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贺兰山回鹘四族名号考
贺兰山回鹘四族名号考[1]
孙小敏
内容提要

本文从《宋史·外国传》中贺兰山下四族回鹘应当如何断句谈起,利用审音勘同的历史语言学方法,对涉及到的官称、官号进行了逐一考证。不仅解决了断句问题,对贺兰山回鹘的部落构成也提出了新的认识。

《宋史·回鹘传》记载:“端拱二年(989)[2]九月,回鹘都督石仁政、麽啰王子、邈拏王子、越黜黄水州巡检四族并居贺兰山下,无所统属,诸部入贡多由其地。麽啰王子自云,向为灵州冯晖阻绝,由是不通贡奉,今有内附意。”[3]河西回鹘的分布范围很广,如回鹘使臣曹万通对宋真宗说:“(回鹘控地)东至黄河,西至雪山,有小郡数百。”[4]从自行入贡来看,贺兰山下这些部族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并不受甘州汗庭约束。正如宋人洪皓在《松漠纪闻》中所说:“回鹘……居四郡(指甘、凉、瓜、沙)外地者颇自为国,有君长。”[5]

但这四族回鹘究竟是哪四族,存在争议,问题症结在于如何断句。代表观点有三种:1.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宋史》断句如上所引。2.白寿彝《中国通史》断句为“回鹘都督石仁政、么啰王子、邈拏王子越黜、黄水州巡检”[6]。3.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宋会要辑稿·蕃夷道释》中断句为:“回鹘都督石仁政、麽啰王子邈拏、王子越黜、黄水州巡检。”[7]再考察其他文献,似乎在当时人们就已被这一问题迷惑。如马端临《文献通考》中索性略去后两族,直言“回鹘都督石仁政、磨啰王子等四族”[8],或许是为了逃避句读之难题。

不难看出,学者们对“麽啰”“邈拏”“越黜”这些音译词是官号还是名字不甚了了,从而引发断句的不同处理。由于草原政权的官号传承相对稳定,我们可以利用审音勘同的方法,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寻找突破,还原这些音译词的原义,从而解决断句问题,进而探求出四族回鹘所指。

一、“麽啰”与“王子”

四族首先应在“回鹘都督石仁政”后断开,这一点各方并无异议。

“麽啰”为前一王子的称号,这一点毋庸置疑。“邈拏”是前一王子的名字,还是后一王子的称号?后文重提“麽啰王子”时并无“邈拏”二字,但也不能排除第二次提到省略名字的情况。幸运的是,我们在文献中看到这样的记载,清人吴广成《西夏书事》引刘涣《西行记》曰:“贺兰山西北回鹘麽罗王子、邈拏王子部落甚盛,向无统属。端拱中,李继迁破灭之,其地遂成荒碛。”[9]《西行记》见于《宋史·艺文志》,说明成书于宋时,为当时人语,而且提到李继迁破灭一事是与宋史不同的史源,参考价值更高。说明“麽啰王子”与“邈拏王子”确实是两部。

另外,从官号与官称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学者罗新指出,古代北族政治名号一般由“官号(appellation)+官称(title)”组成,官号用以修饰官称,具有赞誉性和区别意义。在政治发育的早期,官号往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随着政治组织进入较高阶段,君主集权的加强,一般官职的装饰性官号会逐渐取消。[10]草原政权的官号具有延续性,但随着中原朝代更替,后代编史者在处理异族史料时,由于不了解前代翻译习惯,往往出现人为割裂的同名异译现象。我们只有利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和汉语音韵学的知识,对史料中的外来音译词进行还原,以期理清其中的脉络。学者指出,突厥语与汉语对译中广泛存在b(p)-m互易的现象,[11]如突厥官号“buyruq”,在唐时译为“梅录”,在五代回鹘时被译为“密禄”“媚禄”,均用“m”母来表示突厥语的“b”。因此,“麽啰”(muɑ-la)可以对应为突厥官号“boyla”[12],一般译为“裴罗”。如建立回鹘汗国的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后玄宗诏拜为怀仁可汗。[13]一般把“骨力裴罗”视为名字,但也可能是称汗前作为部落首领的称号。“裴罗”常与“达干”“将军”等军事衔位组合出现,具有武官色彩。如广德三年(765)与郭子仪订立盟约的回纥众宰相中,有一位称为“宰相揭拉裴罗达干”[14]。至德二载(757)九月“香积之战”中,有回纥“将军鼻施吐拨裴罗”[15]者。《册府元龟》载乾元二年(759)十姓突骑施黑姓可汗“阿多裴罗”入贡,同书入贡的其他突厥、回纥使者也不乏称“裴罗啜”“裴罗达干”者。[16]

