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宣城梅氏

——家族、名人、官府及话语权的共同影响

石    巍    

摘要:宣城梅氏是江南文化昌盛的世家大族,有宛陵梅氏和文峰梅氏两大支系。两大支系直至明初方有比较完善的谱牒,谱牒中关于族源和先贤人物的记载与宋代诗文记载存在较大出入。本文试图还原宣城梅氏谱系建构的过程,从中可以窥见出明清时期家族、名人、官府等各因素对家族谱牒构建的影响。

关键词: 宣城梅氏 家族谱系 建构 认同 话语权

宣城梅氏是江南文化昌盛的世家大族,兴起于北宋,繁荣于明清,有宛陵梅氏和文峰梅氏两大支系。《宛陵梅氏宗谱》萌芽于北宋梅尧臣时期的谱图,后经南宋戚方之乱和元末长枪军之乱两次被毁,直至明初才编有系统的谱牒。因此,元以前的人物和谱系多系口耳相传和回忆,有许多不实的成分,比如始祖远公和超公的关系问题,宋代一些梅氏人物的生卒年问题,就与欧阳修、梅尧臣等人诗文中的记载有较大出入。《文峰梅氏宗谱》撰修于明嘉靖年间,所依据的也是明初才编纂的谱图,其可靠历史只能上溯至南宋时期的太七公,太七公以前的世系经过明代中期族人的建构,追溯到宛陵梅氏的始祖远公,但真实性存疑。

不过,在明清两代直至民国的600年间,宛陵梅氏和文峰梅氏的家族谱系均绵延不绝,班班可考,谱牒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有世牒,有诰敕,有案卷,有阴阳宅图,有赠言,有艺文,文献价值极高。梅氏也成为当之无愧的宣城首姓,在教育子弟,耕读传家,敦宗睦族等方面均有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宗族建构上,宛陵梅氏各支系积极联宗,重修祖祠会庆堂,与寺庙诉讼争回柏山祖业。至明代万历时期,三望合修宗谱,家族影响力不断壮大。明代中期,文峰梅氏的名人在族源上选择了北宋梅尧臣延续的谱系,但因直接续在梅尧臣之子的名下势必会与宛陵梅氏发生分歧,于是便权宜地挂靠在梅尧臣堂叔梅诚之后,并且利用社会名人的影响争夺了族源的话语权。

梅氏的溯源与分衍

关于梅姓的起源,一般认为出自子姓,源于商朝诸侯梅伯。《元和姓纂》“梅”姓下云:“殷后,纣时有梅伯,以国为氏。汝南汉将军梅鋗,六代孙嘉,始居汝南。” 宋代《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五“梅”氏条曰:“汝南梅氏出自子姓,梅伯为纣所醢。武王封伯元孙黄梅,号曰忠侯,以梅为氏,世居楚、郑间。汉将军梅鋗,六代孙喜始居汝南,又南昌尉梅福,字子真。” 《姓氏急就篇》《通志·氏族略》 等亦有载,所载与之相似,屈原《天问》中亦有“梅伯受醢” 一说。其子孙以梅为姓,称为梅氏。宣城《宛陵宦林梅氏宗谱》中亦有载:“梅氏,汤裔也,肇封于梅,是为梅伯。及商纣无道,以直谏死,子孙乃以国为姓云”。后梅国东迁梅城,在今安徽亳州西南方。《江南通志》载:“梅城,故城在亳州西南四十里。古梅伯国。隋开皇间分小黄置梅城。今为梅城集。” 

秦有将军梅鋗,为长沙王吴芮部将,反秦起义有功。汉有梅福,九江寿春人,官南昌尉。《汉书》卷六十七有传。此后各地梅氏皆尊梅福为祖,《宛陵宦林梅氏宗谱》世系源流当中写道:

盖历代既远,系牒莫考,惟秦有梅茂为长沙守,子鋗为将军,以兵属汉,封汝南侯,六世孙福为南昌尉,以忠节著,而子孙世系昭然,故始之也。窃尝考汉纪,至元成、哀平之世,而忾然有感焉。方王氏擅权,潜移汉祚,举朝恬不及觉,且称颂功德,跻于周公。时福公居下僚耳,抗疏切谏,凡三上不报,遂弃妻子,变姓名,隐会稽山中,为吴氏门卒。不数年而新莽篡汉矣,其忠谏之诚,先几之哲,谁其比之?噫,难矣哉!都官公诗曰:‘子真实吾祖,耿介事炎汉。’有以哉!爰以家谱属欧阳永叔叙之,断自福公始传,信也!至七世遇公移家义乌,九世郭公徙九里山,十三世天佑公徙高邮,十六世诰公徙广德四望岭,十八世雪公徙沂州,电公徙长兴,历世迁徙不一,率皆仙尉苗裔,殆如列宿之分野,百川之宗海也,猗欤盛哉! 

