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会专辑 | 徐启建:“天、地、人、和”是校长的入门课程!


编者按:

 

从开始的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编辑,到后来的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主编、校长周刊主编,十几年来,徐启建一直在跟校长这个群体、跟教育改革这件事打交道。

 

最早采访并整版报道的山东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从默默无闻现在已经成了新世纪以来教育改革的典型剪影;他连续主持一年多的“我们是否抛弃了陶行知”大讨论,让陶行知教育思想由冷重新变得火热;他采访报道的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广为应用的基础理论之一……虽然做着利好教育的事,但徐启建却一直认为自己依旧是个读书写作的“文化人”。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张照片成为了徐启建从“文化人”到“教育人”转变的契机。在这张照片上,一个用帐篷临时搭建的校长办公室,里面空荡荡的,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是校长用麻线自己装订的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而校长周刊的每个版面上都写着密密麻麻的心得体会……

 

这张照片给了徐启建很大的触动,同时也坚定了徐启建转向“教育人”的决心。实现了从文化人到教育人的转变后,徐启建非常投入地开始了他的学校研究。他认为,学校是教育的基本单元,既有宏观层面的理念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实践问题,是教育真正承上启下、顶天立地的部分。于是他提出了“天”“地”“人”“和”——校长的入门课程。

 

今日,徐启建在校长会专业学校改进计划大会上,做了“基础教育品质学校”年度报告,报告中徐启建详细地阐释了品质学校建设的“天”、“地”、“人”、“和”四个方面,以下是徐启建本次报告的详细内容,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对校长工作以及教育的深刻见解。


徐启建
校长会创始人。历任《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校长周刊主编,中国教育报刊人民教育家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院长,光明教育家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家杂志社副总编辑。致力于学校整体变革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教师发展研究。


高品质学校的秘密


校长入门课程其实也不复杂,‘天、地、人、和’,四个字其实就可以基本概括。‘天’是目标和价值系统,‘地’是落地实施系统,‘人’是谁来给你干,‘和’是你要怎么创造学校内、外有力的支持系统!

 

如果做校长,没有‘天地人和’这个基本面,尽管可能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校长,也可以说还是个外行,还没有入门!


 

“天”——办学理念体系:

你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学校?

 

“天”主要是说学校办学理念体系这个“目标和价值系统”。

 

同样是去火车站接人,但你接的到底是什么人?接很长时间没有回家的孩子是一种接法,接久别重逢的老友是一种接法,接出差归来的热恋情人又是一种接法,继续列下去,接债主、接客人……接不同的人,在去接人的路上,以及到达后的做法、准备的心情、调动的资源等等都是不一样的。

 

这其中的差异其实就是‘目标和价值系统’的差异。如果只有去火车站这么一个简单的行动目的,怎么能处理得好那么复杂的真实世界?!

 

但我们的学校却就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早期的学校办学理念是‘团结求实,努力创新’这一类的口号,近些年泛滥的则是‘为某某某奠基’、‘办人民满意的某某教育’。在这些空泛的口号背后呢?

 

你办学的优势到底是什么?你的核心教育价值观是什么?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具体、可描述的人?你要办成什么样具体、可描述的学校?你为之配套的“三风一训”是什么?具体指导实践体系的管理文化是什么?课程文化是什么?课堂文化是什么?教师文化是什么?学生文化是什么?环境文化是什么?

