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失的物种与正在敲响的警钟

  新书荐

  禾刀 文/图

  这是一组令人窒息的数据:地球上人口数量已达78亿,与此同时,鸮鹦鹉数量锐减到201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上的巨杉马克·吐温“生”于550年,于1891年被人砍倒, 这棵巨杉原本可以再活1500年;草原西貒进化了800万年,而人类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就让它们陷入了生存危机;鲨鱼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了约8.2亿年,比恐龙还要早至少1.5亿年,而人类正以每小时1万条的速度屠杀鲨鱼……在作者创作该书的18个月里,有107个物种宣告灭绝,也就是说,至少18个月前,这些物种还可以与人类为伴,在生物链中发挥作用,而现在它们只能变成化石般的记忆。

  近年来,关于物种危机的科普著作很多,几乎每一部都会沉重撞击读者的心灵。初读该书时还奇怪,为什么要用那么多手绘插图,看了作者比阿特丽斯·福歇尔履历才发现,原来她的本职就是版画艺术家,而关注物种环境保护是她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单从这些画作来看,用色单调深沉,与生物浑然天成的美感形成强烈反差,更让人的心情产生一种莫名的沉重感。

  

  物种灭绝加速不是天灾是人祸

  物种的消失并不是新鲜事,经科学界反复考证,到今天大自然至少经历过五次大灭绝,究其原因,既有气候变化,也有导致恐龙灭绝那样的“天降横祸”。与许多著作对物种灭绝一概持否定意见略有不同,作者比阿特丽斯在书中理性地指出,“灭绝在进化中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有观点认为,当前的物种灭绝速度比人类出现后加快了1000倍”。物种自诞生之时起,就注定会有灭绝的那么一天,这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然而,这种自然规律正在被快速打破,物种灭绝被迫驶上加速道。通过对物种灭绝原因的分析不难发现,导致一些物种加快濒临生存危机的最大源头,居然是人类的贪得无厌。人类永远增长的需求欲壑难填,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从未考虑过大自然的承受能力。人类今天面临的许多世界危机,正是自己一手制造的结果。

  温室效应不仅刺激气候环境变得更极端更恶劣,也会对物种生存造成致命威胁。“在过去30万年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曾数次上升和下降,其空气浓度峰值在百万分之300左右,直到近期才有所改变。2000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达到了百万分之413.2”。气候变暖,带来冰川的加速融化,北极熊的生存空间受到快速挤压。一些科学家也忧心忡忡地指出,那些原本被冰封的远古超级病毒很可能因冰雪消融而重见天日,人类或将面临更多难以想象的考验,制造了“地球上50%—80%的氧气”(相当于所有陆地植物和森林产生的氧气的总和)的海洋浮游生物因愈演愈烈的温室效应也正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相比气候变暖对物种带来的影响,人类的主动破坏已经牢牢霸占了物种生存头等威胁的交椅。18世纪前,欧洲人在北美大陆的所谓“开疆拓土”,其中主要商业驱动力便是对海狸、貂皮、狐狸皮和熊皮的垂涎欲滴。18世纪末,人们踏上澳大利亚大陆后,仅1919年便有“超过100万只考拉因皮毛而遭到猎杀”。19世纪,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各种鲸鱼被人类猎杀,直到1956年,人们还在冰岛附近用机关枪射杀虎鲸,仅仅为了取乐。1986年全球禁止商业捕鲸,但到了今天,日本仍旧以“科研”名义每年捕杀200—1200条鲸鱼。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人类的捕鲸史还因此孕育了不少文学和影视作品,其中不乏讴歌人类战胜自然的主题。这还不包括人类每年向海洋排放的自然界难以降解的800万吨塑料,加上其他飘浮垃圾,卫星图片发现,太平洋上已经诞生了可以飘浮移动、占地面积140平方公里的“垃圾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成了人们加速掠夺自然的重要推手,常常也会给物种带来噩耗。“那加人开始时用猎枪射杀阿穆尔隼,但他们很快意识到,用渔网效率更高,每天能捕捉足足12000只”。砍伐工具的更新迭代,加快了森林的萎缩,截至2012年,澳大利亚砍伐了本国40%的森林和80%的桉树林。而在全球村的商业模式下,越来越频繁穿梭于各大海洋的船只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至于由《寂静的春天》而引发的社会高度关注的农药问题,同样源自人类引以为傲的科学技术进步。

  如果我们用一张动态图看人类从非洲大陆“奔向”全球化的过程就不难发现,随着人类数量和活动空间的放量增长,物种生存空间常常呈现出此“涨”彼“消”的态势,被快速挤压,即便今天,仍旧看不到人类放慢征服大自然傲慢脚步的迹象。

  

  环境保护面临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

  “从文明诞生至今,人类已毁灭了这个星球上50%的植物和83%的野生哺乳动物”。

  一个个消失的物种,无异于给人类敲响一记记沉重的警钟。而物种加速消失的背后,是人类对资源的加速掠夺。比阿特丽斯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全世界都按英国的速度消费商品,那我们恐怕还需要再多1.5个地球”。

