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

如何才能有效清楚的思考问题呢?

 

在现代思考方法学中,“语理分析”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从理清主要用语的意思,辨明关键论点的义理着手去分析问题。     

 

从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哲学,其实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西方古代哲学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什么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对这类问题,不同的哲学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对于这类问题的一个前提却常常被人们忽略,就是人类的认知能力能不能解决万物本质和终极目标的问题。后来,从追问“什么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什么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转到追问“人的认知能力有什么限度?什么是人物的本质和终极的目标是否在知识范围以内?”这个转向,是思想的发展。近代西方哲学,以知识论的研究为核心。这是哲学反省的深入一层——因为前一种问题预设着后一种问题。所谓“预设”的意思,可以例释如下。比如有一位Q先生问他的女朋友:“我们结婚时举行西式还是中式的婚礼?”这个问题即预设了他的女朋友会跟他结婚。倘若女朋友根本就不会和他结婚的话,Q先生的问题便成了一个空问题。所以Q先生的问题更基本的问题是:“你会跟我结婚吗?”虽然当哲学的重心转到知识论之后,各家各派依然是各有各的学说,而没有大体公认的定论。但是那并不等于哲学没有进步。从玄学和伦理学发展到知识论,这的确是思想的一大进步,因为,如前所述这是反省的深入一层,意思是指从一个问题溯到该问题的背后,即追溯到比原问题更基本的问题那里去。

 

那么在哲学中,知识论的问题是不是最最基本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更本质的问题是“你所说的‘X’是什么意思?”这就是采用语理分析的方法来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厘清的是问题是什么。假如分析的结果显示出所考虑的问题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便进一步对它的意义(意思)加以较精细的审定。通过这样的分析,对问题的探讨才可以说是具有严格基础的。否则的话,所作的“探讨”就很容易会混淆、盲目乃至无的放矢。

 

总括西方哲学从古代演变到目前的分析哲学,可以用下面的发问方式大体上展露出来:

·  古代哲学:“什么是X?”

·  近代哲学:“X在人类知识的限度以内吗?”

·  现代分析哲学:“在论题中,‘X’一词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怎样界定例释‘X’?)”

 

 “语言陷阱”是指某些特别容易误导、混淆或妨害思想之正确运作的语辞(即字、词、词组或句子),或某些使用语辞的方式。

 



关于语言陷阱,主要下面几类。

一、阙义

·  什么是阙义

日常语言里,有些句子以语法的标准来衡量时,可算是完整的语句,但是从语意的方面看,这些句子是不完整的。换句话说,这种句子的形式结构(语法)虽然完整但其意义内容积(语意)却并不完整。这种句子被称为“语意欠整的语句”,也可以叫做是“阙义的”(meaning-incomplete)。


·  例释

“青少年期的反叛行为常是很危险的。”这个句子的意义不完整,因为它没有指出青少年期的反叛行为对谁来说是危险的。对青少年自己来说是危险的呢,还是对那些在社会上已获得固定利益的人来说是危险的的,或是对整个社会各阶层的人来说都有危险?


· 原则

阙义有其利亦有其弊,要视乎使用时的情况而定。

设S是一个阙义的句子。假如S所在的脉络足以提示所欠缺的意义,则在这情况下S之为阙义是无害于思考或讨论的。但假如S的脉络并不能提示所欠缺的意义,那么在这情况下S可说是一个对思考和讨论有妨害的句子了。


上述原则是针对着思考、讨论等认知性的活动而提出来的。倘若说话时的目的根本不在于此,则纵使所用的句子语意欠整,并且当时的脉终亦不足以提示所欠缺的意义,很多时我们还是不必要求将欠缺的意义加以明文补足的。

 

二、歧义

·   什么是歧义

具有多过一个意义的语辞,一般称为“歧义语辞”(ambiguous expression)。


·  例释

对话a——

小孩问:“妈妈,为什么刚才睡着的时候我会飞?”

母亲答:“孩子,你是做梦而已。”

对话b——

男孩问:“你其实很喜欢我,是吗?”