 

很多学校在这些‘目标、价值系统’具体要件的追问中,往往张目结舌,无法回答。也就是说大家只知道要办一个好学校,而这个‘好学校’其实很笼统,既没有根据学校的历史、地域、师资情况、生源情况等‘量体裁衣’,也没有具体地去阐述愿景,取舍核心教育价值观,并规划相关文化路径。

 

我们并不奢求每一个校长都像教育家那样,但你总得有个样子吧?!这个‘样子’第一个就是要目标清晰,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目标和价值系统——一套完整的办学理念及实践文化体系。“‘抬头看路,低头拉车’,如果一个校长只埋头做事,而不能看清路向,也许他确实是在往‘前’走,但这个‘前’真正是我们时代的教育前方吗?如果我们不够警醒,‘南辕北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池’,我们先哲描述的这些荒诞寓言,也许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实发生。


 

“地”——学校课程结构化建构:

你怎么落地实现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

 

“地”主要是说支持学校“目标和价值系统”的“落地实施系统”——课程体系。

 

再好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也需要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去实施。因此,学校课程系统的建构实际上就是学校教育目标的“落地实施系统”。

 

现在学校的课程意识已经普遍加强,很多学校除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开设了种类繁多的校本课程,甚至大家都在潜意识里去比谁开设的校本课程多。

 

校本课程开得多就好吗?学校开设课程比的不应该是数量,数量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大马拉小车”是偷懒、不负责任,但盲目开设“小马拉大车”也是不科学的。学校课程最应该比的是这些课程有没有围绕培养目标、办学目标,这些课程是碎片化的还是成体系的,这些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系统是怎么样的。

 

有很多学校开设了很多校本课程,但他们这些课程其实和他们学校的育人目标几乎没有什么关联。育人目标和学校课程是两张皮,这就很有问题了,没有课程的具体路径,你提出了那么多的培养目标怎么去实现呢?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一定是为了完成学校培养目标和育人目标的体系!

 

学校课程常见的第二个大问题是,课程开发与设计碎片化,不成体系。今天弄一个某某课程,明天弄个什么课程,最后堆在一起,看着很多,但其实又丢了很多重要东西。

 

这就像我们种一些花草,需要剪枝去叶,才能保持我们美化生活的需要或者多结果实的需要。如果任由其疯长,结果就成了一团乱草,起不到美化或结果的作用了。

 

学校课程成体系,结构化发展,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设计推敲好,我们心中的教育大厦用什么去构建,画好蓝图,尽管一项项落地的工期时间不一样,但最终一步步下来,始终是在构建我们心中的那个理想大厦。

 

这也很像我们装饰布置住房,今天看见一个沙发好看买了,明天看一个柜子漂亮买了,最后买来买去,钱花了不少,却发现放在一起并不好看。可这时,你已经把家具扔也不是,不扔也不是了。

 

关于学校课程的结构化、系统化设计,有很多“学问”,比如如何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实施,如何运用课程评价的杠杆去调配学校课程。这些都需要认真的思考、推敲、论证,而不是简单拍脑门能做的事。


 

“人”——青年教师培养:

抓住青年教师这个学校变革的“最大变量”

 

“人”主要是考虑学校变革的工作要由什么人来干。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大的从国家政策,小的到一个教师的三尺讲台,到处都充满了改革的气息。大家似乎都在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拼尽力气,而学校作为其中的真正承上启下的改革场所,更是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改革典型。

 

尽管收获了很多经验,但我们的教育改革还是不够尽如人意。在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理想的众多因素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问题。不管有多少想法,总是要人干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改革生力军,我们的改革进步肯定会举步维艰。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们当下的教师队伍,常见这几种形态:

 

一、老教师


这些老师确实已经沉淀了很多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往往让他们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应对自如。但也正是这些经验,让他们也非常容易沉迷于“过去”,凡是不符合“过去经验”的就常常被固执和草率地划为“不行”、“瞎搞”。这当然符合自然规律,人总是习惯在自己的经验圈圈里打转,能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毕竟是少数。但于教育教学的不断日新月异的创新,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因此,改革肯定不应该是让老教师做主力,而是应该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用经验作底,做保驾护航的工作。

 

二、壮年老师


这是一群已经工作了一定时间的老师,他们往往职业倦怠感明显,年轻时的激情已经消失,年老时的不惑还没有到来,好像被定在了十字路口,既可以往左走,又可以往右走。那么到底往哪走呢?这个群体,拥有惊人的力量,但是却存在一定的迷茫。他们中的大多数需要重新激发和唤醒,为教育的理想而奋斗。

