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杰 白雪怀|新疆沙湾县大鹿角湾墓群的考古收获

原创 张杰 白雪怀 西域研究 2023-07-17 11:05 发表于新疆

收录于合集#考古与文物187个

来源:《西域研究》2016年第3期

新疆沙湾县大鹿角湾墓群的考古收获
张杰 白雪怀

为配合沙湾县大鹿角湾景区服务区的项目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景区施工范围内急需发掘、清理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14年9~10月、2015年6~7月发掘古墓葬69座。大鹿角湾墓群位于沙湾县博尔通古乡西南部的鹿角湾草场,地处天山山脉北麓的山前坡地,海拔较高,接近雪线,雪线下方的山坡松树林立,墓群周围地表长有茂盛的牧草。此地夏季气候凉爽,雨水充沛,积雪融化形成的冲沟呈东北—西南向从墓群中部穿过,墓葬多南北向或者西南—东北向分布于鹿角湾草场上(见图1)。

图1 大鹿角湾墓群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

此次需要发掘的墓葬分布于山前褶皱地带的4座山梁及梁下平地上,大多排列有序且较为紧密,近者封堆相连,地表均见明显圆丘形封堆标识。依据墓室结构的不同,这批墓葬可分为竖穴土坑墓、竖穴偏室墓、竖穴二层台墓三大类。其中,竖穴土坑墓根据有无木棺葬具又可分为竖穴木棺墓和竖穴土坑墓。不同形制的墓葬有交替分布的现象。

1.竖穴土坑墓。此类墓葬25座,依据墓室的构筑方式,可分为A、B两型。A型墓24座,墓室较浅,墓底普遍铺一层小石子,墓主多为仰身直肢葬。B型墓1座,墓室较深较窄,墓主为侧身屈肢葬。A型墓依据有无葬具,又可分为无棺的Aa型墓和有独木棺的Ab型墓。Aa型竖穴土坑墓22座,主要分布于发掘区的第2、3、4座山梁及梁下平地上,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态势。Aa型墓多为仰身直肢的单人葬,合葬墓较少。Ab型墓墓葬从封堆、墓室及随葬品规格来看相对较高,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Ab型竖穴木棺墓3座,呈东北—西南向链状排列,3座墓葬间距达200多米,分别营建于3座相邻的山梁上。

B型墓1座,编号为M8,地表封堆破坏严重,具体形制尚难辨认。墓室平面呈不规则形,竖穴、直壁、平底,长1.8、宽1.0、深1.6米。墓坑内填五花土夹杂较多卵石,内葬一成年男性,头西北,足东南,左侧屈肢葬,其骶骨、左肩胛骨、左髋骨、下颌骨均移位。无任何随葬品。

2.竖穴偏室墓。此类墓葬9座,呈点状分布于4座山梁上及梁下平地上。典型的M11营建于东北—西南向的山梁上。地表一圆丘状石圈土堆,直径10、高1.2米。墓坑由西侧墓道及东侧偏室两部分构成,墓道东侧2.9米处有一长方形烧土痕迹,长1.5、宽0.7米。墓道口四周栽立数块片石,内填松软黄土,其间夹杂大量石块以及原木碎块,出土男性髋骨、肋骨、右肩胛骨、右肱骨、椎骨,兽骨等遗物。墓道底有一与墓道等长的生土二层台,宽0.8、深1.5米。其南部横置半根原木,栽立两根原木,可能为封堵偏室之用。二层台中部见一男性左肱骨、左挠骨及数根肋骨。墓室位于墓道东侧,长2.3、进深0.8、深1.7米,墓室北端东西横向置一束木质箭杆,其前端扎绑铜、木、骨镞各10、6、18支(见图2、3),中部置一柄铜刀,尾部的箭栝内侧涂红。箭杆下出土皮质物并附带铜扣,应为残朽的箭囊。箭杆北侧一角器(见图4),其西侧置39块羊距骨(见图5)。该墓被严重盗扰,仅位于偏室南部的墓主人下肢骨尚在原始位置,从人骨残存的现象看,墓主人应为头西北、足东南的直肢葬。

