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自身的专业化引领全体教师发展

用自身的专业化引领全体教师发展

(2013-04-22 07:20:47)

用自身的专业化引领全体教师发展

         刘建始

    从当校长的那天起,就对自己有一个不成文的要求:要注重自身两个专业化发展,一是管理专业化;二是自己所学学科(汉语言)专业化,目的是为了引领教师发展更具有说服力。我始终认为:连自身学科都不精通,何谈去指导其他学科的教学。想做到两个专业化发展,首先必须要注重学习,加强读书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我觉得阅读和写作应该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该说阅读和写作是人的胜任力的一部分。其实胜任力的“根”在多读书、善思考、能写作、勤践行。因读书而充实,因思考而周密,因写作而深刻,因实践而成熟。

    在管理过程中,我始终用两个专业化发展要求自己,该亲力亲为的必须自己去做,从宏观上着眼,从微观入手;校长是用放大镜谛视一颗颗沙粒,而不是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银河星空,要务实,从基础做起。树木不易,树人更难,培养人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定力、有耐心。首先要求干部要管理内行,基本上不能说外行话,做外行事;主要干部都要负责自己所学学科的教学,语文教学我亲自管,听课、评课和指导,我带头读书、写作,校刊每一期的卷首语我亲自操刀;研究高考作文,亲自给语文教师讲座;和学生座谈,给高三的学生讲座高考作文的写法,我去讲和语文教师讲的效果不一样。这也是一种用自己的专业化去影响师生的行动,行动胜于说教,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需要校长付出专业化行动。

    把每一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综合在一起,就是一股巨大的凝聚力,所以该放手时,就得放手,给别人工作留有发挥的空间。

    一、         在读书中发展自己和学校

    现在读书的的人越来越少,浮躁之气有蔓延之势。读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不读书者表现出的心理行为是对自己的能力的担心和怀疑。教书之人不能不读书,而且读书涉猎要广泛,诚恳地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探索之路上不断提升自己。读书必须沉潜于书籍之中,吸取与自己口味适和的书籍套餐,扩充脑容量,丰富自己,使之底蕴逐渐深厚。这些年,大体上我喜欢读三种书,人文类、理论类和文学类。

    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发展自己,发展学校,别无选择,因为读书是文化形成的基础。

在教师中成立读书共同体,以自身为榜样,说服广大教师要认清当前的即将变革的形势,用读书丰富自己的专业化底蕴,经得起时代的检验。这项活动主要是读书,并且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下读书笔记,参与学校的读书沙龙、论坛,推选优秀读书者在教师会上宣讲。

    其实,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在和老师们共同读书之中而形成的:“办教育就是办一种志存高远的文化,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冲突与融合》这本书给我很大启发,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要和师生发生共鸣。首先是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发展思路,这两者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其次要重视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建设,要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产生共同发展的认识。

    《两种文化》这本书,提出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划分。这种分类意义重大。使我明白了学校文化不是“装修文化”、“面子文化”,也绝对不是挂几幅标语,描画几个文化符号那么简单。她是一所学校的教育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办学者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师生的引领和期待,是为了学生人生发展的教育文化,而不是形式主义的某个“标榜”。学校的文化应该是不怕看的,“面儿”和“里儿”要和谐统一,不能“面儿”上好看,“里儿”看不得,“里儿”是软文化,是反映一所学校内涵是否厚重,是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人文之维——文化冲突中的人文科学与人文重建》,它将百年来哲学、历史、美学、神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走向脉络作了清晰的描画。对中国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也作了分析。这是一本极有价值的书,一本必须置于案头的书。这本书,会让我们发现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只读教科书,只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是多么可怜。这本书,还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使我们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并能够真切地思考作为学校教育管理者的使命感。

    读人文类的书,不仅知道人文发展史,更明白教育的发展走向。伴随着读书,我逐渐形成以文化立校追求发展,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为学生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突出“书香校园”特色;强调“文化认同”,被群体认同的文化,才会形成文化自觉,才会促进学校发展,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的管理观念。这种管理观念始终贯彻在我的工作之中。

