机,但二者机理一升一降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样其所主病也就各不相同。

逍遥散

逍遥散是常用的舒肝解郁方,其与温胆汤最大的差异同样在于气机的升降。温胆汤侧重于降气疏肝,而逍遥散则在柴胡的作用下重在升发疏肝。

逍遥散中有白术、茯苓等健脾药,而舒肝药不多,适于脾虚兼有肝气不能向上向外疏泄的病证。除此之外,二方所主舌脉亦不同,温胆汤证痰湿内停故舌苔厚腻、脉弦滑,逍遥散脾虚兼湿故舌苔薄白腻而少、脉象细弦或者弦虚。

逍遥散误用于治疗痰气互结证容易走进两个误区:

一是实证用补,助长邪气;

二是气机上逆,因为用了具有发表升阳作用的柴胡,加剧气机上逆。

当然肝郁气逆之证,并非全不可用柴胡,若用,则需要用足够的重镇药压住上逆的气机,使柴胡疏肝而不至于助长气机上逆,例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血脂稠如油,一个天然降脂药,两味药清脂降脂,专治血稠

如果你血脂高,血脂稠如油,那就得小心了,因为不管在中医还是西医上,血液都是流动全身,供养你五脏六腑的,而血脂说白了,就是血液里垃圾太多了,更何况血脂一高血液流动变缓,就容易产生瘀血,那你就容易生病了,轻的只是胸闷,心慌,重的可能就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是动脉粥样硬化了!

所以血脂高的人平时得注意清一清血液里的垃圾,那在中医上有个天然的降脂方,叫做丹楂散,只用了两味药,分别是山楂和丹参,这山楂消肉食,我们都知道,血脂高的人通常就是平时比较喜欢吃大鱼大肉,而山楂都能把肉里的油脂给消除了,更不用说是所谓的血脂了,并且山楂里的三萜酸就是调脂的;

另外丹参专入血分,治的就是血液上的毛病,它可以活血通络,防止你体内血液流动缓慢之后产生瘀血,另外现在研究也表明,丹参里的丹参总酚酸也能降低血液里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所以这两味药一起用,可以降低你的血脂,防止血液粘稠。

另外,这血脂,在中医认为也就是所谓的痰浊,我之前说过,痰浊就像口香糖,所以血管里痰浊一多,这血液就会变粘稠,这时如果你不从根本把痰给解决了,你就算再怎么降脂,也没什么用,因为不用多久,你的血脂就会变高,那痰浊是怎么来的呢?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如果你脾虚,不能把水湿运出去了,那就会产生痰湿,这时你不仅血脂高,还会经常咳痰吐痰,感觉这痰好像就吐不完,另外还会出现消化不良,不想吃饭等情况,这时,你就可以再加个制半夏和茯苓,健脾燥湿化痰,同时保护你的脾胃,防止山楂吃多伤及脾胃。

其次气能推动水液运行,那如果你气机郁滞,不能推动水液运行了,也会形成痰湿的,这时你就经常出现胸闷,腹胀,总感觉身体里有股气,并且喜欢长叹气,有时心情不好了,胸闷胀气的情况还会加重,那这种的你可以再加个陈皮和佛手来理气。

最后,我说过,血里痰浊一多,血液流动变缓,那就导致血瘀产生,这时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身上总莫名其妙刺痛,出现淤青,肿块,同时嘴唇颜色发暗,舌下青筋粗紫,那这时你可以再加个当归和川芎。

总之该怎么搭配,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我刚才说的也只是个调理思路,但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情况,建议就近找专业医生帮忙辩证,那我们下期再见!

糖尿病,大多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肢端麻凉疼,2个中成药从根上来改善

中国古代医学上,并没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名记载,但是文献记载的萎证痹证都属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范围。该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内热、阴损耗气,从而导致气阴两伤,气虚导致血行无力,阴虚导致脉道艰涩,因此瘀血阻络,所以血瘀是导致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通脉降糖胶囊、降糖通脉胶囊对这样的证型具有较好的作用。

通脉降糖胶囊

通脉降糖胶囊,由黄芪、太子参、山药、玄参、葛根、黄连、生地黄、冬葵果、苍术、丹参、水蛭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养阴清热、活血通络的功效。用于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所致的消渴病(糖尿病),证见神疲乏力、肢麻疼痛、头晕耳鸣、自汗等。

方中黄芪益气健脾,玄参滋阴降火,共为君药;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葛根除烦生津止渴,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苍术燥湿健脾,水蛭破血逐瘀,共奏补气、生津、活血之功,共为臣药;山药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丹参养血活血,除烦安神,绞股蓝降脂降糖,共奏固肾、养血、降脂功效,共为佐药;冬葵果利尿通淋以助苍术除湿,使湿热之邪自小便而出,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养阴清热、活血通络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丹参、水蛭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可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缺氧状态,同时增加四肢周围神经的供血与营养,促进损伤周围神经的修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葛根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保护患者血管内皮和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神经功能。诸药合用发挥改善糖尿病患者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作用。

同时,通脉降糖胶囊还能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减少高脂血症对血管的损坏,增强对血管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改善周围血液循环,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实践证明,在服用通脉降糖胶囊前后,经化验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等无明显变化,说明通脉降糖胶囊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可长期服用。

降糖通脉胶囊

降糖通脉胶囊,由太子参、黄芪、黄精、天冬、麦冬、玄参、天花粉、苍术、知母、葛根、黄连、丹参、益母草、赤芍、水蛭、川牛膝、鸡血藤、威灵仙、荔枝核、地龙、川芎21味药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用于气阴不足,瘀血阻络所致消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以及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黄芪补气行血,能助血行为主药;配丹参,祛滞生新,调血养血;水蛭、土鳖虫走窜之性特强,能深入经络,通络散瘀;牛膝活血破血,通经活络,引药下行,直达病灶;佐以黄连、天花粉清热燥湿,降血糖。黄连及其主要成分小檗碱均有降血糖作用,且兼有格列XX类和双胍类口服降糖药的特点,能抑制肝糖原异生,促进胰岛细胞再生或功能恢复等;花粉中分离出的5种聚糖成分有降血糖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降糖通脉、通经活络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丹参可扩张毛细血管,改善肢体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二者配伍补气活血,作用尤佳。土鳖虫能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同时能清除组织内氧自由基,抑制线粒体肿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水蛭通过与凝血酶结合,发挥抗凝血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降糖通脉胶囊能有效降低血糖,纠正糖代谢紊乱,能活血化瘀,有效降低血脂,纠正脂代谢紊乱,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纠正神经缺血缺氧,恢复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肢端麻木、疼痛、冰凉等症状。

总之,通络降糖胶囊对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所致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神经缺血缺氧,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症状方面有较满意的疗效。降糖通脉胶囊根据病机组方严谨,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降低血糖、通经活络,对治疗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茵陈蒿汤在皮肤科中的运用

茵陈蒿汤

【药物组成】

茵陈蒿 栀子 大黄

【服用方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痛,黄从小便去也。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今用处方】

茵陈蒿30栀子15大黄10

【经典方证】

1)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 伤寒七八日,身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3)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晕,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方证要点】

