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赤溪镇民俗志(3)
指腹婚:
双方父母在怀孕以前就有着儿女约定为婚的意愿,最后结为夫妻。
纳妾:
相时,社会处于封建社会,富家自己已经有的妻子,但是,为了幸福快乐,在经济允许情况下,又娶第二个妻子,称纳妾。
阴婚:
古时,在造坟墓时,有祖先终生未娶妻子,在进葬时,将人家女儿未出嫁而死后的骨头与此合葬坟墓时,称阴婚。
改嫁:
妇女结婚后,由于丈夫生病死后,自己年龄又轻,为了生存下去,然后选取对像,再次与男人成婚。
离婚:
男女已经结婚,婚后双方感情不洽,经常吵闹、打架,最后经双方同意离婚。
典妻:
旧时,家庭贫寒,无法生活下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经夫妻商义,将自己妻子,让给人家做妻子,在典期期间(按约定的时间内),妻子在人家生得几个孩子,归于人家,约定时间满后,又将其妻子领回来。
守寡
旧时,三从五德,男女婚后,丈夫死了,妻子不得再嫁,有些家族以守寡节为荣,建坊旌表。男死,女方不得改嫁,终身守“望门宴”,如违反则以封建族规进行人身摧残。今已废除。
早婚,民谚有“穷人无大猪、富人无大仔”多系富者为之,而农村以争取劳力,希望早生子来接替,也有早婚,今计生政策颁布后,早婚现象已极为少数。
浅淡赤溪传统寿礼
寿礼,本是中国的传统敬老的美德,这种美德古已有之,如《礼记·祭义》亦云:“朝运用爵则尚出”。《座子·天 》亦云:“即党寿、二日福、三日康宁、四日做好法、五日考终命”。在这五福星,为老者寿礼,这是我国的敬老美德,那么通过祝寿活动,对教育培养下一代人的敬老美德是有好处的。
我国的人要过了30岁、40岁才会有做寿,但这是极为少数的,而我们赤溪是过了50岁、60岁直至70岁以上的才做寿。随着年龄增长,做寿也就越隆重。
赤溪传统寿礼,人们都会知道的,一般习惯认为年龄越大,越是更艰难,因此,做寿时也越隆重、热闹,同时寿礼也越多,如寿联、寿烛、寿彰、寿画等,真是五光十色,难以尽述。也许与人的手头宽裕有相关的,在大年初一晚辈拜寿时,在酒桌上分给“压岁钱”,在一般情况下,有10至50元等不同档次。
正月十五,亲戚及邻里晚辈就来“暖寿”。
第三节 寿庆
寿庆,俗称“做寿”,农村称“做十”以往富有之家,有为三十岁儿子庆寿之例,但一般人从五十岁开始逢十晋寿,六十寿为下寿、八十为中寿、百岁为上寿,五十岁称初度、六十岁称花甲、七十岁称古稀,八十岁称耋、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颐,顶颐,夫妻同登寿年称双寿。个别人家还有已故父母做“阴寿”的例子,特别逢死者百岁诞时,其子孙一样,隆重地按在世做寿的仪礼,进行庆贺拜祝,不过每一个“红祭”的程序,主事者同样要包给“磕头钱”,并没宴以食诸亲,诸亲也馈以礼物,寿仪、庆贺一番。
寿庆习俗大体与贺寿、拜寿与诸寿酒。贺寿叫“送寿”、“送十”。一般不发贴,知情亲戚,多在腊月十五后送寿。送寿时,要具猪蹄一只、布料一块、太平蛋、长寿面、福桔、红联、红烛吉炮等,女婿贺礼加倍,常给父母从头到脚奉献新装,上户人家或邀名士亲为共撰写喜联,寿序或由亲朋“与份”送给寿者寿幛,寿匾等,挂于厅党上,以光寿典。
拜贺时间,匀数人是在除夕夜举行,家人团聚吃“重岁饭”之后,下辈人即给寿者叩或鞠,寿者当场分给红包,称“磕头钱”或“压岁钱”,亲戚中下辈人把其小孩,多在考节期间到寿者家中“磕寿”寿者也要分给“磕头钱”并款以面蛋。