“王子”一词是对草原游牧政治组织中“特勤”(tegin)这一称号的汉译。《旧唐书·突厥传》有:“其官有叶护,有特勒(勤),常以可汗子弟及宗族为之。”[17]“特勤”为音译,“王子”为意译。西安市2013年出土的唐代汉文、突厥如尼文双语《故回鹘葛啜王子墓志》中,汉文“葛啜王子”对应的突厥文正是“qarï čor tigin”[18]。罗新在《北魏直勤考》更将“特勤”这一名号追溯至北魏的“直勤”甚至西晋的“宜勤”。[19]“特勤”表明其宗亲身份和继承权,因此,这几位“王子”虽然实际上掌握一定范围的部众统治权,可谓“自立君长”,却依旧保留这一名号。另一方面,“特勤”名号可能授予多人,前面必须要加上官号修饰限定,因此,可以确定“邈拏”为后一王子不可或缺的官号,不应与之断开。

二、“邈拏”与“越黜”

“邈拏”的中古拟音为“mɔk-na”,根据“m-b”互转的原理,或许可以与喀喇汗王朝的博格拉汗(buğra,公驼)称号对应起来。只可惜由于喀喇汗王朝早期史料的匮乏,无法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越黜”一词的归属也存在争议。如果作为第二位王子的名字,即邈拏王子名越黜,反复出现的麽啰王子却不具名,似乎在行文上不符合习惯。但与之后的“黄水州巡检”连称也很不协调。[20]

“越黜”二字均为入声,中古拟音为“ɣĭwɐt-ȶ’ĭuĕt,很可能是两个突厥语词的音译。先来看“黜”(ȶ’ĭuĕt),可以与我们熟知的“啜”(čor)对应起来。“黜”为丑律切,徹母术韵合口三等入声。“啜”为昌悦切,昌母薛韵合口三等入声,拟音为“tɕĭwɛt”。二者的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基本一致,主要差异在声母,一为ȶ’”,一为“tɕ。但王力在《汉语语音史》中指出:宋代知、澈、澄与照、穿、神合并,则徹母ȶ’并入塞擦音“tɕ’[21]薛宗正也指出,汉语中知、澈、澄没有相对应的突厥语音,根据古无舌上音之说,早期“ȶ’”可翻译突厥语“t”,晚期“ȶ”可翻译突厥语“q”[22]因此,在宋代“黜”与“啜”读音相似,可将“黜”视为“啜”的异译。

至于“越”(ɣĭwɐt)的对音,可以在古突厥碑铭中得到启发。阙特勤碑东面34行有“yir bayïrqu”一名。“bayïrqu”即“拔野古”,铁勒部落之一。“yir”有“大地”“泥土”“地方”的意思,常与“天”“水”并称,具有神圣的含义。芮传明选择用“逸”来音译,参考的是《隋书·突厥传》中继土门可汗之位的“逸可汗”,将“逸”视为一个赞美性的称呼。[23]观察“逸”字为余母质韵开口三等入声(jĭĕt)。余母即喻母四等,“越”为云母即喻母三等,在晚唐至五代时期喻三、喻四混合,[24]因此,“越”与“逸”在五代以后读音相似。