 主之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黄,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适用病症】

1) 痤疮

患者体质壮实,口渴欲饮,干呕,腹满,溲赤,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可投本方和枇杷清肺饮治疗。

2) 多型红斑

 患者体质壮实,口渴欲饮,干呕,腹满,溲赤,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可投本方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

3) 皮肤瘙痒症

 患者患有肝病,总胆汁酸高,口渴欲饮,干呕,腹胀满,溲赤,大便秘结或溏,舌红苔黄腻。脉数,可投本方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

4) 手足口病

 患儿体质较好,干呕,口渴欲饮,腹满烦躁,溲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可投本方合小柴胡汤治疗。

5) 带状疱疹

 患者体质壮实,口渴欲饮,干呕,腹满,溲赤,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可投本方合瓜蒌红花甘草汤治疗。

6) 激素依赖性皮炎

 患者体质壮实,口渴欲饮,干呕,腹满,溲赤,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可投本方合泻心汤治疗。

7) 荨麻疹

患者体质壮实,口渴欲饮,干呕,腹满,溲赤,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可投本方合小柴胡汤酌加荆芥,防风,蝉蜕,路路通治疗。

8) 湿疹

 患者体质壮实,口渴欲饮,干呕,腹满,溲赤,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可投本方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

【注意事项】

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贫血,食欲不振,容易腹泻,脉缓及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汉城孝贞经方惠民工作室】解析: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人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运 用】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疽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附方1

栀子柏皮汤

组成

栀子10g,甘草()3g,黄柏6g

用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

清热利湿。

主治

黄疸,热重于湿证。身热,发黄,心烦懊憹,口渴,苔黄。

出处

《伤寒论》

附方2

茵陈四逆汤

组成

甘草、茵陈各6g,干姜4.5g,附子(破八片)6g

功用

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

阴黄。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紧细或沉细无力。

出处

《伤寒微旨论》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均主治阳黄,其证均因湿热内蕴所致。其中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清热利湿并重,故用于湿热俱盛之黄疸;栀子柏皮汤以栀子伍黄柏,而以清热为主,故适用于湿热黄疸属热重于湿者。茵陈四逆汤以茵陈与干姜、附子配伍,共奏温阳利湿退黄之功,故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

【歌诀】

茵陈蒿汤治阳黄,

栀子大黄组成方,

栀子柏皮加甘草,

茵陈四逆治阴黄。

国医大师张志远:18首好方应用经验

张志远临证七十年日知录

作者/张志远

少腹逐瘀治疗不孕

河北玉田先贤王清任虽不长于文,却属有阅历的实践家,《医林改错》所记各种处方皆从经验中来,是岐黄界公认奇人。其少腹逐瘀汤:当归10克,川芎7克,赤芍7克,生蒲黄10克,炒五灵脂7克,肉桂3克,没药7克,延胡索3克,炒干姜1克,炒小茴香1克。水煎,分2次服。对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色暗下块、痛经、子宫内膜增生流血不止,都有作用。老朽临床以之治疗不孕症,凡盆腔炎、输卵管阻塞,精卵无法相遇者,连吃15~30剂,即可解决这难题。但在用量上,常增加半倍,即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效果堪称理想。

通窍活血治黄褐斑

老朽验证,除肝硬化满脸黧黑外,青、壮年颜面局部晦暗,色素沉积、黄褐斑,要以通窍活血汤加减调治,常开当归10克,川芎9克,丹参12克,桂枝9克,三棱9克,莪术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益母草9克,大黄2克,生姜15克,老葱15克。水煎,分3次服,连续应用1个月,即逐渐消退。麝香昂贵,可摒弃之。但吃养阴或补益药则加重。

黄元御黄芽汤应用经验

山东昌邑先贤黄元御贵阳贱阴学说引起后人不少争议,然其温养补正的论点则为医林所称赞。他受《伤寒论》理中丸启发,创制黄芽汤:人参、茯苓、干姜、炙甘草,单刀直入,药少而精,属代表作。本方温中散寒、健睥益气,兼制水邪,对体虚无力、食欲低下、停饮心挣证,有良好疗效。老朽以之治疗胃炎、消化不良、大便不实、遇冷即泻者,都有明显的疗效剂量随病况而定。

左金丸加入绿茶粉物美价廉疗效提高

左金丸为姜汁炒黄连、盐水泡吴茱萸六比一合成,偏重寒凉。主治肝火冲肖,土被木克,胸闷、嗳气、灼心、嘈杂、泛恶、吐酸、腹痛,常用于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肠炎。老朽经验,对肠炎热泻、结肠炎大便溏,下利脓血也有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入占黄连六分之一的绿茶粉末,调理肠道炎,疗效提高,物美价廉,可随证观察。

八仙汤五味消毒饮合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

《产科发蒙》之八仙汤,由茯苓、白木通、土茯苓、大黄、陈皮、银花、当归、川芎组成,亦称八味带下方,适于急性盆腔炎、感染性宫颈糜烂,发热、腹痛、黄赤脓性带下淋漓不止。老朽常以之与《医宗金鉴》五味消毒饮(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配合投用,收效良好。加入赤芍、牡丹皮、鱼腥草、红藤、川楝子、败酱草,增强清热、解毒、凉血之力,则功效更佳。

荀谷话黄连解毒汤

友人荀谷以经营药业而转医,喜研究哲学、古文,精于辨证,探本寻源。曾说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黄柏、山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疗火邪、热毒充斥三焦,症见口干咽痛,身发红斑、牙龈糜烂、疮疡疔疖。对表里实热、赤痢、青春痘、毛囊炎、七窍出血,也有理想效果。老朽经验,火邪上冲、大便不行加大黄,名栀子金花丸;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暴崩证,加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苟、川芎),名温清饮,止血作用首屈一指。

古方化裁清上汤理上中焦火热

老朽临床据白虎汤、清胃散、甘露饮、玉女煎、泻黄散,拟一处方:石膏30克,生地黄15克,黄连9克,藿香12克,山栀子9克,枇杷叶9克,麦冬9克,知母9克,黄芩9克,升麻3克,怀牛膝9克,称清上汤。理上中二焦:宣热、泻火、消炎,通调肺胃,治疗头面烘热、口臭、颐肿、牙痛、口腔溃疡、龈破出血等症。浊邪上冲、噫气者,加代赭石15克,大黄3克,功效较好。依据吴门叶天士先贤经验,调理肺胃、降气化浊加大枇杷叶投量,每剂开至30~40克,其力更佳。

活络效灵丹应用经验

张寿甫前辈活络效灵丹:当归9克,丹参9克,乳香9克,没药9克,黄酒30毫升与水同煎,分2次口服。治疗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形成之癥瘕积聚,腰、腹、背、膝、腿、臂疼痛,常投予痛经、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肌纤维炎、宫外孕、不宁腿综合征。老朽以之治疗臂部神经痛、小腿肌肉萎缩走路酸痛,都获得不同效果,药少价廉,宜推广应用。

