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系列方780
子宫脱垂有良方
 子宫脱垂(脱出),中医谓之阴挺。要把脱出之子宫或阴道缩回去,在西医要用手术,在中医则用内服药和熏洗药。现列出民间一些治子宫脱垂的良方,供大家参考。
 巴戟天60g(重症者120g),熬成浓汤,将其炖猪肠头(靠近肛门的一段,长约20cm)食用,一般服食数次可愈。
 西洋参6g,黄芪30g,升麻6g,五倍子4.5g,小茴香23g,乌梅4枚,水煎分2次服。
 白蓖麻根(入泥部分)20g,与党参20g,黄芪20g,白术13g,茯苓10g,炙甘草5g同米酒共煎,空腹服。愈后用香蕉花蕊(即嫩蕉)蒸熟,晒干炖酒食,可防止再患。
 炙黄芪25g,炙党参18g,白术12g,酒洗川芎9g,炙甘草6g,酒炒寸冬9g,酒炒杜仲12g,升麻9g,酒洗当归9g。同煎服。如加高丽参9g更好。
 黑芝麻60g,升麻30g,猪大肠1具,3味共煮食之。
 党参120g,北芪120g,升麻5g。上药用酒炖嫩母鸡食。
 蛇床子0.5kg,炒热,用布包好,熨腹部。
 茶子(又名茶麸)90100g,米醋250g。先煮醋沸腾,后下茶子末,出味时,盛盆中用以熏阴部,每日3次,并服补中益气汤。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梁庆森
百会穴贴敷治子宫下垂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五倍子5克,蓖麻5粒,升麻3克。共研为泥,贴敷于百会穴,胶布固定,每日早、中、晚3次,每次贴10分钟,10天为一疗程,疗效不明显可续用一疗程。笔者临床用此法治疗子宫下垂,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中医认为,子宫下垂多属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所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腑,六腑清阳之气皆聚于此。故取督脉之巅顶百会穴贴敷,使阳气上升,浊气下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傅青主女科·正产肠下穴》云:用蓖麻仁49粒,捣涂顶心以提之,肠升即刻洗去,时长则恐吐血,此也升肠之一法也。笔者加收敛升提之五倍子、升麻化裁用药,收效满意。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葱白外用小便通畅
 小便不通中医称为癃闭。中医有许多外用法可起到较好疗效。如陈存仁先生在《津津有味谭》中介绍:小儿患了发热病,小便困难,下部作胀,可用葱蜜调成浆汁涂在脐下,再用布包扎,约半小时后葱蜜便发出异臭,膀胱部分也同时发生气化作用,小便就能通畅如注。老年人小便不通,情形不同,或是癃闭症(前列腺肿大),需要卧床休息,不宜紧张。可先服补中益气汤,提升前列腺,再用葱蜜外敷,也能通便。陈存仁先生一次医治一位急性流行性肝炎患者,进展迅速至尿毒症,小便不通,高热,神志不清,情况危急。急嘱购买葱一斤、白蜜半盏,将葱捣烂与蜜调和,敷在病人小腹部。葱与蜜糖有相克作用,不一会儿,病人腹中就咕咕作响,又浓又浊的小便即刻淙淙而下。
 笔者在阅读古医籍时,还整理了一些小便不利的中医外治法,一并介绍之。
 对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应注意保护阳气,不可过食生冷。若小便不畅通,不妨用葱白剁碎,炒热后用薄毛巾或纱布趁热外敷,或可使小便解出。此方出自古书《本事方》,在临床上使用此方法,部分较轻患者有效。对较重患者,可隔姜片灸关元等穴位,直达病所,疗效显著。
 或用葱白1根,白胡椒7粒,共捣烂如泥,填敷肚脐上,盖以塑料薄膜,胶布固定,治疗小便不通,疗效特佳。出自梁秀清家传方。
 也可应用验方白矾通关散。取白矾、生白盐各7.5克,上药共研匀,以纸圈围脐,填药在内,滴冷水药上,不久即可小便通畅。此方出自孙德润氏《医学汇海》小便不通门通关法,疗效显著。
 对老年人来说,肾阳亏虚,还可常服金匮肾气丸,有温阳利尿的效果,不但可使小便逐渐通畅,甚至逐步使夜尿减少,前列腺增生的症状也可逐渐缓解,不愧长寿丸的美誉。若是上述方法不效,可就近中医治疗,服用温阳化湿类中药,多可收到满意效果。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孙成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大葱熨敷疗法治验二则
 大葱熨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是将大葱炒热后在体外热熨、热敷,使药力、热力从毛窍透入体内而达到祛邪治病的目的。近几年来笔者应用此法治疗腹水、小便潴留等收效满意,仅简介如下:
 施术准备及用法:大葱白颈250g,去外皮并洗净,用刀纵切成条状,横段成1cm长度,放入炒勺中加热,用竹筷搅拌以利加热均匀并防焦糊。炒至半熟时放入白酒30ml左右,搅拌炒热,装入布袋内。熨者,将葱袋在腹部从左至右移熨;敷者,将葱袋直接敷在脐部(神阙穴),每次30分钟,一日2次。
 病例1 张某,男,48岁,2003114日初诊。患者肝硬化2年,近期腹水难除,腹部膨隆胀急,小便量少,经中西医保肝、利尿、逐水、输血和白蛋白等,腹水难消,采用大葱热熨疗法,3日后小便渐增多,腹水逐日消退如常,后经调补,停服利尿药物,半年腹水未复作。
 病例2 戴某,男,66岁,2004623日初诊。患者小便二日不通,原有前列腺轻度肥大,诊查形寒肢冷,小腹胀急膨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辨证属肾阳虚衰,温化无力,予葱敷法30分钟后,小便得通,量达1500ml,配服金匮肾气丸调治,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葱白辛散温通,能宣通上下,通达表里,外可散寒以解表,内可通阳以止痛。白酒活血通脉、温阳化气。酒拌热葱,于局部热熨、热敷,功效相得益彰。再者腹壁较薄,肚脐为腹腔之外窍,故凡寒凝气阻,阳气郁闭,气不化津之尿闭胀急等,应用此法以行气散结通阳,则寒凝得散,郁阳得伸,腹胀尿闭之疾无不迎刃而解。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祥农 山东省沂南县中医院
 
