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草湖的围垦与反思
REC

宣城地势南高北低,半山半湖,山间田地少而瘠,故自古以来,围湖造田就是宣城先民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三国时黄初年间(222—225),丁奉围造金钱圩,就是史载最早的围田记录。两宋时期,宣城即有圩田一百六十多所,《宋会要辑稿》《宋史》等史料多有宣城围湖造田、修治圩田的记录。

围湖造田,有利有弊。其利在增加了农田面积和粮食产量,从而增加了政府税收;而其弊在于缩小了湖区的蓄水面积,从而大大增加了洪水泛滥的机率。其实古人早就认识到盲目围湖造田的危害性,溧水县永丰圩的修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永丰圩始筑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南宋绍兴间,宋高宗将此圩赐予秦桧,秦桧于是遣人“竭江南漕计修筑堤岸”,结果“横决水势,每遇泛涨,冲决民圩,为害非细,虽营田千顷,自开修至今可耕者止四百顷,而损害数州民田,失税数倍。”(民国《高淳县志》卷三)宣州、太平、池州、建康数府州圩田均受其害,因此江东转运司建议废除永丰圩。此议后来虽未执行,但却给后人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宣城青草湖的围垦,同样能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借鉴。

一、民国时期围垦青草湖的争议

  • 到清末,宣城之湖几被围垦殆尽,仅剩南漪湖、青草湖、水草湖等数处未被围垦。太平天国期间,宣城人口损失殆尽,暂时缓解了土地的压力。但到光绪年间,宣城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围湖造田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次,人们把目光投向了青草湖。

  • 青草湖一名青土湖,南距县城三十里,水面面积一万三千余亩,为宣城第二大湖。由于泥土淤积,青草湖水体愈来愈浅,清末时平均深度仅有五六尺,秋冬之季,江水回落,青草湖更是水位下降,大片湖滩裸露,宜于围圩造田。光绪间,邑人张治臣就曾进行过小规模的围垦。

  • 其后围垦青草湖的呼声渐高,到民国初期,每年申请开垦青草湖的成案均有数十起。但考虑到青草湖具有收蓄洪水、缓解其他圩区水患压力的功用,宣城县政府、安徽省政府态度比较坚决,一直反对在青草湖进行围垦。如1915年2月,宣城县农会成立伊始,即“呈文(安徽)巡按使公署,请求饬禁围垦北乡青草湖,以利蓄水泄洪”,得到省政府的支持。

  • 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以后,发展经济成为当务之急,中央建设委员会积极进行在各省设立模范灌溉区,围垦青草湖可得良田一万余亩,而且围价低廉,完全可以建成安徽省第一模范灌溉区,因而很快被中央建设委员会看中,而此时安徽省政府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929年冬,国民政府中央建设委员会派设计委员俞亨到安徽,与安徽省政府接洽商讨围垦青草湖计划,省政府指派水利局局长陈有恒具体操作此事。随即安徽省建设委员会、省水利局派出联合勘查小组,赶赴青草湖进行实地勘察。

  • 1930年初,勘查小组撰写了《勘查皖南宣城县属青草水草湖报告》,该报告认为,青草湖长兴渡、朱家渡两大出水口狭窄,对于收容洪水作用全失;南漪湖面积是青草湖面积的二十倍,即使青草湖水完全倾入南漪湖,也只能抬高南湖水位二三寸,南漪湖完全可以代替青草湖的蓄洪功能;青草湖围湖造田可得良田一万二千余亩,每亩造价约二十元,售出每亩可得价八十元,经济效益可观。

  • 因此该报告得出结论:围垦青草湖,完全具有可行性。同时建议,为兼顾青草湖防洪功能,可于汤家渡口门起,沿孙保圩西埂开凿,直通长兴渡口门,将水引至南漪湖,同时将长兴渡出口加宽,以利洪水宣泄。