宣城梅氏家谱认为其肇始于五代梅远,家谱记载其为湖州人,因任宣城椽,来宣城定居。但这一说法却不见于宋代宣城梅氏名人的记载。

实际上五代之前宣城即有梅氏,隋代宣城人梅知岩,定居于宣城文脊山,起兵反隋,后归附唐朝。《宣城县志》卷十八《武功》记载:“隋末盗起,杜伏威起淮南,汪华起新安,泾人左难当据泾邑,知岩亦据宣城,各保障本邑乡里,相为犄角。武德初同左难当归附。” 相传,梅知岩被唐朝封为鲁王,后人亦建有鲁王庙祭祀梅知岩:“鲁王庙在宣城县南五十里钱村,祀唐梅知岩,隋末大乱,知岩有保障功,故庙祀。” 晚唐诗人罗隐有诗《送梅处士归宁国》 等等,都可佐证在五代以前,宣城就有梅氏活动。但是,宣城梅氏并不认为自己与梅知岩等早期梅氏有直接关联,也不能肯定梅知岩为宣城梅氏先祖。对此,清代古文学家,祖籍宣城的梅曾亮有云:

当隋氏之季,梅氏有知岩者以乡兵保障宣州,抑止锋锐,不务与群雄角逐,以待天下清,完土纳境。自归唐室,使其民终始不罹兵革,盖有功于宣甚大,其子孙宜光启繁衍以食其报。而梅氏始祖远公,或传言来自吴中,又以为来自新安,则未知知岩之后之迁于新安欤?抑因梅福之隐吴门而附会以吴中欤?然年系疏远,不可谱,其可谱者远公。 

宣城梅氏都追认梅远为先祖,而全国许多地方的梅氏也都追认宣城,宣城梅氏历史名人馆中就列举了以宣城为祖籍的31支梅氏。要解释这一情况,只能从宣城梅氏族谱的起源入手。

宛陵梅氏家谱的起源与错讹的产生

据《宛陵梅氏宗谱》记载,宣城梅氏最早的族谱是宋嘉祐四年(1059)编撰的,谱序作者是欧阳修。现存的宗谱则重修于清宣统二年(1910)。其间或分修或合谱,均有序可查,可谓传承有序。

但是细细阅读家谱的内容就会发现,被誉为宣城首姓的梅氏家谱宋元以前许多内容都是虚构的。上世纪60年代,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参考过《宛陵梅氏宗谱》后,在《梅尧臣诗选序》中称其对梅尧臣家世有四处“未易解者”:一是梅尧臣是否有一位三叔梅谊;二是梅尧臣排行为何称为“梅二”“梅二十五”“梅三十二”;三是梅尧臣与叔父梅询次子梅宝臣年龄大小;四是梅尧臣幼子出生时间。

今人夏建圩先生对四个疑问逐一进行了解释,基本认定了是家谱的误载。但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依据康熙年间江西南城籍进士梅之珩所撰《氏望宗派考》,认可梅尧臣叔叔梅谊入赘豫章李氏,迁居武桥龙腹西社的史事。其实梅之珩对梅氏先世的记载,完全依据了《宣城梅氏家谱》的谱系,只是在梅让、梅询两兄弟后增加了一个入赘江西的弟弟梅谊,从而完成了江西梅氏来源于宣城梅氏的建构。在传世的宋代文献没有一处提到过梅谊,梅询和梅尧臣的诗文中也都没有梅谊的记载。家谱认定的江西梅氏始迁祖梅谊是否存在确实存疑。

除了朱东润先生发现的家谱与文集之间不符的几处明显错误外,家谱还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欧阳修《梅氏谱序》的真伪。宋代以来,宗谱不再是士族阶层的专利,逐渐转变为士庶的社会需求,谱牒纂修从官修走向民间。欧阳修和苏洵分别编纂了自己本家族的家谱,开始了民间修谱的实践,他们开创的修谱体例也为后世继承,被称为欧体与苏体。但是,欧阳修有没有为别的家族编过族谱,史籍未见记载,欧阳修文集和诗集中也没有提过为其他家族编写谱牒的事,《宣城梅氏家谱》中欧阳修撰写的谱序并不见于其文集。梅尧臣的诗文集中也未提到请欧阳修为其家族编写谱牒。

