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1462
四海舒郁丸
【方源】:《疡医大全》
【组成】:青木香15克,陈皮9克,海蛤粉9克,海带60克,海藻60克,昆布60克,海螵蛸6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为丸。每服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主治】:瘿瘤、瘰疬。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肝气郁滞,痰气凝结所致之气瘿。方中青木香、陈皮疏肝理气;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粉化痰软坚,消瘿散结。合用共奏理气舒郁,化痰消瘿之功。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肝气郁滞,痰气凝结所致之气瘿。方用海带、海藻、海螵蛸、昆布、海蛤粉化痰软坚散结,助以陈皮、木香行气和中;既有行散之力,又具健脾和中之功,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已肝气郁结、颈前肿大、皮色如常、按之柔软,为其辩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患者为青春发育期、妊娠期、哺乳期,兼有头晕腰痠、神疲乏力者,加菟丝子、补骨脂、制首乌、苁蓉等;伴有结节及表浅静脉明显扩张者,加当归、赤芍、丹参等;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体重减轻、脉率变快、心情不畅,加炙黄芪、党参、生地、玄参、钩藤、珍珠母、生石块等;为加强疗效,还可加入黄药子煎服;若兼肝气郁结,可合逍遥散同用。
【附方】:1、消瘿散(《证治准绳》),由海藻、昆布、海带、海马、煅石、煅海蛤、乌贼骨组成。功能散结消瘿,化痰软坚。主治瘿气。
2、消瘿五海饮(《古今医鉴》),由海带、昆布、海藻、海蛤粉、乌贼骨、木香、莪术、三棱、桔梗、香附、细辛猪胰子构成。功能化痰消瘿,理气散瘀。主治瘰疬,瘿瘤。
3、消瘿汤(《寿世保元》),由海藻、龙胆草、海蛤粉、昆布、通草、枯白矾、麦曲、松萝、半夏、白芷构成。功能化痰消瘿。主治瘿瘤,便毒,痈疽,恶疮,久漏不愈者。
4、消瘿顺气散(《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由生地、蛤粉、浙贝母、海藻、浮海石、昆布、海带构成。功能平肝理气,化瘰消瘿。主治瘿瘤瘰疬,结核坚硬,日久不消者。
 
 
 
 
 
 
温胆汤
【方源】:《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炙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安,癫痫等症。
【方解】:本方主症为胆胃不和,胆热内扰。胆为清净之府,喜温和,主生发。失其常则郁而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胆热内生,湿痰停阻,痰热阻胃,胃气上逆,则呕吐干哕;痰热上扰,心神不安,则惊悸不宁,心烦不眠,发为癫痫;苔腻微黄,脉弦滑等均为痰热内扰之象。
针对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病机,治宜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方中以半夏为主,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主药。辅以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姜、枣益脾和胃。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本方与酸枣仁汤均可治虚烦不眠等症。但酸枣仁汤证为心肝血虚,兼阴虚内热所致,重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使心肝得养,虚热得清,则虚烦可止。本方证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重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使痰热得清,胆胃得和,则虚烦自除。
【按语】:本方以烦躁不眠、苔腻脉滑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癫狂、神经官能症、癫痫、头痛、失眠、内耳眩晕症、卒中、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支气管炎、百日咳、尿毒症、妊娠恶阻、小儿惊风、更年期综合征等。若胸闷抑郁,加郁金、青皮;痰热重者,加黄莲;失眠,加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癫狂,加胆南星、远志、天竺黄、郁金;菖蒲、癫痫,加胆南星、郁金、菖蒲、白矾;眩晕,加钩藤、天麻;心惊,加牡蛎、龙骨;胸痹,加薤白、瓜蒌、郁金;呕吐,加苏叶、黄莲。
【同名方】:1、《婴童百问》温胆汤,本方陈皮易橘红,加酸枣仁构成。功能化痰和胃,安心定神。主治心悸烦闷不得眠。
2、《世医得效方》温胆汤,本方加入人参构成。功能补气清热除烦,祛痰和胃。主治大病后虚烦难眠,及惊悚自汗,遇事易惊。
3、《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本方去茯苓、大枣构成。功能化痰和胃,清热除烦。主治大病后虚烦难眠。
【附方】:1、加味温胆汤(《医宗全鉴》),本方加黄莲、黄芩、麦冬、芦根构成。功能清热生津,止呕降逆。主治妊娠恶阻,呕吐,胃中有热,心中烦热郁闷,喜欢凉浆者。