葱豉汤化裁方治感冒

民间医治外感风寒,全身骨楚、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投葱豉汤化裁方:鲜生姜30克,大葱白30克,白菜根50克,红糖30克(冲)。水煎,分2次服,盖棉被发汗,往往一剂便愈,对非细菌性、病毒性感冒,的确有效,老朽曾亲试之,汗后即霍然而起。若加入苏叶9~15克,功力还好。

薯蓣丸治疗亚健康神经衰弱

《金匮要略》薯蓣丸,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组方较杂,实际以补为主,能滋阴、益气、养血、调和营卫,兼祛风、开郁、却邪,对人体有提高免疫力、抵抗力,预防外感风邪的作用,是一首良方。目前所定剂量为薯蓣(山药)300克,甘草200克,当归100克,桂枝100克,生地黄100克,神曲100克,大豆黄卷100克,人参100克,川芎50克,白芍50克,白术100克,麦冬40克,杏仁40克,柴胡30克,桔梗30克,茯苓50克,阿胶100克,干姜30克,白蔹15克,防风30克,大枣100枚(去核),碾末,水泛成丸,每次10克,日3服,对亚健康,神经衰弱,久病气血未复,身体乏力、心悸、失眠、精神不振、四肢酸软、记忆状况日下,都有保健、治疗作用,比十全大补丸单纯蛮补有明显优势。

肝硬化用化积丹

山西太原商人魏兰谷兄介绍其家藏验方化积丹:鳖甲100克,人参50克,郁金50克,三七参60克,炒山楂30克,白术30克,川芎20克,鸡内金20克,水泛为丸,每次5克,日4服,医肝硬化、脾大,胃与食管静脉曲张吐血,牙龈溢血。如有腹水,配合利尿剂,可获良效。

降糖医病益寿丹

《袖中方》为老朽所辑,载有医糖尿病一首小方,名益寿丹,由黄芪200克(煮水入药),苍术100克,玄参100克,山药200克,玉竹200克,桑叶200克(煮水入药),黄精200克组成,水泛为丸,每次10克,日3服,可降血糖、尿糖。长时服用无不良反应,且效果甚佳。

中州药吴茱萸、三元汤、五彩丸

《伤寒论》研究家临床所用吴茱萸,主要温里祛寒,与生姜配伍,治头痛、吐涎沫。老朽经验认为,本药也属中州药,对胃炎、溃疡之上腹内灼心、疼痛、酸水上泛,与黄连、小茴香同用,十分有效,称三元汤。加制乳香、制没药,提高镇痛作用,即五彩丸的组成。

大黄附子配伍经验

大黄与附子互配,《伤寒论》已开先河,如大黄附子细辛汤。北京罗芷园前辈调理油气、附睾炎下坠疼痛,亦常用二者组方。老朽师门经验,若腹有冷积,按之硬痛,大便秘结或排出不爽,习于对证方中加以上两药,附子占三分之二,收效颇好;也常在小承气汤内加人附子9~15克,寒热、攻补兼施,取得最佳的成果。

营养不良性水肿治以当归芍药散加味

水肿病,可由心性、肝性、肾性、贫血多种因素引起,应归档调治。老朽所言者为生活困难,偏食或食物缺乏形成的营养不良性水肿。此病除补充蛋白外,要益气生血,忌大量利尿。常投当归芍药散:当归12克,川芎9克,白芍9克,白术30克,泽泻6克,茯苓9克,加黄芪60克,阿胶30克(冲)。水煎,分3次服,连用15~30天,便能痊愈。也可加肉桂6克,蒸动气化,疗效更好。

一个中成药,帮助降血糖、治消渴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本文是纯干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一种甜蜜的疾病叫糖尿病。换个角度来讲,什么是血糖?

血糖是一种能量,简单的打个比方,就像土壤中的肥料一样,本该是供养农作物生长的,但是因为现在阴虚了,就是土壤里的水分变少了,土壤板结了,这些肥料也就跟着板结在了一起,吸收运化不了,西医就叫高血糖。

在中医看来就是身体有能量,有营养,但是脏腑吃不到,所以老容易渴,老容易饿。

可见,滋阴是少不了的。

现在有一个中成药叫玉泉丸,主要用于治疗因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的物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血糖升高之糖尿病(亦称消渴症),肺胃肾阴亏损,热病后期。

玉泉丸的前身是清代名医叶天士的一张方子叫玉泉散。

玉泉也叫玉液,指的就是口中津液。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吃的多喝的多尿也多,但是体重却在不断减少。

总喝水,总渴,还总尿尿,那个水啊一进到体内,还没来得及炼化成津液,就排出去了。

下面的水一排出去,上面就干渴,所以糖尿病的人身体里肯定是缺乏津液的,也叫阴虚。

玉泉丸就有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的功效。

其中葛根为君药,味甘辛凉,入脾、胃、肺经,生津止渴,为治消渴要药;

天花粉清热滋阴,地黄滋阴填精补肾,共为臣药;

麦冬性甘寒微苦,润肺清心,擅治阴虚内热;

五味子性温而味酸,甘温而补益,味酸而收敛,滋肾涩精,主治津伤口渴和内热消渴,共为佐药。

甘草补益心脾,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据统计,葛根、地黄、麦冬、甘草、天花粉、五味子均为糖尿病处方中的高频药物,降糖作用显著。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

尤其是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当前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也非常巨大。

可以尝试用中医药来治疗,以改善患者整体状态。

玉泉丸的作用总结起来就是: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益气和中。适用于2型糖尿病轻中型者。

效果就是这么来的!中成药说明书上一次吃8粒,我让患者一次吃半瓶

有些中药丸的功效很微弱,所谓丸者缓也,实在是太缓了,有时吃了一两个月也没什么明显的效果,原因就在于量效的原因。所以,要想能够在短时间起效,就要适当的加量服用,丸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

麦味地黄丸大蜜丸一次吃三四丸

麦味地黄丸是六味地黄丸加了麦冬和五味子。六味地黄丸大丸我都是嚼着吃,除了甜味还有忽略不计的酸味,好吃得很。加了麦冬和五味子,更好吃。

这个丸是补肾阴的,阴不足者也需要补之以味。

肾阴虚就是肾阴不足,阴液不足。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疼、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等。这些症状就是因为肾阴不足水(阴液)少了,引起的虚热上浮。就像锅里水少了,下面还一个劲烧火,能不热吗?

好多更年期妇女,说热忽的就来了,动不动出虚汗,大冬天睡觉脚伸在被外面,这都是因为肾阴不足造成的。就像池塘里的鱼,水少了就会乱蹦。把池塘水灌满了鱼就不会浮上来,也不乱蹦了。

不是更年期妇女都爱发脾气,那是因为少了燥的慌,心里有热,谁不烦?

