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之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语译太阳病出现的症状是脉浮、头痛、颈项部强硬、疼痛,而且怕寒冷。
诠解首先将太阳病的主脉主证提示出来,后人称之为提纲,或纲领。但六经病之提示其意不同。
如太阳病之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是指病证;阳明病之胃家实,是指病情;少阳病之口苦,咽干,目眩,是指病机;太阴病之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是指病证;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是指病机;厥阴病之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蜕,下之利不止,是指病情。
太阳病提示之脉证:
一是脉浮,浮脉之象如从肉上行,主表之有病。风寒外侵则脉浮而有力;一是头项强痛,因太阳之经络营于头,会于项,外被风寒,则头连项部疼痛:一是恶寒,太阳行身之表,统营卫之气,营卫受风寒所伤,而不能胜之,故证见恶寒。
三证虽为太阳病所应见,但又不能必见。因证变不一,人有所异,如见其头不痛,项不强,或反不恶寒,及脉反沉,又不能直指其非太阳病。还应察其不见之因,又需活看。
选注吴谦:太阳主表,表统营卫,风邪中卫,寒邪伤营,均表病也。脉浮,表病脉也。头项强痛、恶寒,表病证也。太阳经脉上额交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故邪客其经必令头项痛也。恶寒者,因风寒所伤故恶之也。首揭此条为太阳病之提纲,凡上中下三篇内,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语译 太阳病,如有发热,出汗,怕风,脉缓等证的,叫做中风。
诠解本条为太阳中风病之脉证,太阳病更兼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是因风邪外伤于卫所致。
风邪属阳,卫气亦属阳,故风邪首先犯卫。阳之性为热,两阳相合则热发。卫受风伤则腠理疏,不能外固于营。营受热蒸则汗出于外。卫被风伤不能胜风故见风则恶。脉缓当与首条之脉浮互参,可知为浮缓,风性柔缓,故脉形亦缓。
太阳病中风与伤寒以有汗、无汗;脉缓、脉紧论其属虚,属实,但又须根据主证之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才能归属太阳经,仲景论述的非常清楚,学者万勿忽略。认主证可辨病归何经,察兼证以分虚实,六经病皆是如此辨法,虽繁不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是辨证妙法。
选注尤在泾:此太阳中风之的脉的证也。太阳篇中,原有伤寒、中风、风温、温病、中湿、风湿、湿温、痉、喝等证。仲景盖以诸病皆有发热,皆能传变,与伤寒同。其实所受之邪则不同,故特列而辨之,所以清伤寒之源也。王叔和氏分出痉、湿、喝三种。以为与伤寒相似,宜应别论。其中风、风温等病,仍汇太阳篇中。要之中风、风温、温病虽并得称伤寒,而其病发之状,与治之之法,实与伤寒不同,叔和汇列于此者,又以正中风、风温、温病之始也。然详仲景篇中,每多风寒互举之处,似有不容分别而出之者。岂非以风寒之气恒相兼,与阴阳之致可互参耶。余故以中风伤寒并列于此。而风温、温病则隶于类病法下,尊先圣之旨也。至于汗出脉缓之理,成氏暨诸贤所谓风性解缓,而卫不外固者韪矣。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语译太阳病不论已经发热,或尚未见发热,必需见有怕寒冷,身体疼痛,呕吐,恶心,脉的尺部与寸部都现紧脉,才能名叫伤寒,
诠解太阳伤寒,为寒邪侵于体表,其见证有已发热与未发热之别。寒邪初伤于表,体热被闭于中,热未外行,则未发热。寒在表而热又必外出与争,为已发热。不论已发未发,而寒邪必伤表阳,表阳伤则肌肉筋骨无阳所护,又受寒侵,故必体痛,寒束于表,里热不得外出,又必上行而为呕逆。
中风为阳邪,伤寒为阴邪,虽有阴阳之分,实则为一。只不过中风为邪之轻,伤寒为邪之重。如人体虽分营卫为二,其实为一。营不能舍卫而独行,犹如寒不能无风而能独伤人。故仲景每将风寒互言,不同于寒温两邪之截然不同。
寒邪外侵于太阳,因寒属于阴邪,营血为阴,故寒邪必伤于营,两阴相合,营为寒伤,不胜于寒,故必恶寒。
伤寒之脉,阴阳俱紧,紧为阴脉。太阳病反见阴脉,可知是阳虚阴盛。阳虚不能治表,而阴独盛于里,故脉阴阳俱紧,此表里指营卫言。
选注尤在泾:此太阳伤寒之的脉的证也。与前中风条参之自别。盖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阳气疾,阴气徐。故中风身热,而伤寒不即热也。风性解缓,寒性劲切。故中风汗出脉缓,而伤寒无汗脉紧也。恶寒者,伤于寒则恶寒,犹伤于风则恶风,伤于食则恶食也。体痛呕逆者,寒伤于形则痛,胃气得寒则逆也。然窃尝考诸条,中湿、风湿,并兼体痛。中风、中喝,俱有恶寒。风邪上壅,多作干呕。湿家下早,亦成哕逆。故论太阳伤寒者,当以脉紧无汗,身不即热为主。犹中风以脉缓,多汗,身热为主也。其恶寒,体痛,呕逆,则以之合证焉可耳。不言无汗者,以脉紧该之也。此二条乃太阳病之条目也。