2、十味温胆汤(《证治准绳》),本方去竹茹,加熟地、人参、五味子、远志、枣仁构成。功能化痰定神。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饮食无味,四肢浮肿,心悸烦闷,坐卧不宁。
3、黄莲温胆汤(《六因条辩》),本方去大枣,加黄莲构成。功能清热化痰和中。主治痰热内扰,眩晕,心烦,失眠,口苦,舌苔黄腻。
4、清心温胆汤(《杂病源流犀烛》),本方去大枣,加白术、黄莲、菖蒲、香附、白芍、当归、麦冬、川芎、远志、人参构成。功能涤痰补虚。主治心脏虚损,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癫症。
5、清热化痰汤(《医宗全鉴》),由人参、白术、甘草、茯苓、橘红、半夏、黄芩、麦冬、黄莲、石菖蒲、竹茹、枳实、南星、木香构成。功能清热化痰利窍。主治中风痰热,神志恍惚,舌强难言,或手足麻木无力,头眩足软,筋挛不收,神思恍惚,言语失常。
 
 
 
 
 
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源】:《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9克,天麻6克,茯苓6克,橘红6克,白术15克,甘草4克,生姜1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燥湿,化痰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化痰熄风,而止头眩。二者并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佳药,李杲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本方以此二味为主药。以白术为辅,健脾燥湿,与半夏、天麻配伍,燥湿化痰,止晕之效益佳。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相合,尤能治痰之本;姜枣调和脾胃;橘红理气化痰。使以甘草和中而调药性。诸药配伍,使风熄痰消,眩晕自愈。
【按语】:本方以胸闷呕恶、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梅尼埃综合症、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冠心病、脑血栓形成等。若眩晕较甚,加胆南星、僵蚕;呕吐频发,加代赭石、竹茹;耳鸣重听,加郁金、葱白、菖蒲;脘闷不食,加砂仁、白蔻仁;气虚,加黄芪、党参。

【同名方】:1、《古今医鉴》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半夏、天麻、白术、生姜构成。功能健脾化痰,平肝熄风。主治脾胃气虚,痰涎内停,虚风上扰,以致恶心烦闷,头旋眼黑,气促上喘,心神不宁,头痛如裂,目不敢开,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眠。
2、《脾胃论》半夏白术天麻汤,由黄柏、干姜、苍术、天麻、茯苓、黄芪、泽泻、白术、人参、炒神曲、麦芽、半夏、橘皮构成。功能健脾化饮,定风止晕。主治痰厥头痛,头眩烦闷,咳嗽黏稠,恶心吐逆,身重肢冷,不能安卧,舌苔白腻,脉滑。
3、《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有二方,方(2)由本方减少白术用量,加蔓荆子组成。功效与本方略同。主治痰厥头痛,胸膈多痰,动则眩晕者。
【附方】:偏右头痛方(《古欢室医学篇》),由姜半夏、陈皮、茯苓、生甘草、白芷、川芎、制川乌、枸杞、生姜汁构成。功能燥湿化痰,祛风止痛。主治痰浊头痛,头晕且胀,时时恶心,呕吐痰涎,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滑。
 
 
 
 
 