 

三、新教师


最后一类是新教师、青年教师。他们充满了职业和人生的稚嫩,急需磨炼,但也充满了年轻的激情和改变世界的理想。他们急需人去引导,去帮助,有师傅“领进门”,有学校提供“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教育的改变,学校的崛起,首先就是要培养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青年教师群体无疑是建立这样一支队伍的最佳来源。怎么从‘手中无人’变‘人手十足’,其实一个最重要的关节点就是把青年教师这个学校变革的‘最大变量发动起来!

 

而他们一旦发动起来,观望的中间教师也成了往前走的中坚力量,不愿做的老教师也能成为护航者。一盘学校变革的棋就这么活了!

 

得青年者得天下,学校要变革,要实现品质提升,首先就要想尽办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把你的‘青年先锋队’先建立起来。这也是很多学校变革成功者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


 

“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品牌塑造:

怎么样在学校内外都聚集起强大的支持力量?

 

“和”主要是指学校的组织文化状态和品牌凝聚资源的能力。

 

学校办学的支持系统,有内外两个层面。对内要聚力,凝聚团队的力量,打造团队的力量。对外也是一样,要凝聚社会的力量,赢取更多的支持。这一内一外两股力量,往往也是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学校对内聚力的部分,一个窍门就是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现代中国社会,除了政治宗教信仰,读书无疑是大家最能接受的一种‘公共信仰’了,几乎没有人会否认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而在教育系统内大多数人更是把读书、学习当成了一个基本的习惯。

 

因此,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仅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形式——在形式上让大家团结一心形成合力,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内容——源源不断的教育智慧,这些智慧可以让学校不断改革创新,进而品质不断提升。

 

当然,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并不是一个口号或者意会就能做好的,它有它的很多技巧。这些年研究这方面学问的专家也有很多,像风靡一时的《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他就在2017年被我们邀请到深圳做了两天的报告和交流,讲他近年专为教育领域做的学习型组织研究,效果非常好。这几年非常畅销的图书《U型理论》,也是在讲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内容。

 

校长会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上一直很用心,推出过“草原读书节”、“全国聊书会”、“专题读书会”等各种读书类活动,也建立了一批读书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我们校长会内部尝到的‘甜头’,我们非常想把这种‘甜头’让更多的学校尝到。

 

有很多学校习惯“埋头做事”,“不声张”,这也是非常不好的倾向。

 

现代社会讲究的是开门办学,怎么开门办学?第一个就是要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声音传播出去,形成社会、社区对学校的品牌认知,而这种品牌认知将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办学中来,形成强有力的办学资源系统和支持系统。

 

如果没有品牌力量的介入,学校真的会慢慢形成一个办学的孤岛,‘闭门造车’的结果只能是一步步滑落出品质学校的行列。

 

当然,学校品牌怎么去构建,怎么去传播,这些也都需要认真的成体系的思考。体系构建好了,每抓住或策划一个‘关键性事件’,都将把学校品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强大的办学社会资源系统和支持系统也将在这些品牌构建中梯次形成!

 

“和”成天下,一内一外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品牌塑造,如果做到位,它必将会成为学校品质提升的保障性的两大利器!



责任编辑:蓝海黎



我们本次会议有一本重要福利送出

那就是由纯“干货”构成的

“品质学校建设案例专辑”




以上材料均可在现场

免费领取


不能来到现场的校长、老师

如果想获取电子版“案例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学校如何进行课程顶层设计
经得住这14个拷问,你的学校就真的好!
“新”学校,这几道题好好做!你做好了就是牛校长,学校做好了就是牛学校!
2020追寻更美好的教育
一所好学校的5个标准
一位校长这样分析校长课程领导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