按语 中风与伤寒两条,历代注释皆以风属阳,寒属阴,以阴阳相对概念作注。实际上只不过乃一病之轻重。中风为病之轻,伤寒为病之重。因此仲景于太阳篇各条中,多以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示人,而不名其为中风与伤寒。在第38条中,中风与伤寒脉浮紧相合为一,158条中风与伤寒并称。可见太阳病分风寒,虽有阴阳之不同,确又互为一体。有相对性,又具统一性。人体是阴阳的统一体,阴阳又是六经的统一体,而太阳经又是营卫的统一体。分之可为二,合之则为一。风与寒虽分为二,而实际上也是统一体。寒无风则不能独伤于人,风无寒也不能独致人为病。故仲景虽分而论病,却又统一而言。其中,中风为轻,伤寒为重,书中一览可知。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沮。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语译太阳病,发热口渴,但不怕冷的,这是温病。若用发汗法后,发热更高,身如烧灼的,叫作风温。风温的症状是:寸脉尺脉都现浮象,有汗,身体沉重,嗜睡,呼吸有鼾声,说话困难。若误用攻下法治疗,就会引起小便不利,眼睛直视,或小便失禁。若误用火攻法治疗,轻的会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出现惊痫一样的手足时时痉挛。如果误用火熏法治疗,一次误治,还可以维持时日,有救治机会,如再次误治,就会加速病人死亡。
诠解温病与伤寒是相对而言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皆属外来之邪,而同见于太阳篇中。
仲景以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归阳明,阳明病有经与腑之分,经病则不恶寒而口渴,汗出溅然。今温邪外犯,因其邪尚在表,未入阳明之里,故虽口渴而汗未出。但温邪与阳明燥热其性为一,又势必内人属于阳明。正因如此,仲景虽将其列入太阳篇中,而未出其治法,因温病治法,从阳明篇中求之可得。
温病治法,当治温用凉,如反用辛温必助热动风,而成坏病。风动则热炽,比前热有加甚,名为风温。风与热互煽,热更甚而津不堪,其阴必伤,风热势劲,脉随之而阴阳俱浮。
伤寒以扶阳为主,温病以救阴为先。治温须以水济火津充则热退。风温之自汗、身重、多眠、息鼾、语言难出,皆一片热盛津亡之象,当急救其阴,以凉治热,则热退风息。药用辛凉是治温热之大法。
如医者不用辛凉以退其热,反用下法以竭其阴,阴竭则小便不利,而两目直视。热盛则神昏而小便失溲。此时医者不知纠其偏,反更用火。火力微必热蒸其湿而发黄,火力剧则热挟肝风而发惊痫,时时抽搐不能止。如医者仍不知其误,复用火熏,引日促命罪在何人。
选注尤在泾:此温病之的证也,温病者,冬春之月,温暖太甚,所谓非节之暖,人感之而即病者也。此正是伤寒对照处。伤寒变乃成热。故必传经而后渴。温邪不待传变,故在太阳而即渴也。伤寒阳为寒郁,故身发热而恶寒。温病阳为邪引,故发热而不恶寒也。然其脉浮身热头痛,则与伤寒相似,所以谓之伤寒类病云。
伤寒寒邪伤在表,汗之则邪去而热已,风温温与风得,汗之则风去而温胜。故身灼热也。且夫风温之病,风伤阳气,而温损阴气。故脉阴阳俱浮。不似伤寒之阴阳俱紧也。风泄津液而温伤肺气,故自汗出身重,不同伤寒之无汗而体痛也。多眠睡者,热胜而神昏也。鼻息鼾、语言难出者,风温上壅,凑于肺也,是当以辛散风而凉胜温。乃不知而遽下之,则适以伤藏阴而陷邪气。藏阴伤则小便难,目直视。邪气陷则时复失溲也。被火如温针、灼艾之属。风温为阳邪,火为阳气。以阳遇阳,所谓两阳相熏灼,其身必发黄也,然火微则熏于皮肤,而身发黄色。火剧则逼人心脏,而如发惊痫。且风从火出而时时瘈疭,乃所以为逆也,若已被火而复以火熏之,是谓逆而再逆,一逆尚延时日,再逆则促命期,此医之大罪也。
按语从本节之前三条中可以看出,仲景将太阳篇中各病,依阴阳分类之法,而立伤寒、温病。两者对待立论。但温病虽受之于表,归太阳病中,而其病之性质,却属于阳明。在阳明病篇中已有辨治之法,不应再行重复,因此只立其名而不论其治,其它如痉、湿、喝三种病。虽皆得自太阳而其病虚实交错,则又宜应别论,另立条目。故在太阳篇中就只有伤寒与中风二者之辨。病之起因为虚邪贼风。病皆因虚而得,不虚则邪无从而人。虚为正之虚,而实为邪之实。仲景欲别太阳表病之虚实,故列中风明表阳之虚,列伤寒以论感邪之实。两者相对立论,虚实之辨判然若揭。
太阳病为中风、伤寒与温病之纲,而中风、伤寒则又为诸证之纲,从辨病到辨证层次分明,秩序井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慢慢解
《伤寒论》太阳篇跋
《伤寒论》笔记(1——10条)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脉证
伤寒论偶感——中风和伤寒,传不传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