 
三生饮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生南星30克,木香0.3克,生川乌15克,生附子15克。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10克,加生姜15片,水煎半小时,去滓温服。
【功效】:祛风化痰,散寒通络。
【主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㖞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舌苔白腻,脉沉状。
【方解】:本方用南星祛风化痰,川乌、附子温阳散寒,通络祛风三味药皆为生用,取其力峻行速;木香理气,有利于气顺痰行;生姜既能散寒,又能制约生附子、生南星、生川乌之毒性。诸药配伍,共奏祛风化痰,通络散寒之功。
【按语】:本身以半身不遂、卒中神昏、口眼㖞斜,痰壅咽喉、苔白滑、脉沉伏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栓形成、癫痫等。若半身不遂,合用补阳还五汤;口眼㖞斜,加白附子、僵蚕、全蝎;语言骞涩,加郁金、远志、菖蒲。
本方药性温燥,卒中痰火内闭及阴虚阳亢者勿用。本方中生南星、生附子、生川乌均为有毒之品,必须注意用量用法,煎煮时间要长。如作汤剂,宜改用制川乌、制南星、制附子,以减轻毒副作用。
【附方】:1、大醒风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生南星、生独活、生防风、生附子、生甘草、炒全蝎、生姜构成。功能祛风化痰,通络解痉。主治卒中痰厥,半身不遂,手足抽搦,以及历节痛风,筋脉挛急等。
2、星附散(《普济本事方》),由制南星、附子、半夏、炮白附子、制川乌、僵蚕、人参、没药、茯苓构成。功能祛风化痰,温经散寒。主治卒中能言,口不㖞斜,四肢不温,手足痿废不举,舌苔白腻,脉虚浮而数。
3、星香散(《易简方》),由南星、生姜、木香构成。功能祛风化痰理气。主治卒中痰盛,突然昏迷,喉中痰声漉漉,牙关紧闭,体肥不渴,舌苔白腻,脉弦滑。
4、三生丸(《重订严氏济生方》),由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生姜汁构成。功能祛风化痰。主治痰厥头痛。
 
 
 
 
 
 
通利脏腑壅滞。主发脑及一切热毒气,结硬肿痛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2两(锉碎,用醋浸1炷久,沥干,慢火熬令熟),槟榔1两,枳壳1两(茯炒微黄,去瓤),牵牛子2两(半微炒,半生用),木香半两,甘草半两(生,锉),皂荚5挺(不蛀者,捶碎,用酒1升浸,挼取汁,遍滤过),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末,取皂荚汁于银锅内,以慢火熬成膏,入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通利脏腑壅滞。主发脑及一切热毒气,结硬肿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葱、茶送下。以快利为度。
【摘录】 《圣惠》卷六十二
 
 
 
 
 
 
 
妇人月水不通,结坚瘕如石,腹胀血积不散
大黄丸
【处方】 大黄(锉,炒)2两,消石(熬沸,研细)2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半两,代赭(别研)1两,干漆(炒烟尽)1两,芎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干姜(炮)1两,虻虫(去翅足并头,炒)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月水不通,结坚瘕如石,腹胀血积不散。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酒送下;米饮亦得。渐加至30丸。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久痃癖气,发歇不定,肌肉消瘦,往往吐逆,肩背疼痛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川朴消1两,蓬莪术2两,诃黎勒1两(煨,用皮),桂心3分,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吴茱萸3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金星矾石2两,柴胡1两(去苗),狼毒半两(微煨),巴豆1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
【制法】 上为末,入巴豆、矾石令匀,以熟枣瓤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久痃癖气,发歇不定,肌肉消瘦,往往吐逆,肩背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半贝丸
【方源】:《格言联璧》
【组成】:川贝母180克,法半夏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生姜煎汁泛丸。每服6克,日服2次。也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燥湿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痰多。
【方解】:本方中川贝母化痰止咳,佐以半夏燥湿化痰,生姜温肺化痰止咳。诸药配伍,共奏燥湿化痰止咳之功。
【按语】:本方以咳嗽多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癫痫、淋巴结等。如咳嗽痰多色黄者,加知母、黄芩、瓜蒌;痰多色白如泡沫者,加茯苓、陈皮;咳喘甚者,加葶苈子、苏子、杏仁;久咳不止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
【同名方】:《重订通俗伤寒论》半贝丸,由生半夏、姜汁、生川贝构成。功能结疟。主治疟疾。
【附方】1、半杏丸(《仙拈集》),由半夏、姜汁、杏仁构成。功能化痰止嗽。主治小儿咳嗽。
2、半瓜丸(《医学入门》),本方加瓜蒌仁、止咳、桔梗、知母构成。功能化痰止咳。主治咳嗽。
 
 
 
 
 
 
 