3.竖穴二层台墓。此类墓葬35座,在4座山梁及梁下平地上均有分布。代表性的M23地表一圆丘状石圈土堆,直径6、高0.8米,墓室位于封堆中部下,平面呈圆角方形,墓室南北两端构筑生土二层台,与墓室等宽,长2.1、宽1.0、深1.7米,二层台上铺盖原木,以卵石填充,其间出土马下颌骨、头骨、牙齿、肋骨,羊肩胛骨及一青年男性头骨、左肩胛骨(表面有大面积铜绿痕迹)。墓底葬一中年女性,头骨缺失,仰身直肢,头西北,足东南,墓主人下肢骨下见数根小树枝,墓底平铺一层戈壁小石子且在其西北角横向掏挖一长0.6、进深0.3、高0.4米的陪葬龛,龛内置陶壶、单耳陶罐、木盘(盘内放一段羊骶骨,一柄铁刀,木盘朽蚀严重,未能提取)。

本次发掘的69座墓葬中,86%的墓葬遭受不同程度的盗扰,出土遗物百余件(套)。按质地可分为陶、铜、铁、木、金、石器及皮制品。器类及其功能上,随葬有刀、镞、锥、砺石等工具及武器,有罐、壶、杯、镜、针、扣、磨盘等生活用品,有一些墓主佩戴簪、项链、手链、耳环等装饰品。

二、文化内涵

大鹿角湾墓群已发掘的墓葬中,不同形制的墓葬在文化因素的特征上显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差异更加明显。

从墓葬地表标识及墓室填土看,三类墓葬地表均以土堆或石堆为地面标识,墓室均开口于原地表的腐殖质层下,墓口及墓室填土内普遍有积石现象。

从葬具使用方面看,A型竖穴土坑墓、竖穴偏室墓墓室底部普遍平铺一层小石子,墓底铺石是有明确意图的丧葬行为,我们视其为简易葬具。竖穴木棺墓墓主均以独木、槽形棺为葬具。规格较大的竖穴二层台墓墓底置形似木梯的简易葬具(头宽脚窄),形制以数条横向木条两端的榫头穿于两条纵向木条的卯眼内,两条纵向木条的上端亦见数个孔洞。该类葬具于墓主头端的位置较宽,足端较窄,形似木梯。从墓室内人骨保存情况看,除极个别墓葬外,墓主普遍为仰身直肢、头西北、足东南的埋葬方式。由于大多数墓葬被盗扰,不排除存在二次葬的可能性。

从墓室结构及其细节来看,竖穴土坑墓墓室相对较浅,墓室填黄土并夹杂一些卵石,墓底普遍铺石子,墓室填黄土并夹杂一些卵石。个别墓葬在墓壁四周栽立片石。该类墓葬墓主人通常头枕片石,流行单人葬,合葬墓数量相对较少且均为同穴合葬。生活用品一般置于墓主人头端附近,随葬羊距骨是竖穴土坑墓的典型特征之一,少者数块,多者可达几十块,随葬品相对贫乏,常见穿孔砺石、陶器等。3座竖穴木棺墓的两座与竖穴土坑墓共存,均位于地势相对较高的山梁上,墓葬封堆大,随葬品相对丰富,出土铜镜、刀、扣以及穿孔砺石等,使用独木棺作为葬具为该墓型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从其空间位置、共存关系、葬制规格、所占比例等方面来看,竖穴木棺墓墓主等级较高,社会身份相对特殊。从文化因素的综合对比来看,竖穴土坑墓与竖穴木棺墓的相似性文化因素较其二者的差异性文化因素更为明显,文化传统相近。二者的差异性文化因素更多体现的是墓主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等级区分,我们认为二者在文化性质上属同一类墓葬遗存。