 
 
 
 
 
 
补血顺气汤
【处方】 归身、生地、白芍、红花、白术、五加皮、香附、青皮、枳壳、陈皮、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 骨伤。
【摘录】 《外科集腋》卷八
 
 
 
 
 
 
 
 
补血生水汤
【处方】 熟地5钱,芍药5钱,当归5钱,川芎1钱,山茱萸3钱,麦冬3钱。
【功能主治】 头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4剂为妙。
【摘录】 《石室秘录》卷一
 
 
 
 
 
 
 
阴血衰弱,不能养筋,筋缓不能自胜持,故痿软无力
补血荣筋丸
【处方】 肉苁蓉、牛膝、天麻、木瓜、鹿茸、熟地黄、菟丝子、五味子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阴血衰弱,不能养筋,筋缓不能自胜持,故痿软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米汤或温酒送下。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肝气虚衰,生阳不振,故肝血不能荣筋,筋痿不得自收持焉。熟地补阴滋肾以生肝血,鹿茸暖肾补阳以振生气,菟丝子补肾荣木,苁蓉润燥温肝,淮膝补肝肾壮筋骨,天麻散风湿发肝阳,五味故津液以养肝,木瓜舒筋络以醒脾也。丸以白蜜之润下,以参汤之补使血气得力则精髓内充,而肝藏受荫,筋络得养,筋痿无不健旺矣。
【摘录】 《杏苑》卷七
 
 
 
 
 
治疗游走性风湿
【秘方】:七里香树干四两。
 【做法】:将七里香树干劈成薄片,再与猪脚一只炖服,水十二碗煎至六碗,
 【服法】:三餐饭前空腹各服一次(一碗),分两天喝完。主要服食汤汁,猪脚可食也可不食均可。
 【方解】:此方药量不得少于四两,否则无效,连服五六次,永不复发!
 【案例】:某君罹此疾,痛窜、筋抽、萎顿、失眠,虽经电疗打针、按摩俱无效,于是转服此方,六剂病根即除,此后,二十多年不再复发。
 
 
 
 
 
 
 
治疗老年性痴呆

【配方】:桃仁10克、生大黄10克、甘草6克、元明粉10克(分冲)、桂枝10克、龙骨30克(先煎)、牡顿30克(先煎)、朱茯神15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蜈蚣2条。
 【用法】:水煎服。
 【功能】:逐瘀宁神,醒脑开窍。
 【主治】:老年性痴呆
 【方解】:以桃仁承气攻逐瘀血;龙骨、牡蛎、朱茯神重镇安神;菖蒲、远志开窍醒脑;蜈蚣既可佐桃仁承气搜风逐瘀,又可助龙骨、牡蛎、茯神祛风镇惊。
 
 
 
 
 
膀胱癌
【辨证一】:下焦瘀热.
(治法):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方名):小蓟饮子.
(组成):生地30 小蓟15 滑石15 木通9 蒲黄9() 藕节9 淡竹叶9 当归6(酒浸) 山栀子9 炙甘草6.
(用法):水煎服,每日1,日服2.
(来源):《济生方》.
【辨证二】:阴虚热盛.
(治法):滋阴降火.
(方名):知柏地黄丸.
(组成):熟地24 山茱萸12 山药12 泽泻9 茯苓9(去皮) 丹皮9 知母24 黄柏24.
(用法):水煎服,每日1,日服2.
(来源):《医宗金鉴》.
 