n诸寿酒,叫做“有动用”可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元宵,任选一日,由子女发贴通知诸友亲戚,参加寿庆,然后开宴。头一碗菜用长命面,吃时不能用筷子截断,搓得越长越好,表示长命百岁。
第四节 分家
定房头,一般是年龄已高,具一定的威望,有能力,有资格,处事果断,邻家较亲密的人选为房头,也称房长,由他率下,集资丁钱,修缮祠堂,节日活动等组织者。
分家产,农村人,留传有亲兄弟分长大后,成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人,由舅父主持下进行一次分家产活动,一般习惯由大子、次子、小子顺序分下,最后立契定下,永不后悔(以父亲的祖业为本)。
郡头:赤溪人冠在自己姓氏之上称“堂”如傅姓是清河堂、杨姓是宏农堂、巫姓是济阳堂等。有了郡头,就有专门流传本族祖先功业的楹联句,傅家有以“泗水圣恩天广大,东山文治日精华”,杨家以、圣恩天广大,文治日精华”。
传统治丧礼仪
治丧是中国人为发送亡者,特别是年老去世之人所举办的一种活动。丧事活动的历史悠久。《礼记·檀弓上》记载:“表三日而殡”。是说当时人死了要举办三天的丧事活动才安葬。对传统的治丧礼仪,我们要采取挑判继承的态度,其中具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我们不宜提倡。现就传统治丧礼仪作一简介。
1、送终。 凡人垂危之际,子女等至子亲属应守护在其侧,听取遗言,直至亲人去世,称为“送终”。
2、报丧。 死者咽气后,亲属或主事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派人登门通告或政电告知。报丧时不要遗漏亲友,以免亲友责怪。
3、小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剃头、刮胡须,挽发)及抹身穿寿衣。寿衣、寿鞋、寿袜一般由死者女儿赠送,其衣服一般由亲生儿女们一起给死者穿上。
4、哭丧。人死亡之后,家人、亲属围在死者身旁号哭。哭丧人边哭边诉说死者生前含辛茹苦的经历及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尽衰痛之情。
5、守铺。亲长死后到大殓及出殡期间,丧家亲属要昼夜轮流守护死者铺侧,以表示孝心。
6、居丧成服。死者的亲属自死者断气时即开始居丧,男子不穿华丽衣服,妇女脱去彩色衣服,并各依服制穿孝服,直到除灵为止(7天左右)。在居孝期间(或一个月,或百日之内),孝子禁止理发。
7、大殓。死后约24小时内,由道士择定时刻,由孝子抬尸放入棺内,亲属围棺哭泣。入棺时注意:死者头朝里脚朝外,棺底层铺上毛边粗 ,然后待亲人与遗体告别后再封棺,封棺时,旁边的亲人哭得更为悲恸。
8、出殡。又叫出山,先请阴阳先生或修道选择吉日、吉时。出殡的程序是: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次日吉时,再抬起棺材,一般由青壮汉子来抬,随后由亲友们送葬,不断鸣和鞭炮,排列顺序基本如此。出殡行列中的送葬亲友,不必都送到墓地,年长体弱或关系一般的亲友、邻居可送丧家门外路口即可。然后回家大宴宾客,表示丧事的答谢。
9、竖灵。返回后,设灵位安置于厅堂。