有些人吃了好多所谓的治疗内分泌失调的西药,一点用都没有,吃很多草药也不管用,不妨试试麦味地黄丸。

最好选用大蜜丸。我都是建议买同仁堂生产的,当然也可以选在其他厂家的,但是一定要选大厂生产的,质量才相对有保障。

一次吃三四丸,一天两次。开始有的患者也是不理解,从来没听说这么吃法的。心里半信半疑,甚至有点害怕。可是,吃了之后,高兴了,心不烦了,也不发脾气了,汗不出了,睡眠也好了。

庄稼没有了水,就会打蔫,浇上水之后,叶子立刻旺盛起来。麦味地黄丸就是专门给人补(肾)水的。肾水足的人没有一个没有精神的,很健康。

麦味地黄丸中有八味药,除了丹皮和泽泻外,其它六味都是食药兼用,整个药丸都没有一点毒性,你怕什么?当然没有这样用过的大夫肯定会怕。你不需要怕,用用就知道。

小柴胡颗粒一次冲三袋

小柴胡颗粒是中成药中的网红,凡是感冒过的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它的作用是治疗低烧,38度以下;往来寒热,一阵冷一阵热,缠绵不退;胸胁苦满,也就是胸部和胸两侧胁部胀满不适;口苦,恶心,不想吃饭等。

现在,很多人感冒后发高烧的基本没有,因为体质下降了。所以,感冒了能发烧的也是低烧,有的甚至不烧。发高烧,怕冷,又不出汗的是麻黄汤证,都是体质好的才会得。低烧的都是体质弱的,像小柴胡治的就是少阳病的半表半里证,症状就是前面说的那些。

现实是,很多人买了小柴胡颗粒吃了却没有效,也不是不对症,原因就是吃的量太小了。一小袋颗粒剂,去了赋形剂和所谓的糖,你说里面能有多少药吗?真正的小柴胡成分含量能有一个黄豆粒大吗?这个量,好比一个人能吃两碗米饭,你就给他一口,和没有吃有什么区别?

所以,遇到小柴胡证的,我的建议是一次吃三四袋,有的人眼一下子大了,这么多,会不会……我告诉他不会。如果是我就把一盒全喝了。

你这不是把小柴胡颗粒说得一钱不值了吗?我告诉你,有的药确实一钱不值,就是点糖水。所以,我都是叫他们买大厂生产的,像同仁堂、宛西制药等。虽然贵些,质量和效果是相对有保障的。有些人从来没有听说的一些小药厂生产的,不要图便宜,喝了也没用。而一些药店专门卖小药厂的药,因为利润高。

张仲景治疗少阳病小柴胡证用小柴胡汤时,一副汤药中光柴胡就用半斤(合现在120克),就是分成三次喝,一次喝的药水中也有40克。这么大的量才有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所以,你喝的那点小柴胡颗粒简直不值一提。

去年,疫情期间,好多人跟我说家里有小柴胡颗粒,喝了也没效果,后来这样喝了就有效果了。甚至,用粳米石膏水送服,连高烧都退了。

壮腰健肾丸一次吃半瓶

我对壮腰健肾丸是很佩服的。这是一位治疗腰痛的老药,好使得很。

认识壮腰健肾丸一直到喜欢壮腰健肾丸都是因为壮腰健肾这四个字,个人认为,所有药物的名称中壮腰健肾丸壮腰健肾名至实归。

本人平时经常坐着打电脑,有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时间久了就腰痛,然后就吃壮腰健肾丸,效果出奇的好。经常是吃两三次就有效,可以说是即用即效。

所以,我就把这个药推荐给腰痛患者(包括现在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等)。

壮腰健肾丸是全世界最老的药厂广东陈李济制药厂的老产品,现在全国有好多药厂生产,以广东省居多。药丸是小蜜丸或者水丸,一瓶一般是35克,每次一瓶盖约3.5克,一天两次,每瓶5--12元(不同厂家价格不同)。

每当腰痛发酸的时候,就吃一盖,连续三五次就不疼了。当然,我没有腰椎间盘突出那么严重。

曾经有人说,你说这个药丸能治疗腰痛,我有点不信。如果是非常严重了,可能效果不理想,只要是一般的腰痛,吃了就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甚至治愈。

有一位69岁的老人,家里种植一亩杏树,有一天见他双手伏在三轮车上,弯着腰,说他快瘫痪了,腰直不起来了。之前,去潍坊花了两万多块钱,也没效果。我们俩是上下级同学,经常开玩笑。我说再不赶紧治疗,躺在炕上就得人伺候了。他说拿片子给我看看,看看有没有办法。我说我不会看片子,说说症状,看看舌头,摸摸脉就行了。然后,开点药吃吃看。

他经常自己到药店买药,很多药他都吃过,不过,好多都是浅尝辄止。当我说壮腰健肾丸时,他说吃过,我说吃了多少,说吃了两瓶。怎么吃的,一次一盖。我说两瓶太少了,吃的方法也不对。我说你一次买30瓶,一天一瓶,一次吃半瓶。他问能不能吃坏了?我说吃坏了包赔。

同时,又让他买了中华跌打丸,每天两次,每次一丸,和壮腰健肾丸分开时间吃。他说他的腰没有外伤,不用吃跌打丸。我告诉他去买好了,我没有时间给你讲原理

买来药,我一看壮腰健肾丸是白云山的,打开盖我吃了半瓶,然后叫他吃剩下半瓶。

半月吃完了,说,你这方法真灵,又能开三轮了,原先开三轮都坐不住。半个月总共花了200多块钱,是潍坊价格的百分之一,关键是疗效好得不得了。

问我要不要吃了,我说要宜将剩勇,一鼓作气。他又买了30瓶,这会减了量,一天两次,一次两盖,跌打丸还是一天两丸。

他老婆在集市上卖麻糖,见到我,说他老头和好人一样了。然后,为表达感激之情,从箱子里拿出一袋麻糖硬是塞给了我。我也没客气,知道她是真心的,就毫不犹豫地收下了。不收的话,让人家老是觉得欠咱的情。

后来,他把这个治疗方法,告诉了他82岁的姑父,居然效果也很好。老人的儿子说,原先每隔两个月要开车拉到医院检查一下,开一堆药,吃了只能扛一阵。医生明确告诉他,老年病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吃点药扛扛。老人自从吃药丸之后,自己可以做饭了,也不用儿媳妇天天送饭了。

老人的儿子为表达感激之情,买了一个大个的西瓜给我,因为有点大,切了一半给我的邻居。

这个药丸,对于比较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我是用在对症汤药之后善后的,效果也是特别好。

镇上有个大药店,只要有去买壮腰健肾丸和中华跌打丸的,准知道是我开的。为了感谢我帮他们卖药,搞活动促销药品时赠送了一个小号的矿泉水桶给我。

为什么要用中华跌打丸,因为个人认为腰痛或者叫腰椎肩盘突出,都是肾虚肾精不足造成的,腰椎也是骨头,骨头坏了也得按跌打损伤治疗。我的理论不一定有道理,但是用了有效,有效就是硬道理。

中医有丸者缓也,是说药丸的作用比较慢,比较慢就需要多吃一段时间,才能有效果。如果吃三天两天没效果就不吃了,还不如不吃。

血虚便秘,当归丸一次吃100

血虚的症状是: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后期或闭经、便秘、脉细等。

血虚便秘可以用四物汤补血润燥,其中,当归可用到60g,效果很好。

王幸福老师治疗一位血虚便秘患者,因患者不能坚持服汤药,就让她用兰州佛慈出的浓缩当归丸,一瓶是200粒,说明书上一次吃8粒。王老师让他一次吃半瓶,便秘很快就缓解了。

为什么吃那么多?因为血虚属于阴不足,当归丸补阴血,补阴血就要用量大,如果不吃100丸,怎么能顶得上汤药当归用60克的效果?

