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俗感悟之一:无奈的民谣
(2006-10-20 10:27:09)
转载▼
分类: 民俗感悟
季节的变换,大约也与人的进退一样,终有几分于心不甘,不情愿一下子就干脆利索地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冬春之间,夏秋之间,总是有无数的拉锯战,常常是你来我往,我进你退,反反复复。所以,百姓总结多年的天象,就有了“三月还下桃花雪”,“秋老虎”的经验,而与之相适应的,又有了“二八月,乱穿衣”的描述。
尽管季节变换之际反反复复,尽管有“二八月,乱穿衣”的描述,民间对衣着的厚薄、增减还有“春捂秋冻”的民谣。
民谣听得多了,也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太在意,但是,当冬春交接,反反复复的季节,整天为天气寒暖,衣着多少而费心伤神的时候,突然发现“春捂秋冻”里有着一定的道理,但更多的是无奈。
“春捂秋冻”,意思是说,不能春天来了,气温略一上升,便一心图潇洒、俊俏,脱下厚重、笨拙的棉衣,换上靓丽、轻便的春装,而要把棉衣多穿些时日,捂一捂,免得风寒着凉,以便更好地适应春夏温暖和炎热的天气;等秋天要走了,不要天气稍稍一凉,便急急忙忙把厚厚的棉衣穿上,要适当地冻一冻,锻炼锻炼,增强一下御寒的能力,顺利地度过寒冷的冬天。
“春捂秋冻”,总的是要人们不要急于更换衣服,以不变应万变的聪明做法,应对季节的变化,应对气温的升降,对季节的变化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使人可以更健康、更惬意地生活在季节与季节的变换之间。
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我打心眼儿里佩服老祖宗的科学、高明。
佩服之余,仍要穿衣,仍要增减,于是,挑出合适的衣服,合理搭配,收拾停当,出门上班。
穿着厚薄适中,温暖舒服的衣服,心里还是惬意极了,活动也便捷多了。
惬意也惬意了,便捷也便捷了,惬意之后,便捷之后,想过去自己在农村的日子,想现在仍在农村的父老乡亲的日子,突然发现“春捂秋冻”的民谣里包含着几多的无奈,几多的自嘲。
过去,在农村,到了冬天,一家人都能穿上棉衣棉裤,那真是谢天谢地了。而棉衣棉裤里面的内衣,还有外面的外套,那是农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什么叫奢望啊?就是有了棉衣棉裤,还想有一套内衣,那怕是家织的粗布做的。外套?如果你这么想,乡里人一定以为你疯了,心太高了,太铺张了,太浪费了。
所以,一个冬天,多数的农村人是一件棉袄,再加一条棉裤度过的,中间,再无任何其他换洗的衣服。这样,已是非常幸福了,还有许多人连像样的棉衣棉裤都没有呢。
冬天,在乡下,洗衣服,换衣服,也是极少听说,更是绝少有的。
而真到冬去春来,天气渐渐转暖,人们本应脱去厚厚的冬衣,换上轻便的春装,可哪来的春装呢?
那时,看到从城里来的亲戚穿的挂了里子的衣服,觉得这衣服真是高级极了,漂亮极了。农村人称一层表,一层里的衣服为夹袄,只有富足人家的老者才有资格有的,而且有了,也是舍不得穿的,放在箱底多少年了,才在非常的日子,隆重的仪式上,偶尔拿出来穿一下,仪式结束,马上脱下来,放回去接着珍藏起来。
这样的日子,寒冷的冬天过去了,炎热的夏天还没有到来,你总不能在乍暖还寒的春天脱了棉衣光了膀子吧,那多容易风寒着凉啊:“春捂秋冻”,多捂一捂吧!夏天到了,索性把厚厚的棉衣脱下,着一小褂,或者直接光着膀子就行了。
没有经过农村贫寒艰苦生活的人,是很难体会那包含在民谣里的无奈与自嘲的。所以,多年以后,一则关于酒鬼摔跤的笑话,说酒鬼摔跤后,一摸屁股,湿了一片,大叫:上帝,千万别是酒瓶破了!别人以为很幽默,很好笑,我却觉得一点都不幽默,一点都不好笑:屁股破了,可以长好;流血了,没有什么大碍!可酒瓶破了,酒洒了,谁还能再把它弄回来呢?覆水难收。酒洒了,一样是收不起来的!
