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1500
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柴胡15克,桂枝12克,干姜6克,瓜蒌根12克,黄芩9克,牡蛎2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散结,温里祛寒。
【主治】:伤寒胸肋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方解】:本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瓜蒌根生津止渴,牡蛎化痰散结,干姜、桂枝温散里寒,甘草调和诸药,合而成为散结和解、温里祛寒之剂。
【按语】:本方以往来寒热、胸肋满、微结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石症、慢性胆囊炎、胸膜炎、慢性胃炎、疟疾、发热、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病、乳腺囊性增生症等病症。如胸肋疼痛,如延胡索、香附、川楝子;悬饮,加半夏、葶苈子;痰饮,加白术、茯苓;胆石症,加鸡内金、金钱草;疟疾,加草果、常山。
 
 
 
 
脾胃积寒,心腹疼闷,脏腑泄泻。肠鸣绞痛
大圣散
【处方】 益智仁2两(连皮炒),川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陈皮(汤浸,去白)1两,干姜(炮裂)半两,茴香7钱半(炒),甘草2钱半(炒)。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脾胃积寒,心腹疼闷,脏腑泄泻。肠鸣绞痛。
【用法用量】 方中“每服二分”,《医方类聚》引作“每服二钱”。
【摘录】 《御药院方》卷七
 
 
 
 
 
 
妇人崩漏不止,日渐黄瘦
大圣散
【处方】 槐鹅(炒令黄色)2两,赤石脂2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妇人崩漏不止,日渐黄瘦。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热酒调下。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六
 
 
 
 
崩中不止
大圣散
【处方】 乌贼鱼骨。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崩中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如下殷物黑色,用胡姜酒送下;红色,煎木贼汤送下。
【摘录】 《鸡峰》卷十六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柴胡12克,龙骨15克,黄芩6克,生姜6克,铅丹4.5克,人参6克,桂枝6克,茯苓9克,半夏6克,大黄6克,牡蛎15克,大枣6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清热,镇惊安神。
【主治】:胸肋苦满,烦躁谵语,惊惕不安,小便不利,全身困重,转侧不利,或失眠、易怒、狂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该方意小柴胡汤和解枢机,扶正祛邪为主,加大黄泄热清里,桂枝通阳和表,龙骨、牡蛎、铅丹安神镇惊,茯苓宁心安神且通利小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清热,镇惊安神之功。
【按语】:本方以胸满烦惊、谵语、小便不利、身乏体重、不可转侧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癫痫、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惊悚、高血压病、梅尼埃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脑震荡后遗症、夜游症等。如肝火亢盛,加夏枯草、龙胆草;淤血、加桃仁、五灵脂;痰盛,加菖蒲、远志、竹茹;心神不安,加酸枣仁、夜交藤;癫痫、加贝齿、丹参、珍珠母。
该方中铅丹有毒,用量宜小,一般不超过5克,不宜久服,亦可用生铁落代替。
现代药理分析证实,本方具有显著的镇静作用;可使血液、脑部色氨酸含量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四逆散

【方源】:《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等分)
【用法】:原方四味,各十份,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主治】:阳气内郁,四肢厥逆,或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者。
【方解】:本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通透郁热,为君药;辅以芍药和营止痛,养血柔肝,柴胡得芍药,一散一收,则无升散太过耗劫肝阴之弊;枳实为佐,宽中下气;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且柴胡与枳实并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芍药与甘草并用,善能调和肝脾,缓急止痛。合而成方,共成透解郁热,疏肝理脾之剂。原方作散剂,主治“四逆”,故名为“四逆散”。
【按语】:
1、本方乃疏肝理脾之平剂,临床应用上,凡肝郁而见四肢不温,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肋疼痛即泄利下重者,均可用本方治疗。
原方加减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

