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我们要学习点舌诊知识?(二)|中医理论

 

为何我们要学习点舌诊知识?

(接上期)

舌诊出现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舌诊。这个时候,恰恰又赶上了温病学说正在萌芽。那么,这温病学说,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温病学说,是有别于伤寒理论的一个学说,伤寒理论认为外邪侵犯人体,以寒邪为主,这个学说在中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主流。而后世诞生的温病学说,则认为还有温热之邪侵犯人体,所以这个理论叫文笔学说。从金元以后到了明代,温病的学说开始萌芽了。但是最初,温病思想的出现,是与瘟疫相关的,因为明代的时候,社会比较动荡,人民很贫穷,瘟疫不断,一旦瘟疫流行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百姓患病,瘟疫大规模流行。此时,医生们发现,按照以前治疗伤寒病的散寒的方法治不行,医生发现此时患者多呈现热症,而过去的中医对此经验不足,此时急需新的理论的出现,于是,人们开始关心瘟疫的问题。

《敖氏伤寒金镜录》这本书正是把舌诊跟热症联系起来了。因为人体越热舌像(包括舌苔和舌质)的变化越明显,当时有个叫吴又可的医生写了一本书叫《温疫论》,当时还用温热的温,不是病字旁的瘟。吴又可论述了瘟疫的来龙去脉,他认为,这些瘟疫热邪居多,需要鉴别,从他这里,把舌诊和瘟疫联系起来,研究瘟疫的医家怎么来标示热呢?因为之前人们认为所有的外邪外感病都是受寒了,那么吴又可他们说不一定都是受寒,还有受热邪的。那么什么能证明病人是受热邪呢?他们就发现,舌诊是最有力的证据。人受热邪,舌像变化最明显,舌苔会变黄、舌质会变红,而诊脉却未必有那么清楚,所以瘟疫专家就大力发展舌诊。然后明代后期到清代的时候,从瘟病里边又分出一个学术分支,叫温病,医生们发现,并非所有的情况都是瘟疫,热邪也会引起普通的外感,于是起名叫温病,结果温病学派越来发展越大,后来甚至把瘟疫的内容收到了自己的体系中。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说的伤寒、温病两大学派。

然后,人们又慢慢发现:通过舌诊诊断,内伤病看得也很清楚,于是舌诊与内伤疾病也建立起了联系。这样一路发展到清代的时候,舌诊基本成型了。到清代晚期的时候,舌诊基本完成了学说的建立,体系非常完整。到现代建国以后,人们运用更加丰富多样的科技手段来分析舌诊,分析为什么它会反映人体的变化。比如说:舌苔是什么构成的,舌苔里边到底有什么等等。经过分析发现舌苔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有丝状乳头,有食物残渣,有各种微生物等,当丝状乳头充盈的时候,舌苔有什么变化等等,分析得越来越细。这样,我们就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舌诊是非常灵敏的,它能更直观地反应我们身体的情况。

四诊都有哪些内容?

在中医诊断的四诊中,诊脉属于的内容。大家如果仔细观察中医诊脉,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很不直观,你不能打开血管看它是怎么跳动的,你要通过手指头感受,大家知道每个人手指的灵敏度是不同的。你经常干活就厚,摸着就不灵敏,天天打篮球也不灵敏,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教起来就更费劲了。所以,中医形容脉诊,有句话,叫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古代的时候,还是比较重视诊脉的,古代很多医生是切脉如神,一切脉就知道病人怎么回事,现代中医这样的高手就减少了,原因是师承学习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诊脉的技术流失很严重。有真正脉诊经验的人越来越少。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其他内容,闻是听,古代指的是听声音,不是现在说的闻气味,古代把闻气味叫“嗅”。闻是听,听声音,听你说话的声音,听咳嗽的声音等等,这个我们今天也研究不够。古代高明的医生听人说话的音调,音律,就可以判断这个人身体的状态如何,这个方法在《黄帝内经》里有所记载,但是后世了解的人不多。大家知道张景岳是明代有名的中医,据说他在辽东的时候,听到老百姓在田间唱歌悲凉的声音,从音律上听就知道将要亡国,所以他赶快回家了。张景岳写《类经》的时候,就很重视《黄帝内经》的这部分内容,但是也不知道怎么来解释,可见其内容之难以掌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我们要学习点舌诊知识?
掌握了中医诊断学里的望诊,就能看病如神
重读《瘟疫论》舌诊的启示(舌诊)
【真传一刻】第171期:岳冬辉-新安医家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聊聊温病“四大天王”,看看瘟疫与伤寒有什么不同?
创新疫病理论 提升干预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