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昔文在线」崇善:我对“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解

我对“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解

文 / 崇 善

用毛笔写字的艺术,在我国称之谓「书法」,在日本称之谓「书道」。这是一门有数千年历史,艺术性和专门性都极强的学问。书法的「法」字,本身就体现它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道」则更说明其有所范围。远在唐代,孙过庭已在其著名的《书谱·序》中指出了「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不顾法则,信手涂鸦的谬误。宋以后刻帖盛行,辗转翻摹,笔意全失。加之名迹流传日稀,学者无从问津,以致笔法紊乱,异说蠭[fēng]起。在元代,作为书坛上一代宗师的赵孟頫,针对这种情况,及时地提出了「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严厉忠告,这是十分必要且有其积极意义的。很显然,赵孟頫这里所说不易的「用笔」,并不是指用笔的方法,而是指产生这些用笔方法的原则;与此相反,赵孟頫这里说的因时相传的「结字」却是结字的手段,而不是结字的原则。

那么,哪些是书法范围内不变的原则,哪些是用笔的方法和结字的手段呢?

我认为,书法依附文字的原则应该是不变的,这是事物本质即命题范围的不变。毛笔笔杆是圆柱形的;笔的毫毛不论是软是硬都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具有一定摩擦性的纸、绢或其他平面上写字,并产生一定摩擦力的原则,应该是不变的,这是物理的不变。用手执笔,欲求便稳;中锋铺毫(侧锋是中锋的变化,应属中锋范畴);充分利用笔毫的反弹力,使其在中锋铺毫的前提下,加强摩擦力的原则应该是不变的,这是用笔原则的不变。横平竖直(曲中求直);笔画之间应有呼应;字欲求平衡的原则应该是不变的,这是结构原则的不变。字与字之间应有联系;整篇之中要求贯气的原则应该是不变的,这是布置原则的不变。利用一切条件、因素、手段,努力加强书法的艺术性,这个原则应该是不变的,这是书法宗旨的不变。这些大概就是书法的原则和不变的范畴。这些原则也就是赵孟頫所谓的「用笔」,在书法范围内是永远不变的绝对真理。至于执笔怎样求便稳,怎样中锋铺毫,怎样利用笔的反弹力,怎样使之横平竖直(曲中求直),笔画之间怎样呼应,字的重心怎样维特,字与字之间怎样联系,通篇怎样使之贯气等等,这些体现原则的手段和方法,是在原则的前提下产生并逐步完善的。

古人为我们总结了很多写字的方法,这些方法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检验,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最能体现原则的方法即执笔法,运笔法,用笔法。

一、执笔法:

即擫(yè)、押、钩、格、抵五指执笔法。执笔法很多,古人曾尝试过不少执笔法。如唐代的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即列举了六种:即双钩执管法(即擫、押、钩、格、抵五指执笔法),单钩执管法,(扌族 cu)管法,握管法,搦(nuo)管法,撮管法。此外尚有龙眼、凤眼、迴腕等执笔法。但试来试去,觉得只有一种执笔法最合理,那就是五指双钩执笔法。如上所述,执笔的原则有二条:一是用手执笔,二是欲求平稳。擫、押、钩、格、抵五指执笔《详见各书》,笔管四面受力最易均匀(稳);加上腕平、掌竖,腕、肘并起的要求,最便于腕以上关节的转动(便)。这个方法,历代作为笔诀,师徒传授,由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传至唐陆希声而阐明的。是到目前为止,各种执笔法中最灵便,最能体现原则的一种执笔方法,因此前人把它作为一种法则肯定了下来,而代相流传。

二、运腕法:

手指执笔的任务是把笔执牢、执稳,四面受力均匀,中心下注,不偏不倚。有了这个良好先决条件,然后可以用腕以上的关节来运笔。因为腕是手指以上的第一个关节,又是运笔的主要关节,特别在写一尺范围以内的字,最易体现由腕为主转动的运笔,因此古人把腕以上关节的运笔,简称之为运腕,而实际上是以腕为主,肘、肩、腰相互作用。