10、孝饭。丧家妇女从坚灵之日起到除灵之日止,起初每日早晚两次在灵前哭泣并供饭菜祭奠。五旬以后改为寄饭,代替每日两次孝饭。
11、旬祭。又称为“拜七”。丧家除供孝饭以外,从死亡之日算起,每隔七日旬祭一次,逢三、五七旬为大旬,奠祭仪式较为隆重,而二、四、六旬为小旬,奠祭从简。第七旬为“尾旬”,俗称“做尾日”、“出七”。
12、脱孝。丧家戴孝到“做百日”或除灵安位后,百在一周年忌日“做封年”合祀于祖先牌位后,才能“脱孝”。在戴孝期间,丧家逢年过节概不作喜庆活动。
新式治丧礼仪
现代丧祭礼源于古代丧祭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演变和革新。新式治丧礼仪注重简捷、哀思,治丧礼仪一般有以下几项:
①移尸。确认死者已经死亡后,将尸体移往厅堂或灵堂内,燃放鞭炮,烧纸钱,点燃香烛。
②报孝。死者死亡之后,亲属立即打电话、发电报或登门口头通报,将丧事消息尽早告知亲友。
③饰容整装。约死者简单抹洗后,饰容、更衣、着装,一般用死者先前穿着比较整洁的服装,不另穿用“寿衣”之类,饰容整装后入棺。
④讣告。用讣告告亲友和社会作比较详细的通报告知死者的姓名、身份、死因、逝世日期、地点,死者生前 简历以及给死者吊唁,开追悼会和送花圈,挽联的时间及地点。
⑤追悼会。开追悼会是新式治丧仪式中的重要内容。追悼会在丧家寓所设置的灵堂举行。追悼会程序略。
⑥安葬。将棺柩深埋土中,在坟头上盖一层草皮,成植几棵小树,立上墓碑,以便后人祭扫,城市和部分农村,现已行火葬,要按政府规定执行。
漫谈宁德丧礼风俗
提起宁德民间俗称“送终”、“办丧事”等,真是让人说也说不清楚的,简直给人留下沉重的压力,但生活在宁德的人,就得“入乡随俗”勉强也不得不去操办一番,不然会给人当着笑柄。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民间俗称,就象春天的小草扎入山川映谷每个角落,讲排场的,对于宁德人来说已成了一种时尚的风俗了。
如今每当一个在人“送终”时,其亲属、邻里、好友等都得来参加,按我国古代有“生有所养,死有所葬”之俗,把处理死者看成极为庄严的事情,在本市里,一般包括停尸、招魂、报生、坐育、哭衷、入殓、出殡、送葬等仪礼。
停尸。这是死者第一个仪式。一般是当死者终时,立即脱去其身上的旧衣,换上新衣,随后还要用麻丝将死者胸部扎好,脸面盖上手帕,停尸应在厅里,高龄死者放在中间,低龄死者都要话偏右一些,死者头部位置不得超过梁下。然后点起长明灯,意思是给死者照路,最后在死者脚藏桌上置香炉、供品,亲属在桌前点香烧纸钱、哭丧、招魂。按迷信的说法,人死后灵魂便脱离尸体。四处徘徊,就得招魂返体,招魂时死者亲属的人便拿着寿被呼叫,死者名生,共呼三长声,以示魂魄返归附于寿被,然后,招魂者将其寿被寝在死者身上。“报生”。死人的消息是个不幸的消息,俗称“凶信”,又称“噩耗”,将通知邻里,亲戚好友,简述对死者的病终情况及时间,远离家乡的亲人,得知消息后,立即返回。我国古代《礼记》说:“奔父母丧,不避昼夜”、“见星而行,日行百里”。
坐育祭奠死者,慰问其家属的活动。按宁德风俗,分等穿孝服,又称“素服”、“丧服”,父子一等亲,祖孙二等亲,曾孙三等亲……,其他亲戚、邻里也都得穿上白色衣衫,在其活动中,妇女就得哭丧,唱“丧葬歌”、念“十送棺木经”、“过桥经”等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与怀念,在坐育期间,请道士做道场,哭是为死者诵经,超度之灵,通宵达旦,敲锣打鼓鸣炮等时续不断,那么参加坐育的所有晚辈人都要逐一向死者下跪磕头,完毕后,孝子还要亲手抱尸入殓,这时死者的亲人,特别哭得更为悲恸,最后,孝男孝女还得尾随巫师或道士后面,行走完十殿。