女孩答:“你是做梦而已。”

“做梦”一词在对话a里的意思,与这个词在对话b里的意思不一样。在a之中,“做梦”一词是指睡着时的某种心理经验。在b之中,“做梦”一词所指的,则是人们在醒着的时刻所作的不切实际的空想。“做梦”一词,就是歧义的。


·  原则

像阙义一样,歧义也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它可以使我们免除“凡有新意义要增加新语辞”的那种麻烦。另一方面它很多时候会引生思想上的纠缠。

 

设E是一个歧义语辞,且在某个脉络C里出现(脉络的范界不能事先硬性规定,但不可违背常理而把它定得过大或过小)。如果C不能表明E在其中的每次出现究竟是取哪个意义,则在这情况下E的使用乃是一种混淆思想的用语方式。但就算C原则上能表明E在其中的每次出现究竟是取哪个意义,就算如此,倘若我们利用E的歧义性质来玩弄文字游戏,那么这仍然可以说是一种混淆思想的用语方式。

 

三、含混

· 什么是含混

当一个语辞的应用范围没有截然明确界线时,这语辞就叫做是含混的。


· 例释

小孩子或乡间老太婆看戏,常会频频追问旁人:戏里面的这个那个角色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小孩或老太婆之所以追问这种问题,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自觉地有一个预设,认为好人和坏人各别构成一个壁垒分明的类。但这个预设是错误的,因为“好人”、“坏人”等语语是含混的,根本没有壁垒分明的类被这些词语指谓着。一个对父母妻儿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然而对别人却心狠手辣的人?究竟算不算一个“好人”(或算不算一个“坏人”)?我们无法铁定不移地说这样的人是一个“好人”(也无法铁定不移地说他是一个“坏人”)。与其白费心机地苦苦思索那人“其实”是不是一个“好人”(或“坏人”),不如去具体地考察他平日的习惯、一般的行为倾向、在特殊环境里的特定反应、等等——那才是较实际和有效的做法。


· 原则

含混,不一定是语言的缺憾。有的时候,由于它的弹性,含混语辞反而适合我们使用。譬如我发觉现在这房间里的空气很热,可是不知道究竟是多少度,因此无法用“华氏X度”或“摄氏Y度”这种形式的精密语辞来措述房间的气温,但那又不等于说我对房间的温度一无所知,于是,在这情形下,“很热”或“温度甚高”之类的含混字眼就恰好用来表达我对房间气温的大概知识(而这种大概的知识在平日生活中往往是很有用的)。事实上,假如缺少了含混语辞,在许多场合里我们将会变得哑口无言。

 

不过,虽有上述的效能,含混语辞却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这类语辞最易造成废话(多余的言语)、空话(空洞的言语)和大话(大而无当的话)。比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这个含混的句子颇有劝人为善之功,那是不应抹杀的,可是在认知上这个句子无可否认乃是一句空话。怎样算是善报,怎样算是恶报,其间并无明确的分际,几乎是喜欢怎样解释便可怎么解释。纵使某人素来行善,同时却一生坎坷,但仍可说成是善有善报的例子,“理由”是:依照某种哲学或宗教的观点,善就是德,德就是福,所以行善便是有福,有福便是善报。关于恶有恶报,亦可透过相似的方式来给它一种“万无一失”辩解。

 

设E是一个含混的语辞。如果E被用来表达一些概略的知识(或概略的判断、问题、指令……),则就这点来说E之为含混是没有什么不妥的。但如果E只是被用来制造废话空话或大,则那就可以说说是一种误导思想的用语方式了。

 

四、着色

· 什么是着色

在日常语言里具有情感意含的词语还有很多。例如“杂种”、“奴才”、“下贱”……等会引起厌恶之感,而“英雄”、“光荣”、“伟大”……等则会激发起崇慕之情。这种带有情感意含或情感色彩的字眼,就是所谓“着色语辞”(colored expression);着色语辞有时也叫做“情感语辞”。

 

关于着色语辞有一点特别须要注意:许多着色语辞虽然有不同的情感意含,但所描述的事态却是相同的。下面列举几个带有不同情感意含但描述相同事态的着色语辞的实例。


· 例释

“我是坚定的,你是固执的,他是愚顽的。”

这是罗素所举的一个有名的例子。其中的“坚定”、“固执”、“愚顽”几个词语,带有不同的情感意含,如果我们喜欢他,我们会说他是“坚定的”;如果我们不喜欢他,我们会说他是“固执的”;而假使我们十分讨厌他这个人,那么我们会说他是“愚顽的”,或说他是“人头猪脑”。这几个词语固然有不同的情感意含,可是所描述的事态则相同,即:那人惯依自己的意见行事而不受他人意见的左右。


