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潯,難尋。情真夢長(上)

南潯鎮位於浙江省北部,湖州市東部,東與江蘇省震澤鎮、七都鎮毗鄰。位於北緯30°52’~30°53’,東經120°25’~120°26’。屬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平原,居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腹地。位於滬、寧、蘇、杭中心地帶,區域面積141.3平方公里,是湖州市南潯區政府的所在地。

南潯曾由南林和潯溪兩村組合而成,具有七千餘年悠久歷史,「南潯古鎮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桓栖阁客栈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宝善街栲栳湾33号

我們入住的客棧叫恆棲閣,門聯為:「瑞氣祥光照寶宅,福地吉星立安居。」

廳內掛一幅翠竹圖,楹聯為:「水能性澹為吾友,竹解心虛是我師。」抱柱聯:「禪茶吉言靜聽古樂,滿堂和悅神聚萬年」。橫批「人傑地靈」

房間佈局、環境佈置都透射出客棧主人的精明及修為。按照老闆娘的指引,開始了我的南潯古鎮之旅。

南潯古鎮位於湖州市南潯區,地處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處。明清時期為江南蠶絲名鎮,是一個人文資源充足、中西建築合璧的江南古鎮。景區佔地面積34.27平方公里,東界至宜園遺址東側起,西界至永安街起,南界自嘉業堂藏書樓及小蓮莊起,北界至百間樓。保護面積約一百六十八公頃,其中重點保護區面積88公頃。

古鎮以南市河、東市河、西市河、寶善河構成的十字河為骨架,其間又有許多河流縱橫交錯,街和民居沿河分布,隨河而走,以南東街、南西街為串聯,構成了十字型格局,街巷肌理完整,河道水系基本保存。十字河兩岸形成商業街道,既有傍水築宇、沿河成街的江南水鄉小鎮風貌,又有眾多高品質的私家大宅第和江南園林,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與大宅園林交相輝映的街區特色。

這座橋叫長髮橋。

在湖州老橋中,民國時期建造的水泥橋(民國西洋橋),目前知道的有以下五座,分別是:

南潯長髮橋,建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

南潯博成橋,建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南潯蘇魯橋,建於民國乙亥年,1935年;

南潯開濟橋,建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湖州苕梁橋,建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

長髮橋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百間樓社區栲栳灣東側。是湖州地區最早的水泥橋,整橋為鋼筋水泥結構,為三孔水泥橋。過長髮橋左轉就是南潯百間楼古民居建築群了。

這條河叫百間樓河。

【百間樓】

百間樓相傳明代禮部尚書董份歸隱南潯後,其孫子與南潯白華樓主嘉靖進士茅坤的孫女結親而建。因為迎接新娘的時候茅坤家嫌棄堂堂董尚書家裡的房子不夠寬敞,就遺媒人對董家人說,女方有100個陪嫁的婢女,你家太小住不下。老尚書說:不妨,我馬上造100間樓房,給你家每名婢女住一間。因此董家遂依河而建,立屋百餘間,故曰「百間樓」。

百間樓是江南一帶極為罕見的沿河民居群落。拍攝百間樓最好選擇是黃昏,看著溫和的光線將木柵欄的影子拖得老長,烏瓦粉牆也漸漸有了暖意,輕巧通透的券洞門組成的騎式長街里傳來了上班族歸來的腳步聲,各家的煤餅爐子擺到了河埠頭上,主婦們有的收著衣裳有的炒菜。無論是三疊式的封火牆還是拱形的過街券洞門、水柱廊檐、或是老百姓忙碌的身影,都在靜靜的河面留下了美麗的倒影。

景區共分三大區塊。第一塊是南潯旅遊景點富集區,張石銘故居、劉氏梯號等景點分布其中。第二塊是由小蓮莊、嘉業堂、文園等景點組成的中心景區。 第三塊是以東大街以東的張靜江故居和百間樓為主的東北區塊。

沿著百間樓河向右走去往東大街,經過索藤閣,有座小木桥。

「湖州一個城,不如南潯半個鎮」,正如現在的地理劃分,湖州為市,南潯為區,一個湖州居然抵不過半個南潯,這是怎樣的一個古鎮?