送葬。送葬是全部丧葬仪礼的最后一个程序。当鸣炮出殡时,一般是选上四个邻里表壮汉子来扛,也有用车拉,这时由首孙拿着遗相行路,然后死者亲身孙子身穿草鞋、手提灵杖、头带“孝帽”、伏在棺木上,有亲属并排结队,还有吹班队、巫师或道士念经,不断鸣炮,气氛即悲壮又热烈。送葬回来之后,还要大宴宾客,表示丧事的答谢,少的六、七桌,多的廿来桌,搞得人们晕头转向,哭笑不得。
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当刚刚对死者归土之零乱心情,却又要花费一场宴席。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对此,笔者想,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对我国各种丧礼习俗及铺张浪费等陋俗,应该要逐渐得到改革和废除,以一种新的丧礼做法,如开追悼会,正在广泛提倡推广,并形成一种新的丧礼习俗吧!
第五节 丧葬俗
人死后举办的一种传统习惯:
举七:一般过三七,头七念经,二七做祭,三七“坐蒙山”做报恩道场。
百日:人死后一百日后,举行一次一百日之祭时,请巫师或道师做“百日”。一般在百日之内男女可以结婚,百日外至三年内男女就禁止结婚。
化纸:称头年纸,就是死者正好为一周年的清明节期间,七月鬼节期间一定要标清楚给死者的烧纸的数口念,以示让死者听清楚。
看清明,人死后,如土葬,第一年清明季节期间,亲人都要到葬处,用锄头锄掉洞口的杂草,然后,点烛、点香,亲生子女在洞口哭丧。习惯连续三个年头,随后就由你高兴。
祭墓
每年的季节里,选出较好的日子,带着菜肴、红酒等食物,进行祭墓,全年除夏天炎热的气候外,一般的良日都是祭墓的日子,当然春天最佳,尤其是清晴节前后最为适宜了。
第五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服饰
衣着,民国期间,时兴男穿中山装,长裤,女性为大襟衫,旗袍。有身份的知识者穿着长袍马褂,戴“帽塔”或高帽。而乡村妇女常在襟边,袖口和袖脚饰的花边。农村无多大变化,衣着的式样是由长向短、裙向裤的趋向改变。常用布料有:上海布、平阳布、常改、提尖、龙头粗,龙头舞、钭纹、京虎标、北京蓝、一九蓝、直贡等。
解放初,男人流行中山装、列宁装和青年装,妇女改穿反领对襟便服,插袋裤。衣料多用平阳布、劳动布、斜纹、咔机、灯芯绒。“文革”期间,男女青年多数穿军服,70年代起,化纤、花呢、毛料、的确良、绦卡、中长呢、晴纶上市,增加了衣服面料的选材,而机制棉布逐渐退居次要地位,青年人则时兴穿喇叭裤和直筒裤。80年代,时装行业蓬勃发展,雪衣、皮衣、T恤衫、牛仔裤、健美裤、旗袍裙、连衣裙、百褶裙等也应运而生。面料要求考究档次高,有冰纱、麻纱、涤双绉、直丝双绉、乔其纱、进口丝纱等。农家自织的土布,苎布匿迹,劳动时也不再穿苎布短衫了。
结婚礼服,新郎身着长袍马褂,头戴帽,脚穿双鼻鞋、腰缠彩带、是沿袭清代装束;新娘则风冠霞帔,红绸袄裤,面挂珠帘,头罩头布,是沿袭明朝装束。此浴30年代后逐渐淘汰,随之改换的是时兴的婚礼服,新郎则西裤革履或长衫。农村新郎穿短袄长裤,新娘以带红的色布制成短衫长裤,粉红袜子和红鞋。