    二、发现教师的亮点,携手前行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不知不觉在双港中学,已经工作了十三年之多,每天和老师们都有交流沟通,从老师们的工作和为人中发现了很多亮点,使我产生了一种发现教师亮点、携手前行、共同提高的动力。       

    困难时期,与老师们并肩奋斗,韧中求进,义无反顾地追求老百姓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中,和老师们一起仰望星空,确立学校脚踏实地的发展目标;取得成绩后,我们一起欢歌劲舞,共同享受丰收后的喜悦。

    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努力,任何有价值的学校发展的措施,都是在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下实施的,否则难于持久。学校的文化创立、人事制度改革、语文生态园建设、三六导学模式的改革、学案的实施、读书的开展、学校良好秩序的稳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等工作,基本上是老师们融合于学校的发展目标中,勤奋而努力地完成。

    携手前行的行为是学校发展的催化剂,催生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凝聚了一个团结的队伍、战斗的集体;绽放了人人成功的蓓蕾。

    我愿意和老师们进行近距离对话式的交流,这种于每一个人对话的形式,有利于上下级拉近距离,袒露心声。校长的办公室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之地,教育智慧碰撞之所。每当一项改革措施出台,我都要和一些关心学校发展的老师谈心,征求意见;我走进课堂,听老师课后,一定要提出指导意见,交流提高;教师有什么困难,我一定要过问,或者亲自看望,尽我所能和老师一起解决困难;读完一本大家都喜欢的书,有的老师愿意和我畅谈书中的趣味,分享美丽方块字带来的快乐;教学中的问题每天都在发生,这是我和老师们老生常谈的话题,探讨、切磋,总也说不完。这一切,交流过后,智慧共同生成,且谈且行,学校航船乘风破浪,朝着理想的彼岸前行。

    学校发展需要上下同欲携手前行的合力,不需要不和谐、文人相轻甚至恶略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高尚的、坦诚的、完美的,具有巨人的力量。

    这些年,我真正尝到和老师们交流的好处。

我觉得:在和老师们交流中往往会产生智慧和灵感,有时不经意的一次对话,会带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尤其对教学的探讨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课。

    高考完了,就开始和老师们探讨作文题以及我市作文命题的走势——作文命题永远不会脱离学生的生活。

    2012年高考,物理学科一道题涉计了四册书中的四个考点,如果不将知识点归类,学生不会考得很好。有俩位物理教师很有命题的敏感性,考完后就和我探讨如何注重具有生命力的题目,这样的题会反复出,只不过会变换题型,但是考点不变,万变不离其中,教师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归纳和联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使用导学案,我们学校也不例外,我们已经用了四年了。在其间,有的教师在和我交流中,对导学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我校导学案存在的问题。而后,我用多半年的时间进行了思考。边思考边论证,找了一些教师继续研讨。最后决定从“导学要点”入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保障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使导学案更加有的放矢。“导学要点”的使用,导学案的设计更加灵活和丰富,也符合“10—80—10学习基本规则”,这种规则非常强大,首先教师指导学生用10%的时间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再用80%的时间放在新学知识上,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接受这些内容,再用10%的时间复习所学过的知识,这样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到复习的时候,导学要点就成了学生的复习要点,考试的考点,如果能真正落实到位,考试成绩差不了。

    在管理上,大体有这样几种境界:约束人、调动人、发展人。这三种境界各有作用,但是要因时而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发现教师的亮点,携手前行是调动人和发展人,使之同心协力,这种调动比较符合人文的内涵,也符合文化管理的形式,更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效率较高。

    三、倡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2008年,我们以“三六”导学模式为抓手,推出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人本文化的体现。

    开始推动教学改革,目的是要改变有的教师的上课总是一成不变,上课学生也不起立,也没有开场白、重点和要求,更没有课后小结,就是不停的做卷子、对卷子上的答案,一切服务于考试的现状。我发现天天对卷子的教师,最后考试成绩也不好。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培养根本就没有,习惯养成也没有,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所以要推进教学改革。我们用教改大课堂、体验式作文展示课、教师论坛、双中伴我成长等活动形式改变教师的观念。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大部分教师都能拿出一节课改的课,观念逐步在改变,但是日常教学中常态课精品化还难以做到。