酒鬼的嗜酒,无人理解得了。
乡人的穷困,一样无人理解得了。
琢磨罢“春捂秋冻”,就在想,如此的民谣还有吗?民谣里真的包含着贫困的无奈和自嘲吗?
有!“原汤化原食”。
人们吃完了面条,饺子一类的主食,千万不要把煮面条、饺子的汤汤水水倒掉,那可是宝贝哟,帮助人消化的:原汤化原食。喝碗汤吧,不要把上好的面汤糟踏了。
原汤是可以帮助人们消化,可如今人们不再喝原汤了,身体一样很好。原汤化原食,实质是可惜那含有一点点小麦面或者玉米面的汤水,舍不得倒掉而已。
而“打是爱,骂是爱”,一样向我们昭示着在特定时期人们思想和精神的贫乏,表达方式的简单和陈旧。
还有诸如“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豆腐滚千遍,给肉都不换”、“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穷家万贯”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在这每一条我们耳熟能详的民谣里,都包含着诸多的无奈与自嘲,都带着浓重的物质与精神匮乏的痕迹。
今天,人们生活富足了,物质条件好了,精神世界丰富了,再不用为着衣食住行而发愁犯难了,人们红光满面,精神焕发,衣冠得体,走出家门,走向广阔的天地,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尽管“春捂秋冻”之类的民谣依然在流传,但那里面更多的是先辈的智慧与教诲,而早先的无奈与自嘲已消失殆尽了。
消失殆尽了,我们就不会那么全面、深刻地理解、体会那些民谣的含义和先辈的艰辛,所以,书此《无奈的民谣》,算是留此存照吧。
2004年4月19日于办公室
民俗感悟之二:虚张的声势
(2006-10-20 10:27:49)
转载▼
分类: 民俗感悟
诗人杜甫在《客至》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中国向来有“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荒山有远亲”的陋习,更何况是地处偏远的贫寒人家,来往的亲戚朋友自然就绝少了。但少,不意味着没有,还是多少有一些的。亲戚朋友之间有走动,就有招待,就有礼数。
在北方,无论年节亲戚间的走动,还是婚丧嫁娶的举行,待客吃饭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在这吃饭饮酒之间,就有许许多多的礼数,也有许许多多的规矩。
首先是座位的讲究。这礼数常常是让主家,让招待的一方诚慌诚恐,稍微招待不周,将座次排错,轻者有人会拂袖而去,重则有人要掀了桌子搅了局,让所有欢乐或者肃穆的气氛荡然无存。
自幼生活在北方的农村,做客与陪客也是做过几回的,从中也就领略了北方农村待客的礼数与规矩。
所以,多少年以后,离开家乡,出去上学,在外工作,岁月流逝之间亦经过无数的招待场面,座次是要讲究的,但总觉得不至于讲究到那种地步,较真到那种程度。大家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会议上不断地露面,风头早已出足出够了,在酒宴之上再过于讲究,过于较真,似乎就有失风雅,有失大度了。而我的同乡则不同,一年四季,甚至一生一世,都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村子,从未翻过村外的那道山梁,好不容易有一次露脸的机会,计较计较,讲究讲究,似乎也无可厚非,应该给予理解的。