 
香附旋覆花汤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生香附9克,旋覆花9克、苏子霜9克,广陈皮6克,半夏10克,茯苓9克,薏仁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络
【主治】:伏暑湿温,饮停胁下,胁痛,或咳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
【方解】:本方中香附、旋覆花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苏子降肺,化痰。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薏仁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从生。陈皮、香附调理气机,使气顺痰化。诸药配伍,共奏燥湿化痰,理气通络之功。
【加减】:痛甚者,加降香末;腹满者,加厚朴。
【按语】:本方以胸胁疼痛、咳嗽、胸闷、潮热、或寒热如疟状、脉弦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胸膜炎、悬饮等。如痰气郁阻,胸闷苔腻,加枳壳、瓜蒌;久痛入络,胸胁刺痛,加当归须、赤芍、红花、桃仁、没药、乳香;水饮不净,则加通草、冬瓜皮、路路通。
 
 
 
 
 
贝母瓜蒌散
【方源】:《医学心悟》
【组成】:贝母5克,瓜蒌3克,天花粉2.5克,茯苓2.5克,橘红2.5克,桔梗2.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症见咳嗽有痰,咯痰不爽,涩而难出,或咽喉干痛,或咽干口燥,上气喘促,舌红苔白而干。
【方解】:本方所治之燥痰症,以咳痰黏稠,涩而难出为主要特征。《医学心悟》云:湿痰多生于脾,燥痰多生于肺。盖肺为娇脏,性喜清肃,不耐寒热,更恶燥湿。若素体肺肾阴虚,虚火灼金,则煎灼津液而生痰;或外邪犯肺,化火生热,也可灼津而生痰。阴虚肺燥之人,更易招致燥邪犯肺,内外相引,燥痰由生、因肺燥津伤,故咳嗽少痰,黏涩难咯;燥痰黏涩于咽喉,故咳甚则咽喉燥痛。燥痰滞肺,肺失清肃,故见上气喘促。本证病机为燥热伤肺,灼津成痰,痰阻气机,肺失清肃。“湿痰治在脾,燥痰治在肺”(《医学心悟》)治宜润燥化痰,清热利气,肃肺止咳。
方中贝母以川贝为佳。川贝母苦甘微寒,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尤善治燥痰咳嗽,为主药。瓜蒌甘寒滑润,清肺化痰,利气宽胸,且其滑润通肠,导痰浊下行,为辅药。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泽痰消;桔梗善宣利肺气,止咳化痰。四味共为佐使药。全方诸药相合,清润宣肃,化痰止咳,使肺得清润而燥痰自化,宣降有权则咳逆自止,为治肺中燥痰之良方。
【按语】:本方配伍特点为主义清润化痰,兼行宣利肺气,运湿健脾。在清热化痰,主治肺中热痰较重,主见咳嗽痰稠而黄者;本方重在润燥化痰,主治肺中燥痰较甚,主见咳嗽黏涩难出者,当有区别。
本方为治燥痰症治主方,临床当以咳嗽黏稠难咯,咽喉干燥,苔干为使用要点。兼有风邪犯肺,咳嗽咽痒,微恶风寒者,加前胡、荆芥;咳伤肺络,咳痰带血者,加仙鹤草、茜草;肺阴损伤,咳而声嘶者,加沙参、麦冬;邪火上灼,咽干疼痛较甚者,加马勃、山豆根;肺气上逆,咳嗽气急者,加马兜铃、枇杷叶、杏仁等。湿痰、寒痰者不宜用本方。
【同名方】:《医学心悟》贝母瓜蒌散,由贝母、瓜蒌仁、胆南星、黄芩、黄莲、橘红、甘草、黑山栀构成。功能清热泻火,化痰熄风。主治肺火痰热壅盛,咳嗽痰黄,痰火上壅,苔黄脉数的类中风症。
【附方】:1、润肺降气汤(《医醇剩义》),由沙参、桑白皮、瓜蒌仁、苏子、郁金、合欢花、旋覆花、杏仁、橘红、生姜构成。功能润肺降气化痰。主治肺受燥凉,咳而微喘,气郁结。
2、润肺饮(《医宗必读》),由贝母、天花粉、甘草、桔梗、麦门冬、橘红、茯苓、生地黄、知母、生姜构成。功能润肺化痰。主治肺燥痰涩难出。
3、橘红丸(《方解学》)本方去花粉,加麦冬、杏仁、生石膏、陈皮、紫菀、生地、法半夏、甘草、苏子、款冬花构成。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主治痰多气促,肺热咳嗽,胸中满闷,口干舌燥。
4、虚火咳嗽方(《不居集》),由麦冬、生地黄、茯苓、紫菀、知母、牛膝、车前子构成。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主治元气亏损三焦之火炎上,邢克肺金而咳嗽。
 