为什么要运腕(关节转动)写字呢?因为书法艺术的线条要求富于变化。特别是书法原则上规定「横平竖直」,要求曲中求平,曲中求直;是势平势直,而不是死平、死直;要上下左右即轻重动荡一笔出之;要求在一挥之间,同时能写出既轻重(粗细),又动荡(弯曲),形曲势直的笔画来。要达到这个目的,腕的生理条件最符合这个要求,其次是肘、肩、腰关节。距离手指愈远,效果愈差。如果没有关节转动作用,那么写字时,上下时只能上下,左右时只能左右。如果不以腕的转动为主,那就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当然运腕时关节的转动,必须得到腕以上的关节有机配合,同时腕也必须随着笔画横、竖的不同而变换方向。这个变换方向的方法,汉代的大书家蔡邑有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即「横鳞竖勒之规」就是说写横画的时候,腕的方向和动作,就好象在刮鱼鳞,写竖画的时候,腕的方向和动作,好象在勒马缰绳。这个方法是蔡邕在《九势》中讲的。他不但生动地加以说明,而且还作为一种规则,要人们严格地遵守。这种腕关节的二个骨尖交替起倒翻转的运腕方法,如果运用精熟,而达到能下意识地随己左右,那么写出来的笔画,无不如蛇行龙腾,若奋若博,而字里行间也必定能达到形曲势直,似欹反正的妙境。这是达到书法艺术高峰的重要手段,是至关重要的。历代著名书家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如宋代黄庭坚在《学书论》中说的「腕随己左右」,就是指这个运腕方法。明代董其昌晚年也深知此法的妙用,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王羲之、王献之),亦无奈何也。转左侧右(即横鳞,竖勒),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欹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董其昌这里所说的,自己懂得而尚未过关、「世人不能解」的,正是这个能使点画振动、形曲势直,迹似欹而反正的运腕法则。

三、用笔法:

在以腕横鳞、竖勒的前提下,怎样在下笔处和收笔处,充分利用笔毫反弹力,使之中锋铺毫首尾完善,保证笔毫在既逆又顺、有一定摩擦力的情况下运行,这就是用笔。用笔之法有:「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横者直下,直者横下;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这些近似歌诀的文字,是用好笔的关键。这和拳要打出去先要往后缩,人欲往上跳先要往下蹲;欲往下扑先要往上伸,铁饼欲甩得远先要转几圈,推门时不能直往无前,要留有余地等,一样道理,是完全符合力学原理的。宋代书家米芾把「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等,比作佛经中的「无等等咒」,是写字者须臾不能离开的口诀,这是十分正确的。有没有这个口诀大不一样,因为笔毫是软的,用得好非常听话,用得不好就会瘫软,而且很容易乱毫,使锋搅在一起不得回中。有了这个用笔法,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古人把这个方法也作为书法中的法。

以上这些所谓书法中的法则,是体现原则最完善的具体手段,是古人留下来的十分宝贵的经验和遗产,亦是古人心血的结晶。这些在书法领域里,千百年来证明为行之最有效的方法,是最接近原则的相对真理。人们只能遵循它,切莫自作聪明地轻易改变它,不然就会吃力不讨好,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无所作为。如宋代苏东坡执笔,采用唐代韩方明所曾批评过的,笔杆三面受力的单苞法。单苞法因力不足而只能低执管,自然没有笔杆四面受力的双苞法来得稳便。韩方明在《书法授要》中说:「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拿现存的东坡墨迹对照来看,正如韩氏所说的虽有解法,总不免有左秀右枯的痕迹。如清代的何绍基用迴腕法,以指端执笔,笔杆仅两面受力,废弃了腕,而仅用肘以上的关节转动写字,他在跋其自藏的《张黑女墓志》中说,他以临写这个墓志为日常功课,但每临写一遍总是汗流浃背,写字如此吃力,实在是应该归咎于他错误地采用了迥腕法。因为双苞比单苞、运腕比迥腕显然更接近真理。