鞋,解放前,普通人家早晚是穿家制布鞋,鞋底用布片层层糊叠,厚约一厘米,用苎绳纳成。鞋面黑色布,鞋式低帮。女式鞋鞋面横加鞋带,叫“一带鞋”。劳动者下田园多赤脚,上山穿草鞋,雨天则穿布面上钉上木底涂以桐油,或布钉上铁掌或皮。
解放初,鞋由家庭自制转向商品化,鞋式多样,品种繁多。质料有皮革、胶塑、呢布、雨鞋是短筒或半长筒的橡胶鞋、草鞋,木履已少见,取而代之是塑料泡沫拖鞋,80年代后,皮鞋逐渐普及,用料款式因性别,季节而异,鞋样有长统,高跟、深口、矮跟。青年人亦爱穿各类机制弹性运动鞋,用料有皮、棉、胶、布、塑料等。干粗活时,一般穿塑料鞋、橡胶鞋。
袜,解放前,一般由家庭妇女自制“布袜”后逐渐有机制棉纱袜、羊毛袜、丝袜。一般都是富者穿着,而我们劳动人民下田是不穿的,农家妇女只在走亲戚时才穿袜。50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穿袜较为普遍,时下一般人在夏天也穿袜,而袜的式样和质料也由线袜发展到60年代的尼龙袜,晴纶丝袜等。
帽,50年代前,老人多戴“幅帽”,俗叫“风帽”,中青年人多戴棉纱编织的线帽,童帽式样较多,有虎头帽、猴帽等,帽子多绣花,还加上银饰。老年妇女用黑纱巾包额头称之“包头巾”。
60年代后,人们多戴青年帽,军便帽,鸭舌帽,后来除少数老人冬天戴着皮帽,毡帽和棉呢帽外,中青年人冬天是不戴帽的,夏天戴帽用以遮阳较普遍,有各色札编草帽和太阳帽等,到80年代后,一般青年人就停止了戴帽子的习惯了,唯有一些老年人有戴帽的习惯了。
发型:民国初男性开始剪辫,发型式不一,有剃光头,留短发或披肩发等,也有留分头,分头发一般左少右多,未嫁好梳一条或两条辫子,缀以红绳,出嫁后则挽髻,髻上插头簪、头珠、头花、儿童留海发、留卤发。
解放后,男子大都留分头,女子梳齐眉双辫。“文革”期间,中、青年盛行留短发,平头,女的同时兴半角小辫。70年代后女子及中青年妇女留短发多运动式。80年代初,少数妇女烫发,尔后,青年女性逐渐时兴马尾式束发或烫披肩发。90年代则盛行高列或短发,如束一条短辫多缀以新头花,男子发型一般两头、平头、反发,个别人也留长髻发,少数男还烫发,蓄小胡子。
首饰:50年代以前,妇女首饰有钗、耳环、戒指、手镯等。富者为金质,一般平民为银质,贫者铜质,手镯多玉质,也有银质,50年代后,戴首饰逐渐减少,“文革”期间基本绝迹了,80年代后青年女性又普遍戴耳环,戒指以及金项链、手镯等。有些男性也戴金印章戒指和金项链。
第二节 饮 食
境内主食一般以大米为主,地瓜米,副食有面粉、马铃署、芋头等。家食有同栽的各种蔬菜、瓜、豆以及笋类、菇类、捕捞的海鲜、有饲养的有猪、羊、牛、鸡、鸭、鹅、兔等,溪河捕捞有的螃蟹、田螺、泥鳅等。饮料有茶、家酿糯米酒,地瓜烧和新型的各种饮料,调味的有酱油、鱼卤、米醋、食盐、味精等。
70年代前后,山区一带大多农家主食是地瓜米,只有逢年过节和春耕时稻谷收成时,才能吃上几顿大米饭,当然这是当时生活水平低,配饭菜基本都是自己种的几种菜肴,1980年代后,随着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人们主食主要以大米为主,地瓜米转化为饲养猪了,特别改革开放后,全镇对地瓜米早以忘却了,基本上农村地瓜米都渐渐少了,小麦也基本绝种了。