1、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2、两胁胀痛或少腹胀痛,嗳气则舒,脉弦有力者,可用本方加香附、郁金、川楝子、延胡索以增强疏肝理气之效;兼食滞者,可加大麦芽、神曲以消食导滞;挟瘀者,可加当归、川芎、丹参、失笑散以活血化瘀;兼发黄者,可加茵陈、金钱草以利湿退黄。
【附方】:
1、丹柏四逆散(《中医治法与方剂》),本方加黄柏、丹皮构成。功能清热疏肝,解痉散瘀。主治急性阑尾炎。
2、解怒补肝汤(《辩证录》),由白芍药、泽泻、当归、柴胡、荆芥、甘草、枳壳、天花粉、牡丹皮构成。功能解郁疏肝理脾。主治怒极伤肝,轻则飧泄,重则呕血。
3、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由枳实、芍药构成,二味杵为散,以麦粥送下。功能行气和血。主治产后腹痛,烦满不能卧者,并主痈肿。
 
 
 
 
 
 
癫狂梦醒汤
【方源】:《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24克,(去皮、尖),柴胡、木通、赤芍、半夏、大腹皮、青皮、陈皮、桑白皮各9克,香附10克,甘草10克,苏子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平肝解郁,祛邪除痰。
【主治】:癫狂苦笑不休,时骂时唱,不避亲疏等。
【方解】:癫狂多由气郁痰火,阴阳失调所致。此病变亦常以肝胆心脾为主。但若气滞血瘀,阴于清窍,亦可致神明逆乱而出现癫狂。本方为清代医家针对对此症而设,现代临床广为运用于中医脑病的治疗,如痴呆同样可以用本方治疗。其辩证要点为面色晦滞,舌下脉络瘀阻,舌质紫黯,脉沉涩。
 
 
 
 
 
半夏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黄莲3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胃气不和,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解】:本方重用半夏,因其辛温,能够消痞散结,降逆止呕,从而消除痞满呕逆之症,故为君药;辅以干姜辛温散寒,黄莲、黄芩苦寒泄热,夏、姜、芩、连苦辛并用,既通且降,足以开结散痞;佐以大枣、人参甘温益气,以补其虚;使以甘草补胃气而调诸药。本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务使中焦得知,升降恢复,则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诸症自愈。本方以半夏为君药,有解除心下痞满之效,故称之为半夏泻心汤。
【按语】:本方以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舌苔薄黄而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壅滞症、胃神经官能症、贲门痉挛、呕吐、顽固性呃逆、腹胀、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痢疾、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妊娠恶阻、小儿久泻、口腔粘膜溃疡、梅尼埃综合症等。如体质壮实者,可去党参、干姜;胃痛,加川楝子、延胡索、丹参;泛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嗳气,加旋覆花、代赭石;柏油样便、加白及、云南白药;呕吐频作,加生姜、竹茹。
【附方】:
1、人参泻心汤(《温病条辩》),由人参、黄莲、干姜、黄芩、枳实、生白芍构成。功能清热化湿,辛通苦降,益气滋阴。主治湿热,上焦未清,神识如蒙,里虚内陷,舌滑脉缓。
2、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温病条辩》),由半夏、黄莲、枳实、黄芩、生姜构成。功能清热除湿,和胃降逆。主治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
3、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温病条辩》),由半夏、黄莲、枳实、黄芩、杏仁构成。功能清热除湿,散结消痞。主治阳明暑湿,脉滑数,痰浊凝聚,不食不饥不便,心下痞者。
4、加减半夏泻心汤(《广温热论》),由姜半夏、黄芩、川连、滑石、竹沥、姜汁组成。功能清热化湿,化痰通窍。主治气分湿热,内蒙包络清窍,神烦昏谵,舌苔腻者。
5、加减泻心汤(《温病条辩》),由川连、干姜、黄芩、银花、查炭、白芍、木香汁构成。功能清热解毒,调气行血。主治噤口痢,干呕腹痛,里急后重,积不下爽者,左脉细数,右手脉弦。
 
 
 
 
 
吐血、咯血
大圣散
【处方】 黄蜀葵(去萼,焙干)。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吐血、咯血。
【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后鸡子清或温酒调下。
【摘录】 《鸡峰》卷十
 
 
 
 
 