    此时正是关键之时,而我也从教学改革的倡导者,转变为教学改革的参与者,角色的转变和实践活动的参与远比概念的说教难得多,参与首先要融入教师之中,和他们同呼吸、共研究,一同设计、听课、指导,少了一样都不行。记得零八年推进体验式作文时,我一个月听22位教师44节课,还要参与设计和指导。因为教师的水平以及能力永远是参差不齐的,需要学习和指导。请专家指导、外出学习等等,尽量为教师搭建提高的平台。

    我要求教师要很好地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教材要熟,要了解学生,要很好地设计导学要点,要符合学生实际。争取每堂课都有新的东西,不重复自己。学生必然愿意上这样的课。每一位教师要有值得自己骄傲的精品课,要有自觉研究的意识,求发展要靠自己,老是叫别人推着走的人、应付检查的人,不会出精品。

    实际上我校课改,就是走教研的路子。怎样把教研活动做实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坚持在年级组备课组完善“一个制度”(主备人制度);强调“两个整合”(多媒体信息与教材的整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整合);做到“三个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要求,统一练习内容);落实“四个检查”(教案检查,批改学生作业检查,听课检查,考试试卷检查)。同时分两条线重点抓常态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条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引领,听本学科老师的常态课,并在第一时间反馈交流,明确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条线是师徒合作主线,师徒互相听课,师傅具体指导,毫不保留的传授教学经验,青年教师认真备课、听课、听取师傅意见,将学到的经验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我以为,其实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味地推陈出新,有时改革需要返璞归真,把教学研究“做真”、“做实”,千万别拿“改革”做样子、充门面,切忌“穿新鞋,走老路”的“形”“神”分离问题的出现。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求每一名教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尽量做实,避免应付,设计好一本导学案,上好一节课,写出反思,建立自己的资源库;让实力强的教师能作示范,学校搭建平台,使之专业化水平快速提高。我们的课改也引起一些外地学校的关注,近两年由山东、山西、内蒙的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到我校学访;山东枣庄市薛城区教育局派枣庄市四中、二十九中两位干部到我校挂职锻炼,参加我们的行政会、教师会、班主任会、学生会、听课、参加教研等活动,和我们交流教学改革以及治校策略,增进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友谊。

    课堂教学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是一蹴而就,人的观念和习惯很难改变,在有的教师那里,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改革的春风不能化解守旧的心,改变教师的观念需要一股韧劲,“韧中求进”。改变部分教师的观念要慢慢磨,在教科研的氛围中一点一点的磨,使之逐渐跟上了就行了,再进行下一步。人是一个多元体组合,尤其在价值观方面的认识不可能一致,那么对于改革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孔老夫子给我们一个很深刻的启示:“君子和而不同。”所以对“不同”要有我们的态度,不能一刀切,要引导,要尊重,在磨合中达到统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四、加强年级组文化建设,形成从下往上的行政管理网络

    年级组是学校发展中的纲、纲举目张。年级组团队建设包括读书学习、团结的氛围、严明的纪律以及奉献的精神。如果真正形成比学赶帮的几个团队,学校将可持续发展。我把有一些事情放下去,让年级组长做。如年级组教师聘任、参与考核;教研组长负责教学研究;备课组长负责备课和导学案印制工作,形成在工作状态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中工作的互相学习氛围。和中层、校级管理形成从下向上的工作网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加强年级组文化建设,年级组长是关键,一个好的年级组长就是一个好的年级组;六个好的年级组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些年,我非常重视年级组长队伍建设,物色加培养,下了一番功夫。好的组长会创造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我校六位年级组长的能力已经过实践检验,基本做到良性循环,实现了不停地自我超越,超越别人难,超越自己更难,需要自我施加压力,还要有动力,更需要自我竞争力。所以我们自己一届超一届,一个年级组超越一个年级组,形成了良性竞争。今年高考继续创造新的历史,一本46人,二本以上209人,二本上线率79、8%,也见着600分以上的学生了,4名。初中也有所提高,但是还须努力。