当归为什么能治便秘?因为《本经》说主咳逆上气,咳逆上气不就是肺的问题吗?肺的问题不就是与大肠有关吗?吃了之后肺气肃降了,大肠还敢不通畅吗?有的说是因为当归中有有油,能滋阴润燥,那点油能把肠中燥屎给润滑下来?存疑。

王老师的经验,也使我有了加量服药治好病的依据。

这几种药的吃法,只是本人的经验,仅供参考,不可生搬硬套。如果你拿没有大数据来说事,那就只当没看到这篇文章。

还有,不是所有的药都可以加量加大量服用,一些含有偏性大的草药制成的药丸,就不能随便加量,比如风湿马前片、复方斑蝥胶囊等。

你吃中成药的效果如何,有吃出很好的效果,你的经验是什么,欢迎下方分享

这味药有毒,却能治多种病,药圣李时珍也钟爱它!

有一味药,它有小毒,但能治疗多种疾病,连药圣李时珍都对它十分推崇。

接下来分享给大家的案例中所用药方,就包含了这味药。

大小便困难,原来是结肠炎和前列腺炎

36岁的解某(化姓)一直有个难以启齿的小毛病,他其实大小便困难多年,大便秘结,小便更是点滴而出。

不过难以启齿归难以启齿,他倒不是讳疾忌医的人,也曾偷偷去医院看过男科。医院给出的诊断结果是他患有结肠炎和前列腺炎,医生给他开了开塞露、呋塞米、螺内酯等药物来缓解他的症状。

用药的时候他的小毛病确实有所缓解,可是一旦他停止用药,那些症状还是会出现,完全就是治标不治本。

解某很想彻底治好自己的病,但是医生那边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解某只能继续吃药控制病情。

可他怎么也想不到,他的病不仅没有好转,还有了恶化的趋势——最近,除了便秘和小便困难,他还出现了腹痛胀满、脚肿、喘咳等症状。

在朋友的建议下,解某决定寻求中医的帮助,来到我这里求诊。

三味小方,功效不小

经问诊,我得知解某大便秘结、小便点滴而出,还有腹痛胀满、脚肿、喘咳等症状。

经观察,我发现解某舌苔黄腻。

我通过切脉发现解某的脉搏弦滑。

于是我判断解某因为长期的大小便不通,已经导致痰热胶结,痰湿无处可排,所以最近才会开始脚肿;水湿凌肺,所以才会导致喘咳。

这些症状恰好都属于二阴通丸的治疗范围,又经过辨证,我给解某开了二阴通丸。

药方如下:

冬葵子6克,牵牛子3克,肉桂1克。

没想到解某才服下一剂没多久,他的大小便就通了,大便不秘结了,小便也不像之前那样点滴而出了。

解某惊喜地告诉我,说他没想到中医竟然也能见效这么快。

更让他惊喜的还在后面。

服用三剂之后,解某的喘咳症状就消失了;等他服完五剂,他的脚肿也消了;待到第七剂服完,他的舌脉已经恢复正常。

这时候二阴通丸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我让解某停止服用二阴通丸,改服健脾补肾行气通肠的药物来进行善后。

方解、药解

二阴通丸

痰热胶结二阴闭,

咳喘水肿小腿痹,

肉桂冬葵牵牛子,

中病即止此方秘。

二阴通丸主要用于治疗痰热胶结引起的二阴不通、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水肿腹水、腹痛胀满、脚气肿满、痰饮喘咳、痈疽肿毒等症状。患者往往舌苔黄腻,脉搏弦滑或滑数。

由于方中冬葵子,牵牛子都是性寒的药物,而且牵牛子还有毒,所以需要加入少许肉桂反佐之,又因这个药方通二阴太猛,所以临床使用这个方子的时候要注意见效就停药,以免过用损伤身体。

冬葵子味甘,性寒,具有利水、滑肠、下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二便不通、淋病、水肿、妇女乳汁不行、乳房肿痛等症状。

《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

《药性论》:治五淋,主奶肿,下乳汁。

《纲目》:葵,气味俱薄,淡滑为阳,故能利窍通乳,消肿滑胎也,其根叶与子,功用相同。通大便,消水气,滑胎,治痢。

牵牛子味苦,性寒,有毒,具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胀满、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大便秘结等症状。

《药性论》:治痃癖气块,利大小便,除水气,虚肿。落胎。

《纲目》:逐痰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

《新疆中草药手册》:泻下,利尿,杀虫。治便秘,消化不良,肾炎水肿,小儿咽喉炎。

李时珍就对牵牛子颇有研究,并且善于临床使用它。

他在用牵牛子治好一位便秘三十多年的患者之后说过:牵牛子能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

益气托毒汤

组成:黄芪,生晒参(另煎),当归、赤芍、僵蚕、银花、陈皮、首乌,皂角针,茯苓,桔梗、笋尖、生甘草。水煎服。

功效:益气养血,托毒聚肿。

临床应用:主治脑疽初起,正气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脓、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并见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脉数无力等症。

顾氏取陈实功托里透脓汤方意制此益气托毒汤。重用黄芪,选人参、茯苓、甘草、陈皮,健脾以和胃、化湿,而行益气之能;黄芪配当归、赤芍、首乌以益气、养肝和营,而行补血之功。此所以壮化源也。

取桔梗之入手太阳,开宣肺气,肺为水之上源,与膀胱相表里,肺气宣达,则水道通利,水湿之气下泄膀胱,使太阳寒水得化而阴霾顿开;桔梗又有祛痰排脓之功,合僵蚕之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血脉,首乌之发散痈疽,当归、赤芍之和营,以行和营、化痰软坚、消肿之施。

佐使以笋尖、角针起托透脓,银花甘草汤之解毒聚肿。则寒湿得化、疽毒得聚,疮顶起发,化毒为脓而出也。外治不可过用寒凉,宜治温化,如大胡麻蒸饼敷可当之。

芩连消毒饮

组成:川黄连,黄芩,野菊花,紫花地丁,半枝莲,银花,连翘,赤芍,生甘草。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疔疮、疔疮走黄。

方取苦寒之芩连,直折上焦肺、心之火;紫花地丁苦辛寒,功能泻火解毒,治痈疖疔疮;野菊花,味苦辛凉,功能清热解毒,疗疔疮肿毒;半枝莲,辛寒,清热解毒利尿退肿;银花,甘寒,清热解毒,治疗疔疮疖肿;连翘,辛凉微苦,功能消热解毒,治热病疮痈斑疹丹毒;赤芍,苦酸微寒,功能活血凉血,祛瘀消肿;蚤休,苦寒有毒,功能散瘀导结;甘草,甘平,生用解毒、调和诸药。

加减法:托毒透脓,用皂角针;通腑清热,用生大黄、玄明粉;小便不利,加木通、赤苓;壮热口渴,加知母、石膏、大青叶;泛泛欲恶,加陈皮、竹茹。倘见走黄端倪,便当即合用犀角地黄汤,另用安宫牛黄丸吞服。