脉痔下血,大肠肿痒
大圣散
【处方】 枳壳14枚,胡桃10枚,荆芥穗1两,木贼(炒)1两,延胡索半两。
【制法】 上5味,将枳壳、胡桃同入藏瓶内,用泥固济,烧存性,捣后3味为细末,再同研匀。
【功能主治】 脉痔下血,大肠肿痒。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米饮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五劳七伤
大圣散
【处方】 川白芷2两,藁本2两,川椒2两,人参2两,白姜2两,丹参2两,白术2两,厚朴2两,石枣2两,卷柏2两,茯苓2两,柏子仁2两,细辛2两,桔梗2两,当归2两,白芍药2两,川芎2两,阿胶2两,石膏2两,桂心2两。
【制法】 上为细末,用生藕自然汁、生姜自然汁1盏,蜜1盏,同煎数沸,令香熟,入药调成膏,用砂器贮。
【功能主治】 五劳七伤。
【用法用量】 每服1匙,灯心、枣汤化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二二
 
 
 
 
 
 
 
 
生姜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生姜12克,炙甘草6克,人参6克,干姜3克,黄芩6克,半夏9克,黄莲3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主治】:水热互结,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方解】: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少干姜用量,加生姜构成。该方中生姜温胃止呕,宣散水气,为君药,与半夏配伍,则降逆化饮和胃之力增强。干姜、半夏与黄芩、黄莲并用,辛开苦降,散结消痞。人参、大枣、甘草健脾益胃,以复中焦升降之职。
【按语】:本方以干噫食臭,心下痞硬,肠鸣下利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幽门梗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扩张、呃逆、肠炎、胃下垂、妊娠呕吐等。
现代药理分析证实,本方对离体蛙心有显著的兴奋作用。可使其心肌收缩力增强;对离体肠管在小量时就呈现显著的兴奋作用,可使其收缩幅度增大,用量加大后亦未见痉挛性收缩;能明显延长家兔血浆复钙时间,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正交试验证实,其抗凝作用主要为炙甘草、黄芩、党参、黄莲。
【附方】:
1、黄莲白芍汤(《温病条辩》),由黄莲、黄芩、枳实、半夏、白芍药、姜汁组成。功能辛开苦降,和胃健肝。主治太阴脾疟,寒起四末,热聚心胸,不渴多呕。
 
 
 
 
 
 
柴胡疏肝散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陈皮6克,柴胡6克,川芎4.5克,香附4.5克,枳壳4.5克,芍药4.5克,炙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行气,和血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胁肋疼痛,胸脘胀闷,寒热往来,苔薄,脉弦。
【方解】:本方中柴胡,陈皮、香附、枳壳疏肝理气,川芎活血行气,芍药、炙甘草柔肝养血,缓急止痛。诸药配伍,其奏疏肝行气,和血止痛之效。血脉通畅,肝气条达,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皆除。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血瘀之症。方用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疏肝理气,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疏肝理气与活血并施,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胸闷、胁痛、脘胀、脉弦,为其辩证要点。
临床如嗳气、泛酸,加煅瓦楞、海螵蛸、象贝母;胁痛剧烈,加川楝子、延胡索;胃中灼热,口苦苔黄,加黑山栀、黄莲。
【附方】:
疏肝解郁汤(《中医妇科治疗学》),由香附、柴胡、青皮、郁金、丹参、川芎、延胡索、红泽兰、金铃炭构成。功能疏肝理气,活血调经。主治肝郁气滞,经行不畅,量少,色淡红,间有血块胸胁胀满,时有嗳气,舌苔黄,脉弦者。
2、疏肝散(《症因脉治》),由柴胡、青皮、苏梗、钩藤、白芍、山栀、广皮、甘草构成。功能理气疏肝。主治烦怒伤肝,肝火怫逆,不能眠卧。
3、疏肝散(《寿世保元》),由黄莲、柴胡、青皮、当归、桃仁、枳壳、川芎、红花、白芍构成。功能疏肝理气,通络活血。主治肝经气滞血瘀,左胁下痛者。
 
 
 
 
 
 
 
