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曾国藩的病根,谈强者之强的秘诀

办公室主任



阅读提示:世上的难事和容易事其实是相对的。成为习惯,就不难了;成不了习惯,要坚持都挺难。希望大家更多地聚焦行为的内在价值,这也算是一种思维习惯;然后选择一个或若干小切口,试着坚持下来,这是很重要的行为习惯。当这件事成为生命有机组成部分的时候,我们在这个片段就是生命的赢家。这样的片段越来越多,我们就主宰了习惯,也就主宰了人生。


【桐学社苑】

谈习惯

——桐学社“品茗随谈”之四结语

(2019年11月9日)

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习以为常,形成一种惯性。此种惯性,可以是一种工作状态,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大多数是由习惯堆砌而成。比如,几点起床,随后刷牙、洗脸;有的人每天早晨喝一杯牛奶,有的干脆不吃早餐;有的人每天都看报纸,当晚央视的《新闻联播》雷打不动,有的喜欢在微信朋友圈中找料,今天还有桐学谈到登录“学习强国”。

习惯影响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但经常会不知不觉,因为在潜意识中已内化为自动运作的程序。凡与习惯同向而行的事,不需要琢磨、犹豫,不需要专门的意志力,效率就特别高。有桐学称之为“低功耗的运作机制”。当然,一旦方向偏了,结果也比较糟糕。从深层次讲,习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就成了决定命运的关键元素。

每个人的每一天,都是好习惯与坏习惯在掰手腕。怎样分辨好坏呢?大家一般会从对个体、对社会所起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来区分,我则换一个角度:很简单,毫不费劲或者一不小心就能形成的习惯,绝大多数是坏习惯。比如,吃零食、睡懒觉、玩游戏,从快乐效用讲,符合有的桐学提出的“局部最优解”;但如果没有节制,会有许多副作用,就坏了全局。反之,凡是需要坚持的,都是好习惯。有桐学认为好习惯“逆人性”,也有桐学并不赞成,但也认为好习惯“反本能”。不管如何,好习惯的培养,起初必然超越人们的舒适区,一般得付出较大努力。哪怕是刷牙、洗脸,要成为一个幼儿的自主习惯,也需要一个过程。

这究竟出于什么原因呢?有好几位桐学谈到物理学的熵增原理。记得在大学期间,我买过杰里米·里夫金写的一本书,叫《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简单说来,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无序状态是不断增加的。从有序变无序比较容易,而从无序变有序就困难得多。毫无疑问,坏习惯是没有限制的无序行为,就像睡懒觉是不管钟点的;好习惯是遵守更多规则的有序行为,以致你在周末打算睡个懒觉,都被生物钟早早唤醒。

任何人都是好习惯与坏习惯所共同造就,这便成了特点和个性。可以说,习惯铸造一个人的过去,也决定一个人的未来。甚至有观点称,习惯使社会阶层自行分开。这话并非没有道理。作为一种持续的力量,连最柔软的水滴都能穿石,何况由内而外的习惯呢?不同的习惯,确实有高端、低端的差异。人由不同的习惯支配,就好比运行在不同的频道或轨道上。日积月累的“道不同”,积淀出相距日远的涵养,习惯便渐渐地将人作为分层分类。

因此,人应该掌控习惯,而不能被习惯所掌控。从另一个角度讲,好习惯为人所掌控,坏习惯则反过来掌控人。习惯对任何人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继而又有一个优化结构的命题。就习惯的存量而言,要努力改掉那些劣习、陋习、恶习;就习惯的增量而言,要设法培养更多的好习惯,尤其是有利于人生价值创造的那些好习惯。假如用经济术语,人应当由好习惯“控股”,并日益置换坏习惯的“股权”,这绝对不需要顾及“小股东权益”,也绝对不需要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

说到习惯,许多人会想到曾国藩。跟大家一样,他起初有许多坏习惯,比如睡懒觉。他30来岁的时候,在日记里老骂自己:“又晏起,何以自解”,“晏起,可恨”……某个月数下来,有13天未能早起,于是谴责自己是懒鬼。这说明什么呢?人是相通相近的,那些彪炳史册的先贤,在起步时也并非特殊材料所做。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初一,32岁的曾国藩给自己列了“日课十二条”,其中就有一条早起。他在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另外,像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都是“日课十二条”的内容。