  自然资源从来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1972年国际科学家团队撰写的报告《增长的极限》结论表明,“如果世界经济持续目前的正常发展路径,人口继续增长,各国继续以目前的速度挖煤、钻油、生产食物并排放大气污染物,那么到了2100年,社会与环境就会崩溃”。1997年,美国生态经济学家科斯坦萨团队经过研究,直接给“增长的极限”精确地下了一个定值:33万亿美元——“如果全球GDP(当时)中涵盖环境和'自然资产’预算,那么很可能会增长到33万亿美元”。

  诚然,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物种保护的重要性,也想在环境保护上发力,但不得不承认,相较于形势的紧迫,不少努力显得太过微小,许多时候只能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2021年,全球许多地方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但这似乎并未明显促动人类数十年来关于气候谈判的斤斤计较。为应对温室效应,联合国提出了温室效应控制目标,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提出了碳减排和碳中和时间表,然而,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的“双碳”计划显然被搁置,一度关停的火力发电站又重冒烟云。

  为延缓物种灭绝速度,人类确实做过一些探索和尝试。比如通过人工培育方式,加速濒危物种的繁衍,然而,科学家也发现,这些自小便待在“温室”里的物种,很难适应大自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人工驯养的猪、牛、羊等牲畜早就超过了野外数量,但这些动物除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外,对恢复生态链毫无裨益。科学研究同时还发现,“人工自然环境下繁殖的亚马孙鹦鹉学会的是一种不同的'方言’,这让它们更难融入野生鹦鹉种群”。这显然对人工培育保护濒危物种的思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植物的人工栽培方面也存在问题。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人工林虽然在消灭沙漠上取得了一些可喜进展,但同时也不得不正视的是,人工林在抗虫抗病方面与天然林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如果无法融入自然界,不能经受大自然的风吹雨打等各种考验,人工栽培的植物形成生态链又从何谈起?

  

  没有哪种努力渺小到无关紧要

  该书最后,比阿特丽斯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即将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眼下正处于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一旦踏上那条路,到再回首时就会发现,此刻这些看似艰难的改变实在是举手之劳,是一份馈赠”。换言之,越早着手难度越小,成本也越小。

  为减缓物种灭绝速度,比阿特丽斯提出了建议:我们可以建立以植物为主的膳食结构;我们可以减少食物消费;我们可以过更轻简的生活;我们可以减少飞行旅程;我们可以放眼未来(这里比阿特丽斯着重提到,史前森林中的碳——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应留在地下。也就是说,我们在碳使用方面只能做减法而非加法);我们可以改变(当前的现实是:全球85%的政府补贴流向了煤炭开采和石油天然气钻探。一些国家的政府也正为过度捕捞提供补贴);我们可以多穿一件衣服(英国近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家庭消耗的能源。只要将空调调低1℃,每年就能减少350万吨碳排放。如果让森林来吸收这些碳,那我们需要种植面积相当于14个纽约的森林);我们可以优化园艺和农耕方式(我们其实不需要在花园和农作物上使用这么多化学物品);我们可以缩小家庭规模(这是我们手中最有力的措施之一。人口数量让我们对地球的影响成倍扩大,也让个体选择汇兑起来的合力更大)。

  这些建议有的需要从国际和国家等更高层面作出长期努力,有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立即从自身做起,从小处做起。归根结底,这些建议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本谈不上“高大上”,有时仅仅只是校正一下自己的日常习惯,或者放弃那些以珍稀动物当宠物的自私之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像作者反复强调的那样,“永远不要以为,你渺小到无关紧要”。确实,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再渺小的物种都有其存在价值,再微小的努力都有其意义。

  

  先读为快

  

  长冠八哥

  鸟鸣(birdsong),这个词能引起无限的遐想。而反过来,就是鸣禽(songbird)。这两个词引发的遐想在我们内心深处悸动。在凉爽清新的黎明时分,鸟儿们的合唱多么令人振奋!那是对生命的悦耳呼唤。如果我们只剩下人类的声音,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自然之声如今渐渐沉寂,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发出的噪声:飞机的轰鸣、高速公路单调的嘈杂巨响、电锯愤怒的尖啸。音乐家兼声音景观生态学家伯尼·克劳斯(Bernie Krause)在超过45 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录制自然界的声音,他说,曾经只需10个小时就能录好的高质量自然录音,现在他需要1000个小时才能采集到。

  鸟儿们经常落入单丝刺网的陷阱。这些丝网极难察觉,飞鸟撞进网里便无能为力。惊恐的鸟儿拼命挣扎,扭曲成怪异的姿态,翅膀上的羽毛被压碎,心脏快速跳动,鸟喙勾在网上,被自身重量扯开。据估计,在以这种方式捕捉的鸟中,多达一半无法活过人工饲养的最初24小时,故此得名“鲜切花鸟”。稍后,它们被装进纸袋或有盖的笼子,送到市场上卖给小摊贩。

  这是印度尼西亚的情景,而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也是如此,数量可观的鸣禽被囚禁在牢笼之中,其中包括靛彩鹀——这种鸟从长辈那里学会歌唱,在飞越夜空时,它靠天上的星星指引方向。