    年级组长之所以重要,因为年级组五脏俱全,年级组内有党小组、工会小组、教研组、备课组、我们学校还有读书共同体,所以需要一个领导力很强的人统领。  

    我从2000年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时,就策划年级组聘任,给年级组长权力,当时有的干部和局里领导提醒我,校长负责制,如果把权力放下去可就收不回来了。但是最后我还是坚持年级组聘任,因为教师之间最了解,工作能力、为人、生活等方面都了如指掌,年级组长了解教师比我们了解的更清楚,所以聘任更加符合实际,就是有些问题,也是利大于弊,校长能起到协调作用就可以了。这几年,我们基本做到校内合理流动,每年都有从高中流向初中的,也有从初中上到高中的,流动的老师也绝无怨言。

    每学期年级组长还有10分考核的权利,这10分比较有分量,组长们基本能做到公平公正。

    更重要的是其他的小组长也要发挥作用,协助年级组长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些教师已经形成自觉合作的工作态度,我们都知道年级组内每两个班基本上是有一套主科教师配置,原来教师不协调,都争着多上课、辅导学生,后来我们改变了这种你争我抢的局面,由班主任协调,自觉安排辅导,秩序良好,配合默契,成绩也在提高。

    我们为了凝聚全体教师可持续发展,在我们校刊《校园随笔》上搞了一次“寻找自己的亮点”征文活动,教师们不仅写出精彩的文章,而且各个年级组也设计出具有个性亮点的彩页,更彰显年级特色,更能突出凝聚团结和谐的氛围,也反映出教师文化的丰富多彩。这个活动带动所有的教职工参加,共征收稿件170篇,全员完成。但是由于版面有限,只能选登一部分,这也是一点遗憾。尽管有的教师的作品不能刊登出来,但是也能看出每一位双中人的工作热情。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为了搞好年级组文化建设,我们对学校的全体教师会进行了改革。以往的教师会基本上是领导一言堂,我们受央视“我要上春晚”的影响,在教师会上设立一个给教师话语权的项目:“我要上全体会”,分年级组上,要精心准备,有主题,有角色,有感染力,要彩排。各个年级组积极准备,争先恐后,非常规范,效果极佳,得到全体教师的称赞。年级组准备过程、彩排的过程就是文化形成的过程,使全体教师得到文化的熏陶。

    我觉得教师的大部分工作应该在年级组长的掌控下完成,不能脱离年级组的氛围,当然年级组长必须得力,德才出众。

    五、注重学科积淀,打造学校特色

    2011年,我校经过市教委、市教科院反复考察和论证,被定为天津二十四所特色学校之一,特色名称“书香校园”。能形成这个特色,应该是在语文学科多年的积淀基础上形成的,因为我校曾被评为天津市十大特色学校之一,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书香校园”特色。

    “书香校园”离不开读书和写作,近几年,我校在本色阅读和体验式写作上下了一番工夫,为改变原来学生不愿意读书、写作无话可说的现状,使学生走进书海,汲取营养,浸泡习得,写出好作文。但是开始,语文教师并不认可,认为本来一周五课时的语文课,隔周一次两课时的阅读课和写作课占用了语文课时,得不偿失,不能完成教学计划,会影响成绩。但是我仍然坚持。开设隔周一次的阅读课,再加上楼道里的“漂流阅读”延伸,以及隔周一次的作文,在我校初高中读书六年的学生,他的阅读量不言而喻,高考时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成绩不会很差。这些年,我们在探索中积淀,促使学生在探究和反思中自成长,学生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高考也考出了很好的成绩。从《回望母校,不忘感恩》的学生随笔中看出,学生最有发言权,从学生的文章中看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赞成的。问卷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是阅读课和写作课。我们为了给学生写作搭建平台,创刊了《校园随笔》为名的校刊,已出版了12期,每一期发表学生作品60余篇,《校园随笔》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爱读,教师也爱读。

    打造语文学科,必须引领语文教师读书,为语文教师购买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这本书既对百年语文发展历史进行概括和批判,它也是引领未来的语文理论建构的一本难得的好书!此书分上下两部,1400多页,确实是大部头,上部论述理论,下部诉诸实践。为了将这本书读好,我率先读,将厚书读薄,上册700多页,我最后将第一册读薄,将有用的理论梳理出来,攒在一起40多页,再加上批注,成为我自己的东西。近几年,我还读了大量的语文专著,如《解读语文》、《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经典语文教育研究》、《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语文学科教育学》、《文心》等,我都一一读过,获益匪浅,对参差多态的语文以及语文教学的多元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多元的时代,面对多元的学生,我们如何将多元的语文融合?是我目前思考的问题,并且和语文教师积极探讨,产生了一些影响。