至此我们可以将“越黜”还原为“yir čor”,符合唐以后常用“t”结尾的入声字翻译突厥语“r”的规律。而“啜”在突厥及回鹘官号及姓名中都较常见,如“屈律啜”“梅录啜”等。从前后位置来看,这里的“越黜”应当是邈拏王子的名字。

三、黄水州巡检

如前文所述,“黄水州巡检”应当单独断开,但这样一个具有明显官职色彩的名目为何成为回鹘部落的称号,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巡检”一词最初作为动词“巡视检查”,出现在《魏书》《北齐书》中。作为官称始于中晚唐,相当于地方公安官员或低级武官。五代时出现“巡检使”或“都巡检使”,是一种差遣使职,具有带兵出征、驻守据点、维护治安、监督地方等多种职能。宋代在边境部族首领中也采取授予巡检等职的羁縻政策,职位往往子孙承袭。[25]

宋初四族回鹘入贡“内附”,可见,此“州巡检”一职并非宋朝所封,当从前代承袭而来。“巡检”一职品阶不高,说明其所辖部族规模较小。那么,这个“巡检”原本负责的“黄水州”又在哪里呢?贺兰山附近并无“黄水”,唐时关内道也并无“黄水州”的建置,这个“黄水州巡检”应从别处迁徙而来。

历代史料中名为“黄水”的河流有若干个,加之有异名、更名的情况,更为复杂。而我们根据唐宋之间、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这几个必要条件,可以将范围缩小至契丹所居“黄水之南,黄龙之北”的鲜卑故地。

在黄水流域、鲜卑故地居住的除了契丹,还有奚、霫等其他族群。贞观二十二年(648)奚人内附,置饶乐都督府,以其阿会部置弱水州。[26]据白鸟库吉考证,“饶乐水”“弱洛水”“弱水”“浇乐水”等皆胡语“黄水”之义。[27]则此弱水州即为黄水州。之后,奚并契丹游移于唐与突厥两大势力之间,数次反复。或许就在此时,一部分奚族部众并入突厥,但保留了唐时所封州巡检的名号。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黄水州巡检”一部亦随之西迁至贺兰山地区。

另一方面,《新唐书》为区别于黄河,改“黄水”为“潢水”,辽金史因之。同在这一区域的白霫有“潢水部”,亦即“黄水部”。白霫君长臣突厥颉利可汗为俟斤,贞观年间附唐置窴颜州,用俟斤为刺史。[28]则此“潢水部”首领亦有可能等而次之获封“巡检”等官职,是为“黄水州巡检”的另一可能来源。

查奚、霫二族,读音相若,《旧唐书》均记为“匈奴之别种”,均在突厥以东,一在契丹西,一在契丹北,相距亦不远矣。或许本出同源,不过一近契丹,一近突厥,才被视为两族。“风俗略与突厥同”的奚却常常与契丹同进退,“风俗略与契丹同”的霫却早早臣于突厥,正可说明这是位于契丹与突厥之间的过渡族群,在地缘政治中从属不同,都被视为异族,也就构成了不同的文化分界。

概而言之,贺兰山四族回鹘的断句应为:“回鹘都督石仁政、麽啰王子、邈拏王子越黜、黄水州巡检”。不同的称名方式体现了四族回鹘不同的构成特点。从级别来看由高到低排列,“都督”>“特勤”(王子)>“巡检”,反映四族回鹘的规模由大到小。“回鹘都督石仁政”从官职到姓名都贴合中原指称传统,说明其与中原政权联系较密切,同时也暗示出自身的中亚(石国)色彩;二王子部落名目遵循突厥传统;“黄水州巡检”则反映了回鹘内部的不同来源与族群融合的过程,体现了北方民族政权更替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

 注释滑动查阅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纥国的兴亡(118)
回鹘人
神秘“沙陀族”:长期颠沛流离,曾建立四个王朝,很快又消失无影
唐朝装过的X,低调奢华令人发指,历史上唐朝到底有多强大?
【历史】民勤县的历史沿革
回鹘在唐末的西迁,使西域的民族成分产生重大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