 
 
 
 
 
莱菔散
【方源】:《新方八阵》
【组成】:莱菔子适量。
【用法】:研成细末。每服6克,开水送下,多饮温开水,不吐仍服之。或用手指探喉助吐。
【功效】:催吐。
【主治】:痰涎食滞壅窒在上,气逆不通,或误食毒物不久者。
【方解】:本方较瓜蒂散性稍平,无苦寒败胃之害,故为催吐轻剂。
【附方】:
参芦饮(《丹溪心法》):用人参、藜芦研细末,每服3~6克,用水调服,或用竹沥汁冲入。用于体质虚弱病人的痰涎壅盛、胸闷脉滑,或误食毒物,病人欲吐而无力者。此为催吐虚痰法。在宣中略带补性,不致因涌吐而耗散元气。
 
 
 
 
 
 
 
硼芥散
【方源】:《中医验方汇选》
【组成】:硼砂、白芥子各30克。
【用法】:共为细末,用开水3大碗冲调药末;再加新汲水3大碗,搅匀。先服1茶盅,服后即吐,再服。
【功效】:催吐。
【主治】:误服硫磺及其他各种毒物,尚停在胃中而未下达入肠者。
【方解】:本方中2药原本无催吐之效,均为化痰,为未用水送下可刺激咽喉而反射呕吐。
 
 
 
 
 
 
藜芦散
【方源】:《山东中医学术经验交流文选》
【组成】:藜芦粉4.5克,胡椒粉1.5克,面粉、甘草粉各6克。
【用法】:温开水冲服。
【功效】:涌吐,导痰,养胃。
【主治】:痰气郁结或痰迷心窍所致的多种疾病。如神志赤带或癫眩,语言无序,表情异怪;或情志失常,躁狂奔走,恶语伤人,胸内满闷,呕吐痰涎,不避亲疏的癫狂,痰厥、食厥、伏痰留邪所致的喘哮等病。
【方解】:本方藜芦性味辛苦寒,有剧毒,入肺胃两经,可涌吐风痰,虚人禁用,且不能过量,中病即止。
 
 
 
 
 
 
参芦散
【方源】:《医方集解》
【组成】:人参芦。
【用法】:上药研细末。每用3~6克,开水调服。
【功效】:功能涌吐痰涎。
【主治】:虚弱之人、痰涎壅盛,胸膈满闷,温温欲吐,脉弱无力。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体虚痰涎壅盛,欲吐不得。方中只用参录一药,既能补虚,又能涌吐,为其特点。临床应用以痰涎壅盛,而兼见气虚乏力、温温欲吐,为其辩证要点。
【按语】:本方涌吐力较弱,用于涌吐痰涎,服后宜用手指或筷子等探喉助吐。
 
 
 
 
 
 
 
 
 
补血安胎理风汤
【处方】 川芎2钱,天麻2钱,黄芩2钱,羌活5分,防风5分,荆芥5分,白芍3分,当归3分,人参3分,紫苏4分,甘草4分。
【用法用量】 孕至4-5月,患吐血衄血及损伤血,蓦然口噤项强,手足难动履,背如角弓,症类中风。
【摘录】 《胎产指南》卷二
 
 
 
 
 
 
补虚助气饮
【处方】 黄耆(锉)2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1两,五味子1两,芎1两,独活(去芦头)1两,桂(去粗皮)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杏仁(去皮尖双仁,炒黄)1两半,熟干地黄(焙)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诸痈疽疏转后。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枚(去核),煎至8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

补虚止嗽丸
【处方】 党参1两,白术4两,云苓3两,当归3两,广皮2两,半夏3两,炙耆4两,炙升麻5钱,柴胡5钱,麦冬1两,五味子1两,炙百合2两,炙冬花2两,白芥子1两,炙草2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中气虚弱,日久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开水送下。
【摘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
 
 
 
 
 
