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良渚 楚越 马来

楚人很可能是良渚晚期北上的一支。现在并不完全知道良渚突然消失的原因,而徐州发现的良渚晚期花厅遗址表明有部分良渚人北上了。这个北上发展可能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并伴随着黄淮流域族群与良渚所在杭绍平原的双向交流,包括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4000年前花厅发现的良渚类型葬制,也存在人殉和犬殉的特点,这与商族葬制很相似。

中国人口有10%+是万年类型M307,而这里面大约有一半是F619@2760,占总人口5%+,令人惊叹的是这5%+的人口,拥有一位春秋时期的共祖。
F619从M307开始就很孤单,这不同于嫡长子继承制表现出的特性,后者尽管主支显著强势,但兄弟支的总量还是很可观的。如果以共祖年代-存世人口为坐标系,这支父系从F78@5350开始,至F492@3080,都没有规模稍强的兄弟支,弱势表现为一个长长的瓶颈期这可以理解为这个父系人口在这个时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而良渚文化正是在大约5000年前突然消失
这支持本系列关于楚人北上加入商朝的假设。现在不清楚良渚北上父系的组成如何,不过可以推测北上父系经历了更多的困难和损失,这就是父系类型出现长瓶颈的原因,多数兄弟支折在北上的路上,直到幸存者F619在春秋时期奇迹般崛起。

南下的良渚人则留下了更多的父系类型,遂昌发现的好川遗址证实了这一点,不过从存世人口看,他们却不占优势,这简单地就是因为F619太强了,他包办了M307的一半人口,而剩下的一半人口则属于近50支同时期的父系,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将F619关联到在临近奴隶制社会结束前得到了800年发展机会的楚国。

相对而言,楚公族的另外两个备选父系都晚于F619的强盛时期。

FGC19173可以认为与《史记》所载考烈王无后,李园之姊幸于春申君黄歇后入宫得子有关。而FGC19713上游存世人口姓氏占比较高的黄、梁、徐等都是嬴姓诸侯,基本坐实了这支熊姓父系的来源。

F793较早爆发,而他的存世人口主要由较晚爆发的MF6722贡献,本系列认为F793是南阳姬姓封国,而MF6722是入楚为将的项氏,至刘邦获取政权后,赐姓四位项氏封侯刘姓。

北上的良渚人显然不止一支5000ybp父系,不过他们应当都属于万年类型M307,在融合过程中,商王出于管理需要将楚人迁离熟悉的东海故土,到达商洛一带,在那里楚人先祖季连用了非常规做法,把自己变成了商王的女婿,这给楚族崛起奠定了基础。

本系列再论钟氏中的楚公族源流(六)东地兵两支父系等发文发现了两支特征明显的父系,一支属于早期析出的楚公族F78-MF14277,一支是后期析出的Y31261-Y90075,前一支显然早于楚国建立,他的形成年代与良渚消失的年代大致相当,这表明F78甚至上游的F140@7090整个支系是一致北上的。

春秋末至战国,楚人陆续吞并陈、蔡及南阳诸姬,吞并了长江下游沿海的吴、越,并参与瓜分了宋、鲁等诸侯,重回东海岸,按照现代研究的结论,楚文化对吴、越、宋、鲁等地区形成了覆盖。接着秦并六国,寿郢被破后,这些区域又成了楚人最后逃散的目的地。

拿秦统一的时点说,楚人散布的几个中心:

1,纪郢、南郡,今湘鄂一带

2,陈郢,今豫南鄂北

3,寿郢,今苏皖

4,太湖、杭绍

5,西南庄矯部

下面两张图取自较早发表的再论钟氏中的楚公族源流(八)

南渡进入太湖、杭绍平原的楚人,实际上是回到了他们的良渚老家,这个圈圈足足转了近3000年。楚人最初从商洛南下过江,似乎一下子在江南找到了感觉,从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始了800年的辉煌,这与他们的先人出自江南,适应相似的农业环境不无关系。