 
 
 
 
 
二母散
【方源】:《医方考》
【组成】:知母9克,贝母9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3~6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主治】:肺热燥咳,痰稠难出,或咳嗽痰多黄稠者。
【方解】:方中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配以知母清肺泻火,滋阴润燥,二药配伍,共奏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之功。
【按语】: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因产生恶露上攻引起的痰咳喘息之症。方用贝母、杏仁等化痰止咳,配以知母等清热泻火,标本同治,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已产后恶露不尽、咳嗽、气急、痰多、腹痛等,为其辩证要点。
【同名方】:1、《世医得效方》二母散,本方加茯苓、桃仁、人参、杏仁构成。功能活血降逆,止咳平喘。主治产后恶露上攻,流入肺经,咳嗽痰喘或腹痛者。
2、《景岳全书》二母散,本方加干生姜构成。功效与本方相同。主治肺热咳嗽,及疹后咳甚者。
【附方】:1、二母宁嗽汤(《古今医鉴》),本方加栀子、黄芩、生石膏、桑白皮、瓜蒌仁、茯苓、陈皮、枳实、五味子、生甘草、生姜构成。功能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主治咳嗽吐痰,痰热壅肺,胸满气促,咽干口燥,久咳不止者。
2、二母汤(《济生方》),本方加杏仁、甜葶苈、秦艽、半夏、橘红、炙甘草、生姜构成。功能清热化痰,泻肺定喘。主治肺劳实热,咳嗽喘急,面目苦肿,烦热颊赤,骨节疼痛,乍寒乍热。
2、二母二陈汤(《症因脉治》),本方加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构成。功能润燥化痰止咳。主治燥咳发热,喘咳短息,时发时止,咳痰难出。
3、二冬二陈汤(《症因脉治》),本方加天门冬、麦冬构成。功能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主治咳嗽喘逆,内伤燥痰,时咳时止,痰不能出,连嗽不已,脉两尺沉数;或燥痰烦满,肺热身肿,脉右寸洪数者。
4、芩连二母丸(《医宗全鉴》),即本方加黄芩、黄莲、当归、白芍、羚羊角、生地、熟地、蒲黄、地骨皮、川芎、生甘草、侧柏叶、组成。面糊为丸,灯心煎汤送下。功能清心凉血,化瘀散结。主治心火妄动,逼血沸腾,复被外邪所搏,致生血瘿、血瘤。
 
 
 
 
 
积聚气在腹胁,胸背疼痛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桃仁1两半(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槟榔1两半,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京三棱1两(炮,锉),干姜1两(炮裂,锉),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 上为细末,以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积聚气在腹胁,胸背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生姜、橘皮汤送下;温酒下亦得。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八
 
 
 
 
 
 
丹石毒上攻,眼目赤肿,开眼不得,涩痛,生阴翳,心神烦躁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玄参3分,黄芩3分,决明子3分,车前子3分,青葙子3分,黄连(去须)3分,寒水石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马牙消3分,栀子仁3分,蕤仁(汤浸,去赤皮)3分,犀角屑3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丹石毒上攻,眼目赤肿,开眼不得,涩痛,生阴翳,心神烦躁。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竹叶汤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三十二
 
 
 
 
 
 
 
 
时气已得汗,热毒不解,心烦躁闷,言语不定,小便赤涩,大便不通,狂乱欲走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黄芩1两半,栀子仁1两半,大青2两,龙胆1两(去芦头),苦参1两(锉),川朴消2两(细研)。
【制法】 上为末,入朴消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时气已得汗,热毒不解,心烦躁闷,言语不定,小便赤涩,大便不通,狂乱欲走。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麦门冬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五
 