東大街原是南潯古鎮的第一商業街,街南即為市河,街兩側有五福樓、大慶樓、天雲樓、長興館、大陸旅館、「野荸薺」茶食南貨店等一大批百年老店。而「民國奇人」張靜江的故居(市文保單位)就坐落在街北,更令人流連的要數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其女眷家僕而建的百間樓(市文保單位)。百間樓沿河而建,即充分利用空間,又富於想象,顯得很有層次,她與不遠處的洪濟(市文保單位)、通津(市文保單位)二橋組成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風景。

走過這座廊橋,就來到了「民國奇人」張靜江故居。

張靜江故居,位於南潯鎮東大街108號。系其父張寶善於清光緒24年(1898年)年而建,南潯「四象」之一。張靜江故居保持清代傳統三進五間式古建築風格,一進有一廳五室,每進之間各有天開,每進一堂便遞高一級,俗稱步步高昇。整座建築為典型的江南豪門大宅風格,荷花池。廳堂門楣上面的雕花為門雕,全部用方磚雕刻,其「有容乃大」四字系周夢坡所書。2001年張氏建築群被列入中國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容乃大」尊德堂,「世守西銘」人事新

斑駁的牆,掉漆的門,眼前的石板路,原始古樸一如百年前的樣子,完全沒有破壞它原來的樣子。出張靜江故居,沿街道左行數百米有一片工地,是正在修復的東園和宜園。

東、宜園

東、宜園共佔地40余畝,計劃總投資6000萬元。東園,又名「綠繞山莊」,是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的私家花園,東園坐落於南潯東大街尊德堂宅第後由內園和外園組成。宜園是近代著名書畫鑒定家、收藏家龐元濟的私家園林、位於南潯鎮東柵。

南潯古鎮,與諸多江南古鎮一樣,具有典型的水鄉風貌,小橋流水人家。不同的是,它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一個,南潯,獨自默默地守候著數百年積澱的濃厚文化,安安靜靜的點綴時光,等待著真正懂她的遊人到來。

廊橋邊就有個游船碼頭,從小蓮莊始發的游船一路穿南潯而過到這裡,從這裡上岸步行一會就能到張靜江故居。當然也可以從這裡坐船慢慢的到小蓮莊。

遠遠望見東大街盡頭的那座小石板橋

南潯古鎮河流縱橫,密如蛛網,民間有「三步一拱,五步一橋」之諺。

這家客棧的藍色牌子上寫著「廊橋水岸客棧」,聯曰:「洪濟岸邊畔水居,百間勝境入眼簾。」

斑駁陳舊的石橋河埠、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寧靜、淡定、悠遠、古樸、婉約……水鄉南潯,對於很多喜歡它的人來說,意味著一份特別的感覺。

通津橋北面為東大街西端,橋南堍為下塘東街,位於十字形水系的交叉點。通津橋建於宋代(年代己失考),為單孔石拱橋。原名潯溪橋,後改名通津橋,俗稱大橋。清嘉慶三年(1798)重建,咸豐五年(1855),七年(1857)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橋長28米,寬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級,拱卷石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法。肩牆用靴釘式砌置,肩牆中有兩對系石加固外伸,其中一對鑿有獸頭,仰天石鑿梟。橋側置護欄間嵌方形望柱,橋頂為吳王靠,供行人坐憩。該橋如駝峰高聳,形勝壯觀,古橋與兩岸民房、橋下穿織舟楫,組成了江南水鄉古鎮南潯的特有景觀。

通津橋是南潯三大古橋之首橋,堪稱「南潯第一橋」 。通津橋的出典是「通濟行人」之意。「通」是通往之意,「津」即水也。清嘉慶三年(1798)湖州府通判時敏見橋漸塌,行人艱難。他主持重建,並勒石《重建通津橋記》。明清時期,通津橋畔成為繁華的絲市。橋南面有一條小街名叫絲行垛,素以經營蠶絲業著稱,曾是歷史上「輯里湖絲」的集散中心。這些都是當時通津橋頭、絲行垛一帶繁華盛況的最好反映。南潯因南潯地界江、浙、滬三省市,水上交通便捷,南宋起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通津橋一帶是南潯鎮中心,特別是「輯里湖絲」從該橋堍運絲上船,經水路運往上海銷往海內外。