逍遥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30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6~9克,加煨姜、薄荷少许,煎汤温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原方比列酌情增减。丸剂每服6~9克,日服2次。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见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方解】:本方中当归甘辛苦温,补血和血,且芳香入脾,足以舒展脾气,白芍酸苦微寒,敛阴益脾,养血柔肝,归、芍并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君药;木旺则土衰,肝病易传脾,故以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实土以御木侮,共为臣药;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木得以调达,薄荷少许,疏泄肝经郁热,疏其郁遏之气,煨姜温胃和中,又能辛散解郁,共为使药。诸药配伍,深合《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旨,务使血虚得养,脾虚得复,肝郁得疏,自然诸症自销,气血顺畅,故方以“逍遥”名之。
【按语】:

1、本方为调和肝脾的要方,而脾统血,肝藏血,与月经有直接关系,故又为妇科调经的常见方剂之一。凡属肝郁血虚脾弱者,均可使用本方治疗。
2、肝郁多因情志不遂所致,治疗郁证,须嘱患者心情保持达观,方能见效。否则,药“逍遥”而人不逍遥,终无济于事也。
3、慢性无黄疸型肝炎、乳房小叶增生、神经官能症等病症,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者,可以酌情用本方加减治疗。
【同名方】:《外科正宗》逍遥散,本方去生姜,加丹皮、香附、黄芩构成。有寒加大枣、生姜。功能养血清热,疏肝解郁。主治妇人血虚,五心烦热,头重目昏,肢体疼痛,心忡颊赤,口干咽燥,发热盗汗,食少嗜卧;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作痛,寒热如疟;室女血弱,荣卫不协,痰漱潮热,肌体赢瘦,渐成骨蒸。
【附方】:
1、清肝达郁能够(《重订通俗伤寒论》),由栀子、菊花、白芍、当归、橘白、柴胡、薄荷、炙甘草、丹皮、鲜橘叶构成。功能清肝泄火,散郁宣气。主治肝郁不伸,胸满胁痛,或腹满而痛,甚则欲泻不能,即泻亦不通。
2、黑逍遥散(《医略六书》),本方加生地黄或熟地黄构成。功能养血调经,疏肝健脾。主治脉弦虚,肝脾血虚,临经腹痛。

1、扶脾舒肝汤(《中医治法与方剂》),本方去甘草、当归、加泡参、炒蒲黄、焦艾、血余炭构成。功能疏肝健脾止血。主治郁怒伤肝,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止,色紫兼有血块;少腹满连及胸胁,神疲气短,食少不消。
2、舒郁清肝汤(《中医治法与方剂》),本方去茯苓,加香附、郁金、山栀仁、黄芩、丹皮构成。功能清肝解郁。主治胀郁兼热,经前肋腹胀痛,性急易怒,头晕,口苦舌干,月经色红且量多,或有块状,舌红苔黄,脉弦数。
3、舒郁清肝饮(《中医治法与方剂》),本方去甘草、当归、加生地、山栀、益母草。功能清热疏肝,止血安胎。主治妊娠经血时下,口苦咽干胸肋胀痛,心烦不眠,手足心发热,舌红苔微黄,脉弦数而滑。
 
 
 
 
 
 
和阴气,进饮食。主脾元脏冷,滑泄不止,腹痛绞刺
大圣散
【处方】 川乌头4两(生用),益智仁3两,生干姜2两,青皮2两,茴香2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和阴气,进饮食。主脾元脏冷,滑泄不止,腹痛绞刺。
【用法用量】 每服1大钱,水1盏,入盐1捻,煎至5分,温服;如小肠气攻刺,急煎1-2服,热吃。
【摘录】 《博济》卷三
 
 
 
 
 
 
牢牙益齿
大圣散
【处方】 皂荚(锉)2挺,诃黎勒皮1两,盐1两。
【制法】 上为末,以面裹成团,用槐枝火烧,烟尽为度;别入升麻1两,细辛1两,同研为末。
【功能主治】 牢牙益齿。主
【用法用量】 每日早夜擦牙,温水漱口。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安养胎气。主妊娠心神忪悸,睡中多惊,两胁膨胀,腹满急痛,坐卧不宁,气急迫逼
大圣散
【处方】 白茯苓(去皮)川芎 麦冬(去心)黄耆(去芦,蜜水炙)当归(去芦,酒浸)各30克 木香(不见火)人参 甘草(炙)各15克
【制法】 上药嚼咀。
【功能主治】 安养胎气。主妊娠心神忪悸,睡中多惊,两胁膨胀,腹满急痛,坐卧不宁,气急迫逼。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摘录】 《普济方》卷三四二引《产经》
 