因此,笔者认为,《宣城梅氏家谱》中的欧序是伪作。原因有二:一、欧序中第一句话:“江南氏族,柳芳以梅与列焉,谓其门第为清流,其由来亦远矣。”柳芳是唐代学者,写过《氏族论》一文,文中对全国知名的氏族进行了叙述,对于江南氏族有“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的记述,其中并没有提到梅氏。这篇文章被收录在《新唐书》中,而欧阳修本人就是《新唐书》的总纂者,不应该写出这种虚言。二、序中提到“适老泉来会而见之,亦力为其请,遂试为僭成之,其中亦多参用老泉法也,不知圣俞家以为何如?”序的落款是“皇宋嘉祐四年己亥夏四月望”。这一年,欧阳修、梅尧臣均在京城开封,多有互酬之作,而独不提撰谱之事。苏洵则于嘉祐二年(1057)四月因妻子程氏病故返乡,到嘉祐四年(1059)仍在四川家中,直到本年十月才由水路东下出川 。所以序中所说“适老泉来会而见之“的情况发生在这一年是不成立的。序中假托欧阳修和苏洵都厘定了梅氏家谱,无非是后人为追求名家效应而进行的杜撰。

二是梅氏先世的世系。欧阳修在写给梅询墓志铭中说“氏远出梅伯,世久而谱不明。公之皇曾祖讳超,皇祖讳远,皆不仕。父讳邈,赠刑部侍郎。夫人刘氏,彭城县君。”此外,欧阳修为梅尧臣撰写的墓志铭,杨杰为梅正臣撰写的墓志铭中都有同样的记载。可知超生远,远生邈,邈生让、询,超以上则谱系不明。而家谱中却记录了远公以上二十一代的世系。从西汉将军梅鋗六世孙南昌尉梅福开始,到远公为止,皆有讳有字。远公的父亲被记录为之概,远公的儿子则有简、超、章三位。其中的梅超,根据墓志记载为梅远的父亲,而家谱却把梅超记作梅远的儿子。这种颠倒父子关系的错误进一步说明了家谱的谬误。

三是梅远本人的生平。按墓志铭,从梅超、梅远、梅邈三代皆没有做官,梅邈是父以子贵,赠刑部侍郎,这仅仅是荣誉,而非官职。但是家谱却将远公说成是宣城梅氏的始迁祖,建构了远公从吴兴迁宣为宣州掾,充实了远公的生卒年、配偶姓氏,并写下两首诗迁居草的史事,之后又有周显德五年的远公墓碑的出土。其中,远公为宣州掾的记载,是在北宋元丰年间 ,从吴兴迁宣、生卒年、诗词则迟至宋末至明代,最后墓碑的出现则在清雍正时期 。这些建构是在梅氏发迹后逐渐叠加的,所有这一切建构使得远公的形象从一个没有任何事迹可以称道的普通人,转化成一个隐居业儒的文化吏员的形象,从而为自己的家族增添了文化基因。

四是宋代梅氏人物的生卒年问题。梅尧臣嫡母束氏的生卒年,家谱记载为显德戊午(958)至天禧丁巳(1017),其实,束氏于皇祐五年(1053)秋卒于京城开封,享年九十,梅尧臣扶柩归葬。而张氏则病故于梅尧臣之后。家谱这样做的原因是将梅尧臣当做束氏之子,张氏作为束氏死后梅让的继妻。而实际情况应该是束氏无出,梅让四十岁才纳妾张氏,梅尧臣五兄弟皆张氏所出。

对于梅尧臣兄弟年龄,朱东润先生提出质疑,夏建圩先生作了分析,认为梅询次子宝臣的年龄,家谱和梅询年谱的记载都不可信。再以梅尧臣三弟梅正臣为例,宋代杨杰《故朝奉郎守殿中丞梅君墓志铭》中记载“元丰五年(1082)中元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九。先娶卫氏,再娶王氏,得辅君之道。男子二人,长曰宰,任承事郎,知江宁府江宁县事,次曰众,累举进士,有司优第其文。女子五人。以元丰六年正月丙午葬于宣城县长安乡惠照之东原。”而《宛陵梅氏宗谱》卷二十一中,清初梅枝凤撰写的《殿丞宛溪公传》对于梅正臣生平的记载与墓志铭相比,官宦履历事迹相近,葬地玉山惠照寺侧也与墓志铭吻合,但生卒年记载家谱为景德甲辰(1004)至熙宁七年(1074)十月,配偶家谱记载为赵氏,这两项与墓志铭严重不符,且没有其子女孙辈的记载。这些出入反映了家谱编纂者在编纂家谱时掌握的宋代文献资料非常匮乏,主要是根据家族本身的记述以及代代相传的口述,因此产生了错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宣城梅氏家谱的编修时代应该远远迟于北宋,因为距离梅询、梅尧臣的年代很远,许多资料无可稽考,但为了团结家族成员、延续家族文脉的需要,重新建构了许多史事。要了解这一过程就要对梅氏家谱编纂的年代进行考证。