座次之外,就是劝酒让饭。在汉语之中,有关这劝酒让饭的,就有布菜、夹菜、斟酒、筛酒、猜拳、行令之类的词语,真正要搜罗齐备,怕要列一个长长的单子,让人觉得世界之大,知识之丰,讲究之多,礼数之繁,自己只能自惭形秽,自叹浅薄。由此可见这讲究、礼数的复杂、烦琐。
北大 张辛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座》讲“中庸”时说:过去,我们到一个人家做客,一般都是坐长板凳,那么你坐什么地方?你坐在正中,那就没有教养;坐偏了不行,要摔跟头。坐在什么地方?正中偏一点,这个地方最合适,那么这个地就绝不是正中的中。
张先生是在讲“中庸”,其实也一语道破了中国人做客时的心理:要尊严而不失傲慢,须谦虚而不失下贱,民间把这称之为“拿捏”,端着架子,不至于失了体面、威严,又保持谦恭与随和。这“拿捏”,可是需要功夫,把握住分寸的,否则没有“拿捏”好,鸡飞了,蛋也打了,一头不得一头。
那么,有了客人的“拿捏”,自然就有主人的反“拿捏”,于是,劝与让就成了北方酒宴之上的重头戏。
当凉菜上齐,客人坐好,主人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劝酒,常常是酒过三巡,便要猜拳、行令。如果在酒桌之上,猜拳猜不赢客人,行令行不过客人,主人,包括主人请来的陪客者,自己一杯接一杯地将黄汤灌下去,那是很没面子的事,反之,亦然。这样,一方是坚持不喝,一方是坚持让酒,持久战、拉锯战就展开了。
这样的局面,一般的酒宴倒在其次,尤其是婚宴之上,表演得可谓淋漓尽致。娘家送亲一方人等与婆家迎亲一方人等形成阵式分明的对垒双方,各不示弱,各不相让,于是,这酒宴常常是从中午延续至掌灯时分,甚至是午夜。
而乡下又没有旅店客房,一个个客人喝醉了酒,只好安置在牛屋装盛草料的房子里,用麦秸盖上,任其酣睡而已。
于是,农村场院内搭起的帐篷间,酒宴的大管家不时兴高采烈地大叫:“又好一个!”旁边帮忙的人就知道,送亲的娘家人又喝倒了一个,于是便有两个人进去,将酩酊大醉的客人搀进牛屋,往草堆里一扔,任其酣睡去了。
送亲的娘舅见大势已去,败局实在无法挽回,便说:上饭吧!外面早已等得不耐烦的一众人等便把汤汤水水、馒头面点蜂拥一般上来,送亲与帮忙的一应客人草草吃了饭,无论天有多晚,人有多醉,一总踉踉跄跄上路回家。
客走主人安。
主人在客人走后,拖着疲惫的双腿,眯着瞌睡的双眼,再去收拾那些狼藉的杯盘、残羹剩饭。
多年以后,不止一次地思考这习俗的由来,这习俗背后的原因,我把它归结为:贫困。
在农村,婚丧嫁娶、盖房起屋,都是大事,需要多年的准备、积蓄,方能够将一件大事办得排场体面,而排场体面背后,仍是贫困,之后是更为贫困,需经了多年的努力,才可以缓过神来的。
这种情形之下,主人是要讲排场,充大方,让客人吃好喝足,又不至于把家中吃喝一空,所以客人一旦真的放开吃喝,又会招来主人的许多不屑与鄙夷,客人自然要端架子、摆谱,表示不多吃、不多喝。但不多吃不多喝又会亏了自己的肚皮,所以只能端着架子吃喝,吃喝之余也要把谱摆足。于是便有拉锯战,便有持久战,便有劝酒,便有劝饭。
有这样一则笑话,足可以说明问题,足可以揭示出主人的心态。说某人招待客人,烙了两张特别大的炊饼放在餐桌上。主人的孩子一看见多日没有吃过的白面饼,吵闹着要吃。主人把一张大饼搡到孩子面前,粗声粗气地说:给,你吃!你吃就得吃完。你吃不完,看我不打你的屁股!
客人一看,天!那么大的饼,自己也吃不完。吃不完,岂不是也要被打屁股。于是,便不吃饼,只喝碗稀粥,就几口咸菜,便离席了。
婚宴之上,无论喝至微醺,还是烂醉,客人都有说辞:我不喝,他们死命劝,不得已如此!振振有词。而主人家呢?喝!喝就让你喝好,喝高,喝醉,看你还喝不!