 
 
 
 
 
 
 
升阳散火汤
【方源】:《脾胃论》
【组成】:生甘草6克,防风7.5克,炙甘草9克,升麻15克,葛根15克,独活15克,白芍15克,羌活15克,人参15克,柴胡24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5克,水煎服。也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升阳散火解郁,益气和中祛风。
【主治】:脾胃虚弱,过食生冷,抑遏阳气,火郁脾土而致发热倦怠,骨蒸劳热,扪之烙手,胁肋胀闷,脘腹疼痛,大便溏泄,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少气懒言,纳食减少,头痛恶寒,肢体酸重疼痛等。
【方解】:本方中升麻、葛根、柴胡升阳散火,羌活、防风、独活祛风化湿,生甘草、白芍敛阴泻火、炙甘草、人参益气补中。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和中祛风,升阳散火解郁之效。
【按语】:本方以发热倦怠、脘腹疼痛、胁肋胀闷、泄泻、肢体酸重疼痛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慢性腹泻、风湿痹痛等。如功能性发热兼有暑湿,加清水豆卷、淡竹叶、鲜荷叶、藿香;胃脘痛,加延胡索、砂仁、木香、香附;疰夏兼湿阻纳呆,加厚朴、苍术、陈皮、谷芽、麦芽;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竹茹、生姜。
凡属脾胃阴虚、胃火上炎者,不宜使用本方;脾胃虚寒者,也忌用本方。服药期间,要忌寒凉之物即冷水月余。
 
 
 
 
 
 
 
十滴水
【方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鲜姜60克,丁香60克,大黄120克,辣椒60克,樟脑90克,薄荷水21克。
【用法】:上药浸泡10余日,去渣澄清装瓶,每瓶约2.4克。每服1瓶,温开水送下。
【功效】:清暑辟浊,和胃止呕。
【主治】:中暑霍乱,呕吐恶心,绞肠痧等。
【方解】:本方中丁香、樟脑、辣椒、鲜姜宣窍辟秽,和胃止呕;大黄清热解毒;薄荷水芳香化浊。诸药配伍,共奏清暑辟浊,和胃止呕之功。
【按语】:本方以夏季突发呕吐即腹泻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中暑、急性肠胃炎,外用治疗烫伤、烧伤、冻疮等。
 
 
 
 
 
增酸双解散
【方源】:《寒温条辩》
【组成】:僵蚕、滑石各10克,蝉蜕5克,姜黄2克,防风、薄荷、荆芥、当归、白芍、黄莲、连翘、栀子、黄芩、甘草各3克,生石膏20克,桔梗、大黄、芒硝各6克。
【用法】:原为散剂,现多用汤剂,水煎服,亦名增损双解汤。
【功效】:解郁散结,清热导滞,表里双解。
【主治】:热毒流注,解散阴阳内外之毒,无所不至。
【方解】:临床上可用本方治疗扁桃体炎、急性咽炎、口腔溃疡、荨麻疹等病症。方中僵蚕、滑石、蝉蜕、姜黄解郁散结,清热祛风;防风、薄荷、荆芥、当归、白芍等清热解毒,解表;生石膏、桔梗、大黄、芒硝通下泻热。诸药合用共奏解郁散结,清热导滞之功。
 
 
 
 
 
 
 
进退黄莲汤
【方源】:《医门法律》
【组成】:黄莲(姜汁炒)、干姜(炮)、制半夏、人参(人乳伴蒸)各4.5克,桂枝3克。
【用法】:进法:格则吐逆,如格之盛者,当进而从阳,本方俱不用制,水煎温服。
退法:关则不得小便,如关之盛者,即而从阴,方中黄莲减半,或加肉桂1.5克。
【功效】:开格通关。
【主治】:关格症。上则呕吐不纳,下则二便不通,用此方或进或退,使之透达于上下。
【方解】:关格者,即上下不通之意。上见吐逆叫“格”;下见二便不畅通叫“关”。关格症即上见呕吐呃逆,下见大小便不通之症。相当于现代医学梗阻的表现。方中黄莲、干姜降逆止呕,制半夏和胃止呕;人参大补元气,桂枝通阳顺气。
【按语】:肾功能不全之尿毒症晚期,亦常有关格之症。
 