八珍汤的标准配方

八珍汤又名八珍散,是从古代所流传下来的,现在更多是用来治疗女性常见病,比如说补气血、强健脾胃等,而八珍汤主要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川芎,加姜、枣等中药组成,是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合成所呈,适于一切因气血不足所致之证,被很多人称之为补气养血之珍品。如果您是处于这种气血两虚的情况,就要考虑使用八珍汤了。

八珍汤的标准配方

八珍汤药物组成为:人参9g、白术9g、白茯苓9g、当归9g、川芎9g、白芍药9g、熟地9g、炙甘草5g

当然,经过不断的调整,现在八珍汤的标准配方:党参6克、白术10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熟地20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大枣10(2-3),生姜5克。

为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而成。熟地黄、芍药能够滋阴养血,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使这首方,使这补血的药滋而不腻。川芎行气活血,也是来治疗营血虚滞和使药物滋而不腻,补而不滞的。姜、枣在这里面,除了有助于和中和胃之外,大枣还有助于补气,气旺了就能生血,气血旺则能达到治疗气血两虚的目的。

八珍汤的做法和喝法

八珍汤可以分为两种做法,一是煎服,二是煲汤、炖汤,当然,具体如何服用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过在服用的时候一定要掌握规定的量,这样才能要药效发挥到最佳。

1、煎服

1. 取一副八珍汤药材,先将药材用清水洗干净;

2. 把洗好的药材加3碗清冷水,先浸泡20~30分钟(此处加的3碗水浸泡后不能倒掉,是作为第一次煎药用的),这样煎出来的药效更好;

3. 上面第二步浸泡好之后,就开始煎药,先大火烧沸,再用小火慢煎,(小火可以保持里面的药汤继续沸腾即可)大约小火慢煮30分钟,煎剩一碗,倒出药汤。这时,第一遍药汤熬煮完成;

4. 药渣加水2.5碗,大火烧沸,再用小火慢煎25分钟,煎剩一碗,倒出药汤,这时,第二遍药汤熬煮完成;

5. 药渣加水2碗,大火烧沸,再用小火慢煎20分钟,煎剩一碗,倒出药汤,这时第三遍药汤熬煮完成,也意味着一副八珍汤的三遍熬煮已经完成。

喝法:把上面三遍熬好的药汤,混合均匀,每次一碗,早中晚各一次。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同时把三碗汤都煮好,那么就煮一碗,喝一碗。同样是早中晚各一次。

混合均匀的目的,是为了三次的药汤药效均匀;对于脾胃较虚弱的,如饭后腹胀、腹泻,食少纳呆等症状,在饭后1个小时后服用;另外,月经结束后气血最虚,最适合补气血,可等待经血完全排干净后,连续服用3~6天。

2、煲汤、炖汤

平时在家煲汤,炖骨头、炖鸡的时候,加一副洗净的八珍汤药材下去。做法很简单,和平常煲汤是一样的,只是比平常多放了八珍汤药材而已。煲药膳汤120分钟为宜。

八珍汤是中医里气血双补的名方,很多人都认为,秋冬喝最好。其实,这是一个理解上的误区。八珍汤,重在养心、肝两脏,心、肝两脏属于阳脏,所以,对应《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总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春夏喝八珍汤最好。当然,也不是说其他时间喝八珍汤就不好,从时令来讲,春夏喝效果当然好过秋冬喝。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我们个人本身的体质来看问题,根据身体状况来决定怎么喝八珍汤。

需要注意的是,感冒发烧期间禁服、小孩禁服、孕妇慎服,而且阴虚内热不适合,湿热体质不适合,高血压的人不适合,身体有恙的人不适合,脾胃虚寒要调调理脾胃,易上火的需把熟地换成生地。

煎煮中药学问大,这样熬出的中药,药效最强!

《本草纲目》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煎煮汤剂是常用的中药处方剂型,除了要保证药材的道地,就是正确的煎煮方式。如果煎煮不当,就会失去药效,对身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严重时还会产生副作用,适得其反。

今天,百草君就跟大家聊聊中药正确的煎煮方法,如何能将药性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最佳的煎煮器皿:

陶罐,瓷器

煎中药最好的器皿就是陶器(瓦罐、砂锅)和瓷器。最好的还是砂锅。

现代研究发现,砂锅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成分发生反应,对药性影响较小。有学者研究发现:用砂锅和金属煎药机,分别煎煮同样的清热方,最终将药液进行实验对比,砂锅中的药液升麻苷等有效成分明显高于煎药机里的中药液。

玻璃及金属器皿不宜使用,所有草木皆忌铁器,补肾药尤忌之。植物跟铁会形成难溶物质,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铜器,不锈钢都不可使用,铜在高温条件下,会与中药汤发生化学反应,使很多物质发生改变,在煎煮过程中产生沉淀。不锈钢中有镉,镍,铬等重金属溶解出来,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煎煮中药

水量时间标准、服用方法

药物经水浸片刻,再进行煎煮。将中药放入熬药锅内,第一次加水量超过药物表面3-5cm,第二次加水量超过药物表面1-2cm。花、叶、全草质地松泡的用水量较大,可酌情多加水。沸后改用微火,以免过快煎干。一般药物都是煎煮两次,头煎沸后25分钟,二煎约20分钟。滋补药煎煮时间易长,煮沸后文火煮1-2个小时。

中药煎煮两次,第一次滤出药汁,然后添水,二煎后再滤出药汁。每次熬成200-300毫升为宜,一、二次煎药汁混合一起,分两次或数次饮服。二煎药效果不次于一煎。治热性病,煎药药液宜多些,并需分多次饮服,才能保证药力持续。

最佳服药时间:

早饭前,晚饭后

一般情况下,喝中药讲究的是根据药性定时间。中医认为,补阳的药物最好在早晨服用,这样可以借助人体上午阳气的生发,来使药物起到更大的作用;补阴的药物可以在晚上服用,因为人体晚上阴气用事;而安神的药物则最好在晚上睡觉前服用,这样疗效更好。

特殊药物的煎煮要点

1 先煎

先煎药是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煎煮时间多在20-30分钟。此外有毒药材,一般先煎煮45-60分钟。

先煎药物有:磁石、代赭石、紫石英、生龙骨、生牡蛎、海蛤壳、珍珠母等。

2 后下

后下药物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一般在其它药物煮沸后5分钟,放入药物。

后下药物有:如薄荷、金银花、砂仁、青蒿、沉香、鲜藿香等。

3 包煎

主要指一些粘性强、粉末状及药材表面带有绒毛的药物,一般先用纱布袋装好。

包煎药物有:葶苈子、六一散、青黛、黛蛤散、滑石粉、儿茶、金礞石等。

4 另煎

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检出有效成分应单独另煎,一般另煎2-3小时。

另煎药物有: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红参、高丽红参等。

5 冲服

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者复方其它药物煎液冲服。

冲服药物有:如三七、川贝、珍珠、苏合香、安息香、琥珀等。

6 烊化

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

需烊化的药物有: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鸡血藤胶等。

7 泡服

主要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用泡服的方法服用。

泡服药物有:西红花、胖大海、番泻叶等。

治疗肠息肉、胃息肉专方

临床治疗肠息肉,用专方济生乌梅丸,疗效可靠,现分享如下:

主方:乌梅1500g(酒醋泡去核),僵蚕500g,穿山甲50g

服法:每次9g,每日3次。

制法:乌梅1500g(乌梅以肥大肉多者为上,酒、醋浸泡一宿,去核,焙焦存性),炒僵蚕500g,炮穿山甲50g。上药共为细末,加工成丸,日服3次,每次9克。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多食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忌煎炒辛辣,成人忌烟酒。

白血汤

组成:白头翁13g,黄连3g,黄柏10g,秦皮15g,血见愁15g,煨木香10g,炒当归10g,炒白芍15g,炒薏苡仁30g,地榆炭15g,仙鹤草30g,荆芥炭15g

功能:清肠化湿,凉血活血。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之大肠湿热证。

用法:每日1剂,早晚温服。

方解: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发作期临床表现为腹泻、里急后重、腹痛、黏液脓血便。《医部全录·外科痈疽疔毒门》云:肠痈小腹胀痛、脉滑数,或里急后重,或时时下血。其中黏液脓血便乃溢脓、溃烂出血的表现,发热、腹痛符合痈疡热、痛的特点,而本病慢性反复发作、病变难以愈合,则更接近于的范畴。因而本病属中医内疡范畴,可称之为肠疡。本病在活动期以标实证为主,多有湿热内蕴肠腑、气滞血瘀、肉腐血败成疡之病理变化,辨证当属大肠湿热证,故自拟白血汤治之。

本方以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化裁而来。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黄连、黄柏、秦皮清热燥湿、厚肠止泻;血见愁清热解毒、燥湿止血;煨木香、炒白芍、炒当归调气和血;仙鹤草、地榆炭、荆芥炭清热祛风、收敛止血,炭类药还有生肌敛疡之效;炒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止泻。全方共奏清肠化湿、凉血活血之功。

加减:兼恶寒发热,表邪未解而里热又炽者,加葛根、金银花、鸭跖草、蜀羊泉解表清热;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加槟榔、陈皮行气导滞;有大便白多红少、脘痞纳呆、舌苔白腻等湿重于热表现者,加藿香、厚朴、苍术、六月雪燥湿健脾;大便红多白少或纯为血便者,加紫草、丹皮、水牛角、鸡冠花凉血止血;便血消失者,加山药、白术健脾化湿。

古代中医的分科

关于历代中医的分科,即使是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也少有清楚。《冷庐医话》中谈到中医的分科时说:徐氏《医统》云:古医十四科,中有脾胃科,而今亡之矣。《道藏经》中颇有是说。宋元以后,次咽喉口齿科,次疮疡科(即今外科),次正骨科,次金镞科,次养生科(即今修养家导引按摩咽纳是也),次祝由科(经曰:移精变气者可祝由而已,即今符咒禳祷道教是也)。国朝亦惟取十三科而已,其脾胃一科,终莫之续。《类经》云: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失其传,二说微不同。而太医院所设十三科,则与《类经》之说同

历史上的医学分科到底是不是陆以湉说的这样呢?我对此作了一番探究,并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分享。

一、西医时已经有中医分科的萌芽

据《周礼·天官》篇介绍,西周时的医官分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四类,食医掌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疾医掌春夏秋冬之头痛、痒疥、疟寒、气喘等疾。疡医掌肿、溃、金、折之疡。兽医掌兽病、兽疡。

因为是医官的分类,是管理分类,不能明确是医学的分科。我认为,从其后到隋以前都没有明确的医学分科来看,不能认为在周朝时已经有中医的分科,不过已经有分科的苗头了。

在周代时,医学尚未与巫术分开,巫、医并行。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信巫不信医者,六不治也,直接挑明了医学与巫学的矛盾,但此后巫学与医学并没有完全分开,一直到明代仍有带有巫医色彩的祝由科。

二、周以后至隋前医学分科不明确

汉代时,医政沿袭前秦,太医令以下设有药丞、方丞等,尚有侍医(亦称御医)、医工长、尚药监、女传医(亦称乳医,为妇产科医)

两晋时期,沿袭汉魏医政旧制,仍置太医令,掌管医药行政事务。太医令下设太医令丞,亦设有御医一职。

南北朝时期,设置太医令、丞,御医,诸医官均隶属门下省,逐步发展为门下省有尚药局,置尚药监,又有侍御师、尚药典御,又置太医博士,太医助教。太医下大夫、小医上士、医正上士、医正中士、医正下士;又有疡医正、疡医等下士及主药。看起来,当时已经认识内科和外科的不同了。

三、自隋代开始,中医开始有明确的分科

史书载隋朝:太医署有主药二人,医师二百人,药园师二人,医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按摩博士二人,祝禁博士二人。可认为当时已将医、药、按摩、祝禁分开,医学分医、按摩、祝禁三科。

在唐代,将医学分为医、针、按摩、咒禁4个专科。唐朝《唐六典》记载:太医令掌诸医疗之法,丞为之二。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祝禁师,皆有博士以教之,其考试、登用如国子监之法。此时医药已经分开,药物种植、采收等药园师的工作。

在宋代,史料中有嘉祐九科、政和八科、绍兴十科、隆兴九科、乾道八科、绍熙庆元九科等多种记载,仁宗嘉祐五年出现了大方脉、小方脉、眼、疮肿、口齿、针、书禁、金镞、伤折、风科、产科十一个专科,后金镞、书禁、伤折并为一科,共分为九科。

四、中医十三科的分类始自元代

元代将中医分为十三科,即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

后将大方脉科与杂医科合并,口齿与咽喉科合并,祝由科与禁科合为祝由书禁科,正骨与金疮肿科整合为正骨兼金镞科和疮肿科,改产科为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合为十科。十科分别为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创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书禁科。

明初沿袭元代十三科目,据《明史》记载:太医院掌医疗之法,凡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

明隆庆五年(1571年),太医院进行分科调整,于原十三科内减金创、按摩、祝由三科,加痘疫一科,改接骨正骨,改疮疡外科,改为十一科。

明代首次取消了祝由咒禁科。直至清末,祝由咒禁科再未出现在官方的医学分科中。

五、清代取消了针灸科,只分五科

清初将中医分为十一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痘疹科。后痘疹科并入小方脉,咽喉科与门齿科合并,共为九科。

道光二年,出于自身安全考虑,道光帝下令: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著永远停止。

同治五年,御史胡庆源奏整顿医官以正医学,但限于经费和人才,分科只暂立五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口齿与咽喉、眼科和外科。其中伤寒科、妇人科并入大方脉,外科即旧之疮疡科。至此,医学的分科已经由多变少,后来民国大致也是采用了这个分科。

蒲公英伤脾胃?长期泡水喝可致肠胃病?蒲公英煮水到底是好是坏?