酒宴席也较丰盛奢侈起来,时鲜果品,海味山珍,诸如鱼翅、海参、干贝、雉鸡、对虾、鲜鳗等应有尽应有,农村一般一桌六盘十碗,外加鲜罐头、瓜子等。
长期以来,城乡群众在饮食烹调上和糕点制作上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做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性肴美点。俗称“风味小味”。如藏馅肉丸,白糖水软糕,软馅米糖和用虾肉香菇等山珍海味调制的咸味汤圆,“江南丸”等均有特色。
第三节 居 住
居住在人类的生活当中,是最为重要,俗有“人生之大事起厝、做墓、讨新妇”和“生要厝、死要墓”之说。
村庄住屋大都是简陋的平房,垒石为基,筑以土墙、高三丈六,正向开一大门,窗户常挂纱,以防虫风邪,后向另开一小门(偏门),以便出入。房顶盖以瓦片成杉木皮,以蔽风雨。屋内以木板或竹片将左右两侧隔为卧室,中间作客厅,上供祖宗神主,屋后面墙角砌灶为房。并在住房的外两侧搭盖撇榭,以放家具杂物和饲养或放粪桶。粮食是唯放在屋内二楼。大门正中是挂八卦或在栋上放一硋狮,或在门旁小洞口上放置“石敢当”石碑,以祈镇煞驱邪。
山楼基本是临时搭盖的草寮,用杉木支撑,以茅叶编织成帘铺盖栋面,只求不漏水,作为农忙,特别是切地瓜米季节临时居住之处。或用作看守作物,不使山兽糟蹋或放柴草用的临时住所。
富家的住房多营造砖木结构,石基高墙,石库合门,内设前后天井和厢房的深宅大院,以宅内开间数而有,四扇厝,六扇厝和八扇厝之分,层数最高为三层。镇内有一傅姓住屋,占地面积四亩,分上下二层的土木结构,共有卧室120间,屋内有厅、厅内有房,错综复杂,形成间间有道,道道相连,别具一格。该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仍存,被誉为“闽东奇屋”。
8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逐渐改为钢筋水泥的平台房,房内室里装修比较讲究,结构上也有变化,从层楼房,逐步增加三、四层楼的住宅比比皆是,日趋讲究房屋造型的美观和居住环境的舒适,特别注意室内采风,改变“明堂暗室”的传统习惯。
第四节 行旅
赤溪奇山环绕,历史上交通闭塞,,先民过着封闭式生活,无事不出门,有“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时难”之说,有的村落落两遥遥相对,因山涧阴隔,交通不便,有“鸡犬相闻、老死不相结束”之例,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行旅习俗。
清末以前妇女“缠足”,行走不便,只能在家料理家务,故有“无事不出三门槛”之说。至于大家闺秀则有:“行不动裙”的家教。
富者出门有乘坐轿或“蔸”,人坐在上面,雇劳力一前一后抬着,呼吭而行。
出外旅行一定要选择黄道吉日,以历出记叙为准,宜出行则行,不宜则另择吉日。一年开头的第一次出行,要查看当年的历书记载,大利什么方向,以求取一年出门经营的吉利。平时长途外出,也要选择吉日动身。
小孩第一次出门作客,母亲一定要抱着孩子到床前招呼一声,表示魂能随身,以保出门平安。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日益发达,交通工具设备日趋完善,人们行旅游不依照皇历,各任自由。
第六章 交际习俗
第一节 交往礼仪