  人口密集的爪哇岛是印度尼西亚对圈养鸟需求最大的地区,在当地的1.45亿人口中,平均每2个人就拥有1只笼中鸟。有观点认为,当地笼中鸟的数量比森林里的鸟还要多。

  印度尼西亚人认为,笼中鸟的陪伴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益处。它们深得人类的宠爱,而它们在鸟类歌唱大赛中的表现则是主人地位的体现。

  长冠八哥的头顶上有一簇又长又细的冠羽,这簇羽毛在大部分时间里平顺地贴在脑后,在求偶时会打开成白色的扇形。打开冠羽后,雄鸟开始唱歌,它抓紧树枝上下跳跃,抬起鸟喙发出歌声。将脑袋歪向一边,期待雌鸟有所回应。如果它们成功交配,雌鸟将在树洞里产下两枚蓝色的卵。等雏鸟孵化出来,父母双方将一同寻找昆虫、水果和种子来喂养它们。

  长冠八哥总是动个不停,从一根树枝轻巧地跳到另一根树枝上。这种鸟非常喜欢洗澡:它们将尖端黑色的双翼交叉在背后,尾羽打开成扇形,不停晃动身体,用冠羽溅起水花。眼睛和眼周亮蓝色的皮肤恰好构成一个鸟头的轮廓,仿佛是它自己的倒影。

  猛禽会猎杀长冠八哥。老鼠和大壁虎以它们的卵和雏鸟为食,蜜蜂也会将它们从树洞里赶出去。但是,它们最可怕的敌人——用爱绞杀它们的敌人——是人类。偷猎给长冠八哥种群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对其他鸣禽也是一样。一项研究表明,每年被人类捕获的印度尼西亚鸣禽多达180万只。而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旅游业摧毁了它们的栖息地。

  长冠八哥于2006年在野外灭绝,之后,人们一直在人工繁育这种鸟,再将其放归野外。然而如今,长冠八哥的数量据信尚不足100只。这是个危险的数字,长冠八哥很可能重蹈新西兰兼嘴垂耳鸦的覆辙。关于这种鸣禽温柔的啁啾声,我们只剩下一段其灭绝后录制的模仿音,来自一位曾用这种鸟鸣声诱捕兼嘴垂耳鸦的捕鸟人。

  

  亚洲猎豹

  它的身形好似一只灵缇:腰线高、胸膛宽厚、后腿强壮有力。猎豹是陆地上奔跑最快的动物。两道对称的曲线将鼻子和嘴巴衬托得格外醒目,这两道曲线一路延伸至琥珀色的杏眼,眼周极深的黑色条纹仿佛精心描画的眼影。它头部浑圆,硕大的鼻腔可以减轻头骨的重量,也让它在高速奔跑时能吸入更多的空气。

  在潜行追踪猎物时,猎豹的头部从突起的肩膀之间向前伸,尽量降低身体的轮廓。它的眼睛一眨不眨,悄然靠近猎物,身姿优雅。它必须尽可能靠近猎物后再发动突袭。在追击猎物时,它只需3秒钟便可达到58英里的时速。在后腿的驱动下,猎豹的整个身体向前伸展,四脚悬空,前腿高抬,与地面平行。它的背部向上弓起,富有弹性的脊柱弯曲,让后脚跨到前脚之前,从而让整个身体如弹簧般向前,动作稳定而流畅。它的头部和眼睛始终保持水平。有观点认为,猎豹的内耳已充分进化,能在身体高速奔驰的同时保持头部稳定,从而让眼睛始终锁定猎物。猎豹在白天捕猎,以避开体形更大的掠食者,这些掠食者可能抢走它们的猎物。猎豹不会咆哮,只能发出呼噜声、短促而尖利的叫声或者“叽叽喳喳”的声音。

  亚洲猎豹正处于灭绝的边缘。与它们在非洲稀树草原的近亲不同,亚洲猎豹适应在矮树丛生的半沙漠高地生活,那里人口较少,可以捕猎野山羊和绵羊。20世纪初,它们的分布范围从印度一直到阿拉伯半岛西北部,可现在它们只生活在伊朗,据说数量或许不足50只。

  传统上,亚洲猎豹可用于狩猎。传说阿克巴大帝当年豢养了上千只亚洲猎豹。它们是受猎人青睐的帮手,这或许是导致其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们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很难繁殖。1947年,印度境内的最后3只野生亚洲猎豹被人因取乐而猎杀。

  另外,寻找土地放牧的农民与亚洲猎豹形成了竞争关系,这也是导致其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偷猎行为依然存在,但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多数亚洲猎豹是被粗心的司机撞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美丽无罪:雀鸟之八色鸫
为何老虎和猎豹不能被人类驯化?被驯化的动物要同时满足6个条件
15年内猎豹数量会减少一半?保护猎豹有哪些可行的方法
这对刚出生的超萌小豹崽,肩负起了拯救全地球猎豹的重任
科普:我国什么植物最稀有?这种植物名字都好难念!
有哪些认为已经灭绝的生物,其实还活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