清道光年間(1821~1850)里人溫豐《南潯地》中寫道:「蠶絲乍罷絲市起,鄉人賣絲爭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言萬語襲入耳。低牌高揭絲市廣,沿門挨門想接連。喧嘩鼎沸晨午至,駢肩累跡不得前。」真實地記載了通津橋畔的繁榮景象。里人邢典《南林雜詠》詩曰:「萬戶周遭見,千艘日夜通。至今碑是口,重建有時公。」當時通津橋為繁華之地,正是詩中所描繪那樣橋畔民舍毗連,行人濟濟,橋下千舟競發,百舸爭流。

又如清代文人曹仁虎來到通津橋上,舉目眺望,橋堍絲行垛確實人頭濟濟,熱鬧非凡。他頓時寫了《潯溪竹枝詞》對此橋記載:「紅蠶上簇四眠過,金繭成來欲化蛾。聽道今年絲價好,通津橋口販船多。」按近人周慶雲《南潯鎮志》記載,「通津霽雪」是南潯十大古景之一,「通津橋外駐蘭橈雁齒攀登趁雪朝。不憚新寒透羅襪 香塵滿路印瓊瑤。」是《潯溪棹歌》詩中對通津橋風景的描繪。又據周慶雲《南潯鎮志》記載 「通津橋下有巨蛇橫亙,如木舟不得行,居人或逢於路或蟠於市樓第不傷人見《湧幢小品》相會曾大霧時,有客宿於家金粟山房。月夜聞風雨聲,出視見一蛇首垂檐際;如三斗栲栳。急掩戶屏息伺之,俄有聲從西北去;屋瓦皆振殆;即此蛇耶。」

南潯通津橋畔既有商賈販絲的忙碌場景,又有文人墨客在橋上對酒當歌,吟詩作畫的足跡,還有美麗動聽的神話故事。可見其橋文化頗濃。

湖州市歷史建築
【董氏祠堂舊址】
地址:南區南古鎮百間樓社區下塘東街37號,南鎮房管所木工場
壇廟祠堂類建築,始建於清代。建築為二層磚木結構,整體結構保存完好,屋內地坪方磚鋪地,庭院用青石板鋪裝,具有一定的建築藝術價值。
湖州市人民政府
二零一四年九月

百間樓,一條彎彎的河道兩邊全是帶有廊檐的民居,這兒曾是明朝被罷黜的禮部尚書董份回鄉後給女眷們居住的地方,當初建成時約有100間樓房,故稱「百間樓」。

湖州市歷史建築
【下塘東街張宅】
地址:南區南潯佔鎮百間樓社區下塘東街
宅第民居類建築,始建於清代。建築呈雙軸線佈局 為三進民國風格建築,第一進樓屋,面闊三間,梁架為抬梁式和穿鬥式復合結構。北側立面窗戶為典型民國風格。第二進樓廳,面闊三間,兩進間以廂樓相連。二進樓廳東側設廊,用落地長窗。樓廳後設西式走廊連通至後部三層西式洋樓,樓內裝飾為典型民國風格,石膏吊頂,樓梯踏步以銅條包邊。樓邊設小弄,築西式門樓。建築整體呈現南潯民居「中西合壁」特色,由張雪莊與其子張泰來共同建造。
湖州市人民政府
二零一三年三月

湖州市歷史建築
【劉氏通德堂】
地址:南潯區南潯古鎮百間樓社區下塘東街5號、9號
宅第民居類建築,始建於清光緒中期。屋主系南潯首富劉鏞二兄劉鋐,人稱「劉二房」。建築僅存頭、末進,其餘均毀於抗戰時期。頭進為門廳、坐南朝北、面闊五間,外立面用磚雕額枋,雕刻精美。末進為坐西朝東的二進廳堂建築、面闊三間。建築為傳統中國風格,外牆立面則用紅磚砌築,為西式風格。本建築較好體現了南潯民居「中西合璧」特色。
湖州市人民政府
二零一三年三月

