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后知青时代的学习

       
八十年代初,常州蔬菜公司举办初中文化补习班,参加者大都是从农村回到城市的知青。知青者,名为初中生,由于当年没有系统学习完毕,十年后回到城市,早把“知识”还给了老师,称作“知识青年”,实在惭愧,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从农村回到城市,分配在一家小工厂当锅炉工,感到很满足,总算回到了家乡,从农村人转化为城里人,虽说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不如人意,但比起农村的艰辛好了许多。厂里共有5人参加学习,都是回城知青,班里同学也是知青居多。

 同学间有卖菜、卖豆制品、卖肉的……。所在菜场有正素巷、小河沿、天宁、青果巷(当时好像称作向阳路菜场)、留芳路、青山桥、府东巷、中山门等菜场。工厂方面主要来自酱品厂、中华厂、豆制品工场等。这些同学年龄偏大,有的女同学已有孩子,但大家还是克服困难,坚持学习,都很珍惜回城后比较正规的一次学习机会。这些卖菜姑娘、豆腐西施……,早晨4、5点钟就要赶到菜场做“早市”,下午再参加学习,确是很辛劳的。

  我在厂里烧锅炉,是二班制,如要学习就会影响工作,使我很纠结。但师傅对我很关心,下班时间未到,师傅就会催促我快点洗澡,早点回去,准备上课。上中班,师傅就会叫我下课后再去上班,我很感激师傅对我学习的关心,上班时就会更出力的工作,弥补早走晚到劳累师傅的歉意。但这也不是一天、二天之事,后来我就主动调换为拖煤工,每天早晨天不亮,到厂里把煤场的煤拖到锅炉间,每天约为20多车,工作累但时间短,2 个小时就能完成。换了拖煤工作,我也失去了锅炉工的中班费、营养费等(当时工资低,这些钱也是相当可观的),但为了学习我心甘情愿。

 留芳路菜场陈姓女同学担任班长(其代表菜场),我是副职(代表工厂)。我把“工人阶级”作风引入班里,给长期同顾客打交道,善于“生意经”的菜场同学(当时还是计划经济,物资紧张,菜场营业员是很“吃香”的),带去了憨厚、清新的处事方式。同学中“知青”居多,相互理解支持也多,虽是乏味的学习,却也曾有学习之余的一丝快乐。

 两门课程——语文和数学,上课的两位老师都已年过50岁的老教师,经验丰富、非常关心我们“迟来”的学习,我们确实也学习到知识。语文老师冯敏,是资深教育家,他曾主持编写成语大字典,教学认真。陈佩秋老师教数学,她像长辈一样谆谆教导我们,我曾到她前后北岸的老宅里探望过她。还有公司教育科的贺老师等,都给我们学习予以帮助。

 临近毕业,大家想在一起拍张合影照,我化61元钱购买了家乡产的红梅牌120照相机。举行毕业那一天,我“充老相”的担当了摄影师,第一次拍摄集体照,拍摄技术很差,但是这张30多年前(1981年)的简陋黑白相片留下了同学青春、留下了温馨回忆、留下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烙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次学习后,我和陈班长乘热搏击,又成为另一层次学习的同班同学。这次初中文化补习的实践,使我尝到了边工作边学习的甜头,这种半工半读的形式,非常适合我们曾经失去学习机会的知青一代,也是一种“事半功倍”弥补以前文化知识荒芜的途径。从此,我踏上了边工作边学习的航程,在学习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动力,增强自身的“实力”和信心,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的两次打工经历
我的青春年华(5.2)
他69年下乡插队,回城后失业下岗,和老婆一起创业,如今攒下千万身家
戴梅英|春雨淅沥润江南——青年篇(四)
一个老知青下乡种田当农民后又当煤黑子风雨坎坷的经历
[知青岁月]王晓玲的散文《那些年那些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