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赖芸 文/图

  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刚刚结束了在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教育活动。这次活动中,我们和亲子家庭一起在保护区进行了深入的自然探索,了解这片神奇、富饶的土地。

  同时,我们也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当地村民进行了互动交流,特别是和当地村民、护林员一同探讨观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发了一些深入的思考,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省两大山脉——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中间,山体为戴云山的西伸余脉(有“闽中屋脊”之称)。保护区有非常丰富的瀑布群、溪流和密林,涵养着许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如南方红豆杉、钟萼木、金钱松,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大面积天然分布的长苞铁杉林、猴头杜鹃和泥炭藓沼泽,幸运的话,还有机会见到白鹇、白颈长尾雉和黄腹角雉,哺乳动物有黑熊、黑麂、金钱豹。

  

  当经济发展遇到生态保护

  刚到保护区的时候,我有幸和永安市副市长张凤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莹一起座谈、交流,探讨当地观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发现原来当地不少村民都在建设和经营自己的“鸟塘”。

  所谓鸟塘,即在一些鸟类栖息地的边缘,人为地进行投食或供水吸引鸟类前来,再通过伪装棚让拍鸟者躲在棚里观鸟和拍摄。作为鸟塘的建设者,塘主自然也因提供这样的“服务”收费创收。

  这里的鸟塘也随着白鹇、白颈长尾雉的“稳定出现”变得声名鹊起,并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不少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由此,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参与到观鸟和鸟塘的发展中来。

  作为保护区的管理者,一方面希望促进村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担心该如何保护好这里的自然资源。对于当前鸟塘的发展现状,陈莹表现出忧虑,村民投喂野生鸟类的行为他并不认同,内心充满了矛盾。

  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并值得深入探索的议题。怎样协调才能让地方政府、保护区、社区村民、自然生态能够多方共赢?怎样做才能让这里的绿水青山真正可以变成当地可持续性的“金山银山”,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的可能?

  我想,自然教育应该是实现这一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今,自然教育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大一线城市开始在公园建立自然教育中心,很多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纷纷建立自然教育基地,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对城市公园而言,自然教育中心通常开展半天活动。而保护区由于距离城市中心相对较远,开展活动时常常需要在保护区内过夜,因此,保护区内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短则3-5天,长则一周甚至更长时间。这样的活动,显然也能给当地带来交通、住宿、餐饮、旅游等消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天宝岩观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看到村民参与的可能性。但同时观鸟产业如果没有正确引导,未来很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提醒我们,在产业发展初期就需要尽可能引导并探索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教育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下鸟塘发展的现实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的观鸟产业,第二天一早,我们按约定时间,前往其中一个鸟塘进行了实地考察。

  来到经营鸟塘的老乡家里,门口就能看见悬挂着“鸟网-××生态观鸟基地”的牌匾,墙上还挂着不少白鹇、白颈长尾雉的大幅照片,有的是鸟儿飞翔的照片,有的是“数毛版”的照片。

  这个鸟塘位于森林边缘的一块开阔空地上,周围有顺着山谷的人造水塘,也有几棵大树。这时,塘主拎着一包玉米谷物,在比较显眼又适合“拍摄”的石头上、树上都放置了“食物”,我们则“躲”在棚内。等一切安置好了,老乡就开始吹哨子。

  原来长此以往,哨声已经让这里的白鹇习惯了,听到哨声,就会从森林里出来到这些空地上觅食。

  果不其然,不一会儿,陆续就有几只白鹇出来吃东西了,还有的白鹇飞到树上。这一切似乎满足了“拍鸟爱好者们”的需求。老乡说最多的时候能有几十只白鹇,拍摄的大多照片看起来也还不错,但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生态摄影作品。真正的生态摄影,是为了真实地表现或记录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摄影。

  看到这种情形,我就问老乡:“食物放在地上便可,为什么还要放在树上呢?”老乡解释说,因为有些“拍鸟者”想要拍白鹇的“飞版”照片,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精心设计”树上的觅食点,让他们有机会拍到白鹇的“飞版”照片。