· 原则

着色语辞既有重要的功用,也有不可忽略的流弊。这种用语的功用主要在于能表露和发泄情感,有利于心理的平衡,并能引起听者方面相应的情感,可促成听者与说者双方在态度上趋向齐一。不过,在这里较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着色语辞的流弊:这种语辞对认知性的活动来说是危险的,因为它很易诱发起情绪的激动,而当一个人情绪激动时,总是难以有效地进行冷静和客观的思考或讨论的。

 

当我们企图说服别人接受某某论点时,如果我们根本没有借着客观证据或逻辑推演来建立该论点,而只是利用着色语辞的情感意含去诱使别人接受,则我们就是用着色语辞了。但如果我们的论点基于客观证据或逻辑推演来建立的,则纵使在论证的过程里间或采用了一两个着色语辞,那仍然不算是对这种语辞的滥用。

 

五、实化

· 什么是实化

名词和名词词组可共称为“名项”。有些名项用来指谓具体的实物(或元目)。例如“孔子”、“杜甫”、“这个人”、“那捆树”、“喜玛拉雅山上最高的山峰”……等等的名项都是用来指谓具体实物的。让我们把用来指谓具体实物的名项叫做“具名项”。另一方面,比如“真理”,“理性”、“国家”、“社会”、“良知”、“波动函数”……等等名项,都不是用来指谓具体实物的。让我们把这种名项叫做“非具体名项”。

 

所谓“实化”(reification),就是把非具体名项当作具体名项来使用。


· 例释

当独裁者施行不得民心的政策时,总会有不少口齿伶俐的“知识分子”为独裁者辩护:“我们应服从国家的意志。国家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该做什么,不管我们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否则的话,我们又怎能算的爱自己的国家呢?”

 

相信我们都同意,爱国是一种可敬的情操。但那并不蕴含我们同意上述关于爱国的论调。这个论调将“国家”一词实化了。“国家”乃是一个非具体名项,可是那论调却把当作具体名项来使用。于是,国家被说成是一种具体的实物,有自己的意志,能叫人民做这件工作、叫人民做那样事情,恰像一个具体的、有意志的个人能叫别人替他穿袜子、或叫别人替他买杯雪糕一样。如此把“国家”一词实化,有一个对人民十分不利的后果,就是统治者可借“国家”之名而独断独行,例如制订大部份老百姓都不赞同的政策,强令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独裁者称此为“遵从国家的意志”。


· 原则

在文艺写作之类的场合里,我们可以随意将语言实化而只须顾及修辞方面的效果;但是在思考或讨论的场合里,我们却须考虑:那实化的句子能否用有认知意义(即说得上客观真假)的语句去把它转译过来?以审美的标准来衡量,这样的转译也许索然无味;但就认知的目的来说,这样的转译却是心要的,至少在原则上是如此。

 

六、癖义

· 什么是癖义

倘若某个语辞依其惯常用法而被使用,则这语辞在此时的意义可称为它的“通义”(stock sense)。反之,倘若某个语辞违离了它的惯常用法而被使用,则这语辞在此时的意义(假如它有一意义的话)就可以叫做是它的“癖义”(idiosyncraticsense)。

 

癖义常会造成“真,但多余”的言论。


· 例释

怀黑德说:“我们在世界之内,而世界也在我们之内。”依据有关字辞的通义来解释,这句话的前半虽是真的,但其后半却显然为假。俯仰天地之大,环顾江山之奇,森罗万有,当然不能说是在我们之内。问题是:如此明显的事实,难道怀黑德没有看见?他不是没有看见,而是当他宣称“世界在我们之内”的时候,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某种癖义赋给“在…之内”一词。按照他所提出的癖义,“X在我们之内”的意思只不过等于“X是我们经验的对象”。既然宇宙万物都是我们经验的对象,于是世界就可以叫做“在我们之内”。所以他说:“举例言之,我在这房间之内,而这房间则是我当前经验内的一个项目。但我当前的经验就是现在的我。”依此,怀黑德自然又要宣称那房间“在他之内”了!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怀黑德所谓“世界在我们之内”,若照其癖义来勉强解释,固然可以算得是真的,但却是很多余的,因为它其实仅是这么一句废话:“世界是我们经验的对象。”