 
 
 
 
 
 
温润辛金法
【方源】:《时病论》
【组成】:炙紫菀9克,百部6克,松子仁9克,款冬花9克,叭哒杏仁9克,炙陈皮6克,冰糖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肺润燥,化痰止咳。
【主治】:干咳无痰,即有痰亦清稀而少,喉间干痒,咳甚则胸胁引疼,舌苔白薄而少津,脉沉而劲。
【方解】:本方中紫菀、款冬花温而且润,能止咳化痰,宣畅肺气。百部润肺止咳,暴咳久咳咸宜。杏仁利肺气、松子仁润肺燥。陈皮蜜制,去其燥性,以行气化痰,气顺则痰化。以冰糖为引取其润肺止嗽。全方皆为温润之品,肺得温润,则咳逆自然渐止。
【按语】:本方以喉痒胁疼,干咳无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等。如胸胁痛者,加橘络、旋覆花。
 
 
 
 
 
截疟七宝饮
【方源】:《杨氏家藏方》
【组成】:常山9克,厚朴9克,青皮9克,陈皮9克,炙甘草6克,槟榔9克,草果仁9克。
【用法】:水煎,煮沸后加黄酒1匙。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用。
【功效】:燥湿祛痰疟疾。
【主治】:疟疾数发不止,体壮痰湿盛,舌苔白腻,脉弦滑浮大。
【方解】:方中常山截疟化痰,其抗疟作用已为临床和药理实验证实,故用为主药;槟榔、草果行气燥湿化痰,均能治“瘴疠寒疟”,为辅药;厚朴、陈皮、青皮、行气理脾,燥湿祛痰,为佐药;炙甘草和中,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截疟化湿祛痰之功。
【附方】:截疟丸(《瘴疟指南》),由常山、槟榔、乌梅、甘草、姜汁构成。功能截疟除痰。主治瘴疟,不论寒热,或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
 
 
 
 
 
 
 
常山饮
【方源】:《医方集解》
【组成】:常山9克,草果9克,槟榔9克,知母9克,贝母9克,乌梅9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煮沸后入陈酒1匙。于疟疾发作前2~3小时。
【功效】:祛痰截疟。
【主治】:疟疾发作较久不止,发热较高,口渴舌干。
【方解】:本方中草果、常山、槟榔、祛痰截疟,知母清热生津,贝母清火祛痰。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呕的副作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配伍,共奏祛痰截疟,清热生津之效。
【按语】:本方以疟疾久发不止、发热较高、口干舌燥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疟疾。
【同名方】:1、《类症治裁》常山饮,由常山、槟榔、草果、贝母、知母、山甲片、乌梅构成。功能化痰截疟。主治疟疾时发。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常山饮,由常山、草果、知母、炙甘草、高良姜、生姜、乌梅肉、大枣构成。功能清热散结,化痰截疟。主治疟疾发作,久而不止,热较高,口苦舌干,口渴欲饮者。
【附方】:1、疟疾通治方(《赵锡武医疗经验》),由柴胡、厚朴、常山、甘草、当归、葛根、苍术、生姜、草果、生石膏、知母、麻黄、大枣构成。主治疟疾。功能清热截疟。
2、截疟常山饮(《丹溪心法》),方(1)由柴胡、草果、常山、贝母、知母、槟榔构成。方(2)即本方去贝母、大枣、生姜、加炮山甲、炙甘草构成。二方功效、主治与本方相同。
 
 
 
 
 
 
 
妇人疝瘕,及胞中积瘀诸病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4两(蒸,饭熟为度,晒干),土瓜根2两,牛膝2两(去苗),桃仁2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疝瘕,及胞中积瘀诸病。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七十一
 
 
 
 
 