(作者宣城市文物所副所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摘要:宣城梅氏是江南文化昌盛的世家大族,有宛陵梅氏和文峰梅氏两大支系。两大支系直至明初方有比较完善的谱牒,谱牒中关于族源和先贤人物的记载与宋代诗文记载存在较大出入。本文试图还原宣城梅氏谱系建构的过程,从中可以窥见出明清时期家族、名人、官府等各因素对家族谱牒构建的影响。

关键词: 宣城梅氏 家族谱系 建构 认同 话语权

宛陵梅氏宗谱的编纂与家族的整合

至和二年(1055),梅尧臣在宣城城南的双羊山营建了会庆堂,供奉父亲叔父的排位和画像,成为日后宣城梅氏共同的祖祠。作为供奉先人排位的祠堂,理应编有世系图,但因宋代的谱牒属于初创时期,梅氏的世系只是很简单的图谱,并非完整意义的宗谱。

现存《梅氏家谱》中年代较早的谱序除了前面已证明为伪作的欧序外,还有梅尧臣之孙梅俣绍兴三年(1133)写就的《梅氏世系图考序》 。这篇序读来也有问题,其中提到了始祖远,四传至中舍学士公,这就和墓志铭中所说的超生远,远生邈,邈生询有矛盾了,父子颠倒的谬误就在这里产生了。再看落款,绍兴三年癸丑南阳县尹裔孙俣谨叙。按家谱,梅俣(1056-1133)为梅尧臣长子梅增(1028-1093)之次子,北宋末南宋初人。县尹之官职为元代职官,宋代则称知县。初步推断这篇序应是元人伪作。

已知最早的宣城梅氏家谱应编修于元代。张师曾在编《梅尧臣年谱》时,得到了梅尧臣后裔梅奕芳、梅致和的帮助。在年谱前撰有“宛陵先生年谱家世”的小记,并附家谱挂线图。他在小记中写道“惟梅氏之先世远而谱不明,在殷纣时有封梅伯者,以国为氏,后遂泯泯。至汉将军鋗、南昌尉福,始克振于时,又久而宋有询,用大臣显真宗朝。于先生为叔父。及庆历嘉祐中,天下之言诗者以先生为宗,梅氏遂称著姓矣。今谱次其家世如左。”也就是在此谱中,梅远和梅超的父子关系被颠倒,其中缘由已不可知,最大的可能是梅氏谱图经过北宋至元两百余年的流传,字迹已漫漶缺损,而后代缺乏读书治史者,导致传抄错误。而此错误也随着后来的家谱续修一代代延续下来。

元代时,宣城梅氏家族已有很多分支,著名的有寓居于九曲河两岸的梅询后裔、寓居于城东的梅尧臣长子梅增后裔以及迁居水东的梅尧臣三子梅坰的后裔。此时,寓居于城西六十里章务里的梅禹臣后裔还不兴旺。因此,修谱话语权也掌握在墨庄望和善经望手中。善经望谱前已提及,墨庄望最早的谱序最早是宋开庆元年(1259)嗣孙文焕所撰,里面提到远公自吴兴官宣城,也出现了和善经望一样的错误。

宣城梅氏家族中有确凿证据的修谱行为发生在明代初年,墨庄望裔孙山西壶关主簿梅大任重修支谱。此次修谱,延请翰林学士杜敩作序,宁国府训导季惟馨作跋。杜敩和梅大任都在谱序中提到梅氏谱牒所受的灾害 。一是厄于乙亥兵火,当即南宋建炎四年四月,叛军戚方围城一事,当时,知州李光据守城池,虽未破城,但梅氏居住的东门外受到兵火摧残。二是厄于乙未兵火,即至正十五年蕲黄贼围攻城池,至正十六年,长枪军锁南班又攻陷城池的兵火。可见,梅氏谱牒在北宋草创后两次遭遇兵火浩劫,百不存一,凭借着后裔的口耳相传才流传下来,这也解释了早期谱牒谬误产生的原因。