竖穴二层台墓墓室较窄、较深,墓室南北两壁构筑生土二层台,其上棚盖原木或木棍。二层台至墓口均填塞卵石,卵石内有马、羊、狗的肢骨、头骨,个别墓葬还有完整的人骨,极有可能为殉牲现象。该类型墓葬底部西北侧掏挖龛,龛内随葬陶器、木盘,木盘内置羊骶骨及铁刀,这一器物组合及其所在位置(陪葬龛)为竖穴二层台墓最为重要的文化特征。这类墓葬多为单人葬,合葬墓数量较少,大体可分为同茔同穴、同茔异穴两类。同茔同穴的合葬墓数量仅为两座,均葬两具男性个体。同茔异穴的合葬墓数量相对较多,且多为男女合葬,少数为成年个体与非成年个体的合葬。类型不同的合葬墓是竖穴二层墓又一典型的文化特征。

竖穴偏室墓发掘数量最少且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扰乱。偏室一般开口于墓道东北侧,墓道与墓室之间栽立原木并留一生土二层台,原木外再压一层片石。墓道内多殉马、牛、羊的头骨、肢骨、肋骨等,个别墓葬还随葬狗。这类墓单人葬、同穴合葬的比例相差不大。随葬品中,竖穴偏室墓箭囊扣带上的铜扣及箭镞最为常见,据此我们推测狩猎活动在竖穴偏室墓人群的生业方式中占有重要比重,这是竖穴偏室墓典型的文化特征。

以上三类墓葬共性特征如下:在空间位置上共存、地表标识及墓室填土上相近、普遍使用葬具及以羊为主要牺牲、流行头北足南的单人仰身直肢葬。这三类遗存文化面貌的差异性源于它们有其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渊源,属于不同族属的墓葬遗存,将它们区分为不同考古学文化或文化类型还是统一划归某支考古学文化或文化类型,这些墓葬遗存要不要单独命名考古学文化或文化类型,它们的源头何在,流向何处,这些都是发掘材料整理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对于遗存属性有明显差异的这三类墓葬,将其区分出来是必要的。诸多文化因素中,墓葬形制成为这三类遗存中最具典型的文化特征,为了明确地指代它们,我们暂且命名为竖穴土坑墓遗存、竖穴二层台墓遗存、竖穴偏室墓遗存,我们做这类区分的目的:一是希望据此能够清晰地寻找三类墓葬遗存各自的文化渊源并摸清它们的来源及去向;二是在追根溯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活动范围、文化因素的增减性变化;三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其族属、社会成员的内部关系与分工、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等更高层次方面进行尝试性探索。

三、结语

大鹿角湾墓群此次发掘出土器物较少,但墓葬形制多样,文化现象丰富,地域特征鲜明,蕴含着重要的学术信息。墓葬遗存中诸如写实性动物纹彩陶器(见图6)、墓底横向掏挖小龛用于放置随葬品的竖穴二层台墓、羊首形角巂等文化因素均体现了浓厚的区域性文化特征,且在新疆地区尚属首次发现。以土堆铺石为墓葬地表标识的封堆结构,和竖穴土坑、偏室、二层台的墓穴构筑方式以及单耳陶器、三角及网状纹彩陶、带柄铜镜(见图7)、折沿铜镜、不同形制的铜、骨、木镞等文化因素,和在沙湾以东、以西的天山山间盆地或河谷、山前地带均有发现,其时代多集中在春秋时期至汉代。(参见王林山:《伊犁河谷考古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12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考古调查与发掘》,文物出版社,201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石河子南山古墓葬》,《文物》1999年第8期。)此次考古发掘表明,地处天山北麓草原地带的沙湾不仅存在浓厚的地域性文化,更是不同族群及其文化在此碰撞、发展、融合的交汇地。

目前,沙湾及其周邻地区史前历史文化面貌尚不清晰,考古学文化区、系环节上甚至存在一定空白,此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不仅为该区域考古学文化序列及谱系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原始材料,还将在该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人群关系、经济形态及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上亦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单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沙湾县文管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蒙古国艾尔根敖包墓地考古发掘主要收获
麒麟岗出土神秘木棺
庙底沟文化的重要发现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
考古学视角下的巴蜀印章研究
鉴赏|考古学视角下的巴蜀印章研究
寨山石城考古新发现,首次全面揭露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