辟為古玩店的「明元閣」,聯曰:「集古乃增廣見識,收藏為保存史物」。

祥和酒樓

潯酒坊

五福樓

寧波湯圓

徐遲筆下的元泰酒店
我斟了一小杯黃酒,往往是一人獨酌。我喝得不多,我覺得紹興酒不宜於喝的過多。多了,紹興酒的味道就出不來。永遠只有第一杯的第一口老酒才是最香,莽芹馥郁,最可口,其味確是最美。不知別人是否有此同感?我喝的善釀可是最好的老酒了。因為同住的沈先生,就在泰安橋底下的元春酒店裡當老闆,主要賣各種各樣的花雕的,也有茴香豆、豆腐乾等等小碟子,他的店裡有一壇一壇原裝的老酒,沈先生總是不摻點兒水,給我裝好瓶子送到家裡來的,很像魯迅描寫的咸亨酒店、他那店就是那副樣子,也許我就是當時的寒士孔乙己的靈魂復活……
摘自《江南小鎮》613頁

找家小店吃飯

景區進門處有一個大牌坊,正中間有著名書法家沈鵬寫的「中國魅力名鎮」幾個字,行楷,遒勁有力,極有派頭。 
外面兩副楹聯是: 
東南旌鎮吳中都會流風惟斯納物華天寶 
江左豪門宅第連營遺韻獨此融世代人文 
嘉業千秋鳥語書香醉佳客 
楷模百世儒商名士勵後昆 

裡面兩副是: 
三閣老二尚書閥閱門庭本是簪冠繩繼, 
四乾象八坤牛崇堂梁棟源來絲賈信孚。 
風物長宜集名園瑰宅九州聖境 
人文久遠傳翰墨藏書萬代精華 

河邊一塊巨石,正面書「世界遺產·中國大運河」,背面有介紹和圖示。

在湖州,长约1.6千米的頔塘故道是完好保存的江南运河支线河道,是大运河在水网密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延伸和扩展的河段。頔塘运河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年至289 年),作为湖州地区的区域运河。隋代初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建成,頔塘成为湖州联系大运河的重要航道。南宋时期,頔塘成为大运河支线——江南运河西线的一部分。后多次疏浚维修,一直保持着航运的功能。1952年于南浔镇北另开一段航道,绕开原頔塘河道,长约1.6千米的頔塘故道因而得以完好保留,现已无航运功能,主要作为城市排水与景观河道,河堤均为砖石护坡,有多处河埠,保存状况良好。

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大运河”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湖州段)列入申遗范围的河道是江南运河南浔段的頔塘故道,遗产点是南 浔镇历史文化街区。

据了解,大运河申遗范围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在春秋战国、隋朝及元朝时期都曾经历过大规模兴建。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大运河浙江段含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涉及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5个设区市和18个县(市、区)。申遗河道包括京杭大运河的7个河段、浙东运河的4个河段,总长计280余公里;遗产点13个,含湖州市1个、嘉兴市2个、杭州市6个、绍兴市3个、宁波市1个。

而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现为南浔镇区内核心居民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街区内保留着明清历史风貌,较完整地体现了清末民初南浔古镇的街区格局和历史风貌。街区内相关建筑遗产保存完好,重要保护建筑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其余民居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居住功能。南浔古镇是因大运河(頔塘)而起源、发展、兴旺的市镇的典型例证。大运河及周边地区发达的蚕桑与农耕经济,依托大运河的水利和运输功能,支撑了南浔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经济重镇。