到达杭绍的父系主要是战国晚期楚王的近支。按照本系列的假设,考烈王无后,这个父系近支是包括了楚庄王至考烈王历代的后裔,类型为F656,存世人口的姓氏,既包括了熊、庄、洪、王等王室用氏,也包括了沈、叶、潘、项等楚贵族用氏,还包括了余徐、杨、吴、黄、汪等东夷用氏,显示姓氏分化的復杂性。而有说以F656存世人口在杭绍平原密集的特征,指为越王室父系,并以吴越争霸时勾践提出的生育政策,为F656具有较多存世人口的缘由,此误。

当时越败,勾践亲身入吴为奴,几经周折才得以脱身,越国包括人口在内的所有资源已被掏空,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生育政策。考虑越的人口基数,此后即使百年,也是无法与得到800年机会的楚相提并论。况所说三千越甲可破吴,吴柏举之战破郢是用了三万兵,再想想楚调了个东地兵就有十万之众,根本不成比例。

越王室父系或与楚王室父系同源,都是良渚后裔。如前所述,浙南遂昌的好川遗址发现了良渚文化的播迁,种种迹象显示南迁的占比还占了大部分,这里面可能包括了越王室的先祖,也包括了当时多个岭南政权的先祖。

现在不清楚良渚的南迁支系是如何经历那3000年的,推测起来可能也与楚人在江河之间兜了一个大圈圈类似。他们大概率越过了岭南,有一些支系到达东南亚,更远可能达到了马来群岛,然后也有部分支系后来重新回到了绍杭平原。

春秋时期的吴越已经掌握了较高的航海技术,考古证据显示当时已经有从广东沿海经浙北至鲁南的海运航道,水运能力也体现为两栖作战的军事优势,吴在柏举之战打出闪电战,仅用了三万兵绕过楚军主力,一举破郢;越则一度沿海北上,一直打到鲁中。

现在有认为万年类型M307或者上游的M119是马来起源,这超出了本系列的研究范围,不过族群迁徙始终是很復杂的问题,大多数情形下的迁徙是双向流动的,而非定向的输入或输出。南迁的良渚支系中或者到达马来,再以掌握的航海技术返回东南沿海,而越亾国后,分裂出来的政权,都选择居于海滨,以海洋为最后退路。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这或者是出于对岭南地理的忌惮,或者是出于对海洋生活的自信,那么勾践的后人会不会也有部分再次由海路退向东南亚,乃至马来呢。

最近看到一篇吴语研究,指余杭、余姚、余干三个地名之余是的意思,《越绝书-外传》:

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

接着对现在侗台语系盐的说法进行了一个梳理,壮语里是gu/gju;泰语是เกลือ,发音为klw:a。而余的古音拟音是la,这使人联想到一个地名吉隆坡kuala lumpur,kuala为南岛语系马拉语,河口之意。在马来、印尼,以kuala、kwala开头的地名比比皆是,如位于古楼河口的瓜拉古楼kuala Kurau、位于吉打河口的瓜拉吉打kuala Kedah、位于卡普阿斯河口的瓜拉卡普阿斯Kuala Kapuas。在马来语中,的词汇是Garam,与kuala很接近。

进而推断,盐与河口是否就是同源词,往往入海口的水已是咸水,也就演化出了盐的词汇。而在先秦时期,用汉字上古音的谐音去记录这些地名,盐与河口,或许都是余

这个推理逻辑很有意思,学术上主流观点认为,从非洲马达加斯岛一路到复活节岛的南岛语系起源于中国台湾,也有观点认为,南岛语系与大陆上的侗台语系相互影响,甚至有着共同的鼻祖。那么,从父系类型说,他们会不会都是良渚的后裔呢。

即便这个假设不成立,从父系类型和文化两方面看,良渚部分支系南迁,对岭南乃至东南亚及马来仍具有相当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马羌胡一体论”与迁徙路线辩
当代中国人的父系祖源构成是怎么样的
科学网
回族父系构成情况及血统构成
人类迁徙六万年:父系单倍群的起源与扩张
(原创) 广东省揭西县客家地区父系祖源综述与浅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