人们在交际中还有许多礼节习俗,款客礼节。至亲新戚来家要奉敬而蛋,或鸡蛋煮冰糖,煮桂圆或荷包蛋款待客人。春节时还要款待以糖茶,糖果、福桔、花生、瓜子,山区则用炒葵花籽,炒南瓜籽或用腌笋、腌菜等待客。客人临走总要包点山货或茶叶以作“手信”。
饮宴礼节是入席时要按长次顺序,一般以母亲血亲为上宴,次为姻亲,八仙桌座位横桌以左边上位为首席与右边二位相对;3、4位类推,直桌以上首为1、2位,下首为3、4位,余亦类推,圆桌坐次与八仙桌大致相同,尤其在农村不宜乱坐。席上酒过三巡有猜拳俗套,由首席一、二位宾客先发三杯,多是吉庆用语,如一高升,两榜文武,三屋高照等,首席未曾发拳,余桌不敢占先。
红白寿事封包,也有一套礼节词语。贺人婚嫁写“贺仪”、“粉仪”;寿庆写“光仪”或抽寿纪写上“花甲三敬”、“古稀之庆”,贺人生子之朝为“汤饼之敬”,满月时男为“弄璋之喜”,女为“弄瓦之喜”,周岁时为“ 盘之敬”,贺人建房写“上梁之敬”,搬家写“乔迁之庆”,悼人死之写“奠仪”、“香仪”、“吊仪”等,红色要用双数,白色只许单数,切忌成双。
第二节 称 谓
称谓在交际中有“称人”、“人称”、“自称”、“敬称”(尊称)“谦称”,还有“俗称”等。如媳妇称丈夫的父亲为父亲、爸、爹,尊称为公公,俗称为爹官;自称为儿媳。对别人的儿媳尊称为令媳,对自己的儿媳谦称为小媳。
尊称和谦称还有用令、家、舍等家,冠于称呼之上表示礼貌。亲戚朋友中也有拙、贤、仁、年等冠名,如岳父自称愚岳,拙岳,称婿为贤婿,世交者自称愚伯,称下辈为贤侄,平辈朋友敬称为年兄,仁弟,自称为愚兄,小弟,姻亲多用晚,眷以区分辈晚生,姻眷晚等。姑表则加表、襟以区别,如表姐、表妹、襟兄、襟弟、旁系亲属冠堂字,如堂步、堂侄等。对已死的人,则加先故、亡等字,如先祖、故兄、亡媳等。
称呼中还有升格的习俗,即将自己谦退到子女辈,如丈夫对妻子之
XXX先生
小儿XXX与XXX女士结婚,荷蒙厚见兄,谨订于X月X日下午六时孝酌候。
XXX暨 XXX鞠躬
地点:XXXXX
兄弟称舅,妻之弟媳称妗,妻子对丈夫的兄称伯,夫弟称叔等。
第三节 贴 式
请柬在写法上的要求主要是:
1、双柬贴而印上或写明“请柬”或“请贴”二字,一般应做些艺术加工,字面烫金或图案装饰等。有些单位来贴,“请柬”二字在顶端第一行,字体较正文稍大。
2、无论单贴、双贴,在贴文行文面大致是一样的。贴文首行顶格至写被邀请者的姓名或被邀请单位的名称。有的请柬把被邀请者的姓名或单位名称放在末行,也要顶格书写。
3、写明被邀请者参加活动的内容,如座谈会、联欢会、赴宴,应交待具体时间、地点。若有其他活动,如观看影视表演,应在请柬上注明或附入场券。
4、结尾要写“敬请光临”、“致以敬礼”等,古代称此为“具礼”。
5、落款应写明邀请人的单位或姓名和发出请柬的时间。
第七章 信仰习俗
第一节 宗教信仰
佛教明清时期,宁德佛教组织僧公司,为佛教政行管员(俗称和官),民国初废除。
闽王审知为赤溪龟山寿建殿5间,并敕建正源,真智两禅师塔。是时,宁德佛寺禅院有一龟(龟山寺),二凤(凤山寺、寺址在周宁川中)、三支提(支提寺)、四际山(际山寺)、五安仁(安仁寺)等五大佛教之林。建于唐公元837年(龟山寺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佛教界人士提出“爱国爱教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主传,但是,经过土改,寺院废除地租剥削制度,废除了封建特权。这时赤溪龟山寺被拆除大殿至80年初。余下土木结构,长期失修,无人保管,最后全部拆除。