    阅读课和体验式作文课,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活力,更让语文教师信心充足。从高考成绩就能看出,我校理科的语文成绩和全市的平均分持平,文科超出9分之多,文综也考得很好,超出市平均分30、96,文科的二本录取率90%。不仅仅如此,阅读和写作锻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基础。学生得到实惠的同时,也成就了一部分教师。我校有一部分教师已经走出校门,成为有影响力的教师。分别到上海、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大连、衡水、北京一些著名学校做课堂教学的示范。也有一些外地学校的教师到我校听课,共同研究。既增长了教师的课改见识,开阔了眼界,又激发了广大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我没有太多的业余爱好,倒有一些闲暇的时间,基本都用在读书上,倒也自得其乐。任凭人间嘈杂,随便市井浮躁,我自淡定,一杯清茶,一册书卷,茶韵袅袅,书香氤氲,叫人陶醉,内心安静,啖蔗后甘,浸泡习得,书读多了,笔端增彩,为文自然。

    近两年,在天津教育上发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返璞归真——体验式写作的真谛》。在教育部《语言文字报》上发表《“诗意人生”——语文教学的田园诗》,将一些教育体会和讲话等整理成教育随笔集《有一种到达叫出发》,2010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大约40万字。也带动了一部分教师愿意写东西,学校将教师们的随笔编成《教师论文集》、《语文教师文集》、《我的教育故事》,从中反映出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校长的所有做法都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的影响下,我们教师积累了大量课例,写出了多篇论文。一部分教师积极参与编辑出版校报《校园动态》、《心世界》;校刊《校园随笔》,《校园随笔》已出版了十四期,发表学生六百多篇作品,并且我校和天津教育报合作,在天津教育报家教周刊上开设作文风景专栏,每期刊发一篇学生带有教师点评的作文,调动了全校学生写作积极性。编写了校本教材:《经典诵读读本》、《英语阅读读本》、《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初高中两册。校本写作教材:《红草莓、蓝草莓——随笔化写作》,高中基本上以我校语文教师为原创。

    校园读物成为推动校园文化的载体,成为学生关注和积极参与的平台,共同提高已经成为一件师生共同享受的愉快的事情,并为教学改革的推动起到了促进作用,它的教育意义更加深远。

特色的形成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拿嘴说出来的,是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搞好主要学科的积淀,不仅仅语文学科,其他学科的阅读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同,在“书香校园”特色的引领下,各学科的阅读研究逐渐开展,当学科研究形成一种课程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才能称得上特色。

我觉得:校长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了,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将会水到渠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抓教师的读书和写作就是抓提高专业化的源头,教师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了,人文素养就高,专业化水平也会提升,教学方法就多,课堂教学就会有效,也能促进学校发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我觉得我所从事的是一份既艰难又浪漫的工作。有面对挑战的困难,也有成功后的快乐;有目标带来的压力,也有收获后的喜悦。尤其在这个多元的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教育管理者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多元的社会所带来的结果是人的价值观多元化,所以要追求多元化的和谐,工作难度可能会更大。

    于人世间而言,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这句话放在我们教育界亦然。古人云:一花独秀不为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因为多元,才有思维的碰撞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因为多元,思想和生命的可能性才能无限广大。

多元是繁荣的表现,它带来了教育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为教育图景的实现提供了更为广大的空间和想象力。当看到学生们在学校里获得一种自由、个性的发展而实现理想,当看到他们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对于学生而言,生命有了存在的价值,对于教育者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幸福。所以在尊重主流价值的前提下,要尊重个体的多元价值。

   不尊重多元价值的管理,其实是一种强制性的管理,不是人文性的管理。要想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做好自己的管理,必须强化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别无捷径可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备课组长是个什么角色
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坪头中学校本教研制度
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加强年级组教师团队建设的实施策略
【魅力四中10】唐诗宋词承雅韵 浅唱低吟颂风流|肖学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