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芜湖,芜湖!”之历史渊源
原创 知行皖南 知行皖南 6天前



三个阶段的中心

在皖南这片土地上,如果简单划分出三个阶段的中心,那么:

秦汉到北宋的文化和政治的中心,是宣城
南宋到明清的文化和财富的中心,是徽州
晚清到现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应是芜湖

这条脉络,也是中国文化和经济从北到南,从中原到江南,从农业文明到商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发展的脉络所在。

同样也是一部流民迁徙史,一部战争史,一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

历史上的芜湖长期以县建制,未曾做过州府治所

明清,芜湖作为皖南的商贸集散中心对外贸易窗口,清末拥有着皖南最高的政经地位和人气,对皖南大半部地域都形成过重要影响。

这些奠定了芜湖如今在皖南的地位。

这是为什么?我们回看下历史,回顾芜湖一路以来的历史渊源

1.吴国重邑,区域中心



芜湖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城遗址,要始于南陵牯牛山城址。

这一处西周到春秋时候的古城址,距今有3000多年。位于南陵县籍山镇先进村。

现代有学者提出观点,认为牯牛山城址就是春秋芜湖城最早的城址所在,并且有可能就是商周时期最早的吴国国都,理由有三:

首先,史书记载关于吴国早期国都语焉不详,这是迄今华东地区发现的最大的商周时代古城址

其次,古城址以西约20千米是大工山古铜矿遗址。铜矿在商周时期为各国必争的资源,当时已开发冶炼。

最后,牯牛山西南约1千米为千峰山土墩墓群。这是一处古吴越族墓葬,规模宏大,形制完整。


以上,牯牛山古城城址应为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故名“鸠兹”、依水建城

在“芜湖”作为地域名称出现之前的春秋时期,这块土地的原名叫鸠兹。鸠兹邑管辖区域据说是包含江南江北的很大一块区域。

鸠兹邑的城址,并不在现在的芜湖市区位置。到底位于何处?尚无定论,史书记载在在县东四十里,目前普遍认可古鸠兹邑城即水阳江边花桥镇楚王城原址上。

后续的考古过程中,在现今芜湖市区赭山南麓脚下发现汉代古墓群,并出土了大量的陪葬文物。所以至少在汉代,现今芜湖市区位置已经住有一定数量人口,芜湖城此时应或已迁移至青弋江畔。

无论是现今的芜湖市,还是历史上的牯牛山古城、春秋鸠兹邑和西汉芜湖城,这一块土地上的人民都是簇水而居,依水建城


3.立县西汉、郡属丹阳


“无湖”(芜湖)作为县级行政名称,始见于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刘彻,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从后代给他的谥号“武帝”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在他治内,有几件标志性的事情,对后世的中国影响巨大。

第一件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
因为刘彻,儒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思想。也才有了今天涵盖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儒家文化圈。

第二件事,远交近攻,打击匈奴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打击匈奴,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震慑了游牧民族,二是,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做了铺垫。

第三件事,首开丝绸之路,打开对中亚乃至欧洲交流的大门。

这三件事,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巨大,也一直影响到今天。当今的很多国策,都参照了汉武帝的改革方略。我们今天讲的“一带一路”,还得感谢这位先祖皇帝奠定的基础。


汉武帝时期,在经过“文景之治”等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之后,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一个典型的标志就是郡县数量的扩大。
             

4.衣冠南渡、侨立襄垣


若中原贵族的第一次南迁始于周泰伯奔吴,是王室争斗将中原的文明首次带来江南地区,那么西晋的八王之乱导致的五胡乱华,则是源于民族矛盾的危机。

不幸的是好不容易统一的王朝,再次陷入内乱;所幸的是,江南地区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

汉族士民纷纷南渡避难,今山西省上党地区襄垣等县的士民迁到芜湖一带定居。为了安置侨民,东晋义熙九年(413年),撤销芜湖县,改为襄垣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无序,州郡泛滥,至隋代,天下再次一统。

为便于管理,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于是襄垣县合并于当涂县,芜湖成为当涂县属镇。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此前,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都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然而,盛唐而后的“安史之乱”,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五代十国的南唐,建都南京,又一次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和文明,数十年的稳定发展,兴修水利,重视农桑,使江南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位于京畿位置的芜湖,南唐开元年间(937年-942年),恢复县建制。