但曾国藩坚持了吗?其实,上述几条他很长时间都没有真正做到。所以,曾国藩经常自责,称自己的“病根在无恒”。同治元年(1862),也就是订立“日课十二条”的20年后,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尚有恒”。以日记为例,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月至咸丰七年(1857)十二月这一大段时间里,只有一些零散的记录;直至咸丰八年(1858)再次出山之后,曾国藩才恢复写日记,此后再无中断,直到去世前一天。

曾国藩被公认为“三不朽”人物,古人享此盛誉的寥寥无几。在培养习惯方面,连他都时有反复。这说明两点:一是你感到难的事情,别人也感到难,人人如此;二是别人最后还是做到了,这就是过人之处。曾国藩天资一般,梁启超说他“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但他是一位强者,强就强在目标导向,包括在培养习惯方面所展现的目标导向,也包括在屡次“违约”后的自我反省,更体现在终究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不懈奋进。这说明强者之强,往往不在于天赋,但必定离不开习惯。

如何养成好习惯呢?有桐学谈到潜意识习惯和表意识习惯。潜意识习惯是深层次的,难以自主控制;能够培养的习惯应属于表意识层面。据说,只要有21天的重复就能养成一种习惯,这是行为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对具体的时间是否精准,我没有发言权,但感到在宏观层面合乎规律。养成习惯的准入门槛是21天,似乎并非高不可攀,而预期收益往往不可限量。从理性角度,决心并不难下,可为何好习惯的养成却如此艰难。问题在于,相对于清醒的判断,行动常常是糊涂的。因为人有着惰性,这是天生的惯性,是存在于基因中的习惯。

要冲破惰性,应从树立良好的思维习惯开始。一方面,有革新自我的思维习惯。人的惰性,从根子上挖是安于现状,不愿为改变而持续付出代价。曾国藩为何时常责骂自己?源于确立了志向,故能自我审视、刀刃向内。应该说,培养好习惯仍然合乎人性,哪怕是戒烟、健身,都是因为对自己怀有向往。另一方面,有想好了就去做的行为习惯。许多人并非没有想法,而是缺乏行动。即使将方案准备齐全了,仍然喜欢拖延,三思而行又临事而惧,到头来原地踏步。所以,贵在行动起来,让养成好习惯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也会逆向发展。如果说养成好习惯需要21天,一种好习惯被坏习惯替代,只需短短3天。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比上坡与下坡的关系。桐学社专题探讨这一问题,是因为习惯是做人做事着力的牛鼻子。任何一个人,除却不可确定的机缘因素,终究是“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习惯是各式各样的,就好像目标形形色色。人生可以胸怀大目标,具体起步则不妨从小目标开始,习惯的培养也如此,不妨从微习惯入手。微习惯,就是行为最小化、最简化的习惯。以写作为例,微博就是一种微习惯。当初之所以红火,正因为寥寥几句话,完全可利用碎片化时间,没有太重的负担,因而人人可以参与。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其实也是微习惯的路数。但他的构想太完整了,十二条并进就成了沉重的负担,以致半途而废。对我们来说,日课两三条,甚至先日课一条,就足够了。关键在于坚持下来,真正成为习惯。微博红火了好一阵子,你每天写一条,说容易又不那么容易。

世上的难事和容易事其实是相对的。成为习惯,就不难了;成不了习惯,要坚持都挺难。希望大家更多地聚焦行为的内在价值,这也算是一种思维习惯;然后选择一个或若干小切口,试着坚持下来,这是很重要的行为习惯。当这件事成为生命有机组成部分的时候,我们在这个片段就是生命的赢家。这样的片段越来越多,我们就主宰了习惯,也就主宰了人生。

桐学社简介:桐学社以“求是、悟道、立己、尽责”为宗旨,汇聚浙江大学紫领人才培养计划、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优秀学员,竺可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获得者和特邀加盟成员,通过“品茗随谈”“人文讲坛”“求是堂沙龙”“桐言致知”等系列活动,引导成员学思相济、知行合一,在广泛深入的探讨交流中锤炼思辨精神、增进人格发展,为回报社会尽绵薄之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招打败惰性,平凡变超凡
曾国藩:人一生有两个习惯不能沾,一旦养成了,注定要失败!
这些惰性和坏习惯,你有吗?改变为什么不从现在?
惰性从何而来
四步来给自己的惰性理财行为“洗个脑”
俞敏洪:我们一定要当思考的高人,不能成为习惯行为的奴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