 
 
 
 
下诸积。主阳水,身热盛,烦渴,大便难,小便赤涩,脉沉数
大圣浚川散
【别名】 浚川散
【处方】 大黄1两(煨),甘遂半钱,牵牛1两(头末),木香3钱,郁李仁1两,芒消3钱半。
【功能主治】 下诸积。主阳水,身热盛,烦渴,大便难,小便赤涩,脉沉数。
【用法用量】 《金鉴》本方用法:上为细末,姜汤调下。量儿大小用之。
【摘录】 《医学纲目》卷四引张从正
 
 
 
 
 
 
 
水肿胀急,大便不通,大实大满者
大圣浚川散
【别名】 浚川散(《医学纲目》卷四引张子和)。
【处方】 大黄30克(煨)甘遂I.5克 牵牛30克(头末)木香9克 郁李仁30克 芒消10克
【制法】 上药为散。
【功能主治】 主水肿胀急,大便不通,大实大满者。
【用法用量】 每服3~6克,入生姜自然汁,和如稀糊服。
【摘录】 《医学纲目》卷四引张子和
 
 
 
 
 
 
大圣金真散
【处方】 御米壳半斤(炒),甘草1两(炙),干姜半两(炮),当归1两,酸石榴皮1两(炒),陈皮(去白)1两,白茯苓(去皮)1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一切寒热,赤白痢疾,溏泻。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小儿半盏,加乳香同煎至7分,食前服。
【注意】 忌油腻,生冷,毒物。
【摘录】 《宣明论》卷十
 
 
 
 
 