明代洪武以后,宣城宛陵梅氏三望谱牒编次有序。到了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当时天下家族修谱已风靡一时,宣城宛陵梅氏为了振大宗族的需要,进行了联谱。参与联谱的是梅尧臣、梅辅臣、梅禹臣的后裔,也就是善经、墨庄、章务三望,三望居地分散,派系众多,如善经望有玉山、官庄、干里、溪上、下族等房,墨庄望有推府、解元、判簿、郡守、报公、千兵等房,章务望有河沿、港园、河东、西河、严桥、永济、柘坞等房。各支房散居县境东西各数十里,相互联系较少,因而出现了来历不明而冒附三望的梅氏。为此,万历年间的主谱者对各支系进行了厘定,认为双桥土桥湾冒附善经,茗坞冲、桃花源、九子冈三地冒附墨庄,将他们芟除在外。而善经望的坰公支到康熙己巳也开始参与三望合谱。

除了修谱联谱活动外,宣城宛陵梅氏宗族还开始了修总祠、争祖业等敦宗睦族的活动,建立自己的宗族自信,并获得了地方官的认可。

一是重修会庆堂,诉讼夺祖业。

会庆堂是梅尧臣主持修建,供奉梅氏祖像,是宛陵梅氏的圣地。南宋时,知府刘震孙因景仰先贤,对破败的木主进行更换,对破败的画像进行重绘。知府文天祥又对建筑进行了重修。元代,会庆堂为柏山寺侵占,梅氏子孙无力恢复,直到明弘治年间,知府范吉来宣,崇尚梅氏,为复其就业,重建会庆堂,并在旁建亭,榜之曰“景梅”。知府为梅氏出头,弘扬先贤,并由此获得重文重教的政绩,宗族通过诉讼,取得了祖产,凝聚了族缘,壮大了地方实力。寺庙输掉了诉讼,并主动承担管理梅氏祖业的职责,则反映了从儒释之争和儒释合流。

此后,因梅氏各支居地距离总祠较远,而柏山寺因有地利之便,不断有寺僧在柏山盗砍树木,侵占滋事,梅氏三望与柏山寺的官司不断,如正德七年寺僧文宥盗砍都官冢木一案、万历四十一年,僧本谏如佳伐冢木、毁宗祠、灭碑文、损奖扁一案、乾隆二十三年,僧宝岩在祠前寺东折墙开门侵占祠基一案等 。为进一步宣誓对柏山祖产的继承,道光十六年九日二十四日,宛陵梅氏三望将祖遗吉穴分为九块,每望抓阄得三份在此埋葬先祖 :“开葬九穴,穴价不等,各望得三穴,拈阄而定,照议出钱,不得另生他议,俾日后盛德之家,永享无穷之庆,亦不负我梅氏之美事也。”于是三望在此立下了九个尺寸一样的墓碑,到清末太平战乱后,会庆堂等被毁,这九个墓碑仍存。于是新来此地的江北移民呼此地为九同碑。

柏山都官墓、会庆堂重修情况一览表

二是重印先贤典籍。

明正統四年(1439)袁旭宣城刊本

梅枝凤是梅尧臣三十世孙,受业于宣城大儒沈寿民,与宣城籍名人施闰章、梅清等相友善。康熙二十八年,他曾主持宛陵梅氏三望合修宗谱,承担部分家传的撰写。康熙二十五年,江南学政李文江檄征《宛陵诗集》,《宛陵诗集》是北宋梅尧臣的诗文集,初由其妻侄谢景初编次,后由宋绩臣增补,绍兴十年、嘉定十六年两度刊刻,明正统四年,宁国知府袁旭重刻。明刻版一直藏于府治正心楼,因顺治中楼圮版折,多有损坏朽烂者,共缺板百十余页。梅枝凤得知这一情况后,命子梅历将家藏的《宛陵诗集》一部献与官府。梅枝凤认为“盖版藏府治,旋修旋缺,曷若归先公会庆堂之为得耶?乡邦之信徒,不若子孙之世守,府库之珍藏,不若祠庙之奉为宗器也。” 知府王国柱以为梅氏的意见合理,于是命儒学会同工房将府藏宛陵诗集雕版清点,共计四百三十八块交付梅历重修补缺,永贮梅氏总祠会庆堂中。通过此事,官府征集文献的需求和家族弘扬祖先的情感得到了共赢。

(作者宣城市文物所副所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摘要:宣城梅氏是江南文化昌盛的世家大族,有宛陵梅氏和文峰梅氏两大支系。两大支系直至明初方有比较完善的谱牒,谱牒中关于族源和先贤人物的记载与宋代诗文记载存在较大出入。本文试图还原宣城梅氏谱系建构的过程,从中可以窥见出明清时期家族、名人、官府等各因素对家族谱牒构建的影响。