最近有个粉丝问我,说在网上,很多人说蒲公英煮水能消炎祛火,散结节,但为啥她喝了之后,慢慢开始肚子疼,拉肚子了?而且用手一摸小肚子也凉飕飕的,去医院一检查,有肠胃病了?那这蒲公英到底是消炎散结的良药,还是伤脾伤胃的祸根呢?长期喝对身体好不好呢?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事!

中医认为,这蒲公英性寒,能清热解毒,利尿散结,对于火邪热邪导致的爱上火,牙龈红肿出血,便秘,消化不良,甚至是各种炎症,像咽炎,扁桃体炎,肝炎,膀胱炎,尿路感染,甚至是胃炎都有很好的效果,这里可能就有人觉得,这蒲公英都能治胃炎,肯定是不会伤胃,导致肠胃病的,所以就放心大胆的喝吧,但你要是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在中医上,胃炎分为好几个证型的,如果你这胃炎是实热导致的,平时不光胃胀胃痛,胃里不舒服,身上还老是发热出汗,嘴里发干口渴,喜欢喝凉水,然后大便容易干,拉不出来,小便颜色黄,可能还隐隐发热,舌头伸出来颜色红,舌苔黄,那这时候你用蒲公英就是合适的,你还可以用蒲公英搭配个金银花、厚朴一起煮水喝。

又或者,你是肝火太旺,肝火横逆犯胃导致的胃炎,虽然也胃胀,感觉有股气撑的胃痛,但平时还老觉得胸闷,喜欢叹气嗳气,容易便秘,要是一生气心情不好了,胃就胀的厉害,舌头伸出来,舌苔薄白,舌两边鼓胀,那你也能蒲公英煮水调理,还可以再搭配个川芎,香附还有陈皮之类的疏肝理气的药一起用。

但你要是寒邪太重,侵袭脾胃之后出现了胃痛,胃胀,然后喜欢喝热水,不敢喝凉的,不然肚子就疼的厉害,要是用个热水热敷一下,胃痛就减缓了,那你是不能用蒲公英煮水来调理身体的,因为蒲公英本身就性寒,再用蒲公英煮水,那就是寒上加寒,所以就该伤脾胃了。

另外,像那些本身脾胃虚,总时不时胃疼,小肚子发凉,不敢喝凉水,并且身上没劲,手脚冰凉,大便也总稀软不成型的人,也不能用蒲公英煮水,不然喝了蒲公英之后,容易伤到脾胃阳气,那脾胃会更虚,所以你就容易得一些脾胃病。

所以,你要是想用蒲公英煮水喝来调理身体,散结节,那首先得搞清楚自己脾胃好不好,要是脾胃不好,脾胃有寒,最好是别用,如果非要用,那你就多再加点保护脾胃的药,像是生姜,白术之类的,不然一直用蒲公英煮水喝,那就该伤脾胃了!

消坚汤加减治疗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

组织缺损后,由邻近健康组织通过再生修复,形成瘢痕组织,若瘢痕形成过度,呈肿块突出于表面者,称为瘢痕疙瘩。由于瘢痕疙瘩的存在,不但影响肢体或器官的功能,而且影响美观,故务必引起重视。

瘢痕疙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再生的肉芽组织生长过快或水肿,同时,外无皮肤(黏膜)的覆盖限制,任意生长所致,可以说是一种水浊,水浊与伤口残血互相结合而成。

治疗原则:宜以利水化浊,理血散淤,健脾利湿,疏肝理气为治。

处方:大消25g、小消15g、夏枯草14g、玄参25g、生牡蛎(先煎)40g、蛤壳(先煎)40g、茯苓25g、白术15g、薏苡仁30g、柴胡9g、赤芍25g、木香7g、陈皮7g、甘草6g。水煎2次,2次合液,每日1剂,分3次服用。

禁忌:不宜用手多触摸检查。

方解:大消利水化浊,小消理血散淤,与夏枯草、玄参、生牡蛎、蛤壳消坚散结,为君;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湿,消肿,为臣;柴胡、赤芍、木香疏肝理气散结,为佐;甘草和诸药,为使。全方有化浊散淤,健脾利湿,疏肝理气,消瘢痕疙瘩之功。

临床治疗观察:药性平稳,有平瘢痕疙瘩作用。

消坚汤加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又称为肝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处以上的肝内结石,属于我国医学的胁痛黄疸范畴。临床以右胁疼痛和全身黄疸为主要表现。由于肝内胆管结石分布广泛,手术难以彻底清除,故研究一种能迅速溶石、排石的中医疗法,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肝胆结石,是由胆盐(胆红素、胆固醇等)浓度增高,沉积于核心周围所形成的,具有水浊与淤血合结的性质,故用削坚汤治疗有效。

肝胆结石包括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部位结石。现只举肝内胆管结石,其他部位的结石,亦可参照本法、本方治疗,不再赘述。

我国医学认为,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胆囊有贮藏胆汁,帮助消化的功能。故《难经》说:胆在肝之左叶间,盛精汁三合。精汁即胆汁。胆汁禀肝之余气而成,以透明、清澈、通降为顺。若因情志抑郁,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或虫积等因素影响,胆汁分泌、通降失调,郁而生热,湿热肉蕴,煎熬胆汁,浓度增加,成为胆浊,胆浊与核心互结,形成结石。

胆石既成,胆汁淤阻,排泄不畅,胆气不通则痛,弯腰打滚,痛在右胁,放射右肩或剑突下;湿热内蕴则发热,口苦咽干;湿热交蒸,胆汁外溢,浸淫肌肤,出现黄疸;湿热不散,久釀成脓,发生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甚至发生休g、等严重症候。

治疗原则:以利水散淤,化浊溶石;疏肝利胆排石;行气活血止痛为治。

处方:大消25g、小消15g、夏枯草14g、玄参25g、柴胡9g、木香7g、枳壳10g、金钱草20g、茵陈20g、赤芍15g、延胡索10g、香附10g、甘草9g。水煎2次,2次合液,每日1剂,分3次服。

禁忌:忌酒、腥辣味刺激品。

方解:大消化浊溶石;小消散淤化石;夏枯草、玄参清热软坚散结,共为君;柴胡、木香、枳壳、金钱草、茵陈疏肝利胆排石,为臣;香附、赤芍、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为佐,甘草缓急止痛,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溶石、排石、迁痛之功。

加减法:

感染发热者,加金银花15g、蒲公英20g

呕吐者,加藿香9g、法半夏10g、竹茹8g

小便黄赤者,加车前子10g、木通8g、茅根20g

食欲不振者,加神曲10g、山楂10g、鸡内金9g

临床治疗观察:有一定的排石、溶石效果。服药后,若肝部疼痛,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排石的征兆,另一种可能是结石下行,嵌顿。必要时,需到医院检查,弄清情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右寸脉大是胃气不降;左尺脉大是脾气不升。
147 脂肪肝——清肝化滞汤(陈伯咸方
陈瑞春谈经方与时方合用
桂枝汤陈瑞春《全国经方高级研修班》讲座(李小荣整理本人充实版)
沈绍功中医讲座摘录
刘渡舟,胆病,口苦胁痛,小柴胡汤加味,大柴胡汤,黄连黄芩汤,蒿芩清胆汤,黄连温胆汤,温胆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