 
复方少腹化瘀汤
【方源】:(天津医院方)
【组成】:红藤60克,牛膝25克,桃仁、红花、当归各15克,延胡索、赤芍、香附各10克,炮姜、桂枝、川楝子、小茴香各6克,柴胡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阑尾包块、腹部手术后切口炎性浸润、腹腔内炎性包块等。
【方解】:本方实为少腹逐瘀汤合金铃子散组成。临床常用于治疗寒凝气滞,少腹淤血积块,或伴有腹胀痛者。方中红藤清热解毒兼以活血,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与牛膝活血化瘀、配炮姜、桂枝温经散寒,川楝子、延胡索、小茴香、香附行气止痛。
【按语】:本方的特点是在活血化瘀中注意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遇寒则凝、遇温则通的原理,因此方中配伍较多的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的药。
 
 
 
 
清胆利湿汤
【方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柴胡10~15克,黄芩、半夏、木香、郁金、栀子、木通、车前子、大黄(后下)各10克,茵陈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主治】:急性胆囊炎或胆道感染湿热型。症见右胁持续性胀痛,口苦咽干,多有恶寒发热,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方解】:方中柴胡、黄芩可清热泻火;茵陈、郁金、大黄可利湿通便。本方以清热利湿为主,对于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石症并发梗阻性黄疸者用之最为适宜。凡遇有湿热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都可应用。若热重,加板蓝根、金银花、连翘;腹痛,加川楝子、元胡;便秘,重用大黄;呕吐,加竹茹。
 
 
 
 
 
 
清胆泻火汤
【方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柴胡、黄芩各15克,茵陈30克,半夏、木香、郁金、栀子、胆草、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肝泻火,利湿通便。
【主治】:胆囊炎或胆道感染实热型。症见右胁持续性疼痛,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或洪数。
【方解】:方中柴胡、黄芩清肝泻火;茵陈、郁金、大黄利湿通便。本方以清热泻火为主,临床用于治疗重型胆道感染,如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严重的化脓性胆囊炎等。但由于该病的破坏性较大,尤其对肝脏损害较大,应酌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尽快控制急性症状。
 
 
 
 
 
 
 
补虚正气粥饮
【处方】 黄耆(细锉)2两,人参1两,米2合。
【制法】 上三味,锉二味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诸痢疾、水泄霍乱,并泄血后,困顿不识人。
【用法用量】 以水3升同煎,取2升,去滓,下米煮粥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九
 
 
 
 
 
 
 
七情郁结,痰随气上留阳经,心中怔悸,四肢缓弱,翕然面热,头目眩冒,如欲摇动,一切风虚眩晕
补虚饮
【处方】 人参1钱,麦门冬1钱,山药1钱,茯苓8分,茯神8分,半夏7分,黄耆7分,前胡5分,熟地5分,枳壳1分,远志1分,甘草1分。
【功能主治】 七情郁结,痰随气上留阳经,心中怔悸,四肢缓弱,翕然面热,头目眩冒,如欲摇动,一切风虚眩晕。
【用法用量】 加生姜5片,秫米1撮,水煎服。
【摘录】 《医学入门》卷七
 
 
 
 
 
 
 
 
 
 
肺脏因吐血后,四肢虚劣,气乏无力,手脚振掉,饮食不得
补虚饮
【别名】 补肺饮
【处方】 黄耆(锉,炒)2两,人参1两,茯神(去木)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桂(去粗皮)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当归(炙,锉)1两,天门冬(去心,焙)1两,甘草(炙,锉)1两,熟干地黄(焙)1两,五味子(炒)1两。
【制法】 上为粗末,分作10剂。
【功能主治】 肺脏因吐血后,四肢虚劣,气乏无力,手脚振掉,饮食不得。
【用法用量】 补肺饮(《普济方》卷二十七)。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消脓汤
【方源】:《急腹症方药新解》
【组成】:金银花、败酱草、冬瓜仁各30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克、大黄、当归各15克,黄芩、黄莲、黄柏、赤芍、香附各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泻下散结。
【主治】:急性阑尾炎合并局限性腹膜炎或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腹腔残余脓肿,肝脓肿,原发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严重伤口感染等。
【方解】:方中金银花、败酱草、蒲公英可清热解毒;冬瓜仁、大黄可消肿排脓;大黄泻下散结。本方适用于体质壮实者,本方为毒热炽盛、热腐成脓症,但在用药时要密切注意观察,一旦病情不缓解,即要立即手术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口眼歪斜(面瘫)方剂(211~230方)收集整理
中医经典摘录(301-400)
脾虚者,用补中益气汤;伤食多痰,老人补肾方
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治疗癫证痰气郁结证
含有白芥子的处方(四)
中药防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