多年以后,见有自动餐,觉得这才是富足,这才是从骨子里的富足,愿吃多少吃多少,愿喝什么喝什么,无所顾忌,无须劝说。
宋代朱弁《曲洧旧闻》里讲刘贡父以“皛(jiǎo)饭”(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招待苏轼,而苏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毳(cuì)饭”回请刘贡父,“盐也毛(冇,音mǎo,“没有”之意),萝卜也毛,饭也毛”。
但此事只关文人间的风趣谐谑,非关富足礼数,为文坛增一掌故,添一笑料罢了,而北方农村待客的规矩、礼数,只是虚传的声势,外强中干而已。一样是笑料,只不过少了许多风趣,多了几多的辛酸。
2004年4月27日于办公室
民俗感悟之三:辩证与缺失(1)
(2006-10-20 10:28:57)
转载▼
分类: 民俗感悟
我们在阐述道理,解释问题时,免不了要引用借鉴民间的谚语,历史的古训,但引用就引用了,借鉴也借鉴了,对民谚与古训,从总体上给予关注、认识、评价,好像还是没有过的。
作为一介教书先生,要教书育人,不敢对莘莘学子的前程少有差池,掉以轻心,自然要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尽力完善自己,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名师出高徒,高师出俊徒”的名言古训。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要求表达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相信每一个教师看到、听到、想到这句话,都不再会懈怠,而会迅速警醒。
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要求明确了,那么,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要求呢?中国的教育传统中,从来都是强调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教学相长,是学习过程中的至理名言。所以,对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要求一样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训词。教师、师傅的主导作用固然关键,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等重要。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有同行而无同利,有同学而无同功”。大家一样都在一个屋檐下,接受同一个老师,同一个师傅的指导学习,但是成绩与技能却不尽相同,不会一样,说明了什么?
个人的天分,主观努力等等使然。
综观关于师生作用与要求的两句话,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前辈先贤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是非常辩证,非常科学的。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一方,考虑到了事物的变化、运动。
类似的民谚古训还有很多,一样是非常辩证,非常科学。
诸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中国人向来讲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影响熏陶,而在这上面,环境的作用确实是很突出的,所以重视环境这一关键问题,渲染熏陶的作用,是可以让人理解的。孟母三迁,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典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世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
恶劣的环境中,一样可以洁身自好,特立独行。强调自身的素质,高洁的追求,突出品质的重要。《爱莲说》是这一理论的极至,松、梅、竹、菊是这一精神的象征,屈原则是这一精神的永恒标志。
还有:
从小看大,三生儿至老。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强调要抓住时机、机遇,从一开始就抓紧抓好,“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否则可能会遗憾终生。
但又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告诉人们,失误可以补救,错误可以纠正。
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让人慎重而警惕,力求不要犯错误,不要出差错;但一旦犯了错误,出了差错,也不要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浪子回头金不换”,改了就好。
一般的错误如此,即使更严重的,纠正了,也同样可以是好样的,同样可以得到原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杀人不过如此,况其它错误、过失呢?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来会打洞。
虎父无犬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强调出身的重要、关键,标准血统论的宣传口号。
不肖子孙。
纨绔子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相“蹑足于行伍之间,倔起于阡陌之中”。
富不过三。
出身,血统,并不是保险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人不努力,不争气,只靠祖上的财富、荫庇,终有一天会破落衰败。而经过刻苦努力,奋斗打拼,平民百姓,乡野子弟,一样可以有出息,一样可以出人头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好文武艺,鬻于帝王家”,给官宦子弟以警醒,给平民百姓以希望。
人靠衣妆,佛靠金妆。
人靠衣妆,马靠鞍妆。
七分长相,三分打扮。
人的外表是门面,给人产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提醒人们注意仪表打妆,言谈举止,而“腹有诗书气自华”,则突出人内心世界,内在素养、气质、学识的关键。(续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婚礼,一对新人正在拜天地,拜客人,礼数齐全!
被忽视的礼数:也许繁琐,却最有价值
被忽视的礼数-思训家
年节人际礼数!你知道吗?
农村80后生活记忆:以前的棉衣棉鞋都是自己做,感觉温暖舒适
求助:想给2岁宝宝做棉衣和背带棉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