除了上述不变的原则和不能轻易改变的法则外,在书法领域里,还有一种可以体现书法艺术的基因,这个基因暂且叫它为「书法元素」,这种元素是从阴阳变化中派生出来的,是客观存在的。如:刚柔,虚实、曲直、欹正、长短、大小、粗细、方圆、疏密、正锋、侧锋,内擫,外拓,一榻直下、非一榻直下,相向、相背,滑涩、枯润、浓淡等等。这种元素因为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人们只能发现它,补充它,而不能改变它。但使用这些元素的方法和手段,是可以改变的。不但可以变,应该变,而且是因人因时不同,而无不在变。在这个广阔天地里,人们可以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拿出全部本领而大变特变,亦可以毫不隐讳地倾泻您丰富的情感,和抒写您各不相同的个性。这种可变而又不可变的关系如同音乐领域里的音符与乐章一样,音符是元素,是不可变的;乐章是聪明才智的结晶,是变化的海洋。多少耐人寻味的法书,多少优美动听的音乐,无不出于这些不变的元素和变化的手段。因此说元素是不能变的,应用元素的手段是可以变,而且是应当变的。

书法史上不是有过所谓「鲁公变法出新意」的说法吗?其实他变的不是什么法则,而是应用元素的手段。初唐的楷书,习尚以平和闲雅为贵,所以结体大多采用一榻直下和相背二法。如欧阳询是一榻直下,虞世南基本上也是一榻直下,褚遂良、薛稷皆是用相背法。而颜真卿则反其道而行之,用相向法。稳重圆劲,粗壮如田舍汉,面貌为之一新。这不是说颜氏以前的书家就没有用相向法的,而是很少用,用得不那么明显。而颜真卿却把它大大地强调,突出地应用了,而且用得很成功,开创了一种新的面貌,扭转了当时的风气。所谓的变法,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一种元素的应用而已。

另外,书法随着书体的演变,出现了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的书体,书法的元素也随之被发现和增加,书法变得愈来愈复杂,可变的范围也愈来愈大。如篆书特别是小篆,大多用正锋;隶书有了挑捺,就必须增强侧锋的应用;楷书不但增加了钩撇,而各种点画的写法也有所不同。因而派生了各种各样所谓的笔势。并且画成笔势图,作为一种方法来启发人。也有所谓「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的结字方法。这些方法人们有时往往也把它当作根本的法则来看待,这是错误的。因为这些都是局部的经验,只能作为举一反三的启发,如下笔可以正下也可以侧下、结字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等等。因此,不能到处套用。这些方法对初学者来说是入门的阶梯;对提高者来说,却是应该突破的框框。因此绝不能把它作为原则和法则来看待,不然就会造成概念的混乱,而龂(yín)龂争辩不休。

以上是我对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解,这些并不是我的新发现。在古人的著作里,如蔡邕的《九势》、王僧虔的《笔意赞》、孙过庭的《书谱·序》等等,历代论著中到处可见,我只不过把它区分开来,用现代的语言重述一下罢了。体会是粗浅的,正待进一步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愈来愈觉得这门学问的精深博大。而深感可惜的是有些人面对这么多的宏富钜著、光辉典范,却熟视无睹。对古人留下来的宝贵经验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并且把它一脚踢开,自己另搞一套;没有写了几天字,就侈谈什么「创新」。这些人在书法深邃广阔的领域里,不是一无所知就是无能为力。

最后,录一段清人周星莲的有关论述,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谓:「凡学艺,于古人论说总须细心体会;粗心浮气,无有是处。尝见某帖跋尾,谓欧、虞、褚、薛笔法已是不同,试以褚书笔法为欧书结构,断难相合,安得谓千古不易乎?余窃笑其翻案之谬,盖赵文敏为有元一代大家,岂有道外之语?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

这里用直接引号是为了更加清晰地标明重点!

〖昔日佳文今再现〗《闻是文化》整理编辑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理解'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书法培训教程之笔画的写法(二),附优美碑帖,收藏!
书法“至高无上”的笔法
“用笔千古不易”考考写书法的你,谁讲的呢?
“用笔千古不易”的用笔
为何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