妇人月水不通,积聚成块,或歇寒热,时复刺痛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3两(锉,微炒,别研为末),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柴胡1两(去苗),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当归半两(锉,微炒),京三棱半两(微煨,锉),赤芍药半两,牛膝半两(去苗),槟榔半两,桂心半两,干漆3分(捣碎,炒令烟出)。
【制法】 上为末。先以醋1升,入大黄末,熬成膏。入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月水不通,积聚成块,或歇寒热,时复刺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生姜、橘皮汤送下。
【摘录】 《圣惠》卷七十二
 
 
 
 
 
 
 
小儿憎寒壮热,发歇不定,腹中结实,不能乳食
大黄丸
【处方】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柴胡半两(去苗),赤茯苓1分,人参1分(去芦头)木香1分,桂心1分,枳壳1分(麸炒微黄,去瓤),槟榔半两,桃仁2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憎寒壮热,发歇不定,腹中结实,不能乳食。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温水送下,1日3次。
【摘录】 《圣惠》卷八十四
 
 
 
 
 
清气化痰丸
【方源】:《医方考》
【组成】:瓜蒌仁30克,陈皮30克,黄苓30克,杏仁30克,枳实30克,茯苓30克,胆南星45克,制半夏4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为丸,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内结,咳嗽痰黄,稠厚胶黏,咳之不爽,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满,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主症为痰热内结。火邪灼津,痰气内结,故咳嗽痰黄,黏稠难咯;痰阻气机,肺失肃降,故胸膈痞满,甚则气逆于上,发为气急呕恶。
本方为治热痰之常用方。根据本证热痰壅肺。火升气逆,肺失清降的病机,治宜清热化痰,泻火降气。方中以胆南星为主药,取其味苦辛凉,清热化痰,治实痰实之壅闭。辅以黄芩、瓜蒌仁降肺气,化热痰,以助胆星之力;半夏燥湿化痰。治痰当须顺气,故又以枳实,陈皮下气开痞,消痰散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利肺气。诸药相合,共奏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效,使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诸症自解。
本方是由二陈汤去甘草、乌梅,加胆南星、瓜蒌、黄芩、杏仁、枳实而成。
【按语】:本方为治热痰症之主方。临症当以咳吐黄痰,咯之不爽,苔黄腻,脉滑数为使用要点。肺热较盛见呼吸气粗者,加石膏、知母、桑白皮;痰多气急者,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等以清泄肺热;津伤肺燥见咽喉干燥,痰黏难咯者,可加天花粉、沙参;热伤津液见大便干燥,,大便便秘者,重用瓜蒌仁、加玄明粉或大黄。
咳痰清稀色白,或痰白滑利易咯属寒痰、湿痰者,不宜使用本方。
【同名方】:1、《杂病源流犀烛》清气化痰丸,由半夏、天南星、皂角、白矾、干姜、莱菔子、青皮、橘红、杏仁、山楂、葛根、神曲、麦芽、香附构成。功能化痰行气,消食散结。主治郁气凝结成块痰。
2、《古今医鉴》清气化痰丸,由天南星、白矾、半夏、牙皂、生姜、青皮、陈皮、白术、枳实、干葛、苏子、茯苓、莱菔子、黄莲、瓜蒌仁、黄芩、海粉、香附、麦芽、神曲、山楂、竹沥构成。功能化痰清热。主治一切头晕目眩,痰饮咳嗽,食积酒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
3、《丹溪心法附余》清气化痰丸,由半夏、茯苓、陈皮、薄荷、荆芥穗、连翘、黄芩、炒栀子、桔梗、姜汁、炙甘草构成。功能清头目,凉膈,化痰行气。主治头目昏眩,胸膈痞满。