关键词: 宣城梅氏 家族谱系 建构 认同 话语权

文峰梅氏的异军突起和家谱的建构

文峰梅氏是世居于宁国府宣城县千秋乡柏枧山的一支梅氏。这一支梅氏在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兴盛,其科第兴盛在宣城县诸家族中首屈一指,一直延续至清乾隆时期才逐步衰落。根据地方文献资料《宣城梅氏》统计,自嘉靖至嘉庆二百年间,该家族共出进士10人,武进士1人,举人30人,武举人5人,七品以上为宦者35人。著名的有嘉靖二十年首位进士梅守德,一门三进士,兄弟四举人的守相、守极、守峻、守和。狂士梅守箕,藏书家梅鼎祚、字汇编纂者梅膺祚、画家梅清、梅庚,数学家梅文鼎、名臣梅鋗、榜眼梅立本等等。他们在文学、戏曲、书画、天文历法等领域的杰出成就为世人所推重,呈现出宣城梅花遍地开之盛况。而同时期的宛陵梅氏在经过宋代短暂辉煌,出过五名进士之后,到了明清时期,仅有举人3人,武进士、武举人各1人,七品以上为宦者12人。其科第远远落后于文峰梅氏,因此在继承梅氏先贤传统的话语权上也落后了。
明清文峰梅氏科第表

但是,文峰梅氏家族的谱牒纂修比较晚,有据可考的历史只能追溯到南宋时期的太七公。据家谱记载,因宋明两遘兵燹而煨烬,只留下宗图一帙,是明洪武时期清四公手录,到嘉靖年间才编撰成谱。所以太七公之前世系散佚无存、不可详考,其后则条分缕析、胪列靡遗,祠祀、爵里、训规、文翰、墓域等方面都详细备述。

关于始祖太七公的来历,嘉靖年间主修者梅守德认为,太七公为梅询从兄梅诚(字克明)之后,而万历年间主修者梅守峻则认为,太七公为梅尧臣第五子梅坦。两种见解都收录在文峰梅氏族谱当中 。

梅诚,家谱记载为梅询从兄,生三子良臣、王臣、表臣。梅询和梅尧臣诗集中都不见记载,其子良臣,梅尧臣有《送弟良臣归宣城》一诗。梅坦即梅尧臣幼子龟儿,梅尧臣之孙梅俣《梅氏世系图考序》中说:“季尚幼小,字龟儿,以母兄刁节时为殿前统班、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未有子,请留龟儿居汴京,弱冠即登第,历黄州颖顺军、监麻城茶场,卒葬城西龟峰山。新修《麻城梅氏谱》也说“公字益平,初名玺,生前夕考梦道士授黄龟一枚,又名龟儿,号龟峰,行六一。1058年3月8日生于汴京。三岁,考殁于汴京,母刁氏将南归,舅刁节以无子侍养,乞留龟儿。登第京师入玉墀,授秘书省校书郎,改颖顺军推官,监黄州麻城茶场。1088年9月报迁大理寺丞,次日即捐宾客殁于麻城。1089年2月1日葬麻城西山(今龟峰山)。”梅坦一支定居麻城,子孙繁盛,历有显著,当为史实。而梅守峻认为文峰梅氏为尧臣幼子梅坦之后,疑有攀附之嫌。

可能是因为宛陵梅氏后裔的反对,作为同县的另一支梅氏,大部分人还是认同梅守德建构的梅诚后裔的说法,梅鼎祚在答其叔梅守心文中提到:“宗谱之修四十余年,而老叔一旦有其举之,甚幸甚幸,辱命属鼎祚更为一目。夫族有谱犹国有史,文有体裁,事有义例,何止一目而已。修谱工费去春鼎祚即已付主者,但乐观其成耳。尊翰谆谆娓娓,似谓先君误,不认都官之子秘书公为祖,而鼎祚不忍显其父之非,因不预其事,是尚以鼎祚为孝也。” 可见在对于始祖考证上,梅鼎祚为了不让家族内部因此事产生过多争执,没有公开反对守峻的观点,故在纂修家谱时并未多言。他说:“自之慨公传四世为诚公,尚书公询从弟也。家世鼎盛,公独不仕,游柏枧乐其山水,因赋柏枧以见志。” 虽梅鼎祚没有直接表明,但坦言梅诚曾游柏枧山而怡然自得,而且紧接着便是对家族世系的概述,这或有暗指其为梅诚之后的意思。

