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基础理论浅述(二):中医的方法论——辨证论治

1、什么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方法论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比较复杂,它主要为大夫治病所用,其中包括辨证与治则。所谓辨证,就是看问题的视角,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加上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扫描一遍,把人看了个够。一般人用不着知道太多,更不用懂治则。只要懂得一点“八纲辨证”的知识就够了。

《黄帝内经》对中医辨证讲得精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里的察色按脉,就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其神,闻其声与味,问其病,切其脉。这是说,医生要通过四诊,首先检查是否有致病的内因。

中医认为: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要先查内因。凡仅仅由内因引起的不适,中医都认定其为虚证。若虚,还要辨是阴虚还是阳虚,这就是“先别阴阳”的含义。

民间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诊脉不说话的大夫是“神医”。那么不用诊脉,一看便知的,岂不更神?正所谓“望而知其病者谓之神”。其实,真正负责任的结论还是应当来自四诊合参。望诊,望的是精、气、神,望的是五色和五窍“泄露”出的五脏的全息。闻诊,闻的是患者的声音和身上的五味。问诊有“十问”的内容,切诊有二十八脉象。

2、辨证论治与中医四诊

目前,中医大夫最常用的是望诊中的舌诊。中医有“舌为心之苗”,“舌为脾之外候”的说法,舌头最能反映心 及脾胃气血的强弱。舌的正常颜色是粉红色,舌上有白薄苔。舌质颜色偏白,表示血虚。舌苔过厚,表示脾胃气虚。舌头胖且两侧有齿痕,表示脾气虚和脾湿,后果是舌胖的人容易咬舌头。舌尖发红或整个舌头发红,表示有心火。整个舌头等分三个部分,舌尖部分代表上焦,舌中部分代表中焦,舌后部代表下焦。舌诊主要看心与脾的状态。人们每天早上刷牙的时候,可以顺便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舌苔。

切诊,即脉诊(与触诊)是中医的基本功。一般大夫切脉起码应当有3~5分钟,而且指按起伏,有轻有重,亦称“举、寻、按”。左右手都需要切脉。整个按脉的过程需要宁心静气。脉搏在左右手,拇指下掌纹的三指位置,从上到下以“寸、关、尺”为代表。左寸部代表心经与小肠,左关部代表肝和胆,左尺部代表膀胱和左肾。右寸部代表肺经与大肠,右关部代表脾和胃,右尺部代表右肾或称为命门。肝在左手,肺在右手,左升右降。寸关尺,正好分别代表人的上焦、中焦和下焦。左右寸的脉搏反应的脏器正好是心和肺。

中医讲究气血。左手脉象反映的脏器均与血有关,右手脉象反映的脏器均与气有关。一呼一吸间应当跳4~5次。过快表示脉数,过慢表示脉迟。举、寻、按差别不大,不快不慢为正常。一按脉就有感觉为脉浮,表示气足,按到底才感到有脉的为脉沉,表示气虚。发烧的人脉浮而且脉数。脉的跳动与人平时的行为相似。热了就走得快而且有劲。冷了就走得慢而且没劲。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自编了二十八脉象的歌诀:“浮沉迟数、洪细濡弦,虚实滑涩、结代紧缓,长短微芤、革牢弱散,伏动促疾、兼脉多见。”一般来说,脉都是两种脉象在一起,称为兼脉,如感冒初 期的脉又浮又快。如今真正能懂二十八脉象的大夫不多。如果能够较熟练地掌握“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就基本可以判断大致的病况。不少医院的中医大夫,一上午要看六七十号病人,没有时 间辨证论治,号脉也只是装装样子。不少大夫中医西治,见化验单就开药。

问诊需要时间,问的内容通常有十问。常见十问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需问经带产,小儿痘疹是否见。”问诊只能做参考,因为其中大都是患者的主观感觉。真正的好中医应当四诊皆用,缺一不可。

四诊合参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上的应用,是中医的方法论。下面我们按照“一二三四五”的数字顺序,专门介绍一下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的整体观。具体介绍可以编成顺口溜,如“一论、二说、三宝、四态、五脏、六腑”。具体解释是:“气的一元论”,“阴阳和五行两个学说”,“精、气、神三宝”,“气、血、津、液四态”,“肝、 心、脾、肺、肾五脏”,“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这六腑”,以及按照中医的系统来介绍脏腑之间的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是如何诊断治疗疾病的?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图文并茂)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上)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下)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图文并茂)[给力][给力]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