頔塘,又名荻塘,自平望鎮西,直至湖州。晉吳興太守殷康所開,因當時一望皆蘆荻而名荻塘。唐貞元八年(792)蘇州刺史於頔修繕堤防,故名頔塘。

頔塘發源於浙江天目山區,越湖州流入吳江境內,經震澤堯八都堯梅堰堯平望等地,向東洩至平望鶯脰湖,與大運河堯爛溪之水匯合東流。吳江境內長度23公里,河床寬三四十米。

頔塘是交通要道,早年戰事不斷,吳越戰爭時,這裡曾經戰馬奔騰堯硝煙迷漫。有竹枝詞唱道院「吳越分疆通此湖,蕭蕭驛路戍煙多。閒來好倩丹青手,繪得寒塘戰馬圖。」戰事平息,太平盛世,這裡卻另有一番景致院無邊無際的荻芽,悠悠不盡的湖水,連綿延伸的塘路,一望無垠的郊」,會使人詩興大發堯遐想連篇。唐代僧侶皎然,是南朝謝靈運十世孫。他與書法名家顏真卿送安史之亂中著名使臣李萼經過頔塘,寫下了「落日車遙遙,客心在歸路。細草暗回塘,春泉縈古渡。遺跡嘆蕪沒,遠道悲去住。寂寞荻塘空,行人別無數。」他與一班文朋詩友相會,畫舸在頔塘中悠悠而行,觀賞著菊花堯楓葉,聽著蟲聲,「心閒清靜依禪寂,興逸縱橫問句章」。沈與求舟過荻塘,是「航春入荻芽塘,遠意相傳接渺茫,落日一篙桃葉浪,薰風十里藕花香」。一片變化不已的自然風光。

「頔塘躍馬」是平望一景。「揮鞭踏步敲金鐙,放轡爭馳奮玉繮。」「垂柳暗迷雙袖綠,落花亂撲四蹄香。」使人追游得意縱晚歸,不憚迢。百里長。少年行樂,夕陽西下還遊興未盡。

「古道直如發,春郊曠遊覽。彼美靜者姝,馳驅一何敢」。又有了一道特別的風景。

明代,徐師曾在頔塘,讀書之余,會友之隙,「每乘野艇薺鱸膾,閒旁篷窗數雁行」,感受著「霜露相鮮秋寂寂,水天交映晚蒼蒼」,遺憾的是未曾躍馬頔塘。他後來在寄贈友人的詩中有「何時能躍西塘馬,長憶伊人水一方」之句。

頔塘遠承苕霅諸泉,水清如鑒,用這裡的水繅絲,品質很好。因而這裡人自古就以養蠶繅絲為業。鐘鼎葉荻塘棹歌曳中寫道院」做絲花放」薔薇,七里湖絲天下知。吳女生來纖白手,不關潯俗善繅絲。谷雨後頭蠶市集,端午節前絲市開。不信潯溪有互六,紅毛夷舫火輪來。經絡蠶絲一萬家,新正滿日—開車。若非夜上姑蘇市,定寄明朝水老鴉。」水老鴉俗稱經船,是裝經絲的船隻。

這裡是東大街與南街、西街的交界處。也是今日遊玩的返回點。

邵記餛飩

那一排排錯落有致的青磚瓦房,那一棵棵隨風裁剪的翠綠細柳,那一條條緩緩流淌的潺潺溪流,那一座座守候千年的古樸堤橋,那樓台香榭,那蘭亭樓閣,讓人不禁聯想多少文人墨客留下的印跡,寫下多少後人感嘆不已的唯美詩篇,去追尋去感觸那些久藏於心的夢境。

得月樓
「水面細風生,菱歌慢慢聲。小樓臨街市,燈火夜妝明」。
你好 這裡是南潯得月樓飯店,臨街面水,環境優雅。小樓兩層,樓上包廂,樓下大廳,共有八十個座位。特色萊肴:太湖白魚、南潯繡花錦、湖州千張包、清蒸臭豆腐等,本地特色。飯店不設最低消費,萊價公開透明,每天限量供應,確保新鮮。歡迎光臨。

「初見遇見」音樂酒吧

老戲台
江南的舊戲台都是這種形制,搭在街頭巷邊,台前留有一片空地,戲台搭在吊腳樓上,台面不大,但便於台下的人圍觀而不遮擋。
這座戲台保護修整得十分完好,正面對著通津橋,背有照壁,共二層。如亭倚身牆壁,飛檐靈動,柱、欄、台華穩重不失華麗。戲台是清末民初修建的供戲曲表演使用,是我國傳統劇場。它的榮衰曲折地見證了我國戲曲的起起落落。

木言木語

通津閣

百年老店長興館
長興館位於南潯古鎮東大街33號!成立於清末年間,
飽經風霜卻仍佇立於此!
它,歷史悠久,務實誠信!
它,菜看獨具特色,是地地道道的本幫菜!
它,是南潯餐飲業最正宗且傳統的「百年老店」!
它,歷經百年滄桑,卻依然受到古鎮百姓的喜愛與信賴!

