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明|从实求知 志在惠民——读周庆生《语言生活与语言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研究》

原创 刘明 西域研究 2023-07-17 11:05 发表于新疆

收录于合集#图书评介14个

来源:《西域研究》2016年第3期

从实求知 志在惠民*

——读周庆生《语言生活与语言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研究》



2009年,我参加了在中国云南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非常有幸地参加并聆听了语言人类学的思辨与交流。会后,更是运气地与周庆生先生所在学术讨论组一起体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同时有缘结识并向老师求教关于双语研究的最新动向和研究心得。

六年后的今天,摆在案头的是周先生修订并整理的近50万言的大部头著作,《语言生活与语言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研究》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绝不是为了课题结项应景之用,亦不是已刊发之言论的简单汇集,而是作者近40年学术生涯的汇总和感悟。书中最早一篇文章《中国双语教育的发展与问题》是作者不惑之年的力作,最近的一篇《中国双语教学模式转型报告》则是作者耳顺之年的泉思。

从该书所选篇目(近二十年来)一头一尾的文章即可知周先生在学术方面用心专一,毕其一生醉心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众所周知,在社会语言学领域,1950年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和1983年陈原《社会语言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全面开拓,从此便有了周振鹤、游汝杰1986年在方言领域的学术进展《方言与中国文化》,有了陈建民1999年在汉语方面的研究著述《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有了邹嘉彦、游汝杰2001年在华侨语言视角的探究《汉语与华人社会》,更有了周庆生2000年中国在少数民族语言范畴的奠基之作《语言与人类:中华民族社会语言透视》。15年过去了,周庆生先生的这部《语言生活与语言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完善了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探,尤其是补充了中国少数民族社会语言研究的空缺。

笔者以学习求知的心态,反复体味该书意境,欣得三点学术体悟以飨读者。

首先,视野开阔,扩展思路。环视当代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学术研究,或者沉浸在某一民族纷繁复杂的文化事项中无法自拔,或者囿于地域限制穷其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先机,美其名曰区域学研究。该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生活和政策为研究维度,以语言变异、语言保持、语言创新、语言教育等为研究话题,既在社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脉络中寻求理论突破点,又在现代少数民族语言生活和政策中总结归纳自身新特点。这从该书中关于德宏傣族双语、京语、拉祜语、朝鲜语、苗文、彝文、新疆和内蒙古文字改换等内容可见视野之宽广。重要的是,在讨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同时,周先生不曾忘记国际视野和平台,在讨论语言流失和保持时,将加拿大印第安诸语和中国阿尔泰诸语互鉴。正所谓“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类似这样宽宏的学术格局值得吾辈时习。

其次,他山之石,田野扎实。社会语言学当然要关照语言使用的当地社会,早在二十多年前(1987年、1989年、1993年、1994年等),周老师就深入云南省德宏州傣语社区,发放并回收问卷。在学术研究上的贡献则更深刻地体现在他所记录的傣语亲属称谓:引称和对称、排行称和释称、从佛称和还俗称、从妻称和从夫称、从孩称和父母称、亲称和泛称、等级称等一批原始记音和分类。相信必将成为日后专注这一领域学者必读的可靠文献。学术研究,不仅是个人所得智慧,还是后继者的铺路石。因此,所做研究是否翔实和可信,非亲身田野践行不可。近时,周先生又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地从事语言实地田野调查,这种从实求知的学术精神年轻学人当继承之。

再次,从实求知,志在惠民。但凡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员,无不以索绪尔、乔姆斯基、萨丕尔—沃尔夫为牛耳。然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前赴后继地花费不少时日和气力在西方世界、西方逻辑、西方视野中所构筑的普通语言学、转换生成等各类假说中寻求突破。在别人开垦的土地上来回耕耘,却难以在自家土地结出丰硕果实,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学术遗憾。周先生承继前人丰硕成果,既照顾西方学者弗格森对国家语言的三类划分(大语言、小语言和专用语言),也兼顾欧阳觉亚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分析框架(语言使用、兼用、转用等),提出中国社会语言状况的主体性特征和多样性特征,即“主体多样”的性质。从而,依此历史性地发展出中国“主体多样”的语言政策理念。可见,所有的理论凝练绝非空中楼阁、空穴来风,而是依托于实情,接人民之地气,惠及民生语言。

该书除了具有视野开阔、田野扎实、从实求知等学术特点外,还提出了很多前沿学术课题,例如从《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转型中的挑战与机遇》一文可窥见:城市化进程中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公共场所双语的使用等;从其文《语言变异概况》可推衍出:全球化语境影响下,普通话的地方变体以及语言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其文《中国语言、民族与认同》可看出学术发展趋势:社会群体中,语言与国家认同、方言与地方认同、民族语言与民族认同等;特别是透过其文《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是不是国际大都市的语言建设和多语服务问题也应得到学界的关注。

(*本文系2015年度新疆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特别委托项目“塔吉克斯坦节日民俗研究”(XJNUZY2015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民族语言研究论坛第四十一讲在我所举行
周庆生 | 中国“主体多样”语言政策七十年
西南联大人物之罗常培
詹姆斯·保罗·吉
谭汝为《论语说文》(剪报集)后记
中国学术论坛 - 法国思想文化 - 文化解读-以罗兰巴特与符号学为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