【附方】:1、清金降火汤(《古今医鉴》),由陈皮、茯苓、杏仁、半夏、桔梗、贝母、前胡、瓜蒌仁、枳壳、黄芩、石膏、生姜、炙甘草构成。功能清热泻火,化痰止咳。主治肺胃郁火,咳嗽痰黄,面赤,脉数。
2、化痰丸(《王节斋方》),本方去杏仁、茯苓、枳实、胆南星、半夏、加海蛤粉、芒硝、天冬、香附、桔梗、青黛、连翘构成。功能清热化痰。主治胸膈郁闷,热郁痰壅,痰稠色黄,不易咳出。
3、清肺化痰丸(《实用中医学》),由天竺黄、半夏、陈皮、胆星、黄莲、生石膏、冰片构成。功能清热止咳化痰。主治发热烦闷,咳嗽痰黄,呼吸气粗者。
4、清金化痰汤(《杂病广要》),由黄芩、桔梗、栀子、麦门冬、贝母、橘红、茯苓、知母、桑皮、瓜蒌仁、甘草构成。功能清肺化痰。主治咳嗽,咽喉干痛,咳痰黄稠腥臭,或带血丝,面赤,鼻出热气,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苓甘五味姜辛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12克,甘草6克,干姜9克,细辛6克,五味子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内蓄,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方解】:本方中以干姜为君药,取其辛热之性,既散寒温肺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燥湿。细辛为臣药,以之辛散,温肺散寒,助干姜散其凝聚之饮;以茯苓之甘淡,健脾渗湿,一则化既聚之痰,二则杜生痰之源。佐以五味子敛肺气而止咳,与细辛相配,一散一收,收不留邪,散不伤正。使以甘草和中,调和诸药。综观全方,温散并行,开合相济,则寒邪得去,痰饮得消。药虽五味,配伍严谨,实为温肺化饮之良方。
【按语】:本方以咳嗽痰多,咳液清稀、胸满、苔白滑、脉弦滑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气滞脘胀者,加陈皮、砂仁,咳甚者,加紫菀、杏仁、款冬花;冲气上逆者,加桂枝;脾虚少食者,加党参、白术。
【附方】:杏仁煎(《备急千金要方》)由杏仁、款冬花、五味子、紫菀、甘草、干姜、桂心、胶饴、麻黄、白蜜构成。功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主治肺寒咳嗽,遇冷即发,吐咳不爽,痰多稀白,舌淡苔白,脉沉稳。
 
 
 
 
 
泽泻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泽泻15克,白术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利水除饮。
【主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冒,头目昏眩。
【方解】:方中泽泻利水除饮,白术补脾制水。二药相伍,共奏健脾利水除饮之功。饮去则升降复常,眩晕自止。
【按语】:本方以恶心欲呕、头晕目眩、苔白滑、脉弦滑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梅尼埃综合症、原发性高血压、眩晕症、高脂血症、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积液、水肿等。如眩晕甚者,加天麻、钩藤;恶心呕吐,加姜半夏、竹茹;耳鸣,加石菖蒲、磁石;口苦,加栀子、黄芩。
【同名方】:1、《圣济总录》泽泻汤,选录两方,方(1)由泽泻、黄芪、干姜、炙甘草、桂、芍药、煅牡蛎组成。功能调和营卫,利湿固精。方(2)由泽泻、白鲜皮、黄芩、茵陈、阿胶、炙甘草构成。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酒黄,病人五脏积热,妄言妄语,昏沉错乱,面赤目中黄色。主治虚损大劳,惊慌失措,茎中痛,小便白浊,或赤,或如豆汁,或有遗沥。
《外台秘要》泽泻汤,有两方,方(1)即本方加茯苓、煅牡蛎、生姜构成。功能利湿敛汗。主治虚烦多汗。方(2)

2、由泽泻、人参、半夏、地骨皮、石膏、柴胡、生姜、茯苓、桂心、炙甘草、竹叶、连心构成。功能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治上焦热,饮食入胃,其气未定,汗出,面、背、身皆热。
【附方】:1、泽泻散(《圣济总录》),由泽泻、狗脊、桑螵蛸、龙骨、车前子组成。功能益肾利水,固精止浊。主治虚损伤肾,小便白浊。
2、泽泻散(《太平圣惠方》),本方加桂心、黄芩、煅牡蛎构成。功能健脾益气,止汗固表。主治虚劳盗汗。
3、泽术麋衔散(《皇帝内经素问》),本方加麋衔构成。功能渗湿泄热,健脾止汗。主治酒风,身热解壅,汗出如浴,恶风少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疗咳嗽名医方
祛痰方之清气化痰丸
止咳类中成药
【痰证,止咳化痰平喘四】——经典处方
卫生职称考试-方剂学-祛痰剂
百病生于痰 痰有“寒、热、风、湿、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