潯跡

湖州市歷史建築
【天雲樓】
地址:南潯區南潯佔鎮百問樓社區東大街45號
金融商貿類建築,始建於1938年。建築面闊三開間,為二層磚木結構房屋。此處原為裕豐園菜館,1937年被日軍燒毀,1938年重建。1946年鄔雲先租房開設天雲樓荼館,直至建國後公私合營。
湖州市人民政府
二零一三年三月

湖州市歷史建築
【金氏承德堂】
地址:南潯區南潯古鎮百間樓社區東大街38號
宅第民居類建築,始建於清同治年間。建築體量龐大,三條軸線建造規整,用材考究,磚雕、木雕等工藝精湛。正廳高9.5米,是南潯私宅中最高的廳堂建築。屋主金桐,為南潯八牛」之一,號稱「小金山」,金家系清末民初有名的藝術世家。金桐之孫金紹城(1878~1926)是民國初年中國北方畫壇領軍人物。
湖州市人民政府
二零一四年九月

金紹城舊宅(承德堂)
位於南潯鎮東大街38號,系其祖父金桐在清同治年間所建,建築坐北朝南,分布在東、中、西三條軸攬上,體量龐大,雕刻精美。其正廳高95米,是南潯鎮私宅中最高的建築。金家是南潯「八牛」之一,號稱「小金山」。金家人才輩出,系民國年間有名的藝術世家。金紹城(1878~1926),又名金城,字鞏伯,號北樓,是近代著名畫家。
南潯區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五月

官房弄
官房弄全長150米,前聯東大街,後通後河(栲栳灣),有官房橋與百間樓相通。清乾隆八年(1743年)湖州鹽漕水利湖捕通判署移駐南潯鎮,建通判署於此,簡稱湖州府通判。因有官衙座落於此,此弄故稱「官房弄」。

雲水謠之在水一方

燕小刀剪紙

龐氏舊宅(承樸堂)
位於南潯鎮東大街66~78號,是南潯「四象」之一,龐雲鏳於清同治年間始建的私宅。佔地面積3550平方米。龐宅坐北朝南,設計講究,營造精良。西側為龐菜臣所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書畫收藏家,民族工業開拓者。東側為龐青城所居,系同盟會會員,曾出巨資資助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現為湖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潯區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五月

洪濟橋是湖州南潯的三大古橋之二,坐落於南潯鎮東柵,雄跨迪塘古運河,因西側原有通津橋,故俗稱新橋。單孔石拱橋,南堍在下塘東街,北堍在東大街,為標準市井橋梁。建造年代不詳。明萬曆年間(1573~1619)《湖州府志》已有洪擠橋的記載。按周慶雲《南潯鎮志》曰:「洪濟橋北堍有聞濤閣,嘉慶十年(1805)重建,並設四巷礄埠。」民國26年(1937)11月15日,國民黨軍隊為阻擊日本侵略軍進攻湖州,曾炸毀橋面。洪濟橋全長28米、寬3.5米、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級,拱券採用縱聯分節並列法砌築,肩牆用靴釘砌置法。肩牆中有兩對長系梁加固。拱卷兩側上方的長系梁頂刻有石曾,圓眼、凸額、大嘴、高鼻、翹耳。無流水吐狀,形象逼真,工藝精湛。橋面兩側用條石為護欄,不設望柱。橋頂鑿成吳王靠,供行人憩息。護欄末端與素面抱鼓石聯接。南北兩堍各有台階33級,供人上下,為利於自行車過橋之便,在台階中間澆築水泥便道。站在橋上眺望,四周風景一覽無余,高低錯落的民居、整齊的浜岸、狹長的弄堂,伸延於水中的橋埠、清清河水東流、舟楫槳聲如歌,為古橋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橋下有一個碼頭,碼頭上配有石桌石椅,這是為那些候船的人們準備的。小橋流水,風景如畫,這裡很適合拍照片,選個好角度照片特別像畫出來一樣。