理中丸
【方源】:《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各9克)。
【用法】:原方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丸剂,每服6~9克,一日二三次,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自利不渴,腹满呕吐,腹痛,食不下,舌苔白滑,脉缓弱或沉迟无力,以及或霍乱属于脾胃虚寒者。
2、阳虚失血。
3、病后喜唾涎及小儿慢惊症等症由中焦虚寒而致者。
【方解】:中焦虚寒,非温则寒邪不去,非补则正气不复。方中干姜大辛大热,温中去寒,《别录》谓其“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珍珠囊》谓其“去脏腑沉寒痼冷”,故为君药;人参甘苦微温,补气健脾,且有温中之效,《别录》谓其“疗肠胃中冷”,故为臣药;脾虚寒湿不化,故以白术为佐,补脾气而燥脾湿,《珍珠囊》谓其“除湿益气,补中补阳”;炙甘草为使,补土温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有温有补右燥有和,而为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剂,为治理中焦虚寒的要方,故明曰“理中”。《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此方是也。原方一方二法,可根据症情之急缓,而决定丸、汤之用。服药后可进热粥,有利于药力温养中气。
【加减】:若脐上筑者,去白术,加桂枝;下利严重,仍用白术;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心下悸者,加茯苓;渴欲饮水者,加重白术用量;寒者,加重干姜用量;浮肿痛者,加重人参用量;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
【按语】:本方以畏寒肢冷,吐泻腹痛、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或迟缓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月经过多等。如腹痛重者,加木香;反胃呕吐甚者,减白术,加生姜、半夏,亦可加入丁香、白痘痘;水肿者,加茯苓、泽泻、冬瓜皮;下利甚者,白术土炒,加肉豆蔻、山药、扁豆、诃子;慢惊风者,加天麻、桂枝;寒湿带下,加菟丝子、茯苓、鹿角霜、阳虚失血,干姜改为炮姜,再加阿胶、艾叶、叁三七。
【同名方】:
1、《症因脉治》理中汤,即本方干姜易炮姜,加陈皮构成。功能温肺祛痰,益气健脾。主治气虚喘逆有寒者。
《增补万病回春》理中汤,有2方:方1、由炒干姜、砂仁、苏子、厚朴、官桂、陈皮、炙甘草、木香、沉香、生姜构成。功能温肺化痰,降气平喘。主治寒喘。方2、由人参、茯苓、炒干姜、白术、陈皮、藿香、丁香、姜半夏、官桂、砂仁、生姜、乌梅构成。功能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主治胃寒,呕吐清水冷涎。
【附方】:
1、胡椒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本方去人参、加款冬花,胡椒、荜茇、高良姜、橘皮、细辛构成。功能温中散寒,温肺化痰。主治脾胃虚寒,气不宣通,咳逆喘急,胸隔噎闷,逆气虚痞,腹胁满痛,怕寒气短,呕吐痰水,不能饮食。
2、枳实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本方干姜易炮姜,加枳实、茯苓构成。功能除痞满,理中焦,止腹痛,逐痰饮。主治伤寒结胸欲绝,实满作痛,心膈高起,手不得近。
3、桂枝人参汤(《伤寒论》),即本方加桂枝构成。功能温中解表。主治中焦虚寒,兼有表证,下利不止,恶寒发热,心下痞硬等。
4、香砂理气汤(《证治准绳》),即本方加砂仁、藿香构成。功能温中祛寒,行气化湿。主治肢冷便溏,中寒腹痛,或呕吐脘满,苔白腻,脉沉弦。
理中化痰丸(《明医杂著》),即本方加茯苓、半夏构成。功能益气健脾,温化痰涎。主治脾胃虚寒,痰饮内停,呕吐少食,或大便不实,饮食难化,渴唾痰涎。
2、治中汤(《类治活人书》),即本方加陈皮、青皮构成。功能温中散寒,健脾理气。主治脾胃虚实,气滞胀满等症。
3、香砂理中汤(《医灯续焰》),即本方加砂仁、木香构成。功能温中祛寒,止痛理气。主治脾胃虚寒气滞,肠鸣泄泻,腹痛喜温喜按,或见呕吐,腹中雷鸣,胸隔满闷。
4、理中加丁香汤(《景岳全书》),即本方加丁香构成。功能温中祛寒、降逆止呕。主治中脘停寒,喜辛物,入口即吐即哕。
5、加味理中汤(《景岳全书》),即本方加茯苓、半夏、陈皮、细辛、北五味子、大枣、生姜构成。功能温中散寒,温肺化痰。主治脾肺俱虚,咳嗽不已。
6、丁萸理中汤(《医宗全鉴》),即本方加丁香、吴茱萸构成。功能温中健脾,降逆止呕。主治脾胃虚寒,呕恶反胃等症。
7、理中安蛔汤(《类症治裁》),即本方去炙甘草,加川椒、茯苓、乌梅构成。功能温中安蛔。主治饥不欲食,气冲心痛,吐衄者。
8、丁蔻理中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即本方加白蔻仁、丁香构成。功能温中健脾,降逆止呕。治之脾胃虚寒,呕恶反胃者。
理中降痰汤(《杂病源流犀烛》),即本方加半夏、茯苓、苏子构成。功能温中健脾,降气化痰。主治痰盛盗汗自流。
 
 
 
 
 
 
附子理中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附子90克,人参90克,白术90克,炮姜90克,炙甘草9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呕吐泻利,心腹冷痛,心下逆满,手足厥寒,腹中雷鸣,饮食不进,及霍乱转筋等症。
【方解】:方中附子温阳祛寒,辅以炮姜温运中阳,白术健脾燥湿,人参益气健脾,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五药配伍,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效。
【按语】:本方以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呕吐泻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迟缓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慢性肠炎、心力衰竭、痢疾等。
【附方】:
1、温脾散(《颅卤经》),即本方去人参构成。功能温脾止泻。主治小儿脾胃虚寒,食乳不消,水泻不止,吃奶频吐。
2、附子理中汤(《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即本方改作汤剂。功能回阳散寒。主治五脏中寒,四肢强直,口噤,失声;下焦虚寒,火不生土,呕逆泄泻,脘腹冷痛。