  我不禁感慨,我曾在森林里遇过几次白鹇,希望拍到好的白鹇照片,但常常不是因为被树枝遮挡住,就是因为脚步声惊扰到它,它们很快就钻进了丛林,很难拍到自己满意的照片。但在这里竟然可以舒服地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静静等候,就可以“轻易”地拍摄到白鹇各种姿态的照片,如此唾手可得。

  随后的几天,我每天清晨或傍晚,走在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的林间小道,总能与白鹇们偶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些在自然中行走的白鹇。

  

  让自然教育发挥作用

  村民的鸟塘产业,让我不禁思考这些行为对鸟儿本身的影响,对这里生态的影响。

  白鹇生活在森林里,主要是觅食昆虫、种子和果实。投喂食物的行为,打破了白鹇在自然状态中的平衡,长此以往,白鹇很可能会弱化在这片森林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这是否会影响到某些昆虫数量的增加?会不会影响一些特定种子的传播?另一方面,投喂的食物也并不是白鹇在自然中所觅食的食物,这是否会对它们种群的健康带来影响?长此以往,会不会让白鹇对投喂的食物产生严重的依赖性?

  同时我也在想,所谓“拍鸟爱好者”为什么会希望在这样的状态下拍摄鸟类呢?只是为了对照片质量的需求?

  观鸟产业本身没错,也很好,不仅可以转变当地村民的意识,从原来的“捕鸟”,变成“护鸟”,促进自然保护的作用,同时也给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收入。只是,如何能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影响的观鸟、拍鸟,可能就更为重要了。正确的观鸟、拍鸟观念对于观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放眼到全国,“拍鸟大爷”与“观鸟产业”已经是一个影响深远的产业了。如果上网搜索一下“拍鸟大爷”,就会发现很多的评论文章。其中谈得最多的观点就是,拍鸟大爷和观鸟没任何关系。

  很多“拍鸟大爷”都是一种“暴发户”的心态,一味追求专业设备,追求“数毛版”的照片,而很少真正去了解鸟类、尊重鸟类。有的为了追求“唯美”照片会作出动作驱赶鸟类,甚至抓起鸟儿来拍。

  其实,禁止诱拍鸟类,早已写入多个地方的法律法规。《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要“制止追逐、惊扰、随意投食、引诱拍摄、制造高分贝噪声等干扰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行为”。

  过去,我也带过许多生态旅行团到国外的保护区,看到很多前来观鸟的外国人,大多只是拿着望远镜和一本鸟类图鉴及小本子,很多连相机都不带。他们只是静静地欣赏鸟儿的美,观察它们的行为。

  而当地的鸟导,观鸟的知识和经验都很丰富,通过听声音引导观鸟者找到想看的鸟儿,从没见过他们投喂鸟类的行为。相反,他们如果见到游客投喂,还会主动喝止这样的行为。

  所以,作为鸟导或者鸟塘塘主,更应该学习鸟类生态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个人的实践经验,讲述鸟儿的故事,宣扬鸟类保护的思想,这样才能做到观鸟产业长远地可持续发展。虽然自然教育一词当前在国内被频频提起,但相对来讲,我们的自然教育人才还很缺乏,理念还未深入人心,自然教育行业还在发展初期,对于很多真正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护林员、村民来讲,自然教育一词还很模糊,开展基层的自然教育活动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我们在自然保护的观念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逐步建立正确的、科学的自然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自然教育和生态保护走得更远,才能让观鸟产业、保护区发展真正实现可持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神奇动物在哪里?西双版纳密林中14只冠斑犀鸟现踪迹
画质
怒江三河村:“鸟人”张朝江
【生活】鸟可观 产业更可观
云南保山百花岭:既要增收致富 更要绿水青山
“我是被‘静心’召唤来的”……三明这个网红打卡点,因她而热闹起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