自此以后,芜湖县制再未中断。

5.两宋漕运、经济南移


北宋,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最高峰,南宋迁都杭州之后,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中心正式转移至了南方。

以芜湖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城市,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造船技术发达,长江航运相较以前更加繁荣。

二,都城开封位于平原之上,黄河的支流汴河之滨。沟通沿江与沿淮、黄河流域的内河漕运业随之兴起,盐丝、木材、茶叶、大米等南方物产可以畅通至北方。

三,随着人口增长,江南地区大力开垦圩区,围湖造田。承载人口的能力进一步增加。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冶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芜湖进一步发展成为皖南山区、巢湖地区以及淮河流域的米粮、食盐、木材、钢铁和多种手工业品、农副产品的物资集散地。完成了由军事功能手工业、商业贸易中心城市的转型。

虽然南方的经济日趋活跃,但是长江流域的贸易,却始终是内陆的贸易。

后续当政的皇帝有意无意的忽视海洋,这不免是一种自大的心理在作祟。

这种自大而封闭的心理,一直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开始,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然后短暂的宣扬了国威之后,迎来的却是统治者全面的海禁政策。


马可波罗写了一本《西行漫记》,把杭州描绘成梦中的迷幻城市。

西方人第一次全面认识了这个遥远神秘的东方国家。

而对于某些把宣教和征讨当成是天职的欧洲人,这样富庶的国家,未来不啻为是福遗子孙的案上肥肉

6.晚清开埠、走出先锋


晚清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这国门打开的彻底,再也关不上了。

国祚垂危,民族存亡之际,先是开放沿海通商口岸,继而开放沿江口岸。

依托滨江和青弋江内河航运的区位,芜湖彻底释放了在商业上的价值优势。

四大米市、通商口岸、租界的建设和开发、外国资本的涌入... ...”,以及随之而来的教堂、酒吧、银行、西医院,教会学校、洋货以及洋化的观念
这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深深的影响了芜湖的城市内核。也激荡了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的心。


所以,预料之中,民国之后,芜湖走出了安徽最早的一批先锋式的人物:
“陈独秀、王稼祥、王步文、戴安澜、高雨罕、刘希平、阿英、黄伟禄、王莹、张玉良... ...”

用现在的话说,自此以后,接触的圈子不一样,见的世面不一样。再也回不去了。

芜湖也突破了县的格局,成为“芜湖道”所在,统辖整个皖南,俨然皖南的核心和代表。

7.皖南复兴、芜湖使命


“半城山,半城水。古塔飘晚钟,长桥沐朝晖... ...。”

自民国到现今这百年的时间,芜湖的发展经历过起伏,但几乎未再掉过队,后续的每一个节拍也都踩在点上。

建国后,虽错失省会之争,但芜湖一直是安徽皖南最重要的城市,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的轻重工业门类齐全。

90年代皖江开发的东风,给了芜马铜等皖江城市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随着长江大桥的开通,华东二通道的畅通,使水运衰落的影响,得到补足和加强,芜湖自此打通了与中原腹地的陆路交通管道。
        
凭借着过往商贸集散中心的优势,和富余的城市基础。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是开放自由的城市精神。

这次经济转移获益最大的就是芜湖。芜湖也逐渐上升并稳固成为安徽的“次中心”


2011年合并无为,开发江北,构建横跨长江两岸的滨江大城市,是芜湖发展史上又一项跨时代的举措。

从固有的格局走出来,拥抱省会经济圈,合作共赢。芜湖的江淮融合,更加的深入和现实。

今日的芜湖,是安徽着力打造的副中心城市,皖南市区人口、市域面积最大的城市;是GDP排名第一的城市,也是皖南工业门类最为齐全,各项城市配套基础最为雄厚的城市。

如今,正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芜湖应有承担起带动皖南整体发展的使命和抱负。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

历史上,芜湖兴,皖南不会差。反之亦然。

期待在以芜湖为领头羊的带领下,皖南的整体复兴早日到来。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扫黄”之旅看哪里 皖南油菜花开成海
《水经注》里的中江
芜湖城的风水解读--古代芜湖城选址和建设
安徽第二城,究竟如何“起飞飞飞飞飞飞”?
安徽第二大城市,为何会有5个市辖区,比合肥还多一个
58年伟人视察安徽,有人提议把省会迁出合肥,毛主席是如何回应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