1、附子理中汤(《万病回春》),即本方加官桂、吴茱萸、当归、陈皮、厚朴、大枣、生姜构成。功能回阳除寒,益气健脾。主治中寒厥倒。
2、丁附汤(《证治要诀类书》),即本方加青皮、陈皮、丁香构成。功能温阳祛寒,降逆止呕。主治寒呕,喜食辛热,中脘停寒,物入吐出。
3、附子温中汤(《卫生宝鉴》),即本方加白芍药、草豆蔻、茯苓、茯苓、厚朴、陈皮、生姜构成。功能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主治中寒腹痛自利,水谷不化,或不欲饮食,懒言困倦嗜卧。
4、附子温中丸(《医学发明》),即本方去人参,加高良姜、肉桂构成。功能温脾胃,养正气。主治呕吐。留饮,噎嗝,肠鸣,湿冷泄注。
5、温中补脾汤(《医宗全鉴》),即本方加炙黄芪、姜半夏、陈皮、茯苓、砂仁、肉桂、丁香、白芍、煨姜构成。功能温中补脾,舒筋缓急。主治慢脾风,吐泻日久,面唇青黯,闭目摇头,额汗昏睡,四肢厥冷,舌短声哑,频吐清水。
 
 
 
 
 
 
 
吴茱萸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3克,人参6克,大枣4枚,生姜18克。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1、胃中虚寒。症见食谷欲呕,胸隔满闷,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方解】:胃脘作痛,食谷欲呕,吞酸嘈杂为本方主症,属胃中虚寒。厥阴头痛,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均可兼见病症。以上诸症虽各有特点,但其病机同属虚寒。胃中虚寒,气逆不降,故食谷欲呕,吞酸嘈杂;寒主收引,气机凝结,故胃脘作痛;肝经挟胃,上会巅顶,肝胃虚寒,阴寒上犯,浊阴上你,故厥阴头痛,呕吐涎沫;少阴阳虚,清阳不升,不达四末,故手足不温,吐利频作,并见烦躁欲死。
【按语】:本方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胆囊炎、梅尼埃综合症,原发性高血压,头痛,热身恶阻等。如呕多者,加陈皮、砂仁、半夏;头痛者,加川芎、当归、白芍;寒甚者,加干姜、附子;腹胀,加砂仁、厚朴;吞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子;腹痛,加白芍。
呕吐剧者,宜少量频服、冷服,以免格拒不纳。有些患者服药后症状反剧,约半小时后可自行消失。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制酸、镇吐作用。能明显抑制胃排空,显著提高小鼠胃残留率,并能抑制离体大鼠胃条的自发运动,对于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致大鼠胃条的痉挛性收缩有拮抗作用;能明显降低大鼠的胃液分泌,显著减小其胃酸浓度。
【同名方】:
1、《审视瑶函》吴茱萸汤,即本方去大枣,加川芎、半夏、炙甘草、白茯苓、白芷、陈皮构成。功能暖肝温中,散风止痛,降逆止呕。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2、《医宗全鉴》吴茱萸汤,由当归、吴茱萸、肉桂、丹皮、半夏、麦冬、防风、细辛、藁木、茯苓、干姜、木香、炙甘草构成。功能逐风散寒,温经止痛。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备急千金要方》吴茱萸汤,方1、由吴茱萸、桔梗、防风、干姜、甘草、细辛、当归、生地构成。功能养血温经散寒。主治妇人先有胸满痛,寒冷,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方2、即本方加小麦、半夏、甘草、桂心构成。功能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2、《宣明论方》吴茱萸汤,由吴茱萸、官桂、厚朴、干姜、白术、陈皮、生姜、蜀椒构成。功能温运脾阳,理气消胀。主治阴盛生寒,腹满腹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附方】:
1、新定吴茱萸汤(《金匮翼》),即本方去大枣、加茯苓、黄莲、半夏、木瓜构成。功能行气止痛,降逆和胃。主治胃脘痛不能食,食则呕,其脉弦者。
2、吴茱萸加附子汤(《医方集解》),即本方加附子构成。功能温阳暖肝,祛寒止痛。主治腰痛,寒疝,牵引睾丸,脉沉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方剂
中医入门(三十)
八味解郁汤:柴胡 枳壳 白芍 甘草 半夏 厚朴 茯苓 苏梗主治
中医方剂趣味记忆法、方剂学方歌
小半夏汤
最喜欢用的方剂(1~ 4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