清代古文家,文峰梅氏裔孙梅曾亮亦说“当隋之季,梅氏有知岩者以乡兵保障宣州,抑止锋锐,不务与群雄角逐,以待天下清,完土纳境,自归唐室,使其民终始不罹兵革,盖有功于宣甚大,其子孙宜光启繁衍以食其报。而梅氏始祖远公或传言来自吴中,又以为来自新安,则未知知岩之后之迁于新安欤?抑因梅福之隐吴门而附会以吴中欤?然年系疏远,不可谱。其可谱者远公,后数传至宋嘉泰而分为二,其一先居九溪河,别为一支,当北宋时为盛,最著者学士询及从子圣俞,其一自郡城东迁,居柏枧山之山口村,则吾谱之始迁祖太七公也。” 梅曾亮认为梅氏始祖远公来自吴兴很可能是传言或者附会,而隋末保障乡土的将军梅知岩则可能是梅氏的先祖,但因世系遥远,无法上溯。文峰梅氏始迁祖太七公其迁居柏枧山当在南宋嘉泰(1201-1204)年间。

文峰梅氏的科第兴盛,其家族名人得以与当时知名官员和学者交往,借他们的文章,确凿了与北宋梅询和梅尧臣的关系,如明礼部尚书李廷机为梅继善所写的墓志铭中说:“按状,梅自五代时有祖曰远掾宣城,遂家焉。其居文脊山,则自宋尚书询之弟诚始。” 明太常寺少卿周怡为梅继先作传时也言“宋尚书询从弟诚之后” 。清礼部尚书黄钺在《文峰梅氏宗谱序》中说太七公为梅尧臣从侄孙。桐城派创始人方苞与梅文鼎交好,有云:“梅氏自北宋家宛陵,征君之先与圣俞同祖别支,世有闻人。”文峰梅氏族人也谈及文峰梅与宛陵梅属同祖别支,非梅尧臣之后。对于文峰梅氏的这种做法,宛陵梅氏并没有表态,但在会庆堂祭祀和柏山祖业问题上却从未让文峰梅氏参与,这反映了两支梅氏的分野。

综上所述,文峰梅氏自认为是宛陵梅氏始祖远公的后裔,但实际历史只能上溯到南宋时期的太七公。明清两代盛极一时的文峰梅氏因其发达的科第,得以与社会贤达名流交往,其构建的谱系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因此控制了话语权,并成功融入了自北宋以来梅氏文化昌盛的大系统中。

宛陵梅氏和文峰梅氏的认同和交往

宛陵梅氏和文峰梅氏是明清宣城县境内最具代表性的两支梅氏,他们认可的共同始祖是五代时期的梅远,但是却一直独立修谱。作为梅氏总祠的会庆堂和柏山祖业也只有宛陵梅氏三望在主持祭祀、祠产和修缮事宜,文峰梅氏一直未能参与其中。

但文峰梅氏始终以家族文化圣地的姿态看待柏山等文化遗迹。如梅守德写有《会庆堂歌》,梅鼎祚写有《柏山寺读景梅亭碑》,都抒发了自己对梅氏先贤的景仰之情。梅清在《宣城二十四景图册》中,绘有柏山、景梅亭、惠照寺等梅氏早期遗址的画。并有题画小记,如“玉山,俗误称土山,突起拳屈,古木丛蔚,中有惠照寺。先人圣俞叔侄皆读书于此。元张浚明诗,春风跨马银鞍稳,夜月骑牛铁笛闲。谓先尚书公询也。”“南郭双羊路,梅华覆古亭,空空谁复倚,溪外一峰青。景梅亭在双羊山下,先都官墓侧。建以人不以花也。

梅清还编有《梅氏诗略》六卷,其中卷一前半部分收录了北宋时期梅氏远祖梅远、梅询、梅尧臣的诗作47首。其后则收录了明嘉靖至康熙年间文峰梅氏文人105人诗作800余首,而同时期宛陵梅氏文人诗却不予收录,这说明了《梅氏诗略》只是文峰梅氏一族的诗略,基于对宋代宣城梅氏先贤的景仰,文峰梅氏认为自己家族的文化渊源来源于宋代梅氏先贤的传承。

宛陵梅氏作为梅询、梅让和梅尧臣的后裔,一向以宣城梅氏直系后裔自居,对于本地其他的梅氏家族则采取鄙夷的态度。像前文已提及的双桥土山湾、茗坞冲、桃花园、九子冈四地的梅氏谱牒,就被三望的主谱者所芟锄。特别是对于水东中洲梅氏,宛陵梅氏认为他们“本南唐知岩之后,伊族先远墓碑奉我尚书为始祖,近得吾族谱牒复冒都官之后,此固人所切齿。”出现冒附的原因是“流传既久,不肖者委之质库,甚至婪贪射利,以致鱼目混淆。实吾族败类自殄厥宗,为害不浅。”

