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脉之误

1,经脉理论起源于血脉理论;

2、从脉到膜再到膜络一体,再到经;以血管为中心扩展到所有外周结构,即“原人血脉”然后“经络、骨髓”包括了皮肤、筋膜、肌肉、骨骼,是对所有藏府外周结构与功能的完全分类。

3、“内部结构”的观念,起源于原始分类的错觉,导致功能由“内部、局部结构”决定,而“外部结构”无功能的佯谬假象。

4、臂少阴脉走前臂“两骨间”是十一脉之手少阴即手心主的异名同经,被后世误判为“混淆”或者直接视而不见,并倒果为因先入为主,以“十二脉”去判断汉代出土文献。

5、手足经脉不同构,尤其五指、五趾,三阴三阳顺序与分布的不同权,意味着理论的失败。

6、宋改穴位归经,为了强行将错位穴位归于某一条经脉,不得已出现锐角甚至“之”字拐弯,是古人不知流体力学,在自然管道流体应力作用下,不会出现锐角弯折。锐角应力会导致管道崩溃,自然河流也不会出现锐角拐弯(支流除外)

7、五藏有五腧,心之原出大陵、心出中冲手少阴也,同时三焦为孤府,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总共61藏府腧穴,意味着唐初经脉仍为十一脉;意味着两种分形:经脉十一或“心独无腧”(与五藏有五输、心出中冲相否定)

8、脉经、千金引用删繁,手心主与手太阳相表里(心与小肠),意味着手少阴在中指;

9、素问无“心包”“心包络”,意味着心包络经脉晚出宋代。注:二遗篇是唐代之后、七篇大论之后杜撰。

10、从十一脉到十二脉,经历了“五藏有五腧”到“心独无腧”再到“有腧”的过程,最终构成从61到66腧穴;

11、手少阴心主本为同一脉在手中指,之后变名为手厥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脉,同时手小指新出现手少阴起初无腧穴变为有腧穴,违背五六腧穴原始规定:五藏五输五五二十五,直接演化为五六三十。

12、原始规定来自“以应经数”,即六府六腧因为六阳经脉,五藏五输对应五阴经脉;“五腧穴”的概念是宋以后,以五行五藏为核心观念,对五六腧穴原始设定的彻底篡改,因为六府六腧不来自五行理论,而是与六府五藏同构、即天六地五。

13、铜人针灸图经为唐代作品,其经脉顺序不同于灵枢,并无“依次流注”观念,早期观念是“五经并行”或者“不得无行”而不是“依次流注”

14、经脉起源于水血循环的认识,并以之解释生理病理和治疗机制,是古人对循环和应激功能混为一谈的认识误区;也就是说经脉的如环无端,并不能解释即时的刺激与应激,即不能用“往来循环”解释“出入交换”;也就是不能用循环系统解释神经系统;子午流注或者其他流注,对于治疗机制的解释,因此皆不成立;

15、经脉理论最大的问题,是掩盖了经脉与穴位的来源存在区别,也就是“往来”与“出入”的不同机制;

16、从足臂十一脉不联系藏府,再到阴阳十一脉联系藏府,说明经脉并非纯基于客观的观察,而是以五六设定五藏六府并规定其联系途径;导致重要脏器没有独立巡行的经脉,如子宫、胰腺等;但是包膜却可以独立经脉,如“心包”而其他脏器的包膜不允许独立经脉。

17、经脉理论反应了原始医学的解剖生理学认知,而无法摆脱术数设定以及“内观”臆想,并无视各种“全息针刺”得以实现的机制并不依赖经脉解释,最终被淘汰是早晚必然的结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讲四时脉法 2
十二经脉养生法
经络学概论笔记
十二经脉的断代核心问题
为什么《黄帝内经-灵枢》未载手少阴经穴?
手厥阴心包经的准确位置图与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