· 原则

如果依照语言的惯常用法已能表达意思,那就不可违反惯常用法而去硬造癖义;而在惯常用法不能表达意思故有理由给某某语辞赋以癖义的时候,我们须得声明这时我们是以特殊用法来使用那语辞的,并且更重要的是:我们须得借着定义或例释……等手段去说明那特殊的用法,也就是说,须得对该特殊用法所决定的癖义提出清楚的阐释。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语理分析”的方法用最简略的话说,就是“首先厘清论题的意思”,稍为详细一点说,则是“首先分析关键语辞的用法,厘清了所考虑的论点或问题的意思之后,才着手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这种方法,有下列几项必须澄清。

· 当实际遇到种种思想性的问题时,怎样将这个方法落实,怎样把它运用得灵活、合理、且服人之心——那决不是一件简易的操作,而是一种精微的技巧,不仅需要锋锐的头脑、机敏的心思,尤其更需要对意义有透彻的了解、准确的审辨,此外还得打破一种心理障碍,就是望文生义、胡思乱想,例如一听见“语言”二字便想象语言分析是文字把戏,而不知这种方法正是文字把戏的克星。


· 有的人以为,语理分析讲求用语的清晰,只不过表示这种方法之肤浅。但这是一个荒谬的见解。第一、“清晰”既不等于“清浅”,更不等于“肤浅”;譬如物理学,当然不算肤浅,却仍然可以用清晰的语言建构起来。第二、假如用语的意思含糊不清,那是无法确定它说了些什么的;假如无法确定它说了些什么,则又怎知它表达了一个“深奥的思想”?其实,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将论点清楚地陈构出来,乃是“功力高”的一个现象。在未能深入而准确地把握所考虑的课题时,我们是难以把它说得明白的,这时我们的用语每每就会变得晦涩,有意或无意地将立论的可能弱点藏饰起来。语理分析之可贵与可爱的地方之一,正是这种方法常使我们立论不隐藏虚饰。


·有的人说话似通非通、似明非明,但如果你请他厘清一下,他便会发火叫嚷:“你这是执着文字嘛!”这显然是很不负责的说法语理分析从来没有叫人“执着文字”。这种方法并不是要漫无目标地去分析任何语辞,而只是要分析论题中的关键用语就以“人是否命定?”这问题来说,我们不必追问“‘人’是什么意思?‘是’是什么意思?‘否’是什么意思?”可是我们却要分析清楚“命定”的意思,因为这是解决那问题的最起码的条件。


·   现代的思考方法学(或简称“方法学”)所包括的项目,主要有下列四种:

o   语理分析

o   逻辑方法

o   科学方法

o   谬误剖析

 

在这几种方法之中,语理分析是最基本的一课。理由如下。

 

要判断一个言论有没有犯了谬误,我们所依据的,就是语理分析、逻辑方法、和科学方法——我们先要分析那个言论,看看它有没有语理上的毛病;分析之后如果辨明了那言论没有语理上的毛病,我们就进一步应用逻辑方法和科学方法,考察它是否合乎逻辑的律则、是否满足科学方法所陈示的关于证立的规求。依此,谬误剖析说是以其它三种方法做为凭借的。既然这样,要判别语理分析是不是方法学的最基层,我们便只需考虑它是不是比剩下的那两种方法都更为基本。很明显的,当我们应用逻辑方法或科学方法来处理任何论题的时候,我们第一步必须确定那论题所说的或所问的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首先厘清论题的意思;如果连论题的意思还未能确定的话,我们又怎样着手应用逻辑方法或科学方法处理它?由此可见,语理分析的“方法学位置”是先于逻辑方法和科学方法的。总括地说,语理分析是思考方法学最基本的部份;简言之,它是方法学的起点。

 

上面只是对“语理分析”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诚如上面最后所指出的那样--“语理分析”只是思考方法学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如果想对“语理分析”有更深入的了解,推荐李天命先生的《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这本书。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分清楚的是讨论争论。讨论是我们设想针对某个问题存在着某个最优解,我们一起去把这个解找出来,目的是把问题想清楚。争论是我们各自去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目的是去说服。对于争论,我们处理最好的方式是不去争论。因为你可能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要讨论,不要争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专题辅导:简明、连贯、得体
关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教学的思考
小学语文恶补大全11——标点符号的用法
病句的类型、原因、修改原则及方法
语病修改一目了然之提高篇
'Little'的不同用法,你get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