广教寺,建于唐大成元年(847年)位于赤溪东北部,属桃源村,有和尚、尼姑4人佛教。90年代末,广教寺进行一次修缮,2001年扩建厨及办迎客门。
宝峰庵,属黄田,位于赤溪西南部,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现有尼姑数名,80年代初,修建了台阶路,共统计具有3600个台阶。于民国31年(1942年)又扩建了龙华岩寺。
附5人佛教
白石庵,属阳谷,位于赤溪南部,旧庵腐朽,于1986年,由夏村石揽同志主持重建。占地面达1.2亩,左,砖木钢筋结构。
已废寺院庵堂有龟山寺院、乘福寺、安福寺。附2人佛教。
宗教信仰
赤溪的群众信仰自由,平时只敬奉祖宗,此外,与佛教相同信奉佛灵,如:天仙圣母、林公平王、土主神、土地神、齐天大圣等,但对佛节日期间,大家都同样喜欢各个寺里拜拜佛,吃斋几天等活动。如农历“二月二日”、“三月二十四日”、“四月八日”、“六月二十三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
第二节 行业信仰
建筑,赤溪明中叶迁到南阳角到今已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社会落后,人们极为艰难,土木结构的楼房,瓦片履盖,一般为三层,四扇、六扇、八扇等,室内光线不足,外围用一担土一担土进行辛苦地筑城围墙。只有富家有砖做围墙。80年代初,由于森林受到“文革”动乱期的乱砍乱伐,木头缺乏,为此,人们渐渐地用红砖砌墙,但室壁用砖头砌成,仍由瓦片履盖而成。70年代至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促步先后已有单位转化为钢筋水泥平台楼,人家相继建起也用钢筋水泥平台楼房,到90年代末,随着体制的改革,农村实行开发区政策,为此,人们开始轰轰烈烈盖楼房,这时土墙的历史已停止了,且房内室间的地坂,墙壁装潢就更加讲究。
唱班:赤溪镇唱班历史较久,又有戏班的基础,全镇拥有唱班以有黄田、夏村、桃源、官岭、禅地等从业人达50人。按本镇习俗,在办红喜白事时,都喜欢聘请唱班队行使热闹,90年代末,唱班被鼓乐队代替,赤溪有黄田队(桃源)、夏村队、从业人达20人,但仍兼有唱班那种气息。主要限在白事和造坟墓时聘请。
算命,赤溪镇人们都有些信仰,尤其是当小孩子出生不久,就请算命先生俗叫“定时”。有时有算命路过此地时,也喜欢让自己算算命是好是坏,家庭成员前途光明怎样,小孩长大后婚姻怎样等事宜。
卜卦:赤溪人们都喜欢在年初期间,卜个卦,俗叫“年头卦”,偿试一下全家成员的一年当中,有何吉祥及不测,在生病期间,又喜欢卜卦,问问其病情状况等习俗。
寻龙:在赤溪特别是就寻龙造坟墓,先日子盖房子,出行选日子,其造坟墓时,先请先生到山地上按“罗杆”测出是否合主事人,位置是否财人、丁都怎样,然后才能定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闽东丧葬习俗 丧事礼仪风俗习惯
民间秘传修水风俗礼仪
秘书知识大全:办公室日常事务>活动[中级]
莆仙年俗:莆仙初三祝寿习俗
仙游初三祝寿习俗
下新方坐唱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