其实,宋代以来,宣城的梅氏分支很多。梅鼎祚说“盖今寓内之梅氏,唯宣城最蕃,宣城凡六七宗,并祖五代时宣城掾远。” 清乾隆宣城教谕章廷釪在《宛陵梅氏三望族谱合编序》中说,自梅远以后“传五世有十六望,其后支分派衍,散处宣之四郊,而三望特著”。三望以外的梅氏分支因为意见不统一,所以不能整合在一起,在一起合谱的仅有三望。“迄今岁久,佥谋重修,而意见参差,不能合其一合,而至今不分者,惟三望。”他更进一步说明三望仅指一起合谱而言。“宣之学有乡贤祠,梅氏祀乡贤者十有一人,则梅氏可称望者,原不止三。三望者,以合谱而言尔。”作为本县教谕,章氏的观点比较公允,宣城梅氏支派众多,在宋代就有十六望,相互分歧很大。宛陵梅氏三望只是梅氏家族中在一起合谱、且较为著名的三个分支。章氏提到的宣城县学乡贤祠中供奉的梅氏乡贤十一人,分别是是宋翰林学士梅询、都官梅尧臣,明参政梅守德、州判梅继儒、赠主事梅继善,乡进士梅历祚、布政使梅守和、贡士梅鼎祚、主簿梅储祚、左都御史梅鋗、赠左都御史征士梅文鼎。这十一人,除了梅询、梅尧臣为宛陵梅氏先祖外,其余九人全部是明清时期的文峰梅氏家族成员,可见文峰梅氏在地方的影响程度。

正因为文峰梅氏的影响力,宛陵梅氏不能像对中洲梅氏这样的小家族,在公开场合下对其族源产生质疑,也没有阻止文峰梅氏成员对柏山会庆堂和景梅亭的瞻仰,两个家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也比较频繁。但因在族源上存在分歧,不能排上辈分,所以这两支梅氏相互交往时,往往称对方为世兄,宗兄,或直接称对方的字号,而不称兄、叔、伯、叔祖、年侄、侄孙这些反映辈分的称谓。

如文峰梅氏第一位进士梅守德与宛陵梅氏善经望的处士梅穗有交往,为他写有寿序 ,其子梅鼎祚亦为梅穗撰写墓志铭 。梅鼎祚还与墨庄望的举人梅一科有交往,称其为子登兄 ,为梅敦仁写有祭文,直接称其字。梅清与善经望梅枝凤、墨庄望梅直均交往密切,梅清晚年邀请梅枝凤为其《老狂集》作序,说“兄弟之好自幼至老,何独无一言乎?”而梅枝凤则说“愚山捐宾客,余哭之泪尽,独与瞿山老而愈亲” 。梅清为梅直作画并题诗《寄家木山》。梅直为梅清诗画作小引,亦直接称瞿山。但同属宛陵梅氏的梅直则称梅枝凤为八叔,有诗《新正怀子翔八叔》,《独坐奉怀东渚八叔》为证。以上这些现象均反映了文峰梅氏与宛陵梅氏的族属分歧。

   小  结   

宣城梅氏是宣城的著姓望族,从北宋梅询、梅尧臣开始,宣城梅氏名人辈出,也由此开始了家族历史的溯源。但是家谱以梅远作为始迁祖,值得商榷。从已知的文献分析,宣城梅氏的起源应该早于梅远。宋代以后,随着宣城梅氏的持续兴盛,外地一些梅氏也渐渐攀附宣城梅氏,开始了族谱的构建,形成了天下梅氏以宣城为宗的奇特现象。

明代,梅让、梅询后代的宛陵梅氏影响力渐微,而旁支的文峰梅氏则异常兴盛,文峰梅氏虽然只能上溯至太七公,但仍以梅远为始祖,这反映了文化的认同高于血缘的认同。梅氏通过修宗祠、复祖产、续宗谱已达到敦宗睦族,扩大宗族影响的效果。这期间,地方官员积极支持,推崇先贤,以期地方文风昌盛,从而推波助澜的使梅氏成为当之无愧的宣城首姓。而文峰梅氏的异军突起,更是扩大了梅氏在全国的影响和知名度,使得宣城梅氏的声明家喻户晓,也使得外地的多支梅氏以攀附宣城梅氏为荣。多种因素的互相影响,共同形成了“宣城梅氏遍地开,梅氏以宣城为最”的盛况。

(作者系宣城市文物所副所长,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宣城梅氏家族谱系的建构与认同——家族、名人、官府及话语权的共同影响(下)
《宣城梅氏》前言
族谱、宗谱、家谱、支谱有什么区别?可别用错了!
原来家谱、族谱、宗谱有这样的区别!可别搞错了
河北丰润浭阳派刘氏寻根纪实
中国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