  • 可是青草湖并未被建成“第一模范灌溉区”,其主要原因,一是造价高昂,该工程预算需挖掘土方三十四万方需十七万元,修筑水闸四座二万元,新开引河一万六千元,准备费四万元,共计需费二十四万六千元。这还仅是纸面上的开支,实际支出当远大于此,安徽省政府一时根本凑不出这么多钱来。二是宣城县政府仍然反对在青草湖围垦造田,态度很不积极。1930年2月20日,宣城县建设委员会专员徐锦江再次带人至青草湖实地查勘,“并博询该湖附近熟于水利情形之各团农民等”,事后回复省政府,仍然坚持己见:青草湖对于宣城的蓄洪防洪至为重要,不可或缺;青草湖区官荒民田“犬牙交错,复杂难分,若欲清理,必多纠纷”。因此“佥以该湖关系颇大,实有保存与夫维持原案之必要。”结果这一轰轰烈烈的青草湖围屯计划不了了之。

  • 1947年5月9日,部分宣城县民在敬亭乡汪南保七甲姚则富家中召开会议,成立“保证责任宣城县长兴渡农业生产合作社”,拟在青草湖东侧长兴渡周边十公里范围内开垦官荒,造林养鱼。参加农户52户,由范荣华任理事会主席。5月15日,该合作社被时任宣城县长的谢汝昌批准立案,该社还在城内民生路22号同乐宫设立联络处,以开展对外联络业务。但不久该社经理姚善丰被人诬告购枪通匪,其胞弟姚炎培及社员十四人均被拘捕。11月,安徽省政府电令宣城县撤销长兴渡生产合作社的登记,青草湖围垦计划又一次破产了。

二、建国后青草湖的围垦与反思

  •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粮为纲,围垦青草湖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该计划被迅速付诸实施,1954年10月20日,安徽省农垦局在青草湖成立“宣郎广机械农场青草湖作业区”,隶属宣郎广机械农场,由刘功弼任青草湖作业区,下设汤家渡、陶家桥、三鼓墩三个队,开始大规模围湖造田。作业区将汤家渡、长兴渡、朱家桥三处水口堵塞,开挖排水沟,建立抽水电站,基本形成独立的水系和排灌系统,与窑湖、裕丰等圩连成一片,共同组成了朱桥联圩。

  • 1957年9月,青草湖作业区升格为青草湖分场,下设场直机关、农机队、一号队、陶家桥队、六号队、大墩队、东湖队、长兴渡队、汤家渡队。

  • 1970年1月,撤销青草湖分场,成立独立第七营,隶属安徽第四师,下设8个生产连队和1个工副连,营直单位有种子排、试验站、船组、学校、医院等,营机关设有政工组、生产组、财务组和后勤组。

  • 1975年8月,独立七营撤销,成立青草湖国营农场,直属安徽省农垦局。1985年2月,农场升格为县级单位。下仍设8个生产连队和1个工副连,场直单位有办公室、政治处、工会、计财科、农业科、工商科、机械设备科、建筑队、学校、医院等。

  • 经过近60年的开发建设,青草湖农场已发展成为以农业、畜牧、养殖、工商等行业齐头并进的综合性农场,以1990年为例,该年共实现社会总产值137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47万元,工业产值835万元,运输业17万元,商业饮食业77万元。可以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人们开始认识到工业化进程中的许多弊端。1998年“世纪大洪水”之后,国家更是积极采取了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的许多措施,以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再平衡。具体到青草湖围垦,可以说,它违背了自然规律,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加大了下游圩区的防洪压力。

  • 青草湖已经消失,我们只有面对这三个字的时候,才能联想到它当年的碧波荡漾,水天一色,“锦帆青草影,隔岸桃花多”“何处遥知最惆怅,满湖青草雁声春”的美景,也只能飘渺在曾经的梦寐里了。

(本文原载宣城市政协编《宣城记忆》一书,2016年12月版)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韩愈文化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文史资料学术研究会理事)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推荐】老记:女朋友丢了
诗选(38)
文苑乡情|放牛岁月
为什么安徽省中部的巢湖沿岸,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圩田”?
军天湖农场,上海在安徽宣城的飞地,飞地连环套?
圩田的“圩”怎么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