南潯瑜文齋書畫院
「瑜文齋」畫院,座落在千年古鎮之水鄉南潯。此乃浙屬名鎮 有太湖和古運河映帶左右,地傑人靈,物華天寶;積江浙滬之優,三位一體於此。
千百年來,可謂人文薈萃;而「湖筆」、「湖絲」又享譽海內外。「瑜文齋」畫院依託這一文化底蘊,專業從事中國書畫的收藏、鑒定和經營。畫院還精選出批有成就的藝術家,幫助他們走向藝術市場出畫集、辦展覽等,並通過「瑜文齋」藝術網站走向海內外進行推薦。
「瑜文齋」畫院,還將作為青年藝術家的搖籃,為他們提供一個藝術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畫院將為他們提供一切展示自己的機會。網站還將開設「藝術講台」、「市場風雲」、「美術評論」、「創作體會」、「買賣面對面」等欄目。

百間樓是至今為止保存得最為完整,並留有傳統風貌的沿河居民群落,全長400余米,以門面百五十四,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百間樓的特色是依河立樓,頓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橋相連。樓房為傳統的烏瓦粉牆,形成由輕巧通透的卷洞門組成的騎樓式長街。

百間樓河道原是運河、通湖州和烏鎮、蘇州、南潯的物資均從這條河進出。元未築城牆,成為城壕的一段,沿河大多為貨錢、店鋪,沿岸築成整齊的條石駁岸,岸邊河馬林立,以便船隻停靠,裝御貸物。沿河是長街,沿街房屋太多為前店後宅。大戶人家均住宅三至四避,一般人家為一個天井的兩進屋。整條百閣樓街房舍連排,側牆相接。

房舍間山牆高聳,有做成雲頭;有做成觀音兜式;也有做成三疊馬夾牆式,高低錯落,自牆黑瓦,饒有風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樓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層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輕巧通透,洋隘著水鄉居居的靈氣。

詩緣江南

湖州市歷史建築
【百間樓河東47號張宅】
地址:南潯區南潯古鎮百間樓社區百間樓河東47號
宅第民居類建築,始建於民囯時期。建築整體及細部呈現典型民國建築風格 現存正廳與樓廳二處。正廳坐東朝西,面闊三間;樓廳坐北朝南,面闊四間(「三加一」規制),屋頂為硬山造,用陰陽瓦。兩山做全觀音兜(觀音兜為南潯傳統民居的典型符號)。
湖州市人民政府
二零一三年三月

最集中的一段是河東岸的蓮花橋到長橋,房屋較為整齊,密密扎扎地布滿了河岸。白牆、青瓦、沿廊、河埠、花牆、捲門、廊檐、河水流淌,船隻往來,呈現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特有的風光,(河西岸在40年代,遭日本軍隊飛機轟炸,損毀嚴重,雖經修整,但己失昔日風采)。

嘉慶年間張鎮曾在《潯溪漁唱》詩中贊美百間樓:「百間樓上倚嬋娟,百間樓下水清漣;每到斜陽村色晚,板橋東泊賣花船。」描繪出一幅形象生動如詩如畫的秀麗景色和水鄉風光。

百間樓沿河蜿蜒而建,東起東吊橋,北至柵樁橋。風火山牆高低起伏,過街騎樓層次分明,宛如一道富有藝術空間的文化長廊。褪去了日間市井繁華的百間樓,和天色一同沈靜下來,盡顯寧靜和安謐。

西窗剪燭,銜一根長簫嗚咽,吹得燈花飄零。

古樸的老街,枕水的古宅,參差的屋瓦,精巧的窗櫺,石板、小巷、烏篷、燈影,都在每一個水鄉情懷的夢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浔印象:頔塘古道
千年筆藝 文化傳承 湖筆非遺走進香港
无锡南下塘河 南长街
运河与震泽(散文)
湖州举办《回眸千年、宋瓷雅集》专题展
湖州市的“湖”指的是太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